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心靜如水,忍辱如地
舍利弗是佛陀成千上萬的弟子當中,智慧為第一的大弟子。
有一天,舍利弗在城裡托缽(乞食)的時候,與一位很有聲望的婆羅門相遇了。婆羅門說:“舍利弗,你看你現在,光頭赤足,只能討要一些殘渣剩飯,太對不起自己的身體了。”
舍利弗問他:“人的身體從何而來?”
“當然是無所不能的大梵天(婆羅門教的主神)創造的。”
“可是,大梵天又是誰創造的?”舍利弗一臉的微笑,輕輕的問。
婆羅門無言以對,匆匆走了。舍利弗吟誦道:“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
一次,世尊對舍利弗說:“我觀察你的臉色,平靜如水,你平時入的一定是無願無求的無相三昧(一種禪定狀態)吧?”
舍利弗點點頭,向師父匯報了自己修行的體驗:無相三昧,也就是空三昧。我的心入此三昧,所以極為平靜。世尊,大地寬厚,不管什麼東西都能容納。甚至連屎尿,談液等一切污垢,它都一概接受。從不拒絕。我的心就像大地。正因為大地的宏忍,厚重,所以,它能盡現一切物質的所長。充分發揮其功用。從而生長出一個豐富多彩的絢麗世界。
“世尊,恆河之水,能將任何的東西沖刷,清洗乾淨,它能將玉石磨礫的晶瑩圓潤而不貪。它融化濃血,淨化腐朽而不憎。我的心猶如此水,不起愛憎之心。”
佛陀讚嘆:“如是,如是,我便是以空三昧而開悟,從而得道成正覺的。”
舍利弗與佛陀心心相印。
有一天,舍利弗聽完佛陀的開示,身心一直被那深刻而又平凡的哲理陶醉著,臉上洋溢著兒童才有的純真的微笑。回來的路上,一位外道修行的人問他:‘舍利弗,你得到了什麼寶貝,這么高興?”
“我剛剛聽世尊說法。佛法美妙而又神奇,真是無價之寶啊!”
外道嘲弄說:“你諾大年紀了,還吸允師父的乳汁啊?難怪像個孩子。”
舍利弗一笑:“你所接受的教義是邪惡的,猶如變了質的壞牛奶。所以,你一喝,夠了,就知足了,不想再喝了。而我所聽聞的佛法,深邃無限,奧妙無限,回味無窮,越品越有滋味。所以,佛法就像營養豐富,口感醇厚的好牛奶,喝多少都是新鮮的,甜美的,有益的,越喝越想喝!”
舍利弗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首,以智慧著稱。在遇到佛陀之前,他已經是印度全國最著名的婆羅門學者了,並且擁有了上百的弟子。然而,當他聽聞到佛法的真理之後,馬上投到了佛的坐下。追隨一生。佛法,猶如好的牛奶,越喝越想喝。
達真堪布:想修禪定?先把身口意平靜下來
若是修禪定,身口意三門要先平靜下來,這是基礎。現在很多人都想獲得禪定,無論是修世間的禪定,還是修出世間的禪定,都要以此為基礎。
若是沒有什麼見解,沒有生起智慧,這樣修禪也可以,但是不能超脫輪迴,只可以獲得一些世間的境界;也可以出現一些神通,比如說五通等——宿世通,知道自己的前世;天眼通就是可以看到很多目不能及的東西,還有神足通等等。若是沒有其他的境界和智慧,只通過禪定,可以獲得世間的八大成就。
現在很多人都熱衷於打坐。有些是為了養生,有些是想獲得一些世間的成就。如果想養生,就不用達到剛才說的標準,簡單坐一下就可以了。若是真正想獲得世間的一些成就和神通,就一定要通過正確的方法,長期修煉,最後才能獲得,偶爾坐一坐是不可能的。
身口意的要點可以說都是前行,需要練很長時間,自己應該安排專門的時間練習。比如用三天、七天或者更多的時間,一步一步地練習身口意的要點。這其實是一種竅訣,這樣比較紮實,也比較穩定。否則,既不紮實也不穩定。
就像我們現在學修一樣,雖然學了很多東西,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是沒有一步一步地去落實,這樣是無法受益的。很多人學修了很長時間,卻一無所獲,這主要是因為我們雖然都明白,但是沒有去做;還有的不紮實,實際就是糊弄自己,自欺欺人而已!
