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

佛教在中國受到漢文化的影響,
而把印度佛教重新組織的,
有兩個大宗派,一個是天台宗,一個是華嚴宗,
這兩個宗派的教義部分,
有非常嚴密的組織和具有次第的分析,
對修行的次第,也有嚴密謹嚴的發揮。

佛教傳到中國大概是第二世紀,傳到西藏是第七世紀左右到第八世紀,中間相差大概四百到五百年的時間。這個過程之中,從印度透過漢譯傳到中國的經論,大部分西藏都有,也有一部分西藏沒有;至於在西藏所翻譯的聖典之中,則有不少是漢譯部分所沒有的。

漢傳佛教曾有一千多年輝煌的歷史,發展得非常蓬勃而完整,早期、中期印度佛教的經論,漢傳佛教幾乎都有。屬於晚期印度佛教的,在漢地不是沒有,只是很少,有一大部分只傳到西藏。
就我所知,有幾部論典漢傳有,藏傳則沒有,例如《大毘婆沙論》、《大智度論》、《成唯識論》等。另外關於律藏(毘奈耶)部分,在部派佛教時代一共有二十個部派,二十個部派中應該每一派都有自己的律藏,可是漢傳只翻譯了四個部派的律藏,我推想藏傳的律藏中大概有一部分是漢傳有而藏傳沒有翻譯的。

漢傳、藏傳同本同源

兩個系統的傳承中,漢文化有自己思惟的方法及文化背景,如儒家、道家的背景,而藏文化也有它本有的背景,如苯教。就因為兩地文化背景不一,所以發展出來的佛教,漸漸就各具特色。長久下來,因為交流、來往較少,造成彼此都在批評,漢傳佛教說藏傳迷信,說藏傳佛教不行,而藏傳佛教也認為漢地的佛教不行。

其實,漢藏兩個系統的佛教,本來像是兩兄弟同一個母親,只是後來兄弟分了家,如今兄弟再聚,彼此應互相慰勉。聽了這兩天的法會(編按:對談前,達賴喇嘛已主持了兩天法會),我感覺藏傳佛教非常有內容,特別是教理的次第組織非常嚴密,修行次第也非常嚴謹。

達賴喇嘛的開示讓人覺得藏傳佛教非常豐富,但也好像很難。先要把顯較次第理解得非常清楚,才能夠學金剛乘,也才能夠成就金剛乘。

現在,我要把中國的佛教簡單地介紹一下。所謂中國的佛教,是印度傳到漢地,漢傳之後再發展而成的十個宗派,其中八個宗派是大乘,兩個宗派是小乘。

大乘佛法當中,直接從印度傳來的,在中國形成了三個宗派,一個是三論宗,一個是唯識宗,另外一個是律宗。

另外,在中國受到漢文化的影響,而把印度佛教重新組織的,有兩個大宗派,一個是天台宗,一個是華嚴宗。這兩個宗派的教義部分,有非常嚴密地組織和具有次第的分析,對修行的次第,也有嚴密謹嚴的發揮。

吸收天台與華嚴精華的禪宗

天台與華嚴這兩個宗派全部都是用印度的經典和論典。由於時間有限,我無法詳細解說這兩個宗派的內容,只能簡單地說,有了天台宗的禪觀和教義,加上華嚴宗的教義和禪觀,才成熟了禪宗。也就是說,禪宗跟華嚴宗及天台宗有關,把兩個宗派的精華全部吸收,就成為禪宗的內容。

不過,禪宗並不是從開始形成以後就沒有再改變,而是漸漸發展成為中國最大,也可以說唯一的一個宗派。

天台宗是以《法華經》為主,依據的論典則是《中觀論》。華嚴宗以《華嚴經》為主,但也用《大智度論》、《十地論》,而這些宗派一定都不離《阿含經》和阿毘達磨。至於禪宗最主要的經典有三部,一部是《楞伽經》,一部是《金剛經》,另外一部則是《維摩經》。

可是,中國文化向來不喜歡繁雜的東西,希望愈簡單愈好,於是反應在禪宗最重要的一部經--------六祖惠能的《六祖壇經》,這部經整合了所有的佛教思想。

中國禪宗最偉大的祖師是惠能,而惠能的開悟,就是聽到《金剛經》裡的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主要是講發菩提心和空性。《楞伽經》主要是講如來藏,要我們相信人人都有如來藏,也就是每個人要相信你可以成佛。而《維摩經》主要是告訴我們,如果真正要開悟,一定要放下分別心與執著心,也就是放下煩惱心。破煩惱就是離煩惱分別,就是離所知障、煩惱障,放下之後,煩惱和菩提平等,生死和涅槃平等,善與惡平等,不去計較,當下就與佛相應。

早在禪宗的初祖菩提達摩度化二祖慧可時,慧可就希望菩提達摩給他安心的方法,因為他心中有很多煩惱,無法安住。菩提達摩並沒有給他方法,只是問他:「你哪一個心不能安?你找找看,找出來以後,我替你安。」

其實,這也就是文殊師利菩薩的智慧。例如,在經典中也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人問文殊菩薩:「你是三世一切諸佛的老師,請問你什麼時候成佛?請問你已經修行多久了?」

