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v 26 Mon 2012 10:52
相親相愛:每因恩愛生生世世被捆綁不得解脫
- Nov 26 Mon 2012 10:45
看看人家聖僧是怎樣孝順母親的!千萬別拿愚孝、蠢孝當大善!
- Nov 26 Mon 2012 10:44
你心裡裝著什麼,你就會與什麼結緣
- Nov 26 Mon 2012 10:40
學佛具備最低的條件:善根、福德、因緣
佛法一定要契機,契機、契理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可是學習一定要具備最低限度的條件,用佛法的名詞來說,這個條件叫做善根、福德、因緣。你看《彌陀經》上佛講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就連淨土宗也不例外。
什麼是善根?你看善,善的根,沒這個東西不行。佛法是善法,純淨純善,沒有善根你怎麼會學到?多少年來我把佛法介紹給大家,善根怎麼講法?我用信解行證四個字來解釋,這是清涼國師注釋《華嚴經》分為四科,就是四分。第一分是能信,第二是能解,能信能解是善根。我們是不是信了,是不是理解了?如果能信能解,你就有福了,你的福德現前。福德是什麼?你真干,能行、能證!你具足這種條件,末後一個關鍵的就是緣分,你這一生能不能遇到。前面善根福德具足,後面只要有緣分,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教,你都能成就。
- Nov 26 Mon 2012 09:13
斷煩惱與戀愛、婚姻的矛盾
人是欲界眾生,由先世煩惱惑業,感得粗重的血肉之軀。除了乘願再來的三果以上聖人,一般生理正常的男女,到了青春期,隨性成熟,莫不有生理上性的欲求、心理 上愛異性和被異性所愛的渴望。如《少年維特之煩惱》所說:少年男子哪個不鐘情,妙齡女郎哪個不懷春,西哲有男女各是半個人,都在尋求自己的那一半之喻。然 而愛情,及由此而來的婚姻,被佛法說為欲界生死之根,最為重要的煩惱,這當然是天經地義之談,佛教青年對此大概無人不知。但出離生死的願望,又不能不與自 身愛的渴求,及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社會習俗形成尖銳矛盾。據悉很多佛教青年,都為這一矛盾所困惑。有的雖然出了家,但還是被異性的誘惑、性的苦悶所擾惱, 不少人終於因此還了俗。有的在出家、結婚、獨身的抉擇上舉棋難定,不知不覺便成了大齡男女,往往錯過了戀愛結婚的良機。有的因難覓志同道合的知音而苦惱。 總之,情關難過,欲界難出。
縱觀全部佛法,雖力說欲為欲界生死之根,但也並非一概教人不婚不嫁。愛情、婚姻一事,多分由前生的習氣和業因所決定,多為既定的業報。愛情婚姻雖能障道,但也非必然障道,修道亦非必以不戀愛結婚為最佳。釋迦牟尼佛以一生補處菩薩示現成佛,是在結婚之後出的家,此事當有其深刻寓義。經教中多處談及戀愛婚 姻問題,除了力說愛欲、家庭的過患,倡導具緣者出家修道外,還對宜居家學佛者說夫妻和諧之道,如《阿含》中《善生經》說夫妻雙方應互相愛敬的五事,《玉耶 女經》載佛陀教誡少婦玉耶女如何盡婦道。對於異體同心、歷劫不渝的愛情,經中持同情贊賞的態度。
- Nov 26 Mon 2012 08:57
拜佛不會用心,白拜了!
淨空法師:拜佛不會用心,白拜了!
普賢大士之德是什麼?總結十條,第一個「禮敬」,頭一個對自己有沒有禮敬,有沒有尊重自己,有沒有?沒有。何以見得?你不尊重你的性德,你不尊重你性德裡頭的智慧,你不尊重性德裡面的德能,你不尊重自性的相好,你天天到外頭瞎求,去胡鬧,這是不知道尊重。所以尊重首先是自己,禮敬自己,稱贊是自己,供養是自己,都從自己開始,自己沒有得到你怎麼能幫助別人,哪有這個道理?
- Nov 26 Mon 2012 00:09
禪修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培養智慧
若沒有智慧,所有這些所謂愛、慈悲、非暴力,只會變成一些現象,最後讓你成為一個完全陷於因緣法的人。
因此智慧一再被強調,你會發現,所有佛教書籍,如果不是從一開始,也會在最後建構智慧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