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禪心悟語 (1438)
- Jul 24 Thu 2008 20:23
修行者的模樣
- Jul 17 Thu 2008 22:10
苦瓜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聖,師父拿出一條苦瓜,對弟子們說:「隨身帶著這個苦瓜,記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條你們經過的聖河,並且把它帶進你們所朝拜的聖殿,放在聖桌上供養,並朝拜它。」
- Jul 04 Fri 2008 20:22
心如止水 壽比南山
- Jun 29 Sun 2008 08:04
一切駛水流,世間苦樂事;本從何處出?何時當休息?
- Jun 29 Sun 2008 01:58
孺子不可教
在釋尊門下,有一位名叫善星的比丘,是位很難度化的人。當佛陀在王舍城時,善星一直侍候在佛的身邊。有一次,釋尊正為帝釋天說法,弟子們必須待師尊就寢後,才能休息,善星不耐煩佛陀說法的時間過久,所以,當佛說完一段後,就顯得不耐煩了,甚至表現沮喪。當時,王舍城有一種風氣,每當孩子哭鬧不休,父母會習慣恐嚇孩子說:「薄拘羅鬼要來抓你了」。善星猛然想起此事,為了想催促佛去就寢,也對佛說:
- Jun 04 Wed 2008 17:48
利益大眾的良策
對人感到複雜,是因為不懂人性;對事覺得困難,是因為不懂方法。智者善於觀察一切事物,愚者只是被觀察的對象,故我們當時時觀察自己的身、口、意,清楚自身的語言模式、行為模式、思考模式,進而觀察所有的人、事、物等。
大部分的人,在他們的潛意識裡:不想改變自己,卻想改變別人;只想干涉他人,卻不願自我約束;想要佔有對方,卻不願讓人牽制;遇到事情發生時,便立即找其藉口;心中貢高我慢,而常輕視於人;只接受合於自己的觀點,卻不認同別人的看法;不是攻擊對方,便是逃避事情……
- Jun 04 Wed 2008 17:44
解廣行深
未學佛之前被世間法所困,學佛之後被佛法所綁,學與不學盡不得要領;以前常用腦袋思考,現在卻不敢用意識思量,思與不思不知如何是好;有師教人學一宗之經,又有師教人廣學經論,多與寡皆不知所措;有人除佛書之外,其他典籍一律謝絕不看,看與不看皆有遲疑。乾脆不學,則是愚癡;隨人興趣,即是習氣。那該如何?
湖與海深度不同,江與河廣度有異,草與木大小有差,人與我根基不一。自己吃幾碗飯才能飽,喝幾口水才止渴,穿幾號的衣服才適合,難道自己會不知道嗎?又何必到處去問人,要吃幾碗飯、喝幾口水;常有一些同學東問西問,問人家怎麼修?讀哪些經典?哪個法門最殊勝?這不好很好笑嗎!
- May 30 Fri 2008 08:14
漫談佛教的稱謂
引 言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文化底蘊十分豐厚。從古至今,中國人都非常注重禮儀,在稱謂方面亦十分講究。皇宮有皇宮的稱謂,儒家有儒家的稱謂,道家有道家 的稱謂,我們佛教也是一樣,有著我們佛教的稱謂。而佛教的稱謂和其他宗派的稱謂大不相同,因為佛教的稱謂多屬中印合璧,不僅顯得特殊,而且還頗具神秘色 彩。隨著歷史的前進,改革的開放,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當前的佛教就像一朵盛開的花朵,深受社會各界人士的親睞和喜愛。因而皈依佛教的信徒也越來越 多,可是許多信徒的信仰雖然虔誠,認識的出家師父和在家佛友也很多,但由於對佛教稱謂缺乏瞭解,往往會造成一些的笑話和麻煩,這種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時有發 生。為了讓同參道友和在家居士們對佛教的稱謂有所認識,今就佛教的一些稱謂作一簡要的介紹,以使有緣同修,互相瞭解,互相尊敬和互相交流。
- May 16 Fri 2008 19:49
佛法的判攝與抉擇—兼談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理念
現代人學佛常會遇到一個困擾的問題:在某一個機緣下,聽到老師、法師的說法、或看到一本佛書而進入佛法,但是當他接觸到另一位老師、法師的說法,或另一本佛書有著不同的說法時,多半會覺得困惑;每個人都說他所說的法是最好的,別的法不究竟,或比較緩慢,不知誰說的才對,令人無所適從。有沒有比較客觀的方法來了解佛法的全貌,進而選擇適合自己的修行方式呢?這就是所謂的「佛法的判攝與抉擇」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