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相數取趣」,這是指生命的輪迴,這個生命,前生多做了幾生的猴子,這一輩子生來就有猴相,有猴子的習氣。
有些人多做了幾生女人,這一生變成男子,但他一舉一動就像個女人,有女人習氣,一看就曉得是女人剛變男人的。
有的男人做久了,這一生來做女人,動不動就像要打架的樣子。
這是根性不同,在他的言談舉止上,每一個細胞都會看得出來,乃至人體的氣味,都可以曉得。
有些從畜生道來,這一生剛剛變人身,那個味道還在;有些是仙佛道中來的。
這些要靠你修定,工夫到了都會知道。不要問老師怎麼會知道,我也沒辦法幫助你知道;
要說也是有辦法的,就是好好依教而修,工夫到了,自然就知道了。
恭錄自南懷瑾老師講述《瑜伽師地論(上)》第一講╱ p. 44
六道輪迴,從習氣來判斷你的前世是哪一道眾生?
世間所有眾生的身體、長相,一切皆是因果;世人的身形相貌、言行舉止、行動作為,沒有一個眾生是無「習氣」的,每個眾生的習氣都是有來由的,端看此人的外相、言行、動作就可以知曉,從六道中何處來。
習氣就像大蒜的氣味一樣,即使將它碾碎了,灑上香水,也難以消除,物以類聚,眾生也因習氣群聚,製造共業。
佛教以法輪為標誌,六道(又名六趣、六凡或六道輪迴)是眾生輪迴之道途。六道可分為三善道和三惡道。三善道為天、人間、修羅;三惡道為畜生、餓鬼、地獄。但阿修羅雖為善道,因德不及天,故曰非天;以其苦道,尚甚於人,故有時被列入三惡道中,合稱為四惡道。佛教相信,任何人若遵守五戒,可得六根整然人身。若在五戒上,再加行十善,即可升到天界。
從六道中各道轉生為人,都帶來了一些獨特的習氣,通過這些習氣我們就可以判斷自己或他人究竟是從哪一道投胎轉世而來。關於這些習氣,在《大寶積經》卷第七十二中有詳細記載:
“外道諦聽,彼人若從地獄終來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其聲嘶破,騾聲、匆急聲、怖畏聲、高聲、淺聲,小心常怖,數數戰悚,其毛數豎,夢中多見大火熾然,或見山走,或見火聚,或見釜鑊沸湧,或見有人執杖而走,或見己身為鉾槊所刺,或見羅剎女,或見群狗,或見群象來逐己身,或見己身馳走四方而無歸處,其心少信無有親友。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地獄終來生人間。此智所知,非愚能測。
“外道諦聽,彼人若從畜生終來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闇鈍少智,懈怠多食,樂食泥土,其性怯弱,言語不辯,樂與癡人而為知友,喜黑闇處,愛樂濁水,喜囓草木,喜以腳指剜掘於地,喜樂動頭驅遣蠅虻,常喜昂頭、欠呿、空嚼,常喜拳腳隨宜臥地不避穢污,常喜空嗅喜樂裸形,常喜虛詐異言異作,多喜綺語,夢泥塗身,或夢見己身於田野食草,或夢見己身為眾蛇纏繞,或夢見己身入於山谷叢林之中。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畜生終來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能測。
“外道諦聽,彼人若從餓鬼終來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其頭髮黃,怒目直視,常喜飢渴、慳貪、嫉妒,喜饒飲食,喜背說人,身體饒毛,眼精光赤,多思眾食,貪樂積集不欲割捨,不樂見善人,所見財物其心欲盜,乃至得其少許財物即便欣喜,常求財利樂不淨食,見他資產便生妒嫉,復於他財生己有想,見他受用便生 吝惜,聞說好食心生不樂,乃至巷路見遺落果及以五穀,便生貪心採取收斂。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餓鬼中終來生人間,智者能知, 非愚能測。
