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淨界法師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我們判定一個人到底是不是一個大乘的菩薩,關鍵點不在於他造了善業或造了罪業,而是他內心當中是不是真實地想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蕅益大師說:諸法無性,盡隨心轉。心為菩提,一切法趣菩提。心為名利,一切法趣名利。

說我們今天造作一個善業--你或者佈施,或者持戒,或者修習忍辱、禪定,我們可以說這樣的善業能夠成就安樂的果報,我們只能夠這樣講。但是這個安樂的果報到底趣向什麼方向?這個善業還沒有一個決定的方向,諸法無性。這個方向性是誰來決定呢?盡隨心轉,你的因地發心決定這個善業的方向。

如果你今天修習善業是為了菩提,心為菩提,一切法趣菩提。你的佈施、持戒,乍看之下是一個人天的善法,但是因為你有菩提心的引導,整個都帶有菩提心的氣氛。如果你今天佈施、持戒,是為了成就人天的安樂果報,心為名利,一切法趣名利,你整個善業都沾滿了名利的氣氛。因地有漏,果報自然是有漏的。

我們可以去思惟一件事情,佛陀在因地的時候修習種種的善業,魔王在因地的時候,他也修習很多的善業。當然我們今天是厭惡魔王,因為他障礙修行人。我們從經典可以知道,魔王在因地的時候,他可也是修習種種的佈施,他蓋了一個寺廟,他修了很多無遮大會,這當中還供養一個辟支佛,他還奉持八關齋戒,以三種福業的關係生為魔王,享受世間五欲的快樂。為什麼佛陀在因地的時候修習善業,而這個善業成就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的萬德莊嚴,清淨莊嚴的果報?

同樣一個善業跑到魔王的內心當中,它業變成一個雜染的五欲的果報?為什麼同樣的善業會有不同的結果呢?就是我們因地發心的不同,就是這個善業我們給他們不同的方向,這個善業趣向於不同的結果。印光大師在文鈔當中也講出一個譬喻說,說牛去喝水,牛由於善心的因緣創造了牛奶來滋潤滋養眾生;毒蛇去喝水,毒蛇因為瞋心的關係而把這個水轉成毒液來毒害眾生。這兩個眾生同樣去喝水,一個創造了牛奶,一個創造了毒液。說是諸法無性,盡隨心轉。

所以我們在剛開始修學佛道的時候,一定要先誠意正心,一定要把目標弄清楚,你到底在你的生命當中你想追求什麼?這個就是一個關鍵點。假設我們今天忘失了菩提心,修諸善法,那都是魔業。

在《華嚴經》說的,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為什麼是魔業呢?你不想追求無上菩提,你修習善法是追求人天果報,你來生召感一個富貴的果報。但是富貴的果報就使令一個人容易墮落。你福報一大的時候,你的業力愈大,你的事情更多,這是你前生所造的善業,變成你今生的障礙。你想要修學佛法就很困難,因為你有太多事情要去忙碌,分心。這個障礙,你修習聖道就是魔業。魔王所做的事情就是障礙修行人,希望大家都不要出離,在三界裡面繼續地流轉。

所以我們今天要知道什麼樣的因緣能夠入大乘,並不在於你今天積集多少的功德,而在於你內心當中真實發起菩提心,這是我們第一個基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