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關於戒律的小故事——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戒律的現代化與本土化
持戒,戒,不僅僅是世尊為我們制訂的這些戒條,戒條裡面所規定有一部份是永久的,用我們現在話來說,超越時空,不受時間限制,也不受空間限制。
時間,過去、現在、未來,不受時間的限制。世尊在三千年前,現代外國人說是兩千五百年前,我們中國典籍裡面記載是三千多年前,不論是二千五百,是三千,總而言之,這個時代很久遠了,那個時代跟隨我們現在時代絕對不一樣,佛制定的戒條,在那個時代適用,在現在這個時代還適用,這就叫超越時間。
戒條裡面哪些?我們現在所講的「根本戒」,這是決定超越時間,關於生活、儀軌、威儀那一部分不能超越時間。古今生活方式不一樣,許許多多制度不相同,意識形態不一樣,因此,那個時代成為歷史,過去了。可是我們要懂得它的精神,不違背戒律的精神,想想現在應該怎麼作法,這是講時間上的問題。
空間呢,世尊當年教學游化是在印度,古時侯的印度,那時侯交通不便,世尊沒到中國來,他的學生們也沒到新邊坡來,而且,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他們的歷史文化背景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樣,思想信仰也不相同,因此除根本戒之外,也不能超越。
根本戒,無論是在哪一個地區,無論在哪一個國家,無論信仰什麼宗教,大家都認同,那這就超越空間。不殺生,不偷盜,無論哪個宗教都有這個戒條,這超越了。無論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沒有人說殺生是可以的,偷盜是可以的,沒有。所以,根本戒,佛法裡面根本戒是四條: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
不飲酒對於時空還不行,佛制訂的根本戒是四條,確確實實超越時空,我們一定要遵守,不飲酒這條戒,佛說的很清楚,遮戒,其餘四條戒,性戒,換句話說,無論你受不受戒,無論你懂不懂戒,你犯了都有罪,不能說是我沒有受過戒,我沒在犯罪了,沒有那個道理,你沒有受過戒,犯了還是犯罪。但是不飲酒這一條,你要沒有受過戒,不犯罪。
佛為什麼制訂這一條戒,酒能亂性,酒醉了以後,就干些殺人、偷盜,就干這些事情,所以,叫你不飲酒,是保持你的頭腦清楚,不至於迷惑,不至於犯罪,是這個意思。酒屬於防範你犯罪,飲酒本身沒有罪過,是防止你犯罪的,所以,把它也列在重戒之中,這算是大戒,雖不是根本,它算是大戒,這屬於戒條。
除戒條之外,持戒是廣義的,不是狹意的,這是講諸佛菩薩生活規範,生活的典範,他們的生活就是我們的典範,在他們生活當中流露出來非常自然,我們要學他,要學習,在廣義,佛所有一切經教,我們都要遵守,都要學習,這是持戒,這個戒,就是佛祖的教誡,他所教導我們的這一些訓誨,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
所以戒律的範圍就大了,在佛門裡面也把它歸納為三大類。一類「律儀戒」,這就是佛所制訂,有明文規訂,律儀,明文規定,包括我們現在世間,所有一切的法律,所有一切的規約,它都是有文字記載,這就屬於律儀。
每一個國家地區,每一個時代不同,這是我們講到佛法,要知道現代化與本土化,佛法才能常住世間,如果佛法不懂得本土化,不懂得現代化,它一定在印度那個地區,早已經就變成歷史,怎麼能傳得下來?能夠傳下來是超越時空,超越時空一定要適合各地區的現代化跟本土化,除了根本戒之外,所有的戒律也要現代化,也要本土化。像中國唐朝時侯,百丈大師所立的清規,那個清規就是古時侯戒律的中國化,那時侯唐朝唐化了。