“外道諦聽,若從阿修羅終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高心我慢,常喜忿怒,好樂鬥諍,挾怨不忘,起增上慢。其身洪壯,眼白如犬,齒長多露,勇健大力,常樂戰陣,亦喜兩舌破壞他人,疏齒高心輕蔑他人,所造書論他人雖知語巧微密,亦有智力及煩惱力樂自養身。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阿修羅終來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所測。
“外道諦聽,若從人終還生人中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其人賢直,親近善人,毀呰惡人,好惜門望,篤厚守信,樂好名聞及以稱譽,愛樂工巧,敬重智慧,具慚羞恥,心性柔軟,識知恩養,於善友所心順無違,好喜捨施,知人高下,善觀前人有益無益,善能答對領其言義,善能和合亦能乖離,善能作使宣傳言語,於種種語能善通達憶持不忘,亦復能知是處非處。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人中終還生人間,智者能知,非愚能測。
“外道諦聽,若從天中終生人間者,當有是相,智者應知:為人端正,樂好清淨,喜著華鬘及以香熏,樂香塗身,常喜洗浴,所樂五欲簡擇好者不喜於惡,喜樂音聲及以歌舞,純與上人而為交友,不與下人而為朋黨,好喜樓閣、高堂、寢室,樂慈為道,含笑不瞋,吐言柔美,言語善巧令人喜悅,喜樂瓔珞及好衣服嚴身之具,常樂出入行來暢步,所作精勤終不懈怠。外道,有如是等無量眾相。我今略說如是等相,是名從天中終生於人間,此智能知,非愚能測。
(本文來自:高齊北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菩薩見實會遮羅迦波利婆羅阇迦外道品第二十四。)
另外一個版本(白話文翻譯):
編者按:佛教常講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其實輪迴也離不開因果。
佛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此可以通過今世具體表現,推知前世出於何處,來世又去何方。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從六道中各道轉生為人,都帶來一些獨特的習氣,通過這些習氣,我們可以判斷自己或他人究竟是從哪一道投胎轉世而來。對此,《大寶積經》第七十二卷有詳細記載——
世間所有眾生的身體、長相,一切皆是因果;世人的身形相貌、言行舉止、行動作為,沒有一個眾生無「習氣」,每個眾生的習氣都有來由,端看此人的外相、言行、動作就可以知曉,他從六道中何處來。習氣就像大蒜一樣,即使將它碾碎、灑上香水,也難消除氣味,物以類聚,眾生也因習氣群聚,製造共業。
一、從地獄道中出來生於人間的眾生
1.聽他的聲音嘶破得像驢騾在發聲,聲音很大,而且匆匆吼喚又很暴戾急躁。
2.此人常常言而少信且多誑語,讓人難以相信,像沒有親友似的人。
3.此人長相醜陋,而且不敬師長、不信正法。
4.不孝不義、無慚愧心。
5.好行殺生之事,常造作諸惡事。
6.此人短命不得長壽。
7.見善難發菩提之心。
綜觀以上各項,這種人從地獄道中投生人道,注定死後再墮入三惡道。
二、從畜生道中出來生於人間的眾生
1.此人神智暗鈍,為人處世愚蠢又少智慧,毫無分寸,懈怠懶惰。
2.多貪多食,不挑粗細(什麼骯髒都吃,還洋洋得意無所謂)。