——摘自《禪修的方法》
海濤法師:習慣這個變化,心就平靜
各位要修行,而且要真正的深入、分析,再保持這個狀態。你才能夠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你不能看表面。現在這一隻手好痛……,這個痛,我們要怎么修呢?好,左手痛,觀修右手也痛,頭也痛,腳也痛,全身都痛,然後就沒痛了。因為只有一個感覺,沒有相對的。叫痛。那就沒有痛跟不痛。所以我們要照禪觀。世界變水,這樣而已。所以烏巴庫尊者,水中如來就這樣修的。觀水而成就。觀火而成就。觀風而成就。沒有對立。我們現在就有對立。喜歡亮,不喜歡暗;喜歡白,不喜歡黑;喜歡不痛,不喜歡痛。你就痛苦了。各位,你聽我講這個道理很簡單,但是你要真修,你要一直觀修,一次、十次、百次、千次,好幾輩子,習慣了。對你來講,結婚跟離婚,健康跟死亡,你都超越了。因為你本來都知道,有生必有死,有來必有去,有高必有低,有在一起必有分開。
你要習慣。習慣這個變化,心就平靜。你就變成來來去去,無來無事情,如來了叫如,如,如來的意思就是,保持在真相。保持在這種實相。所以就能夠如來如去,無所來,無所去。所以就是,就像,水一樣,你講水是本體好了,它變成空氣,變成雨,變成雪,變成水蒸氣,但是它不離開水的成分。它怎么變,它的本體不變。所以各位,這個相,健康也好,有錢沒錢也好,它只是一個相,方便。有錢嗎?多做點善事,積點功德。結一點善緣。就像各位有煙供,燒大一點,結一點緣。但是,並不是燒大你就解脫,但是藉由燒大,可以結多一點,藉由錢布施可以結很多緣。可以種很多善根。沒錢嗎?菩提心就是最大的財產。戒律、信心、慚愧、多聞、智慧。這些財叫七聖財。這才是財產。但是兩邊皆可。
所以我想佛法,必須不斷的去思維、體悟、實踐。慢慢你就變成佛法的生命。這個肉體只是一個玩具,一張紙而已,我可以利用七十年,這一張紙,什麼時候,當你得到自在的時候,壽命自在,業自在,隨便你。你要示現六十歲死,還是要示現一百二十歲,還是要示現出火,都可以。因為你已經得到一個空性,你就有這個力量示現。
星雲大師:如何理解忙也是一種修行?忙會讓人心情難以平靜嗎?
您說忙也是一種修行,怎么理解?
因為閒,閒是罪過,閒是會無聊,閒(就會)有很多的妄想,忙就很快樂,勤勞裡面有很多的意義,很多的幫助,能成就一些事業,當然就有很多歡喜,所以忙很快樂,忙是營養。
但是像這個舟馬勞頓,包括現在坐飛機坐車等等,其實對人的身體還是要求蠻高的,同時會不會這么忙,會讓人的心情難以平靜呢?
人忙心不忙,我們心要安詳,心如果不忙的話,光是體力上的消耗,它休息一下就又恢復了,你像坐飛機、坐火車,正是休息的好時間,正是可以計畫、思想、用心的時候,所以因此養身,也要養心,心養好了,無事不辦。
明海大和尚:如何讓我們的心靜下來
信息越來越碎片化
我最近頻繁地被很多人問到一個問題。他們問:“師父,怎么樣才能讓我的心靜下來?”你們有這個問題嗎?是什麼東西讓我們靜不下來呢?是我們整個社會運轉的節奏越來越快了嗎?是我們不同階層、不同人群的工作和生活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了嗎?是我們每天接受的信息太多了嗎?過多了嗎?是這種多元化的時代,不同的價值觀和觀念給我們帶來的衝擊越來越大了嗎?還是說霧霾太重了,影響我們的情緒—由影響我們的呼吸到影響我們的情緒?