我們今天講的現代化,本土化,戒律的現代化,本土化,現在我們的生活隨著科技,科技日新月異,我們人文生活也受了影響,也跟著起變化,所以諸位知道,法律每隔幾年要修訂一次,為什麼要修訂?修訂就是時代不一樣,隔了幾年,那些法律現在不適用了,所以不斷的修訂不斷的現代化,不斷的適合於地方化,我們地方大家在生活這個地區便利,所以,法令規章時時在修改,有些法律,一年修改兩三次,甚至於連憲法每隔幾年要重新檢討一次,修訂條文,都是這個道理。
「除律儀」這一部分之外,佛還給我們講,「攝善法戒」,是沒有明文規定的,可是這些事情是利益一切眾生,利益社會,我們今天講與社會安定繁榮,與世界和平幸福有關係的,雖然佛經裡沒有說,世間法律明文也沒有說,也沒有規定我們要做的,我們應當要做,這是攝善法戒,知道這是善事,沒教我們做,我們也要做。
還有一類的,「饒益有情戒」,因為「攝善法戒」裡面有自利利他,饒益有情戒,對一切眾生有好處,可能對自己沒有好處,要不要做?要做,舍已為人。總而言之,我們一定要懂得,是以一切眾生福利在我們個人幸福之上,這叫慈悲心,這是菩薩心,菩薩能夠舍已為人,犧牲自己成就別人,饒益有情。
由此可知,持戒的範圍非常之廣,我們通常用現化的話來解釋持戒,我常說「守法」,這個大家好懂,持戒不好懂,還需要解釋,用守法,諸位概念比較更清晰。遵守佛的教法,遵守國家的法律,遵守地方上的規約,我們到人家裡,也有人家的禮節,也有人家的家法;到一個道場,一個道場也有它的規矩,,一定要遵守。我們能守法,才能得到大眾的歡迎,才能與大眾和睦相處。到一個地區,一定要瞭解這個地方的法律,要瞭解這個地方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我們在這個地方言行舉止不要觸犯,不懂要常常問,所謂是入境要隨俗。
這是持戒的現代化與本土化,我們這條才能做得如法,如理如法,我們一般人講的,合情,合理,合法,這樣才做到圓滿。
天人送供養
「人有戒德者,感動諸天,天龍鬼神,莫不敬尊」,此句唐朝道宣律師的故事可以作證,這是真的,史傳上有詳細記載。道宣律師是律宗始祖,當年在終南山修行,戒律精嚴,感動天人供養。他日中一食,毗沙門天王子每天中午送一缽飯供養,這真正是「感動諸天,天龍鬼神。」
當時法相宗祖師窺基大師,他是玄奘大師的學生,也是位了不起人物。有一天窺基大師經過終南山,順道拜訪道宣律師,道宣律師聽到這個消息很歡喜。窺基大師學問好,講經說法一流,但是戒律不嚴,他以為窺基大師對於戒律疏忽,不太重視,所以他想以天人送供養來感化窺基大師。哪裡知道談話過了中午,也沒有人送飯給他們吃。到第二天中午天人又按時送供養來了,道宣律師就問:「昨天中午你為什麼沒有送供養來?」天神說:「昨天有大乘菩薩在山上,滿山都是護法神,我進不來。」道宣律師聽了冒一身冷汗,生慚愧心,知道自己錯了,小看了別人,高抬了自己。
我們讀《華嚴經》,知道真的入華嚴境界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窺基大師持戒比道宣律師清淨,道宣律師持的是律儀戒,窺基大師持的是定共戒、道共戒,這兩者不一樣!窺基大師可以和光同塵,永遠保持真誠、清淨、平等,戒行圓滿了。道宣律師雖然持戒精嚴,還小看別人,還要做出樣子來感動人,還有這個念頭就錯了,心不清淨。所以,不是道宣律師感化窺基大師,而是窺基大師感化了道宣律師。(節錄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15-13-50)
方便妄語,為救眾生
