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長老佛學講座
本性是什麼?
本性是什麼?因為這些都不是對立的東西。
本性是什麼?就是絕對的安詳,不落入心和物對立的東西,
不落入六根、六塵、六識的東西。
本性是什麼東西?它就二十四小時在你的眼前,
眼睛看叫做識,我們眼睛看是分別。
本性看也是分別,可是雖分別而不作分別想。
何謂本性?平等心是本性、清淨心是本性、大慈大悲是本性、無所執著是本性。
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離一切相,清清楚楚。
所以我們說,本性是什麼?它在作用,本性是什麼?它就在作用。
本性是什麼?你只能講不可思、不可議、清淨心、
無量的慈悲心、無量的般若智慧、無量的禪定、無量的戒行、無量的施捨,
要不然本性你永遠沒有辦法形容,
本性只有在作用上才能顯示出本性的東西出來,
要不然本性你沒有辦法講它是什麼?
它非長、非短、非青黃赤白黑,什麼都不是。
所以本性又名實相、又名如如、又名金剛不壞、又名般若、又名大般涅槃、
又名一真法界、又名如來藏、又名空不空如來藏,
所以說我們學佛要圓融,要廣博的去悟道。
【清淨】的意思是什麼?如何保持一顆清淨的心?
清淨的意思是什麼?
清淨,即離惡行之過失,離煩惱之垢染。也就是外在的行為沒有過失,內在的心境沒有煩惱,叫做“清淨”。生命原本就是清淨、快樂和自由的,只是被無明所惑,才會顛倒夢想,煩惱重重。不論現在有多少問題,有多少煩惱和痛苦,只要願意改變,都有光明的前景。因為我們的本性是清淨而非染污的,是圓滿而非殘缺的,是自由自在而非需要依賴的。
如何保持一顆清淨的心?
衣服髒了要洗乾淨,穿得才舒服;環境要整齊清潔,才能住得愉快;能保持口腔的清潔,能減少病菌滋生,也會感覺很舒服;洗過澡,身體沒污垢,特別清爽舒服。清淨是愉快、舒服的原因。外在的污垢可以藉由水來清淨,內心的清淨又該如何保持?
第一、舉止真實無諂:
我們的舉止行動要實在而不曲躬諂媚。有些人碰到有權、有財勢的人,就曲躬諂媚,對於沒錢沒地位的人,就擺出趾高氣揚的姿態,傲慢無禮,這就是心不清淨。《法華經》說:「我慢自矜高,諂曲心不實,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以不清淨的心為人處世,處處有所虧欠,當然無法契入佛道。
第二、領眾心行平等:
不管是做家長領導一家,還是在職場上身為主管,或是擔任政黨、國家的領導者,總是要心行平等才會清淨。對同事一視同仁,不存個人主觀的偏見;對於種族、地域,不以自己的好惡選擇對待;對於不同的政黨,平等尊重。不論男女,同等尊重,對於老少同等愛護,不分別種族、地域,不分同黨別派。心行平等,才能清淨。
第三、處事正念行空:
當我們與人共事,要心存正念,不欺負人、壓制人,不想沾別人的光。沒有欺負人的念頭,與我們共事者會覺得如沐春風;沒有壓制別人的念頭,與我們共事者才能發揮潛能;沒有沾光的念頭,對方才能享受付出代價的光榮。古德讚佛說:「心包太虛,量週沙界。」我們也應勉勵自己,讓自己心淨如太虛空,包羅萬象。
第四、為人內外一如:
如果一個人常常心想、口說與行動各有標準;或是對內一個態度,對外又是另個樣子,久而久之會讓人瞧不起。做人最講究的是「內外一如」、「心口如一」,我的心、言談、舉止都不相違;我對自己、對別人都是同等態度,如此不僅能贏得他人的尊重,自己內心也才會清淨。我們常說:「人圓即佛成」,一個圓滿的人,他必是內心清淨無偽,無諂曲不實,為人處世無差別對待,心口如一無相違之處。《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也說:「菩提道者,所謂信心、清淨心、離諂曲心、行平等心、施無畏心,令諸眾生咸悉親附。」
釋繼程 開示
一切法的本性即法性,
一切有情的本性即佛性,
一切心的本性即心性。
心地也即是佛性,佛性也是法性,
但法性除了有情,
也含蓋了無情世間,含攝一切有情無情。
法性本空,故佛性亦空,心性亦空。
有情有心,故佛性即心性,
特別強調心性為佛性,
因心有覺知功能,亦有覺悟的能力,
故稱之為佛性,也即是覺性也。
一切法性本空,空故無染,無染即清淨,
此空性的無染、清淨,是本然性的。
此本然性的清淨,不是與雜染相對的,是本性即具足的。
世間現雜染相,
故修行的人想要淨化已雜染的心。
如果心的雜染,是生命流轉中,
因無明而染著,造作而累積、或形成的,
那此雜染即是加上去的。
故淨化的修行,就是要清理這些雜染,使心淨化。
若然,則心的清淨必是本然性的,不是淨化後才現的,
如此修行,淨化才具意義。
這即是大乘佛法重要的主題,
也即是大乘佛法修行所要印證的終極完成。
心的本性是心性。
心是一切有情的功能,具有覺知作用,
故心性也是覺性,也是佛性,
而這一切的本性皆為法性。
法性空而無染而清淨,心性亦空而無染而清淨。
一切有情的本性即佛性,
一一有情的佛性可稱為自性,
即一一有情本具的本性。
禪提出了自性清淨,
因禪的修證,直從一一有情之心切入,
故自性清淨而修,迷者不見,
悟者見故,清淨自性全然而自然地流露,
在現實中無染地生活。
2015.12.14般若岩
夢齋山人:清淨本性如何能自在隨心呢
1、佛法探討:本性如何能得自在呢?