我覺得這些因素都有。你們諸位現在在大學裡面,正大量地接收各種信息。你們在大學裡上課是在接收信息,現在聽我講話也是在接收信息。我知道你們經常會有很多苦惱。也許某一門課程的老師說,這門課的內容要在一個月內記下來,要把它弄熟。有時你會覺得太難了,一些東西要理解好難,要把它裝在自己腦子裡面好難。有太多的課程要學,有太多的東西要背,有太多的作業要做,有太多的信息要存儲在我們的大腦里。如果科學家發明一種方法,在我的大腦里打一個洞,直接往裡輸進去多好啊!你們有這種苦惱嗎?其實你們只注意到了這種苦惱,沒有注意到另外一種苦惱。一旦有一些信息進入意識之後,你想把它忘掉更難!《大腦探秘》片子裡,有個人把一萬兩千本書的內容裝到自己腦子裡面了。高人!而現在我給你們一個任務,讓你們所有人把“我”—不要一萬兩千本書,只是一個字—“我”忘掉。很難!你說我做不到,你一開口就已經犯規了。我們的意識、我們的心有一個特點:有些東西進來了以後,你忘掉它很難,而且它在你心裏面干擾你,成為你存儲信息的障礙,成為你腦子裡面那些信息最佳化的障礙。
比如你的同學昨天罵了你一句,你要忘掉他罵你的那句話,好像比背下一本書還難。所以你看,我們並不是我們心腦的主人,我們不能做我們意識的主人。因此在大量的信息涌到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特別有必要去學習和掌握管理的主動權。管理什麼?管理我們自己對這些信息的接觸。如果不管理的話,心會越來越亂的。而現在,諸位,你們接觸信息的方式是很讓人擔心的。由於網路時代對這個社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很大,它深深地改變了我們的認知模式、學習模式。這種認知模式和學習模式,讓我們越來越趨於碎片化。我們得到的信息越來越碎片化,這令我們的注意力也越來越碎片化。我是六零後,我們那一代人,喜歡讀書。我們抱一本書,在一頁紙上,會停留很長時間去思考,翻來覆去去讀,去想。現在的年輕人,很難有這個習慣,他們不費那勁,因為他們從來所接觸的信息都是很簡潔的、快捷的、即時的、當下的。我們更傾向於一上來就解決,一看就清楚。真的清楚嗎?假如說真的清楚,那個清楚也不是你的清楚,是別人的清楚,你只是一個消費者。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又一個特徵。
在這個消費的過程中,人的自主性、人的創意,當然還有人的那個挑戰受到了削弱。在消費主義時代,我們只是一個消費者,我們不去反思,這造成我們思維的惰性。這種消費主義的習慣,已經深刻地影響了這個時代的宗教。很多佛教的信徒,到佛教這裡,到佛法跟前,他仍然是以消費者的習慣、消費主義盛行的心理習慣在對待佛法。
這意味著我們在對待各種信息以及傳播信息的技術手段上,要找到一個平衡點,要有自己的取捨。
滑鼠是我們常用的工具,對信息的取捨,在於我們滑鼠的點擊。面對大量的網路信息,你不要輕易地點進去,不要輕易地打開一個頁面。面對信息,提醒自己:我為什麼非要知道它?也許我不知道,讓我的心保持在混沌狀態,也許更加creative。我為什麼要讓網路信息把我格式化呢?我這樣講,可能被誤解為:“你這個傢伙是蒙昧主義,反對科學,反對教育。”不是,我說的是,你要找一個平衡點。你發現了嗎?信息的碎片化,信息越來越多的時候,你的內心對信息的敏感性就越來越差,你的反應其實越來越遲鈍了。中國古人說“見一葉而知秋至”—看到一片葉子就知道秋來了。現在我們每天看到了太多的葉子,最後弄得也不知道是秋天來了還是冬天來了。因為大量的信息刺激你,已經讓你遲鈍了。真的!我講的這個特別微妙。微妙在哪裡呢?有的人看的信息也許不如你們量多,但是他比你們對信息敏感。這個敏感是怎么來的呢?它往往就來自於他沒有把自己完全裸露在各種信息的刺激下。在這種情況下,他看到政治、經濟、社會的某一個個案,馬上能意識到整體。但是因為你們的心完全裸露在各種各樣的信息里,完全被它包圍了,甚至你都煩它了,所以你遲鈍了。