眾生想造惡,造惡要有緣,我們把惡緣斷掉,惡就造不成了。經典上有一則小故事,有一個持戒精嚴的學人,在路上遇到一個獵人在追一隻兔子,走到三叉路口,兔子跑了,獵人沒看見。持戒的人剛好在這個地方,獵人問他:「兔子跑到哪裡去了?」持戒的人故意指錯方向,打了個方便妄語,救了兔子一命,也救了獵人免造殺生之業。這是開緣而非打妄語,因為他的存心是善,這就是「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我們在生活中遇到許多的人與事,若發現有錯誤,應當以智慧予以提醒,使其惡事不能成就,這是一樁好事、善事。(節錄自《普賢行願品輯要疏》選讀4-9-04)
海關受阻
「持戒波羅蜜」,持戒就是守法、守禮,我們一切如法,決不做犯法的事情。有些人非常熱心弘法利生,卻違背法律,鑽法律漏洞,這是絕對不可以的。佛弟子要為世間人做好榜樣、好典型,我們要是做犯法的事情,如何能教人不犯法?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如果此地的法令規章,限制弘法利生,我們還是要遵從,然後慢慢的等待時節因緣之成熟。
馬來西亞的同修們找了我很多次,我記得曾經有一次在進入馬來西亞時,在海關被攔住了,他們叫我回去。聽說那個時期,馬來西亞跟新加坡鬧得很不愉快,所以我們從新加坡進不了馬來西亞。因此,一定要守法,等待時節因緣,給大眾一個很好的觀感,絕不破壞地方秩序,不破壞地方規矩。(節錄自「馬來西亞歡送晚宴開示」21-88)
酒這一條戒,開緣很多
佛家在戒律裡面戒酒,五戒裡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這四種本身就是罪,飲酒本身沒有罪,為什麼要把它定為重戒?酒醉之後亂性,會犯前面四種罪。所以,酒這條戒是防預(防範、預防)的性質,它本身沒有罪,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
我們平時在做菜裡面用料酒,這個沒關係。這個料酒,你就想到,它不會醉。佛家制定這些法,通情達理,尤其是酒這一條戒,開緣很多。「開緣」就是開戒,不是犯戒,在某種情況下,可以飲酒。
《戒經》裡面講,人到了七十歲以上,身體健康狀況差,血液循環緩慢,每一餐飯都可以飲一杯酒。為什麼?幫助血液循環,當藥用。中藥裡面,有很多是用酒做藥引,統統都許可用。
戒律有開、遮、持、犯,一定要懂得它的精神。現在有很多人持戒,對於這些小小戒持得很嚴,重要的戒就馬虎了,這個錯誤,完全搞錯了!所以,這些事情要是不能仔細去辨別,人就會死在戒條之下,那就什麼都行不通了!
他們的心地,在這個世間確確實實一塵不染
很多人喝酒吃肉時,會用「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句話為自己找藉口。他們不知道,這種話是佛菩薩應化在六道里,特殊狀況之下教人開悟的。
對於一個持齋、持戒很嚴的學佛人,如果他非常執著,分別心很重,菩薩就用這個示現,讓他知道,縱然他持齋、持戒很嚴肅,如果他不肯放下貪嗔痴慢,也是沒用處。
像大家都熟知的濟公長老、金山活佛,他們就是專門對付這種人的。他們心裡真有佛,什麼忌諱都沒有,所以「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他們確實對人、對事、對物沒有對立,沒有執著。沒有執著就是阿羅漢,沒有分別就是菩薩;你還有執著,戒持得再好,齋持得再好,你都比不上他。
所以他們的示現,是幫你開竅,不是叫你不持齋,不是叫你破戒,不是的,他不是這個意思;他是提醒你,你要更重視實質的修行。
像濟公長老、金山活佛這些大修行人,他不拘形跡、不拘小節,我們一般持戒的人,學戒律的人都說他是佛門敗類,破壞佛教形象,哪裡知道人家是聖人!
凡聖境界確實不相同,人家境界比我們高,持戒比我們清淨,我們看不出來。形跡上他不持戒,心地上他清淨,我們怎麼能知道?我們怎麼能比得上他?
人家形跡上不持戒,心地在這個世間確確實實一塵不染!我們戒律很嚴格,嚴持戒律,實際上處處都染著,這怎麼能跟別人相比?如果你要輕視別人,瞧不起人,那是你自己在造罪業,這個道理誰懂?
