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五大菩薩與四大菩薩

五大菩薩分別為:彌勒菩薩、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四大菩薩分別為: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五大菩薩-1.jpg

五大菩薩供奉: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略稱,意思是覺有情或引渡眾生,
是修持大乘六度,求無上菩提,利益眾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

智、悲、行、願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標徵,
文殊表智慧、觀音表慈悲、普賢表行踐、地藏表願力。

四大菩薩信仰之盛形成就了四大名山道埸,
山西五台山,文殊道場
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
四川峨嵋山,普賢道場
安徽九華山,地藏道場
故稱為“佛教四大名山”。

而且從明代起就有”金五台、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之說。


四大菩薩:
他們代表圓滿的大乘佛法。
所以要從地藏菩薩那裡學孝敬開始,
進而學習觀音菩薩的大慈大悲、文殊菩薩的大智大慧、普賢菩薩的大願大行。
大乘佛法的修學次第,是以四大菩薩做代表:
第一位是九華山的“地藏菩薩”,第二位是普陀山的“觀音菩薩”,
第三位是五臺山的“文殊菩薩”,第四位是峨眉山的“普賢菩薩”,用四大菩薩來代表整個佛法。



彌勒菩薩-33.jpg

彌勒菩薩介紹

在大乘佛教中稱他現為等覺菩薩,也有稱為妙覺菩薩,是八大菩薩之一,大乘經典中又常稱為阿逸多菩薩。
他被唯識學派奉為鼻祖,其龐大思想體系,以《瑜伽師地論》為代表,
而由無著、世親菩薩闡釋弘揚,深受中國佛教大師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彌勒菩薩現生於兜率天的兜率內院,將繼釋迦牟尼佛之後遞補佛位。
待兜率天壽四千歲滿,彌勒菩薩即將下生人間,現太子身,出家修行,
最後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所以世人稱其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過去久遠劫前,在底沙佛住世時,彌勒菩薩與釋迦牟尼佛一同出家修行,當時釋迦牟尼佛尚是菩薩身。
但是,因為釋迦牟尼菩薩先彌勒菩薩而發大乘心,願能普度眾生,
依著這個因緣,釋迦牟尼菩薩才得以見到底沙佛入火光三昧大放光明,
心生大歡喜,而以單腳站立七日,口誦讚佛偈,契入實相真理,所以比彌勒菩薩早至人間成佛度眾。


地藏菩薩-33.jpg

地藏王菩薩介紹

地是心地,藏是寶藏。
人們心地裡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怎麼樣開發出來呢?
依靠孝敬,孝養父母,尊重師長是開採心地寶藏的唯一方法。
因此,地藏菩薩表孝敬,《地藏菩薩本願經》被稱為佛門孝經。

梵名乞叉底蘗沙「Ksitigarbha」。
「地」具有如同大地般安忍不動之意,而「藏」就代表深靜密慮之意,
所以「地藏」就是代表具有如大地般廣大悲心的菩薩。

當釋迦牟尼佛到忉利天宮說法時,曾付囑地藏菩薩,
要在釋迦牟尼佛入滅後與彌勒佛降生前的無佛世界,留住世間,教化六道眾生。
以是之故,菩薩常現身天上、人間及地獄等處,救度眾生,自誓必定度盡六道眾生,方乃成佛,
誠如《地藏經》所載:「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成菩提。」

中國佛教寺院中的地藏菩薩形像極具特色。
一般菩薩之造形多為頭戴寶冠、瓔珞裝飾、身披天衣的天人相,
而地藏菩薩則為光頭圓頂或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手持錫杖的出家相。
由於地藏菩薩發願在無佛的五濁惡世中,應化現身以濟度眾生,
為了使眾生能深信因果、尊敬三寶,是以顯現出家之僧相。


觀音菩薩-33.jpg

觀音菩薩介紹

把孝養父母,尊敬師長擴展到對一切眾生的大慈大悲是觀世音菩薩表法的重要意義。
要以善心善念善行對待一切眾生。
不分國土,不分族類,不分彼此,和睦相處,平等對待,互相尊重,互相關懷,永無間斷。

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大悲之本懷,救拔眾生離苦得樂。
名號意為「觀察世間音聲覺悟有情」,又譯為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
民間信仰稱觀音佛祖、觀音大士、白衣大士。
為大乘佛教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
與大勢至菩薩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
同時祂也是四大菩薩之一。

觀世音即觀聽世間音聲之意,
如《妙法蓮華經.普門品》中所說: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
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故知,「觀世音」實乃菩薩度化眾生的大悲願心。

又《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記載:
觀世音菩薩在因地上修行,即是修耳根圓通法門,藉由專注一心聽聞外在的音聲,
而返聞內在的聞性,進而契悟自性成無上道。
由於修行的功德力,故能遍聞世間一切有情的音聲。
只要眾生有難,虔誠一心稱觀世音聖號,菩薩便即時尋聲救苦,解熱除惱。
由此因緣,故稱「觀世音」菩薩。


文殊菩薩-33.jpg

文殊菩薩介紹

文殊菩薩:慈悲、孝敬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
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理智,理性。
文殊菩薩代表理性,代表智慧。

文殊師利是梵語「Man~jusri」的音譯,簡稱文殊,意譯為「妙德」或「妙吉祥」,
因為他出生時家中出現了許多瑞相,故以此而得名。
文殊是舍衛國婆羅門梵德長者之子,他的相貌莊嚴,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他是智慧的化身,隨佛出家後,自然而然地便成為眾佛弟子中的上首,
在菩薩眾中也堪稱為第一大士,其被視為如來法王之子,故又有「法王子」的尊稱。

在大乘佛教裡,文殊常與普賢菩薩侍佛左右。
文殊在左,代表智、慧、證;
普賢侍右,代表理、定、行,
二者共詮如來理智、定慧、行證的完備圓滿,
而三者則共稱為「華嚴三聖」。

一般常見的文殊菩薩相多為頭頂五髻的童子形貌,表示如來五智久已成就,
但以本願因緣故,示作童真法王子形貌。
此外,菩薩右手執持金剛寶劍,表示以智慧劍斷除一切無明煩惱,
左手端握青色蓮花,花中安放《般若經》一部,表示不染諸法三昧,以心無所住故,即見實相。
菩薩亦常以獅子為座騎,獅子表示智慧之力威猛無比;
或以蓮花為台座,表示清淨無垢染;或乘金色孔雀,比喻飛揚自在。


普賢菩薩-33.jpg

普賢菩薩介紹

代表實行,孝敬,慈悲,智慧,
如果不能落實在生活上,不能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上就沒有意義,就變成空談了。
所以普賢菩薩教給我們實踐,實行。
把地藏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的法門統統做到。

「普」,即願行遍一切處;「賢」,即妙善之義。
意為菩薩以菩提心所起之願行,
遍及一切處所、利及一切眾生,平等、慈悲且具備眾德,故名普賢,又作遍吉菩薩。

普賢菩薩所持十種廣大願行分別為: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楞嚴經》中記載:普賢菩薩誓言,若於他方恆沙世界,有一眾生,心中發普賢行願者,
我即時乘六牙白象,分身百界,到發心者面前,與之相見。
假使彼因業障深重,未能見到我,我也會暗中為他摩頂,護持安慰,使他所願皆得成就。
由此可知,從發願起,便能得到菩薩的加被。

若人能以深信之心,受持大願,以如山之行持,時時刻刻依願而行,
從事到理,從有為歸於無為,慢慢便能進入諸佛不思議解脫之境界。
因此,修行學佛之人,若能以普賢十大願為因花,必能莊嚴未來大方廣之佛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