那我們怎么做,怎么來找那種平衡點呢?剛才我也講了,你不要輕易把你的滑鼠移動到那兒點開進去;你不要輕易地對面前的信息下判斷;你不要輕易地被各種各樣的媒體所提供的信息所左右。因為這個世界是非常生動、非常多面、非常鮮活的,而媒體以文字、以圖片、視頻提供給你的,都只是某一個角度、某一個側面的特徵,它並不是你直接面對它時完整的樣子。你們都知道佛教界一度有一個引人關注的新聞,涉及一位法師,我有幾次被人問“你怎么看……”?我的回答是“我幹嘛要看呢?”我說不看的意思是:看了以後我不產生評價,我內心沒有說Yes or No。因為它提供的信息一定是一個模式,是某一個路徑,它把我引入到那個路徑里,我只能選擇是左邊是右邊。可我不走你的路徑。
做信息的主人
不被媒體提供的信息左右,這是現代的人覺得很不好理解的一種態度。因為現代媒體傳播的各種各樣的信息都是以各種觀念、各種出發點、各種目的選擇過濾了的,已是選擇性地提供給我們。然後你就急急忙忙地看,急急忙忙地下判斷,急急忙忙地起愛,急急忙忙地起憎。有好多時候,你急急忙忙地起愛,最後你發現,白愛了一場,有負我心!你急急忙忙地起恨,過了很久,你被告訴說,原來不是那樣。哎喲,白恨了,死了我好多細胞。所以,你不要著急下判斷,打很多妄想。你的心已經被它牽制了,已經搞亂了。
我有一次接待一個外國人,他問我中國的宗教現狀,我跟他介紹現在中國信仰宗教的人越來越多,信仰佛教的人越來越多,信仰基督教的人好像更多。我說了以後,他說,“How do you think about it?”我說,“I don’t think”。我說的確實是實話。他的意思是問,基督教的人多過佛教的人,你怎么看呢?我說我真是沒有看過。
我幹嘛非要看呢?你們在各種信息面前,要作主——在禪宗裡面叫主人翁。你是主人。這個主人是讓你的心清醒,讓你的心獨立,讓你的心是自在的,不被各種觀念、信息所誤導和牽制。
說到這裡,你要開始考慮,考慮平時怎么管理你對信息的接觸。其實很多時候,你打開網路時,心裡都是空落落的,有點無聊,不知道乾什麼,然後打開吧,讓滑鼠帶著我進去。那跟一個人無聊了以後喝酒有什麼差別?所以一行禪師他講不飲酒戒,我現在才發現,他真的講得很好。我們用一種上癮的心理,用一種要填補無聊和空虛的心態,去看一些娛樂片,或者看報紙打發光陰,這都是嚴謹的修行人不去做的事。這就如同一個人把自己灌醉,然後逃避一段時間一樣。所以你們要管理對信息的接觸。
我們現在真是掌上知天下啊!我們每個人都有手機,通過它可以進入到網路世界。我們還有微信。特別是微信,它是一個典型的碎片化。信息碎片化讓我們的注意力碎片化,讓我們的時間碎片化,讓我們感覺我們的時間總是不夠用。為什麼總是不夠用呢?微信這個詞也很好,微嘛,碎片化的意思,因為它把我們的時間千刀萬剮了。你想沒有任何信息干擾,讓這個世界忘記你,沒有任何人打擾你、聯繫你,然後你有半天或者一天的時間在未名湖邊發發獃,好像都是一種奢侈了。因為這個手機把你的生命碎片化了,割裂了。
怎么管理?我的意思不是讓你們什麼也不學,什麼也不看。而要適度地看,就跟吃東西一樣,根據你的消化能力。這裡比喻什麼?比喻你對信息的消化、處理、放下的能力,或者說是忘記的能力。忘記—我看了,我能放在一邊,不讓它干擾我的心,我也不會被它牽引,去發出各種判斷:發出愛,發出憎,發出各種反應。你管理信息的能力也就是作主的能力,這個能力很強,你多看點無妨;如果你能力很差,就像風中的小樹,那你還是少看一點。等小樹慢慢強壯了,你可以再多看。
如果你能做到管理這些信息接觸,對我們的左右腦平衡發展會很有好處。每天有個時間靜坐;每天有個時間把自己跟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信息切斷;每天有個時間訓練一下右腦。你看佛教徒在佛像前,那么虔誠專注地磕頭。培養我們的敏感性,培養我們內心的敏銳、清晰。這個方面要做得好,我們的心靜下來並不難。
(原文登載《禪》刊,本文有刪節)
智渡法師:如何讓自己心靜如水?
居士問:如何讓自己心靜如水?