把別人看成濟公活佛就對了
六祖惠能大師教人,如何能保全功德,不離般若波羅蜜,他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的功德就保全了。
譬如持戒,我們出家人來講,持戒精嚴,持戒非常嚴格,這很好!可是看到不持戒的人,心裡面就不舒服,這個人不持戒,這個人破戒,心裡面就有一點瞧不起他,動這一念心,你持戒是福德,沒有功德。為什麼沒有功德?一天到晚看到這個人不是,那個人也不是,你還能得定嗎?你心還能清淨嗎?雖然自己戒律持得很好;因戒生定,他因戒不能得定。為什麼不能得定?就是看到別人不持戒、破戒,他生煩惱。所以他那個戒不能得定,不能得定就是持戒沒有功德,只有福德。他持的戒清淨,來生生人天福報,身相端正,相貌長得好是戒清淨,是得福報,他得福報。
所以真正要想成就功德,戒律成就功德,自己持戒不管別人持不持戒,別人持不持戒與我不相干;不但不管別人持不持戒,而且要把別人都當作佛菩薩看待。
普賢行願裡面講的,禮敬諸佛。他為什麼不要持戒?人家身心清淨,已經達到圓滿;我是凡夫,我心不清淨要學戒律。人家心已經清淨,他是佛、他是菩薩、他是示現的,像濟公活佛一樣,他示現的。我們不能跟他比,我們把他當佛菩薩看待,自己的功德成就了,自己的功德保全了。
這些道理、這些事相、方法,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講得很多、講得很透徹。我們也讀到也聽說,但是就是做不到;一遇到現行,心裡面煩惱又生起來了。這就叫做業障,這就叫沒智慧,離開般若了。所以一念瞋心起,菩提種子,菩提是覺悟,覺悟的種子沒有了,又迷了。
這個老和尚很有智慧
我有一個老朋友,抗戰期間,他和同事一共三個人在南京從事地下工作。有一天,他們被日本憲兵發現了,就追捕他們。他們逃到南京中華門外的雨花台附近的一間寺廟,那個寺廟正好在做法會,他們三個人就跑進去求老和尚救他們。
這個老和尚很有智慧,馬上叫他們剃頭,穿上海青,跟大家一塊兒唸佛。日本憲兵隊追來之後,到處找也找不到,看到的都是光頭,都是和尚。日本人對佛教很尊重,對佛教不為難,所以他們三個人躲過了這一劫。
抗戰勝利之後,他們唸唸不忘老和尚的救命之恩,就設了一個豐盛的酒席,請老和尚來應供。老和尚來了之後,他們這才想起和尚是吃素的,桌上雞鴨魚肉搞了一大堆,這怎麼得了!沒想到,這個老和尚真是了不起,居然坐下來,什麼也不問,就舉起酒杯,跟大家歡歡喜喜地在一塊兒吃。
老和尚是不是破戒了?不是的,這是開緣。戒有開、遮、持、犯,這叫開緣,這叫開戒,不叫破戒。老和尚讓這些眾生生歡喜心,讓這些人讚嘆佛法,那個功德多大!佛法是活活潑潑的,所以你要懂得,學佛一定要有智慧,不能死在戒條裡頭。
五百商主
戒律都有開緣,殺生的戒也有開緣,這是佛在佛經裡面說的。
佛在經上舉出一個例子。有一個出家的修行人,他要遠行,他跟著一個貿易團體,搭他們的船渡大海。
這個船上有五百商主,經上講「商主」,那就是現在人講的貿易團體的團員。這些商人帶的財物很多,其中有一個人起了一個惡念,他想把其他的同伴害死,獨吞這些財物。
這個修行人有「他心通」,那個壞人一起這個惡念,他就馬上曉得了。修行人曉得這個人是利令智昏,不能勸他;要是勸他,他知道秘密被洩漏,他會殺人滅口。
怎麼辦?修行人知道這件事情沒有商量的餘地,於是趁那個人沒有防備的時候把他殺了,這是開了殺戒。可是,你要曉得,這是開緣。出家人這麼做,不是為自己,而是為所有人的利益,所以這是開緣。
殺死這個壞人,你要曉得,出家人統統都救了其餘這些人不至於被害,財物沒有損失;如果這個壞人的陰謀得逞,其他的同伴被殺,財物被侵佔,他是既犯殺戒又犯盜戒,果報在阿鼻地獄。
這個壞人現在被殺了,他不墮阿鼻地獄;換句話說,出家人是把他從阿鼻地獄救了出來。殺一個人,其他的人因而得救,這叫開緣。你知道了事實真相,你就一定要開緣,不開緣你就犯戒。