3.個性又拗又戾,說話也很唐突(率性魯莽)。
4.此人身強力壯,常當負重(身強體狀像一頭牛,適合去搬重物)。
5.喜歡結交愚痴之人,視為知心好友。
6.很喜歡蜷著腳(躺臥習性)。
7.隨時隨地躺在地上,也不會去避開骯髒污垢。
8.喜歡裸體,不羞不恥(能不穿衣服就不穿,沒有羞恥之心)。
9.心常虛詐,常異言、常誑語。
10.妄說他人,諂曲不實。
11.喜歡謀取他人財物,常愛抵債。
12.見善不能發心,不信正法,常造不善十惡之罪。
此類眾生已流浪生死往返於惡道,經無量億劫不可數歲月,於此世難得此人身,卻仍如此,因此死後再返苦海,墮入畜生道中。
三、從餓鬼道中出來生於人間的眾生
1.長相黑黑瘦瘦,面無光澤。
2.頭髮短惡、黃赤、蒼浪形狀,褰鼻,怒目,眼白直視(鼻子彎彎曲曲,眼睛凶凶,露出眼白,目光直直)。
3.經常感覺飢餓口渴、想吃東西。
4.個性非常慳貪、嫉妒,看到官員感到膽怯恐怖。
5.執著邪見,背地說人(背地說人,挑撥事非),道他長短(說人壞話)。
6.具足貪心、淫心,酷愛積聚錢財物資,卻不能割捨布施給眾生。
7.厭煩善良之人,不喜善事,只信邪事。
8.看見金錢、財物,會起心動念不由自主想要去竊取。
9.常起貪心、偷心,永遠不知滿足,若吃一點虧則忿恨不已。
10.貪得一點錢財、一點便宜,心裡就生喜悅之心;若貪不到錢財,就生妒害之心。
11.不肯發心,卻信邪見,諂曲邪命,不修善法,不敬正法。
這種人命終後,先墮地獄,經不可數歲月,再從地獄出來,生成鬼身,如此輪轉生死苦海,無休無止。
世尊告訴外道:你們是邪命愚痴的迷惑之人,不知因果報應,不知什麼才是良善,不知上面所說諸眾生相。
四、從修羅道中投生人間的眾生
1.生在人世,高傲自大,我慢之心非常強盛,不太崇信正法,偶進佛門動機也不單純,較勁爭鬥,為利益破和合,損傷同門。
2.喜歡忿怒(動不動就生氣),很愛和人抬槓斗諍。
3.心胸極為偏狹,很會挾怨記恨、憎嫉起惡(很會記恨別人、挾怨報復,非扳倒別人才罷休,憎惡別人,看不得別人好,嫉妒心重,因此常起噁心)。
4.講話諂曲,極不實在,虛虛詐詐。
5.抵債謾人(賴債還會罵人)。
6.身長高大洪壯(又高又大又壯),眼白圓怒(眼白較多,雙目圓睜,作忿怒狀),齒疏包露(牙齒稀疏、牙齒尖尖、露在外面),勇猛有力(孔武有力),心懷戰陣(心裡總想怎樣作戰打鬥,譬如喜樂野外生存戰爭遊戲)。
7.常好爭鬥,瞋戾不休(瞋恨心重,沒完沒了)。
8.兩舌破和(很會兩舌搬弄事非,讓人不和分離),用離間手段來拆開良善人的和睦。
9.輕視賢良之人,反說賢人長短,毀謗好人。
因為這些,此人死後直接墮入地獄,無有出期,其後再隨業報投生其他惡道,最後墮入阿修羅道。
五、從人道中再投生人間的眾生(從人道中死後再生人道)
1.個性賢良正直,親近善友,性常有信有忠有孝。
2.若有惡人,漫行誹謗毀呰其人,此人最終不會去對付毀謗他的人,因為此人好惜門望,識羞識恥,篤厚守信。
3.樂好名聞及以稱譽(喜歡名聲及被人稱讚好名譽),其性工巧(很會技藝工巧),且敬重有智慧的人。
4.具慚愧心,心性柔軟,對於給自己恩惠照顧的人會知恩圖報。
5.對善知識的教導其心順從無違背。
6.有慈有悲,孝養父母、師僧和上,小心敬上。
7.知人緩急,處事有方。
8.善能和合,常樂信佛(深知和睦相處之道,喜愛佛法、相信佛法)。
9.好行布施,常修供養。
10.不耐於債,不負他人(不願欠人債務,不會背棄、背叛他人)。
11.少許財物,好習善事,接引於人,悉令安樂,不令有苦。
像這類人,命終直接生於天上,不會墮入地獄,再度還生人間,也只受大快樂,不受眾苦,生生世世常獲人身。
世尊說:外道人沒有智慧且不善識人,這些見解也不是愚痴者所能見解,也非凡夫所能測知。
六、從天道轉生人間的眾生
