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4個層次 你活在第幾層

心為物所累

  一直活在物質的世界裡,被物質假象所迷惑所困擾,全部精力去追求財富名利和滿足慾望,他的行為只是順著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不曾獲得心靈的自由。

  如何擺脫「心為物所累」,《唱道真言》裡打了一個比方,「譬如人獲一顆明珠,把它做一塊瓦礫看,則我與珠相忘,珠安於我,我安於珠,何等快樂,若竟作珠看,時時撫摩,刻刻記掛,則此珠反足為我累。」


乘物以游心

  順應萬物,融於世俗生活,寵辱不驚,隨遇而安,隨性而為,遊山玩水,觀花賞鳥,欣然運筆,藝術人生。

  明代唐伯虎賣畫自給,放逸不羈,自刻一枚「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印,寫詩作畫,灑脫豪邁之情溢於筆端,「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閒來寫幅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物我兩相忘

  莊子是一個洞悉生命的人,他知道水中游魚的快樂,他說快樂的至境,就是「無所依,心無所求。」他徹底丟棄名利情慾、外物束縛,在喧囂的世間,因為無所求,所以無慾無為,直至無我。

  唐代王維有一首詩《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只有當人神清氣爽,心靜、身靜、獨坐於空山,與那山那樹那花那月那夜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時,才能體會到,桂花落下那極細微的聲響,嗅到它發散出的淡淡花香。

 

心與大道合

  人生在世,當悟本心,唯求真心,奮勇的不是爭世俗名利、地位財富,而是爭一口生命之氣,就是對生命的尊重,對真道的渴望,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道在哪裡?有說在自然,有說在生活,道的根源其實在人心裡,誰悟了自己的本心,就是得道,凡得道者,自然心與道合,生活才真正和諧!

  心與道合,平常心是道。有一位禪師有三個弟子,有一天,師父問三人:「門前有兩棵樹,榮一棵,枯一棵,你們說是枯的好,還是榮的好?」大徒弟說:「榮的好。」二徒弟說:「枯的好。」三徒弟說:「枯也由它,榮也由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