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禪心悟語 (143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聖嚴法師:佛為什麼要度眾生?

《金剛經》說:「彼非眾生,非不眾生。」又 說:「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又說:「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所謂度眾生是佛在發成佛大願的時候,所立的誓願,也是在沒有成佛之前,尚有自我中心的時候,所抱持的心願,所以在未成佛前的凡夫或菩薩,是有眾生可度的。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度眾生還是先成佛?

聖嚴法師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淨界法師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身充滿於法界 普現一切群生前

隨緣赴感靡不周 而常處此菩提座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論做什麼事,都有一個目的。做事如果不預定一個目的,不但浪費時間,徒耗精力,而且結局也決不會收到美滿的效果,甚至或會留下許多懊悔,造成自己一生的遺憾和不幸!

  學佛,自然也需要認清目的。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呢?簡單的說,就是"轉迷成悟"和"離苦得樂"。

  迷和悟,是相對的名詞。迷就不悟,悟就不迷。不迷,就是聖者;不悟,就是凡夫。凡夫愚昧,不明人生理性本然的真 如,也不明宇宙緣起無常的事相,所以執我執法,起惑造業,流浪生死,長淪苦海。佛號覺者,覺而不迷,有大智慧,對於人生理性的真如,宇宙緣起的事相,有透 徹的理解,知道是緣生性空,緣起無我,不從執著,再造惡業,自尋煩惱,以招苦果。這便是迷悟的界線,也就是聖凡的分野。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寺的由來

目前建築而稱為寺者,一定是佛教的道場,但是寺之為名,並非來自印度的佛教。雖據北宋贊寧大師的《僧史略》卷上謂: 「案靈祐法師寺話,凡有十,名寺。」他列舉了佛教道場的十種名稱,但其除寺以外,其他九種,都是出自佛經的漢文音譯或義譯。梵語毘訶羅(Vihāra)可 譯為寺,但非中國的寺(註一)。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shengyimaster.org/yinshun/08/yinshun08-10.html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妙雲集下編之六『我之宗教觀』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說禪


問:有位出家人對曹山本寂禪師說:「我全身都是病,請師父幫我醫治。」曹山說:「不醫。」和尚問他為什麼,曹山說:「我要叫你求生不得,求死也不得。」曹山為何用這種方法?它會產生什麼效果呢?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善緣、惡緣,這都是好的緣分,當然誰都願意遇到善緣,不想遇到惡 緣,這是世間人的心願與常情。但是往往由不得你自己啊!善緣也好,惡緣也好,還不是自己過去世的一番造作結下的?有因必有果嘛!我們為什麼說善緣與惡緣都 是好緣分呢?這就要看你怎麼認識這個問題了。一般我們都認為善緣是一種增上緣。增上緣,「增」即是增進、增長的意思,對人的進境與事物的發展有推動與促進 之作用。「上」字,顧名思義是向上、向更高層次、境界邁進之意。「緣」在這裡是指一種外在巧合匯聚的機緣,是助緣。任何「緣」的聚合,要起好作用也好,能 起妙用也好,都要通過我們的自性來反映、容納、把握或轉化。但是,也有些緣是不依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家親眷屬中的怨親債主),就是我前面所說的惡緣。 你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關鍵還看你是否善於去化解和轉化它,因為同樣是過去世業因形成的果報。「緣」這種虛妄不實而又無相的東西,人不去正確地 把握它、轉化它,運用它是無任何功用的。善緣把握不好、運用不好,也起不到德用;逆緣也要把握好、化解得當,才能向好的方面轉化。當然,我們佛家弟子對緣 要有正確的認識,要學會隨緣而不攀緣。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年輕人去拜訪一位禪師,恭敬地問:「如何才能令自己快樂,同時又能令別人也快樂呢?」

禪師微笑著對他說:「孩子,你有這樣的想法已經是很難得了。有很多比你年長的人,從他們提問的問題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怎樣給他們解釋,都不可能使他們真正明白人生的意義,只好隨緣了。」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達真堪布:一般人有了神通,不可能不玩神通吧?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修者跟平常人同樣是人,但心態不同。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的心理學研究指出,當一個人有良好的人際關系,遇到問題時,有人可以和其討論,或伸出援手,此人通常較能應付壓力,不易被危機擊倒。進一步看,如果要維持“社會支援”的系統(良好的人際關系),你必須具有“愛與被愛”及“付出”的能力。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小和尚要出門雲遊,但日期一推再推,已經過了半年了,還遲遲不肯動身。
方丈把他叫去問:「你要出門雲遊,為什麼還不動身呢?」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開示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耶穌基督在印度西藏足跡的追尋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