1.若有眾生持五戒修十善,能生天上受勝妙樂,當從天上退沒而生於人世間,長相端嚴,正信正見,貌好殊妙,其人聰慧,樂好清淨。
2.喜歡穿著華鬘,薰香塗身,常愛鮮潔,好擇賢良之人為友。
3.經常喜愛音聲歌舞讚嘆。
4.常樂高樓,不居在下。
5.為人作首含笑不瞋,有行有德,講話吐言柔美,具足善巧方便,出言誠懇,讓聽的人都很相信歡喜,講話不會傷人,有大智慧。
6.常樂好衣嚴身之具。
7.此人有善,樂欲出家。
8.若得為師,就會精進修持清淨律行,學習佛道,不愛世間名利,志求無上菩提。
9.如此之人,有智有慧,多劫修行,難可籌量,非心所測,非眼所觀。此是賢良,見生受福,若修淨戒,不久當得無上正等菩提。
取自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給文章原作者及眾讀者
確堅吉堪布:六道取決於心靈感受
我們死亡之後,心識不會像油盡燈滅那樣消亡,而是進入輪迴重新受生。受生的地方不外乎惡趣和善趣兩種,但不管生在惡趣還是善趣,我們都沒有絲毫的自主權,只能在業力的牽引下受生。善業引入善趣,惡業引入惡趣,被業力牽引著在六道輪迴裡流轉不息。我們只有掌握了業果運作的原理,才有改變和自主命運的機會。
你說這個六道輪迴到底有沒有?當我們心生嗔怒時,就是地獄的感受;心生貪婪時,就是餓鬼的感受;心生愚痴時,就是畜生道的感受。我們的心總是在貪嗔痴中變化,隨時都在體驗著六道中種種的苦,對不對?這是非常客觀和現實的,我們的心識所感受到的苦樂升沉,就是我們生命個體的六道輪迴。當我們嗔怒別人的時候,我們的心裡也產生痛苦,這個苦的本質和地獄的苦是等同的。我們整天不思也不想,僅僅出於生存的本能,為了自己的一口飲食而奔波,這像不像畜生?和畜生道眾生是一樣的感受。
這是大乘對輪迴的理解,我們是處於天堂還是地獄,完全取決於自己心靈的感受。如果你總是煩惱不斷,痛苦多多,就是地獄;助人為樂,心生喜悅,就是天堂。我們天天都在幹這個工作,一會兒上天堂,一會兒下地獄,是不是這樣?所以經典中說,自己的地獄是自己的感受,不一定非得在某個地方,我們的苦境就是自己的地獄。如果能化苦為樂,世界就是天堂,對聖賢來說世界就是天堂,但對我們凡夫來說世界就是苦海。
當然從小乘的角度來說,這些是實實在在的存在,地獄天堂乃至整個六道都是真實存在的,是由眾生共業形成的。因為我們還沒有證悟「無我」的空性,沒有破除這種執為實有的錯覺。就像熟睡的人認為夢中一切都是真實存在的那樣,我們現在是處於無明的迷夢中,這夢中的一切對我們目前來說都是真實的,就是實實在在的存在。所以,儘管從究竟來說其性本空,我們仍然希望做一個好夢,而不希望感受三惡道的痛苦。
如何才能不墮入三惡道呢?那就只有至誠皈依三寶,以及如法取捨業果。取捨業果是皈依後要重點修學的內容。一旦忽略了業果,將來必然會投生於惡趣。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雖然不少是因為不懂佛法而墮入惡趣,但知法不修及輕視業果而入惡趣的,那就太多太多了。如果不注意業果的取捨,無論是博通三藏的法師,獲得成就的瑜伽師,還是擁有神通神變的人,最終都要墮入惡趣受苦。
因為業果是非常微細的,只要我們沒有解脫輪迴,任何罪業之果都會使我們重新流轉於生死之中。為瞭解脫輪迴,就必須消除一切以無明為動機的業。也就是必須要如法取捨黑白業果。為了取捨業果,就必須要先深信業果。為了能深信業果,就必須要先思維業果。通過對業果的思維觀察,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就能自然地做到如法取捨業果。
人身難得,跳脫慣性不輪迴
貪愛、憤怒、嫉妒、愚癡、傲慢,痛苦無間,
認識六道的眾生相,
不僅幫助我們清楚生命流轉的因緣果報,
也讓人看見輪迴不在未來與遠方,
而是當下的這一念,練習從六道的習氣中出離,
