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修行的目的,不是向外去得到什麼神通;
修行的目的,是降伏煩惱,調伏自心,
如果符合這樣的目的,而得到了成就,那是值得開心的,
但如果不符合這樣的目的,就算得到了某些成就,也不值得去重視。
因此,真正的成就,就是煩惱減弱。
——大寶法王噶瑪巴(2014春季課程開示)
修行的目的
佛教之佛法
佛法非迷信,非宗教信仰,乃是宇宙萬法之真理真相!它是講真,講實,講宇宙萬物的起源以及所有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
“修行的目的,第一條就是要求開悟,所謂明心見性。以開悟為目的的修行,才是真正的正修;不以開悟為目的的修行,都不過是雜修而已。”
本煥長老:開悟啊,就是我們對一個東西不明了,最後明了了,這是開悟。我們沒開悟的時候,就像瞎子一樣,成天閉著眼睛瞎摸;而開了悟以後呢,就仿佛睜開了眼睛,這個地方那個地方有不有攔路石,就清清楚楚了,路就好走了。但我們不是說開了悟,明心見性了,就成了佛,再不用做事了。不是的,我們開了悟以後還要繼續用功。因為佛是覺行圓滿的人,我們雖然已經見到了‘法性’,有了‘覺’,但‘行’還不圓滿,所以還要繼續努力。但開了悟以後,他什麼都看得清清楚楚的,就好用功了。
夢參老和尚:開悟並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開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斷煩惱、證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頓悟,事須漸除”。所以稱開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錯誤的。開悟並沒有成佛,明心見性之後還需要學習。
宣化上人:人怎樣才能開悟呢?開悟好象開鎖一樣。鎖能把門鎖上,禁止你出入,你一定要有一把鑰匙,才能把門鎖打開,否則,將永遠被禁在屋中。那麼這把鑰匙放在哪裡?就在你自己的身邊,很容易找到。怎樣去找呢?你現在參禅打坐,念佛持咒,就是在找鑰匙。什麼時候能找到呢?就要看你自己的修行程度而定。如果精進,很快就找到;如果懈怠,就永遠找不到,不但今生,即使來生也找不到。這種道理非常簡單。
淨慧長老:大家都覺得,開悟簡直是一個天方夜譚,太不容易了!如果開悟是那麼不容易的話,修行還有什麼現實意義呢?修行的目的,第一條就是要求開悟,所謂明心見性。以開悟為目的的修行,才是真正的正修;不以開悟為目的的修行,都不過是雜修而已。
星雲法師:悟,是觀念的改變,智能的體現:未悟之前,心裡種種執著,貪戀功名富貴,計較人我是非,沈溺虛幻情愛,放不下也解脫不了;開悟之後,能掙出名缰利鎖的 捆綁,沖破情關慾海的迷離,朗朗觀看世間,頂天立地生活於宇宙。
修行的目的 是向內看自己
【作者:覺讓】 2016-04-09
佛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緣來是你,緣去是空,世間多少紛擾事,浮華落盡總隨風。修行的目的,不是向外去得到什麼神通;修行的目的,是降伏煩惱,調伏自心,念轉就在我們一念心,如果要跟人比較,就比較一下自己的慈悲與耐心吧!
修行的出發點是要向內返照認識自心,自己精進向內觀照培養自覺,才能見法,更能體悟正在生死苦海中輪迴的眾生而起大悲心;所以真正的修行是修自己,也用來解除自心的苦惱,我們會痛苦煩惱是因為看不見自己的念頭,為什麼佛陀教我們要「善護念己心」,因為我們時常忘記向內觀照,甚至一生從未觀照自己的「心」。所以修行的目的是不論到什麼地方都應隨時覺知自己的身心,時常看自心的動態,工作時觀照自心,休息時也看自己的起心動念,吃飯時更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修行以來就是時時觀照自己每個當下的念頭,這也是修行的目的。
星雲大師曾云:受戒後不論是出家或在家都應能隨時觀照平時的這顆心,是指「平常心」,必然可以超越善與惡,自己平常能保持平常心,過境時必能及時覺知,那麼修行的初步就晉升了。
修行要「識己心」,凡事不要向外。譬如:要怎麼做才不會生氣?就是時時提起正念,覺知念頭。境界來時若被境轉,那麼在順境時我們得「借境練心」,當發生任何事情時,當下能及時地解決,代表我們功課有做好,如此才叫做有修行的人,若解決不了,表示我們修行功夫還不夠,必須更精進勿放逸。
修行中明知自己的起心動念,就不能讓自己的心「隨心所欲」,因為真正的苦惱不是由他人造成,而是自己心念所反應出來,修行若能默默地修行,覺知自己的心念,都攝六根,才能收攝自心,觀照心念,照顧自己的念頭。
我們修行應該能持續不斷像環鎖一般,觀察自己的念頭,修行不是只有一兩天的功夫,心念連續不斷的生滅就像溪流一樣恆常流動,因此我們要懂得預防,要及時知道、解決,久而久之自然能突破,能夠清楚地知道、看見、明白「貪、瞋、癡」,這就是修行的關鍵,如果能突破這一關,就是磨練當修行,佛家有句話說,修行人不受磨,是不成佛,所以身在凡塵、本該受罪、唯修之心、方能靜心。
修行方法是要不斷的自我觀照自我練心,古人曾說:「天堂在心,地獄在心。」天堂與地獄都在心中,但我們卻沒看見,如何看自己的心,修行的目的就是向內看自己,從逆境中考驗自己能時時保持這顆善念的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