除非你不知道,你知道了,一定要救眾生,統統都要救。佛法是活活潑潑的,它不是死板的。所以一定要懂得,開緣是為了利益眾生,不是為利益自己。
●多元文化
——和諧世界,從心開始
唯有突破宗教框架,走上教育的途徑,才能落實多元文化,幫助苦難眾生
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基督教也是教育;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基督教是上帝的教育,天主教是神的教育,伊斯蘭教是阿拉的教育。唯有突破宗教框架,走上教育的途徑,才能落實多元文化,幫助苦難眾生,進入幸福美滿的生活。
佛家講『平等真法界』,佛教第一,基督教也第一,天主教也第一,各個宗教都第一,才能和睦相處,如果有高下,就不平等,必須要知道這個道理。
我們自己的身體就是多元文化的共同體,眼是一個族群,耳是一個族群,鼻是一個族群,個個都第一;眼見第一,耳聽第一,鼻嗅第一,都是第一,沒有第二,所以身體才健康。若說眼第一,眼不要耳,這個人就生病了。
身體是整個宇宙的一個濃縮模型,宇宙的複雜與我們身體的複雜是相等的。身體是小宇宙,外面是大宇宙,小宇宙與大宇宙沒有兩樣。
如果把這些原理與事實真相參透了,你就能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一念自性,一念自性就是我們自己。
(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緣」,就是無條件;為善人服務無條件,為惡人服務也無條件,佛菩薩度人天無條件,度餓鬼、畜生、地獄也無條件,心地永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
因此,要讓全民認知,除了教育之外,沒有更好的方法。
(希望)辦一所多元文化大學,各個宗教的領袖、傳教師,就是大學的老師。
我相信全世界各個階層的領導人,都需要接受這個教育,這個教育所教的就是三樁事: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關係都處理好了,在此世間行道就一帆風順。
要挽救世間的劫難,化解自然災害,就要推動全民教育。人心向善,環境就變好了,佛法講『依報隨著正報轉』。
終極的目標,要有一個衛星傳播公司,二十四小時將我們共同的理念、教學,利用科學技術,傳送到全世界每個家庭。這是世界全民教學,推動整個世界的社會安定,世界和平,化解歧視、誤會、爭執,如此理想才能落實。
弘揚佛法主要的理念,換言之,全世界任何一個宗教,他們的理論、經典、修行方式,都應當要活學活用,普遍的利益一切眾生。
我們很幸運的能參與這項工作,這是濟世度人的工作,參與這個工作者,在佛法就稱之為『佛菩薩』。
釋迦牟尼佛就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知道釋迦牟尼佛是這樣的人,我們對他的敬仰之心就生起了,就很樂意的向他學習,也很樂意參與這項工作。我們與釋迦牟尼佛的地位是平等的,大乘佛法永遠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
不要隨便批評
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如果對佛教一竅不通,沒有研究、沒有探討,就隨便說佛不是大道,這個問題很嚴重。
當年我還沒有出家,剛親近李炳南老師時,李老師在台中辦了一個「慈光圖書館」,我在這個圖書館工作,那時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只有三個人,游居士、雷居士還有我。我的工作是看管閱覽室,游居士管書庫,雷居士管事務。