一念覺醒一分自在。
「人死了之後會變成什麼?鬼還是神?下輩子會生天還是下地獄,還有機會再來人間嗎?……」農曆七月,家家戶戶在騎樓下、廟堂上,擺上一桌桌豐盛佳餚祭祖、招待「好兄弟」。看著金爐裡的熊熊烈火、燃燒的紙張,火出木盡、灰飛煙滅,讓人不禁好奇死後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同時也渴望了解生命的來龍去脈。
傳統上中國人認為,人死後為鬼,《說文解字》也講「人所歸為鬼」,於是有了陰曹地府、閻王、判官一類,鬼的世界彷彿和人間一樣,只是陰陽兩界不同;不過,從佛教六道輪迴的觀念來看,鬼僅僅是其中一種可能。
佛教認為凡夫眾生死後,會隨著過去的業力投生,在六道裡上下浮沉。所謂六道,指的是眾生死亡後所趨往的世界,包括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認識六道,人身最難得
這六大流類,是從五戒十善及十惡五逆而有,如果生前持戒、多做善事,就能感得天、人、阿修羅的福報善果;如果造作各種惡業,則會下墮畜生、餓鬼、地獄受苦,所以前三者又稱「三善道」,後三者為「三惡道」。當每一類別中的福報享盡或罪報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終結,接著又是另一期生死的開端,我們就這樣在六道之中,生來死去,死去生來,稱為「六道輪迴」。
不過,阿修羅的眾生,雖然享有天福卻因為瞋心重而壞了修行的功德,所以也有佛經將阿修羅歸為鬼神一類,而提出五道或五趣的說法。
眾生的生死範圍雖然有六道差別,但是善惡業因的造作,以人道為主;六道之中,也唯有人道是造業、受報的雙重道,其餘各道都只是受報的單行道。
聖嚴法師在〈佛教相信輪迴是確實的嗎?〉一文中說明,地獄道的眾生飽受身心煎熬,根本無法提起善念或修行的念頭;畜生道因為愚癡,不能分辨善惡,遑論聽經聞法、如理思惟;而鬼道眾生,沒有身體,只能依附草木,在虛空中飄蕩。至於善道中的天人、阿修羅,一味耽溺感官樂受,無暇造業,卻也感受不到輪迴苦及出離的必要。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樂,也能分別何善何惡,因此佛教特別重視人的起心動念、善惡業行,因為一點一滴的選擇累積,都決定了我們往哪裡走。
「憶梵行勤勇,三事勝諸天。」印順長老在《成佛之道》指出,由於人有記憶、思考,經驗的傳承與累積,因此在遭遇生命中不斷出現的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等種種苦樂參雜的經驗時,會不斷探索其背後的價值,尋求改變。儘管每一道都有六分之一的機率,但投生為人並不容易,在《雜阿含經》、《涅槃經》裡,常可看到佛陀以「盲龜遇木軛」、「光壁立豆」、「得人身如爪上泥,失人身如大地土」等譬喻人身難得,勉勵我們把握人身培福、修慧。
六道不遠,當下輪迴
眾生在六道之中上下浮沉,種種的業習在我們意識的深處流淌。長期深入唯識思想的寬謙法師指出,由於我們的錯誤認知(無明、惑),造業而感苦,依著苦果又起煩惱而造業。業習的牽引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某些念頭不停地匯聚、強化,繼而形成生命的主導。
如果我們願意深入地觀察會發現,自己就像追著胡蘿蔔跑的驢子,追逐感官娛樂自我欺騙;聽到一句讚美的話,就洋洋得意飛上天;看到不喜歡的人事物就迴避排斥;看到on sale(大拍賣)就瘋狂搶購,順著習氣,我們一會兒是不知饜足的餓鬼眾,一會兒是熱衷競技,尋求自我價值的阿修羅……輪迴的戲碼,時時刻刻都在我們的身心世界上演著。