請問山人:有句法理“清淨本性,自在隨心”,請您解釋其義?
答:清淨本性就是眾生的佛性,就是真如,就是法身。自在隨心,這句講究就大了呢。如何自在隨心呢?就是心若明鏡台,物來現影,物去影除,心不被境轉,心就如同虛空鳥跡流水刀痕一般。這就是講我們的本性如何能自在解脫呢?也就是如何能清淨無染呢?前提就是隨心。隨什麼心呢?因為性是體,心是用,體是一,起用就有差別了,所以講“體一用異”。我們的本性依染緣有染用,也可叫妄用妄心;依淨緣有淨用,也叫真用真心。這個“自在隨心”就是講要我們順性而修,也就是依淨緣而修。何謂順性而修和依淨緣而修呢?金剛經言:離一切相而修一切善法,則證菩提。這個離一切相而修一切善法,就是順性而修,就是依淨緣而修呀。有些人認為我在念佛、打坐、參禅、誦經、拜佛,我在作佛事,我在布施、持戒等等,就是作善事和作佛事,如果執著於所作的善事和佛事,還是依染緣而修,就是違背自性而修,也叫違性而修。只有離一切相,就是放下一切執著,而修一切善法,這才是順性而修,隨順真用真心。只有這樣修,清淨本性,才能自在隨心呢。南無阿彌陀佛。
2、答疑解惑:
山人吉祥:我對心外求法,一說不太懂,山人可否給以略解?
答:佛說心外求法皆外道。一切法由心生,心外無佛,心外無法。像其它宗教,都認為宇宙有個大力神在主宰,這就是心外求法,佛法是要放棄心外求法。佛家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山河大地,宇宙萬物等,都是心靈的顯現。學佛就是修自心,所以才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個宇宙是緣起性空,無主宰,非自然。一切都由眾生業力緣起所顯現,自己吃飯自己飽,自己因果自己了。改變命運,靠自己!佛陀只能把解脫的方法,教給眾生,眾生解脫靠自己。簡單答之。南無阿彌佗佛。
2、快樂分享:
菩提本心,不可著相取,不可寂滅求。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讓我們在相上不執著,不取;佛又說:四科七大皆如來藏妙真如性。這是讓我們在性上不捨離,不棄。佛性不在二邊,不離二邊。非有非空,即有即空,離四句,絕百非,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佛性在哪呢?不在身,不離身,六根門頭放大光明。這就如同手機號碼一樣,君說手機號碼在手機裡嗎?若說在看不見摸不著,手機壞掉了不存在了,號碼不壞依然存在;若說不在,為何手機離開號碼就是廢物一個了呢?我們的佛性就如同手機號碼,我們的色身就如同手機一樣呢。所以華嚴經言: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這就是佛家的中道實相。說到究竟處,中道亦不立。南無阿彌陀佛。
本來是清淨本然,現在叫循業發現。
淨界法師
佛陀在《楞嚴經》舉一個例子。說虛空本來沒有花,虛空本來就沒有相,哪有花呢?但是有一群人眼睛有毛病,好像有白內障,看到:喔!虛空中有花。那麼有些人看到的是紅色的花,有些人看到白色的花,有些人看到的是綠色的花;有些人看到花比較醜陋,有些人看到花很莊嚴,其實這是個人循業發現,本來什麼都沒有。這叫作清淨本然,循業發現。
這個地方說明什麼事呢?就是輪回其實是不存在的,是因為你心中有輪回,所以才看到了輪回。當你的妄念結束時就沒有了,本來就沒有輪回。虛空本來就沒有花,你把眼睛治好了,看虛空本來沒有花。
我們日常生活很容易看到一種現象,比方說甲乙丙三人在一起,某甲講一句話,這句話本來就是一個法,但是某乙,如果他過去生有惡口的口業,他聽到這句話就覺得很刺耳,覺得某甲在諷刺他;如果某丙他本身過去生是修贊美法門的,他心中贊美的業特別強,他循業發現,聽到這句話是在贊美。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呢?這句話本來就不是什麼,本來就是緣生緣滅的東西,這都是個人循業發現。
循業發現這句話很深。諸位!你回家試試看,你在家吃飯時,晚餐一家五個人一起吃飯,其實五個人看到的飯菜,顏色不一樣。福報大的人看到這個飯菜,特別的美妙;福報差的人看到這個飯菜,就特別的醜陋。這種不同的覺受在僧團很明顯,我在帶新生時,一個團隊,比方說一期有二十個三十個,僧團大家穿同樣的衣服,睡同樣的寮房,吃同樣的飯菜,有些人活得快快樂樂的,有些人活得苦苦惱惱的。你說這個環境到底是好是壞?那樣就是那樣,循業發現。
所以,你要知道,問題都出在自己。你心裡有業力,自然循業發現痛苦的果報;你懺悔乾淨以後再去看人生,那一切都是安穩快樂,這叫循業發現。一切法,到底它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一句話而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本來是這樣。現在呢?已經失去!叫作循業發現。本來是清淨本然,現在叫循業發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