有一天來了一位先生,到閱覽室看報紙、看雜誌,知道我是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是學佛的,就信口開河,對佛教嚴厲的批評。他是安徽人,也是很虔誠的基督徒,我倒一杯茶供養他。他把佛教說得一文不值,說得趾高氣揚,旁邊看雜誌、看報的人,也都聽他講了兩個小時,我也恭恭敬敬聽了兩個小時。
我的另外兩位同事很著急,怎麼我連一句話都不回他,都不反駁他,好像我們太軟弱了。等了兩個鐘點,我看時間差不多了,我就叫他稍停一下,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他。
他說:「行!有什麼問題提出來。」我說:「假如我們要批評一篇文章,是不是要先看一下這一篇文章?」他說:「是!」我說:「你批評佛教兩個鐘點了,你有沒有看過佛教經典?」他愣住了。我又說:「我們圖書館每個星期三,李老師在這裡講經,你來聽過沒有?」我這一問就把他問倒了。我說:「你沒有看過佛經,也沒有聽過講經,你就在這裡胡造謠言,這樣的批評,你不怕這些人笑話你嗎?」我幾句話把他說得滿面通紅,就跑掉了。
最後,游居士跟雷居士齊說:「沒有想到你還有這一招!」我說:「你要是不讓他發足了,那一棒就不夠狠。」我沒有批評他,只讓他知道批評要有批評的正當態度,佛教歡迎你批評。但是,這跟打仗一樣,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你天天來聽經、讀經,把佛教的毛病找出來,你說話就有力量,否則你現在的話是胡造謠言。不過這個人還不錯,大概過了一個星期,他帶他們的牧師來拜訪我,非常客氣,不再批評了,這很難得!(節錄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15-13-73)
老先生能和小孩子打架嗎
一、佛教是老先生,基督教是小孩子,老先生能和小孩子打架嗎?
魔來干擾我們用什麼方法來處理呢?還是遵循佛的教誨,不理他就好了,不必跟他去爭執。這個是真實智慧慈悲的流露,我們一般世間人往往見不到。
在台灣早年的時候,基督教非常興旺。對於佛教不僅僅是障難,譭謗、侮辱、種種的破壞。道場講經的時候,他來干擾,帶來一群人大叫大鬧,這種事情常常有。後來,我們佛門裡面有一位法師:煮云法師,跟我也是老朋友。他寫了一本小冊子《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寫得很好,對於基督教很不客氣,嚴厲的批判。這本書流通得很快,沒有多久就在台灣流通,印了十幾版。那個時候我剛剛學佛,我看了這本書寫得有道理,對煮云法師很佩服。
有一天,我帶了這個小冊子裝在口袋裡,去見章嘉大師。章嘉大師看到我口袋裡一本書,他就問我︰「你看的什麼東西?」我就把這個事情向大師報告,大師聽了搖頭。我說:「這個說得很對。」章嘉大師笑了笑,舉了個比喻︰「基督教像兩、三歲的小孩,佛教是個五、六十歲的老先生。這個小朋友小拳頭打幾拳,老先生還真生氣跟他打一架嗎?」我聽了這個比喻,章嘉大師確實跟別人不一樣。不理他就算了!如果你要是批判他,兩個人程度一般高;一個高,一個低,打不起來的。你說五、六十歲的人會跟兩、三歲小孩打架嗎?那有這個道理?從來沒有聽說過。只有什麼,兩、三歲跟兩、三歲才會打架,五、六十歲跟五、六十歲會吵嘴、會打架,一樣的。我聽了這個我才知道,章嘉大師確實是比人家高一等,沒有話說。所以他是說這個不必,一笑了之,世間人會有聰明人,何必跟他計較?真是慈悲、智慧的流露。我回過頭來看到煮云法師年輕就沉不住氣了,那比章嘉大師的功力要差好大一截。