在《大寶積經》裡,佛陀也教我們從身形、相貌、談吐舉止、思想作為,甚至夢裡的一草一木,尋找自己的「出處」及「生產履歷」。除了看見自己累劫以來,在六道載浮載沉的影子,環伺四周也不難發現,有人如從佛土再來,也有人如從地獄出世。了解六道的因緣業力,無非也像面鏡子,讓我們在與眾生相遇、互動時,願意多一分寬容與諒解。
「輪迴,其實是內心迷惑的顯現,根源就在我們的心。」蘇州戒幢佛學研究所所長濟群法師指出,我們的凡夫心便具有六道眾生的心理特質──貪得無厭的欲望、不可遏抑的忿恨、深重的無明、麻木的憍慢、偏執的嫉妒;當這些心理外化後,便呈現出流轉輪迴的種種狀態。因此無須向外尋求,人間已然有六道之別,而當下的五蘊身心,就是最好的修行道場。
出離慣性,走出一條活路
「綑綁輪迴眾生的事物,也能解脫眾生。」宗薩欽哲仁波切在《不是為了快樂》一書中便要我們練習從「愛-取-有」的漩渦中出離。練習的方法很簡單:在過去對你很重要的一件事,現在是否對你一點都不重要?過去可以輕易激怒你的事,現在你是否毫不在乎?這時候應該看一下自己的心,為什麼生氣?是否因為不符期待?那個期待,就是我們所執著的東西。當我們不再執著一件事物或一種習慣,它就失去了指揮擺布我們的能力,我們也才能從中獲得自由。
就像電影《安娜,床上之島》Chaotic Ana的女主角,從來都是命運的俘虜,一路從非洲、法國,到遠古的印地安女祭司,長達二千年的生命流轉,每一世都受男性沙文主義迫害而慘死,唯獨這一世,改以主動逼視命運的態度,迎上前去,御風而行,反而開解了輪迴的枷鎖。
「到底是什麼因緣,使我在這灰河裡漂浮?」同樣的,佛陀在《雜阿含經》裡譬喻六道浮沉,就像在一條又髒又暗的河裡飄盪,唯有看清流轉生死的本質,截斷隨波逐流的慣性,從生死河中出走,踏上岸,精勤修行,才能真正從三界六道的束縛中解脫。
聖嚴法師在《拈花微笑》提到,以佛法來講,三界的六趣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共有六道;出三界的四聖法界,是聲聞道、緣覺道、菩薩道、佛道。「道」就是我們正走的路,如果有了正確的方向,便能踏上善道,乃至聖道、佛道。十法界都是路,但看眾生選擇什麼路。
◎文:許翠谷
◎本文摘自《 人生384期:認識六道──把握人身好修行 》
索甲仁波切:六道輪迴,其實你每天都在經歷
我們的心與六道的景象
第八章這一世:自然中陰
首先讓我們探討四種中陰的第一個:此生的自然中陰,及其許多相關的意涵;然後,再漸次探討其他三種中陰。此生的自然中陰跨越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生命。它的教法讓我們清楚知道為什麼這箇中陰是如此珍貴的得度機會?它對人的真實意義是什麼?這一世我們幸得人身,最重要和最應該做的事是什麼?
上師們說:心有一個層面是它的根本基礎,稱為「凡夫心的基礎地」。十四世紀西藏的一位偉大上師龍清巴如此描述:「它是未開悟的,屬於心和心所(心的事件)的中立狀態,它是一切輪迴和涅槃的業及『痕跡』的基礎。」它們就像倉庫,過去我們由於煩惱所造成的行為,其痕跡全被儲藏起來,有如種子一般。當因緣成熟時,這些種子就會發芽顯現成生活中的環境和情況。
請把這個凡夫心的基礎地想像成銀行,「業」就存放在裡面,變成印記和習氣。如果我們傾向於某種思考習慣,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的,這些習氣很容易就被刺激和引生出來,並且繼續不斷地發生。由於經常重複,我們的傾向和習慣就變得越來越深,即使在睡覺的時候,它們還是持續增加和累積力量。這是它們決定我們的生活、死亡和輪迴的方式。
