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跟幾個朋友喝咖啡時聊到宗教,我說:「我大學畢業那年,很想出家。」此話一出,在座的人有的把咖啡差點噴到對面,有的被蛋糕嗆得咳嗽不止,一個朋友斜眼看我,慢慢的吐出幾個字:「妳說的是出嫁吧?」然後繼續說笑,沒人拿我的話當真。

他投資放高利貸
老婆喊苦吃我家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換種想法真的會讓世界改觀,請讓我們共同努力!

 

越洋電話裡,我對女兒說:「大姑姑對我說:『當你的女兒很幸福。』」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求夫或求妻不相應者,應留意以下幾點: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一切的有為法,都不離因果律。如是因,如是果。要改造命運,應該通過增長善因,來增長善果,減少惡因,來消滅惡果的成熟。任何因的種子,都來自我們心相續中的無明習氣:貪心、嗔心、不明因果、傲慢、懷疑善法等等。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不是業。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待人處事固然需「得理」,但絕對不可以「不饒人」, 留一點餘地給得罪你的人,不但不會吃虧, 反而還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感動。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在印度、在中國,都是佛教徒們修行的共同法門,雖然在梁代慧皎(四九七~五五四)的《高僧傳》中,記載有共計二百五十七篇傳記,在其中僅舉出二十一位僧侶是修習禪觀之人,不過,這並不表示修習禪觀的人太少,而是僅僅為了說明修習禪觀而不兼弘教義和翻譯經典者的人數並不多。到了唐代道宣律師(五九六~六六七)的續《高僧傳》中,修習禪觀的人數卻急速增加,而有一百一十九人。這兩種高僧傳對於禪僧的類別與標準,也顯然不同;前者認為中國初期的禪僧,是和印度佛教的頭陀行或苦行者相同,他們依法修行,隱於巖谷、林間,常與泉石草木為伍,他們能夠擯除鬼魅,役使猛虎。可是自第六世紀中葉(梁代)以後,對於禪僧的類別與標準,便大異其趣。例如開創天台宗的慧思(五一五~五七七)、智顗(五三八~五九七)、灌頂(五六一~六三二),自祖至孫三代,均被道宣律師收入禪僧之列。在這時期對禪者的定義,是除了對於教義的研究與發揚之外,尤其對於禪定的修行與弘揚,具有很大的貢獻者。但是在當時,尚未聽說有禪宗的名稱。至於將修行禪定的人們,立為一個宗派,而稱為禪宗,乃是第十世紀(宋初或稍前)時才開始的事。

若從禪的修行結果來考察,從印度傳到中國的初期禪法,是主張漸修和漸悟的,認為由於修行者的功力有強弱、時間有長短,所悟的自性空理,必然也有深淺的不同,故有小乘的聲聞、緣覺,和大乘的菩薩等三種等級的分別。這與印度佛教所持的態度是一樣的。

到了第五世紀,道生法師出世,依據他自己的修證經驗,便大膽地提出了「頓悟」成佛的主張。他以為修行的入門處,固然可有三種等級之分,可是當他們親證法性理體的本然自性時,其所體驗到的自性,與佛所體驗的,乃是完全相同的。這種思想論點的產生,在中國本身,正因為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早已有儒家及道家的文化背景。依據謝靈運(三八五~四三三)對道生頓悟思想的評介,他以為印度佛教是講求實證,可是卻僅止於漸悟,中國儒家的孔子雖說了一極頓入的道理,卻不能做到親切地實證。道生則取其兩者之長而捨兩者之短,漸次的精進而到豁然大悟時,那就會「紛累盡矣」。此與後世的禪宗所說的「參學事畢」的見解,是頗為類似。只是在道生之前,已有支遁(三一四~三六六)主張七住位上頓悟之說,道安也有漸修頓悟之說,但是均未達到大頓悟的說法。不過這對道生來說,應當具有啟示作用。支遁原本是一位研究老莊的專家,並且曾經用老莊的思想來注解佛教的般若空義。道安也曾在其著作中,引用老子的語句,這是受到當時格義風尚的影響。可見,雖在《楞伽經》中已有「頓現」之說,不過像道生那樣的大頓悟,應該是受了中國儒家及道家的影響,也可以說,透過中國傳統的固有思想,才將佛教的思想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宣化上人開示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講述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