所以魔王外道來擾亂,不理他就沒事了。他來擾亂,我們更應該要反省,反省來擾亂必然是業障;自己要沒有業障,自己過去生中沒有跟這些人結個惡緣,他為什麼不擾亂別人要擾亂我呢?所以就應當像印光大師一樣。印光大師是示現給我們看,年輕的時候,功力還不夠的時候,也常常被蚊子咬,跳蚤也咬他。可是他從來不傷害這些小動物,咬就隨它咬,供養它,它大概也是餓了,沒地方吃飯,供養它一頓。印光大師作如是想,供養這些小動物跟供養佛沒有兩樣,生佛平等。我們在傳記裡頭看到,印光法師七十歲以後就再也沒有了。七十歲以後有這麼一個現象,這個房間裡面有蚊蟲、有跳蚤,有這些小動物,他老人家住在這個房間去了,這些小動物都搬家,遷單,都搬走了,都不會去幹擾他。你看看慈悲心能感動這些小動物,他怎麼不感動人呢?所以說,誠則靈,至誠感通。
二、勸基督朋友,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和上帝的兒女,沒有衝突
我過去在天主教的學院教過一個學期,他們的研究院學生都是神父、修女,我在基督教的神學院跟他們上過課,我都勸他們皈依三寶,好好的學佛。為什麼呢?學佛絕對不違背他的宗教。譬如你信了基督教,你是上帝的兒女。你今天皈依三寶,到佛門裡面來學佛,你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和你是上帝的兒女,沒有衝突嘛!你在家裡有父母,你在學校有老師,不能說我到學校唸書了,我就背叛父母了,沒有這個道理,到這裡來是求學。如果你不肯到佛教裡面來求學,上帝雖然說這個兒女很好不錯,但是很可惜沒有受過教育。如果到佛門裡來接受佛陀教育,上帝很光彩。我這個小孩好,是最有智慧釋迦牟尼佛的學生,上帝臉上也光彩。任何宗教徒都可以接受佛教的教育。所以如果把佛教也變成宗教,那麼它就衝突了。好像我學了佛教,就背叛了我的教了。如果大家知道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換句話,這個問題就解開了。
這種想法,是侮辱上帝
他們西方人也是這個說法,信仰上帝的人,可以倖免這個災難;不信仰上帝的人,都要受懲罰。所以他講懲罰是有條件的,條件是問你信不信?我們聽了這些話,是不是要去改信基督教?這些言語裡面含的意思都很深,你要能懂得它的意思。咱們開偈經不是明明說,「願解如來真實義」,那些宗教信徒,我們也要告訴他,「願解上帝真實義」,你要把上帝意思搞錯,你雖然信他,還是免不了懲罰,到那個時候你不能怪罪上帝;上帝說:我說的話沒錯,你把我的意思解錯了。
信上帝跟信佛菩薩,那個「信」一個意思。我們信佛菩薩,是信佛菩薩的教誨,依教奉行,那才叫信。宗教裡面也是這個道理,你要相信上帝在宗教裡面,所講的這些道理,所講的這些修學方法,你要明了,你要通達,你要依教奉行,那才叫信上帝。所以這個地方不能誤會,不要以為我信了上帝就有護身符,什麼罪業都可以造,沒有關係;將來我造的罪,上帝都可以替我擔負掉,我就可以不要去受果報了。這是誤會,這是錯解,這是侮辱上帝。如果上帝果然是這麼一個情況,那豈不變成黑社會的頭目嗎?罪惡的包庇所嗎?這個地方還有什麼好去的。
中國古書裡頭講得很多,佛經裡頭也講得很多。佛經裡面讚歎上帝,上帝是什麼心?慈悲喜舍。十善業道,慈悲喜舍,這是生天的條件。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依照這些綱領去修學,我們是真信上帝,哪能說不信?中國古籍裡面常講「天心無私」,聰明正直是為神。在人間聰明正直,聰明是明理,正直是大公無私,社會當中常說所謂「性情中人」。性情是什麼?性情是愛人、是慈悲。性情,愛人之情是永遠不會變更的,才叫性。我們世間人情常常生變化,那不是性情,那叫迷情,非常不穩定,見異思遷,虛情假意,那哪裡是真的?性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要體念「上天好生之德」,上帝的心願,唸唸照顧一切眾生,不是為自己。……