我們常常懷疑:「我死時會是什麼樣子呢?」答案是:我們現在有什麼心態,我們現在是什麼樣的人,如果不加以改變,死時就是那個樣子。這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利用這一世的時間,在我們還有能力的時候,努力淨化我們的心流,從而淨化基本存有和性格。
業的景象
我們怎麼會生而為人呢?一切眾生如果有類似的業,他們四周將會有一個共同的世界景象;他們所共有的這套認知稱為「業的景象」。我們的業和我們所處的「道」,兩者之間有密切的關係,這個事實也說明為何產生不同的生命形式:譬如,你和我有基本的共業,所以我們都是人。
不過,即使是在人道里,大家也都有自己的別業。因此,出生在不同的國家、城市或家庭;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成長過程、教育、影響因素和信仰,整個制約作用就構成別業。每一個人都是習慣和過去行為的複雜集合體,因此不得不以自己的獨特方式來看事情。人類看起來很類似,但對於事情的認知方式卻完全不同,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獨特而分離的個人世界裡。誠如卡盧仁波切所說的:
如果有一百個人睡覺和做夢,每個人在他的夢中都會經驗到不同的世界。每個人的世界也許可以說都是真的,但絕對不能說只有一個人的夢是真實的世界,而其他人的夢都是虛幻的世界。依據業的模式制約,對每個人的認知來說,都是真的。
六道
人類的存在,並不是唯一的業的景象。佛教提到有六種存在界(稱為六道):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每一道都是六種主要煩惱的結果:驕傲、嫉妒、慾望、愚痴、貪婪、嗔恨。
這六道確實都存在嗎?事實上,他們也許存在於我們業的景象的認知範圍之外。但千萬不要忘記:我們所看到的,是我們業的景象讓我們看到的,別無其他。就像在目前未淨化、未進化的認知狀態裡,我們只能覺察到自己的宇宙,而一隻昆蟲也許會把我們的一隻手指看成整個山水。我們傲慢地只相信「眼見為真」。但偉大的佛法卻提到,在不同的面向有無數的世界——甚至有許多世界很像或就像我們的世界——而現代天文物理學家已經發展出平行宇宙存在的理論。在我們有限的認知範圍之外,我們怎麼能夠肯定地說,何者存在或何者不存在呢?
看看週遭的世界,也看看我們內心的世界,我們能夠看到六道確實是存在的。它們存在的方式,在於我們無意識地將煩惱投射出去,將環繞著我們的六道具體化,並且界定這六道當中生活的方式、形式、品位和內容。它們也存在於我們的內心世界裡,在我們的身心繫統中,它們是各種煩惱的種子和傾向,隨著影響它們的因素和我們所選擇的生活方式,時時準備發芽和成長。
讓我們看看六道如何在種子世界裡投射和呈現。譬如,天道的主要特色是沒有痛苦,那是永不改變的美,以及極盡享受之能事的世界。想像天神的模樣:高大、金髮的衝浪人,悠閒地斜躺在風和日麗的沙灘上或花園裡,聽著自己喜愛的音樂,沉醉在刺激物品裡,熱衷於靜坐、瑜伽及雕琢身體等改善自己的功夫,只是從來不用腦筋,從來不曾碰到任何複雜或痛苦的情境,從來不曾意識到自己的真性,已經麻醉到不曾察覺自己到底真正是什麼樣子。如果我們想起美國加州和澳州的某些地區如同天道,你也可以看到阿修羅界每天都在華爾街的陰謀和競爭中,或在華盛頓和倫敦政府的沸騰走廊上不斷出現。至於餓鬼道呢?有些人儘管富可敵國,但從來不曾滿足過,渴望併吞一家又一家公司,永不休止地在法庭上表現他們的貪慾,這些人就是餓鬼道。打開任何電視頻道,你立刻就進入阿修羅和餓鬼的世界。
天道的生活品質似乎比人道還要好,但上師們說,人的生命價值卻無限可貴。為什麼?因為我們具有覺察力和智慧,這是開悟的素材;同時,人生無所不在的苦,可以激勵我們從事精神上的轉化。每一種痛苦、悲傷、損失和無止境的挫折,都有它真實而戲劇性的目的:喚醒我們,促使(近乎強迫)我們衝破輪迴,從而釋放被禁錮的光芒。
