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教我們布施,不是教我們勉強,自己一定要量力而為。

問 :師父說過“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所以我不把金錢看得重,我賺的錢除了家用也會布施及參加法會,所以也沒有積蓄。 但我有兩個小孩要養,如果這樣繼續下去都沒有存錢,這樣對嗎? 還是我應該不要布施,存錢以後給小孩教育金及急需之用。

答 :這個問題我們講得很多,可見得你沒有用心聽經,你才發生這些問題。 佛教我們布施,不是教我們勉強,佛不勉強一個人,只是勸導,但是你自己一定要量力而為。 你有家庭,你有負擔,你一定要考慮家庭最低生活的需要,有多餘的這才可以修布施幫助別人,這是正確的。 如果你完全不考慮自己家庭生活,你全都布施掉了,你就會遭遇困難,那不是佛教你的,那是你自己的迷信,你自己把佛的意思錯解了,佛不是這樣教你的。 伊斯蘭教重視布施,但是經典裡面規定是收入的十分之一,這十分之一,不是叫你完全布施。 那我們能夠懂得這個道理,就是量力而為,歡歡喜喜、誠誠懇懇去做。

有些布施不需要花錢,所以佛法裡面布施有兩種,外財布施,內財布施。 內財布施是什麼? 做義工,你們這裡需要幫忙,我到這裡來幫忙做一天,這是用我的體力,用我的能力,用我的智慧來布施,比財布施功德還大,財布施是外財,這是內財布施,這就要懂。 人人都可以修。 我們如果有假日的話,譬如說道場裡面需要幫忙,我們來幫一天、幫兩天,甚至於幫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都叫布施。 所以布施大家都不要想到錢上去了,你想的範圍太窄小了,很大很大的範圍。

那我們懂得這些佛經的道理,人家有困難,我們講解給他聽,這叫法布施,你幫助他解決問題。 那法布施的功德又超過財布施,佛在經上講了多少? 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比不上為人說四句偈,四句偈可以叫一個人覺悟,開悟;大千七寶布施供養別人,人家不開悟,這就是一切布施裡頭法布施為最,你懂這個道理。 所以好好的學,好好的做,做出來給人看也是布施。 不要說話,我做出樣子給你看,讓你看到能感動,這就布施了。 所以布施的範圍很廣,我們要懂得,任何一個人都可以修圓滿的布施,成就圓滿的功德。 不一定說有錢的人可以做,沒有錢的人不能做,沒這個道理,佛法是平等法,功德也是平等的。

恭錄自 淨空老法師《香港學佛答問》(第9集)2005/7/15


凡事應量力而為,別當濫好人。

有位佛弟子,禮佛非常虔誠,經常參與各寺廟義工的活動,她沈默寡言,埋頭苦幹,喜歡幫助別人,樂善好施不為人後,知道她的人,都讚揚她。有一天,她很緊急跑去向她的好朋友借錢,她的好朋友義不容辭借錢給她。

但是,一而再,再而三多次的借貸,累積起來數字也驚人,令朋友覺得奇怪,不禁問她:您先生是高薪收入的博士,一家三口的花費,綽綽有餘,而且您向來都很樸實節儉,難道……。

她面帶笑容回答:請您不要告訴別人,我已經將多年來的積儲分別捐獻給各寺廟,連我先生每個月領回來的薪水也全捐獻了﹔現在各寺廟正在推動慈善救濟,很缺錢!

她的朋友說:您為什麼要這般勉強?為什麼不留下一些生活費?

她仍然微笑回答:有很多窮人、可憐的人很需要幫助,我又喜歡做善事,佛陀亦教化眾生行善布施啊!

「行善布施固然是好,但是像您這樣連吃飯的錢也毫無保留的布施,以致背負債務﹔如此下去,終有一天窮途末路時,有誰會來救濟您呢?」她的朋友說。

其實,佛法無邊,佛陀教化眾生不僅是慈善布施,在六度萬行中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布施僅是其中之一。

凡事應量力而為,不要過多承諾,處世有分寸才不會到頭來後悔莫及。

美國加州知名的開業心理醫師John Townsend博士,在他的暢銷書「Boundaries」中提到,碰到拜託總是一味答應,而不善於說「NO」者,也就是俗稱的「濫好人」,其之所以如此任勞任怨,主要是有以下的顧慮: 

一、害怕拒絕會失去親友關係,為維繫情義情誼而不敢推辭。 

二、害怕拒絕會令對方生氣誤會,引發問題發生,故寧可委曲求全,而勉力為之。 

三、害怕拒絕會傷害別人,導致對方受創或發生困難,基於保護或同情才幫忙。 

然而,人際界線、權責劃分若切割不清,凡事都照單全收,反而會讓求助者習以為常,甚至因胃口越養越大而予取予求,貪得無厭,造成自己陷入麻煩纏身的惡性循環,家庭生活也會在不時的外務干擾下變得混亂失序,甚至也發生了問題。 

更要瞭解的是,當你壓抑內心真實想法或感受去取悅、討好別人,無形中會承擔過多壓力,不僅事後容易出現憂鬱、焦慮、憤怒等負向情緒,長期下來也會產生耗竭現象,生理機能受到影響。 

可能有人會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許多事情難以盡如人意,根本推不掉。 

若是經過自己客觀深入的評估利害得失後,還是決定伸出援手,仍應量力而為,才不至於事情沒辦好,最後積怨成疾,愛重反成仇,變成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

如何不再當「濫好人」:

1.慎思明辨:面對請託,切勿太快就允諾,應先檢視時間、體力或能力能否配合,特別是要去傾聽心聲,客觀確認自己是否真能承擔,待妥善考量後再做決定。 

2.調整心態:拒絕並非自私或沒情沒義、沒愛心,而是個人的選擇權利,也是給予對方另尋其他解決方法的機會,毋須愧疚或有罪惡感,徒增無謂困擾。 

3.實話實說:拒絕時儘量開誠布公,坦述無法協助的理由,讓對方知難而退,不要編造藉口,畢竟謊話一旦被拆穿,不僅自己處境尷尬,也很傷感情,實在說就有力量,才會獲得對方體會明白。 

4.態度委婉:有些人會怕直接表示拒絕難免會覺得不好意思,這可以在拒絕的同時,也讚美對方的努力、善意,透過肯定鼓勵,還是可以穩固雙方的情誼。 

5.提供建議:當下雖愛莫能助,但可以根據以往經驗給予意見,幫忙想點子,或分享相關資訊,相信即使被拒絕,對方也會充滿感激,這就是大家常常講的:『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