智渡法師答:學止觀、修止觀,證止觀。
淨空法師開示
止觀是什麼?我初學佛的時候,頭一天章嘉大師告訴我,他沒有說止觀,說止觀我不懂,解釋很費事。他把止觀改成兩個,「看破、放下」,止就是放下,觀就是看破,他這樣說法我懂。
其實沒有真懂,止觀意思太深了,但是確實就是看破、放下。他告訴我,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又幫助你看破,看破又多放下一些。就是看破、放下,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這兩個相輔相成。
你看看這麼深的一個道理他用這麼簡單的方法說出來,這是智慧、這是善巧方便,叫我們第一次聽佛法能聽得懂。
你用什麼方法成就的,說得一點沒錯,成佛,只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成佛了。妄想分別執著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不知道它是假的。
所以上上根人一聞千悟。我不是上上根,我要是上上根,章嘉大師頭一天給我講,我就成佛了,像六祖惠能大師一樣,那上上根人,我們比不上他。我們中下根性,聽到歡喜,慢慢,看破多少就放下多少,再看破就再放下,這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
懂得之後就要放下,真懂;懂了還不肯放下,不是真懂。這也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
他老人家告訴我,大乘佛法知難行易,行是放下,放下很容易。為什麼放不下?你不知道,你不曉得真相,曉得真相就很容易放下了。那我研習經教,曉得了,不透徹。為什麼?沒放下。真正透徹了,哪有不放下的道理!
所以章嘉大師告誡我,不要認為自己已經懂了,放下才真懂!沒放下,不可以說自己懂。為什麼說自己懂了?就不想再學了,你的境界就停止在這裡,你不能提升了。知道自己還是沒透徹,再研究,這就對了。這是科學家的精神,這大乘佛法有,標準我沒有做到,我就沒懂。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七六集) 2012/4/6 檔名:02-037-0276
臨危不亂、心靜如水,定力越強、福報越大
定力越強,福報越大
定力不但能夠增長人的智慧,更能增長人的福報!為何呢?因為臨危不亂心靜如水方可阻斷業力的干擾;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令所作所想吉祥順暢!相反,遇事自己先心亂如麻,辦事必失去規矩和章程,即使想得好的結果也會因手忙腳亂而不能如願,甚至出現巨大違緣而敗走麥城,俗話說“不懂規矩不成方圓”就是明證!
福報不僅是富貴等身名利雙收的好人生,更是心想事成吉祥如意的好運氣!所以,莫怪自己總是不如意,也莫怪自己總是失去好人緣或好機會,那都是您的定力不夠造成的。定力是今生的訓練,更是前世的積累,為什麼有的人花錢買官卻最終被拿下,而有的人卻並未花一分錢就能如願?定力,知道嗎?定力的核心是放下執著如如不動,而修行中的所有肢體形式,都是為訓練您的定力服務的。
世界永遠如如不動,不管你如何對待它!衰老永遠不期而至,不管你怎么來阻止它!為何呢?因為如如不動不僅是諸佛的成就,更是宇宙的自然規律!俗話說“逆天者亡,順天者昌”,天是什麼呀?宇宙、因果、自然規律呀!諸佛正是隨順了“老天”的這些鐵定規律才修成了正果,而眾生因不明就裡才一次次墮入了輪迴呀。。。
所有的反面教員都是違背自然規律才宣告失敗的!就說B大人吧,雖才華橫溢,政績裴然,不也是因為太過猖狂目中無人而被拿下的嗎?所以,做人做事切勿違反自然規律,不到時候切不可操之過急,不順你心時切不可瞋恨對立,否則遭殃的肯定是自己而不是被你不屑或痛恨的人!故此,越是遭遇心亂的事,越是要如如不動,並保持靜觀其變的心態,如此行持,事情將會發生不可思議的轉變,驚喜將蒞臨你的生命!這是筆者半個世紀的感悟,奉獻出來請大家分享嘗試!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故此,大家平時做事一定要謹慎小心,對人一定要寬懷大度,遇阻一定要保持禪定,心態一定要如如不動!如此方可避禍免災,方可天隨人願,福報方可不求自來呵呵!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轉載)
消災免難: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第一功德
學佛為成佛,一向專稱“南無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乘佛大願力決定往生
在此懺悔我所犯的一切惡念惡口惡行,懺悔我所犯一切邪淫重罪;願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學佛網、轉載者、各位讀者;此文若有錯謬,我皆懺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願斷惡修善、廣積陰德,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持戒念佛、求生淨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