定、慧是教我們破迷開悟。你有定就有神通,那些能夠看到過去、未來的人,有這種特異功能,特異功能從哪裡來?禪定來的。定的功夫愈深,你看的面愈廣,看的時間愈長,所以你能夠看到過去、未來,你能夠看到此界他方。我們聽到許多預言家,他看到了,看到兩千年以後的事情,看到世界其他各個地區,他憑什麼看到的?定功。他所看到的,只是看到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認為這個災難是上帝懲罰世人,世人作惡多端,上帝發脾氣懲罰,這是他的看法。這就是只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定裡頭沒有慧。如果從定開慧,他就知道這不是上帝懲罰。是什麼原因?是業力感召,是這麼回事情。
上帝心永遠是慈悲的,永遠是愛人的,人犯了過失,怎麼能忍心用這種手段,來對付這些眾生?所以我想上帝絕對不會做這種事情,上帝也絕對不會發脾氣。為什麼?他修慈悲喜舍,他怎麼會發脾氣?發脾氣就動了瞋恨心,那是凡夫,那不是聖人。我們在佛經裡面讀過,欲界天還有瞋恚,色界天初禪以上,瞋恚就沒有了。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這都是色界天王,他們心地仁慈。眾生造惡,自然你會墮三途受果報;三途果報也是業力感召的,絕對不是上帝安排的、上帝製造的,沒有這個道理。
我在以前講經的時候,跟諸位講過,朱鏡宙老居士的老岳丈,章太炎先生做過東嶽判官。他就覺得地獄裡頭,炮烙這個刑罰太殘酷了,請求東嶽大帝把這個刑罰廢除。東嶽大帝派兩個小鬼,帶他到現場去參觀。兩個小鬼帶他去了,指給他現場在此地,「你看」,他看不見。他才恍然大悟,這是自己業力變現的,也不是東嶽大帝設的刑罰。不要說是天心仁慈,鬼裡面這些鬼王的心也仁慈,根本就沒有設這些懲罰。那個懲罰是你自己惡業,業力變現出來的這些刑具,你在這裡受罪,你怎麼能怪人?章太炎這個時候才恍然大悟,原來都是自作自受。
關係逐漸逐漸接近,這是一個根源
不僅僅印光大師有這個智慧,有這個見識,我聽一些朋友告訴我,七十年代,也就是一九七0年前後,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有一次歐洲有一個國際會議,特地請他去講演,他去了,他在講演當中,提出了一個警告:「解決二十一世紀世界的紛爭,世界上的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這是英國人說出來的。
他這一次講演,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效果,那個時侯我在台灣,台灣天主教突然提倡祭祖,我感覺到非常驚訝。過去基督教天主教不准人祭祖,都把祖宗牌位拿去燒倬,怎麼他們提倡祭祖?我大惑不解,到處打聽,以後趙默林居士告訴我,他說于斌(樞機主教),從歐洲參加這個會議回來,大概是聽到湯恩比這個講演,不但他感動了,教廷感動了,天主教的教庭,就是他們的教皇,那個時侯下了一個命令,讓全世界的天主教的神職人員,主動要找佛教對話,所以天主教和佛教關係逐漸逐漸接近,這是一個根源。我在台灣,天主教的神學院請我去教書,與湯恩比這個講演有關係。
更難得的,最近這三年,英國那邊同修告訴我,英國的教育部,下令他們的小學、中學、大學課本裡面,都有佛教的內容,我們中國還沒有,他們已經在讀佛教的經典了,學校正規的課程。
隔了一年,前年,澳洲,澳大利亞的政府,也規定學生要讀佛經,他們把佛經翻成了英文,這個教科書,我在澳洲,澳洲同修送了我兩冊,那個本子都很厚,現在外國人認真學佛,認真研究中國儒家的東西。
他學這個幹什麼,挽救世道人心,所以我現在還有意思到英國去訪問,看看英國對於倫理大乘的教學,我們不能不注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