文殊菩薩的回答很奇怪,也很好玩,他說:「我問你,這樣的問題你要問多久?」

禪宗教人開悟,沒有一定的方法。主要還是要你找自己的煩惱心究竟是什麼。早期的修行方法實在很難,要先從五停心,或是數息觀等開始,要經過尋、伺、喜、樂的階段,然後才能進入次第的禪定,要成佛很不容易。

但是禪宗呢?則叫你當下不要思索,妄心生起的當下,就找找看它是什麼?找不到時,自然就會見到空性。

因此有人認為,懶人修禪宗最好,其實不然。禪宗也講戒律,也講定、慧。如果心不清淨,行為不清淨,就必須先持別解脫戒,從持戒開始。同時,真要學禪宗,一定要發菩提心,所以也必須受菩薩戒,持三聚淨戒。

三聚淨戒就是止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或是持一切淨戒、修一切善法、願度一切眾生。其實,我認為這三聚淨戒,就跟達賴喇嘛講的聖道三要的出離心、菩提心以及空正見一樣。

但如果已經見到佛性,已經解脫了煩惱,行為就能不受有形的拘束。以禪宗一位禪師百丈禪師為例,他就說她不違背大小乘的戒律,也不需要被大小乘的戒律所拘束。

定慧均等,即定即慧

禪宗講的定,要跟空性的慧完全一致,才是真正定。它不注重次第,而特別重視智慧,空性的智慧如果發起,才是真正的定,否則不承認你是得大定。所以即定即慧,定慧是均等的。

至於怎麼修?簡單地說,信心很重要,要相信佛說的,我們每一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如果當下就能無分別心,也有可能當下開悟。例如釋迦牟尼佛時代,就有很多阿羅漢只聽佛說的一句話,馬上就證得阿羅漢果。在《阿含經》裡,就有這種例子。有人去見佛,釋迦牟尼佛只跟他講一句話,他馬上就證阿羅漢果。而禪宗也有聽到一句經文,就馬上開悟的六祖惠能。

不過,一般人做不到的話,也還是可以從基礎開始。首先是把身體放鬆,其次,把頭腦放鬆。可以用數息的方法,也可以不用,如曹洞宗默照禪,就是叫我們只管打坐的感覺,然後注意你的心在做什麼?把心安定之後,最好修絕觀的方法。絕觀就是叫我們離開四大、離開五蘊、離開心、離開意、離開識,到這個時候,你看看自己究竟是甚麼?

簡單的說,就是你對外境或內境時,不論心裡的念頭或心外的事物是什麼,都不要給它名字,不要形容、不要比較、不要思索。

很多人喜愛開悟,以為像古代禪師,拿個棒子在你頭上一打,就能達到當頭棒喝的悟境。但是很多人弄不清楚甚麼是當頭棒喝,認為罵一句或打一下,讓妄念、煩惱暫時不起,就叫做開悟。其實這只是在有分別、煩惱時,在攀緣、執著非常重的時候,禪宗會用這個方法,突然之間打一下、罵一下,這是會有用的,但不能稱作是開悟。

如果這個方法不得力,不容易用,曹洞宗之外還有一個臨濟宗的方法。那就是問:「是誰有這麼多的煩惱?」、「是誰在攀緣或亂想?」、「是誰有這些習氣、無明?」、「是誰啊?究竟是誰?」不斷地問,問的時候,要使自己這些無名、煩惱、習氣漸漸不生起,一段時間不生起以後,假如有人給他打一棒,也會是有用的。

建設人間淨土

根據這些原則,我正在推動一個運動,叫做「建設人間淨土」,希望讓佛國淨土在我們人間出現。
這要從心的清淨開始,然後是行為的清淨;行為清淨之後,就會自己清淨,也影響週遭的人清淨,然後逐漸擴大影響力,讓其他的人也能夠一個一個的心清淨、行為清淨,那佛國的淨土就可以在我們面前出現。

不過心的清淨確實不容易,真正的清淨至少要實證空性的智慧後,才能沒有煩惱,才能清淨。但是不要失望,修行一定是從凡夫開始,一定是從有煩惱的心開始,如果沒有煩惱的心,我們根本無從修行起。

對治煩惱方面,分知煩惱、伏煩惱、斷煩惱。一開始能夠知道有煩惱已經不錯,其實就已經跟清淨心相應了。雖然不能夠馬上與空慧相應,但是一跟煩惱不相應,或是煩惱不現行,也比老是在煩惱之中打滾好得多。

所以當我們知道有煩惱,知道這是煩惱心,不要太難過,不要後悔,但是要改進、修正:平時則可以用參話頭的方法,也可以注意呼吸,使自己的妄念、煩惱心不那麼容易起伏,這時你的心跟清淨佛性就是相應的。

佛法認為,如果一念清淨,這一念之間,就跟佛相應,就是佛,這也就如《法華經》中所說,若有人進入寺院,能稱念一句南無佛,這個人已經成佛了。不過是因地的佛,不是果位的佛。

當每一個人都能承認這個事實時,至少我們的行為會改善很多,我們這個世界就是佛國淨土了!

(一九九八年五月三日講於「文殊菩薩智慧法門-漢藏佛教世紀大對談」,美國紐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