目前分類:經咒法寶 (36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佛子行三十七頌

 

1. 此生幸得暇滿船,自他須渡生死海,故於晝夜不空過,聞思修是佛子行。

文章標籤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般若法眼

文章標籤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殺生壽短促,害他損惱多,偷盜乏資財,邪淫多怨敵。

妄言招誹謗,兩舌親乖離,粗語聞惡聲,綺語言失信。

文章標籤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學家們認為:不要小看信徒們在病人床前誦讀經文或向神明求助的宗教習俗,它確實是有不可思議的實際效用。巴爾錙爾大學的生物學博士帕維爾•加西科夫在通過大量觀察研究後指出:“精神世界利用的是比物質世界更高級的振動作用,就像某種東西可以促使靈魂淨化和傷口癒合” 。 http://t.cn/zWBGaJw

咒語與祈禱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可以說從原始民族的宗教起就早已出現。而在佛教初期,釋迦佛陀最早雖反對過使用咒語,但當他看到很多人患有消化不良等疾病很痛苦時,最終還是出於悲憫之心,將“消除宿食陀羅尼”等諸多祛病咒語傳授給了弟子。在當今佛教中,密宗比顯教更加重視咒語與祈禱的應用。難道說,咒語與祈禱真的有那樣神奇的作用嗎?近年來通過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咒語與祈禱確實有一定的道理,特別是在醫治某些疾病方面更會顯示出它的神奇功效。

文章標籤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說長阿含經》:

佛告比丘: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

文章標籤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除三得道:

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癡致死,除三得道。

文章標籤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印光法師:淨土法要—佛號即護身符

印光法師開示:《往生咒》梵文,學之亦甚好。但不得生分別心,謂此略文為非。一起此念,則一大藏所有咒,皆生疑心,謂為未合佛意。須知譯經之人,皆非聊爾。何可以他譯不同,便藐視之乎?千餘年持之得利益者,何可勝數。豈千餘年來之人,皆不知梵文乎?學固宜學,斷斷不可起優劣勝負之念。則利益自不可思議矣。

文章標籤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過光的東西就有了靈性了嗎?

我們常常聽到他人說,這件佛珠是開過光的,那個貔貅是開過光的。但真當別人問起你「開光」是何含義時,我們卻又不太能明確地回答對方。到底開光開的是什麼光?什麼東西才需要開光?開光後的東西就真的會有靈性嗎?開光後的東西是否有很多禁忌?「開光」與「加持」的區別是什麼?今天這些問題將一一為你解答。

文章標籤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佛是用經教度眾生,其他的都屬於紀念。

譬如佛的舍利、佛的指骨,這都是一種紀念,

文章標籤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難問佛,病如何得治?

世尊答言,有十二種藥可令此病得痊:

文章標籤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淨法師:為什麼看不懂佛經

一個居士問:“我為什麼看不懂佛經?”

文章標籤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如何在經教裡頭嚐到法味?

我們是個中等根性的人,就是上不上、下不下,所謂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經教就太重要了!方老師當年教給我的時候重視經教,我們從這個門可以入。禪入不進去,絕對不是初學人能­入進去,那要惠能那種根性。他老人家告訴我,他說你要知道,在中國歷史上,惠能之前沒有惠能,惠能之後也沒有看到第二個惠能。那只有一個,可不能走他的路子,那太冒險了。­教下就是從經教裡頭慢慢的覺悟、慢慢的明白,只要鍥而不捨。這個東西,裡面嘗到法味才行。

文章標籤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見者得福。

頂禮供養皈依出有壞善逝應供正等覺本師釋迦牟尼佛

文章標籤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處理日久破損的 經文、佛像 ? 

 

文章標籤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難問佛,病如何得治?

世尊答言,有十二種藥可令此病得痊:

文章標籤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九十九種 在家與出家之差異】

「十住毗婆沙論」如下:

文章標籤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文章標籤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說:法寶容易請到就會有不珍惜的心生出。

這句話表面來聽似乎有理,實際上,卻是錯誤的。

文章標籤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凡持經典皆當雙手捧之平胸,不可將經書隨意放置或置於腋下,不可將經書卷之若筒,世間書籍雜物不可置佛經或佛書上,放置桌上不可超出桌面使其懸空,不可口吹經典,不可攜入廁所等汙穢地。

恭敬奉持方得其利;又佛經中含有無量義理,可令人轉凡成聖,為世出世間之法寶。

文章標籤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年輕人與阿姜放討論戒律,講到了第五戒,

戒醉品:“佛陀禁止飲酒,是因為多數人喝了酒就會失去唸住,對吧?但是,如果喝酒時帶著念住,就可以喝,不是嗎,師父?” 

文章標籤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