每一個精神傳統都強調,人身是殊勝的,具有我們不曾想過的潛力。如果錯過這一生可以轉化自己的機會,很可能要經過非常長的時間才能重獲人身。想像有一隻盲龜,漫遊在像宇宙這麼大的海洋深水裡。水面上漂著一支木環,在海浪間漂蕩。這隻龜每一百年才會浮上水面一次。佛教徒說,生為人身比那隻盲龜浮上水面,又剛好把頭穿過木環還要困難。又說,即使出生為人,那些有很大福氣接觸佛法的人更是稀有難得;而真正把佛法牢記心中,表現在行動上的人,更是寥寥無幾。
認知的門
我們如何認知這個世界,完全取決於「業的景象」。上師們使用一個傳統的例子來做說明:有六種生命在河岸邊見面。對人來說,他把河流看成水,是可以洗滌和止渴的;對魚來說,河流是它的家;天神把它看成是帶來喜悅的瓊漿玉液;阿修羅把它看成是淚水;餓鬼把它看成是膿血;地獄道的眾生把它看成是熔化的岩漿。同樣是水,但認知的方式卻不同,甚至相反。
這種認知的多樣性告訴我們,一切業的景象都是幻影;因為如果一種東西可以有這麼多的認知方式,那麼又有什麼東西有真實的、本具的實相呢?這個事實也告訴我們,有些人可能把這個世界看成天堂,有些人卻看成地獄。
佛法告訴我們,景象基本上可以分為三種:普通生命有「不淨的、業的景象」;禪修的人會在禪坐中有「體驗的景象」,這是超越的道路或媒介;而開悟者則有「清淨的景象」。開悟者或佛,把這個世界看成是當下圓滿的,一種完全而絕對清淨的國土。因為他們已經淨化了「業的景象」的因,他們對每樣東西都直接看到它赤裸的、本初的神聖性。
我們之所以把週遭每一樣東西看成這個樣子,那是因為我們生生世世都以同樣方式重複強化對於內外實相的經驗,這就形成我們的錯誤假設,認為我們所看到的,具有客觀上的真實。事實上,當我們繼續修行,就可以學到如何直接對治已經僵化的認知。我們對於世界、物質,乃至一切舊的觀念,都被淨化和消溶了,代之以全新的「天堂般」的景象和認知。如同布萊克說的:如果認知的門被淨化了,一切萬物都將顯現……本有,而無限。
我永遠不會忘記,在一個親密的時刻裡,敦珠仁波切傾身向我,以柔和、沙啞而略為提高的語調說:「你知道,我們週遭的一切事物都會消失,就這樣消失……不是嗎?」
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業和煩惱使我們無法看清自己的本性及實相的性質。結果,我們就執著樂和苦為真實不虛的,我們就在笨拙而愚痴的行動中,繼續播下來生的種子。我們的行動把我們繫縛在世間的循環裡,在永無止境的生死輪迴裡。因此,當前這一刻的生活方式,自己要負責:現在的生活方式,可能會犧牲我們的整個未來。
因此我們現在就必須準備明智地迎接死亡,轉化我們的「業的未來」,避免一再掉入無明的悲劇和重複痛苦的生死輪迴。這一世,是我們能夠做準備,而且是透過修行真正做準備的唯一時空:這是此生自然中陰給我們的訊息,誰也逃避不了。
誠如蓮花生大士所言:
現在當此生中陰在我身上降臨時,我將不再懈怠,不願虛度此生,心無旁騖地進入聞、思、修的大道。讓認知和心成為道,體證「三身」:覺悟心;現在我已獲人身,沒有時間讓心在道上徬徨。
海濤法師:這就是轉自己的念頭,不要讓自己淪落在六道輪迴裡面
活著是為了眾生,養成一個習慣,所以我們叫「一心念佛」,或是常念「俺嘛呢唄美吽」,就為了要保持一個利他的菩提心,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為了要保持利益眾生的心,所以我們念俺嘛呢唄美吽。特別在經典說:當你念俺嘛呢唄美吽的時候,七億尊佛共同加持。各位這很重要,為什麽說俺嘛呢唄美吽叫「諸佛大悲總集、力量總集」,因為你念的時候,七億尊佛共同加持。
念俺嘛呢唄美吽也叫「關閉六道門」,什麽意思?不讓他們去投胎在天道、不讓他們去投胎阿修羅道、不讓他們投胎人道、乃至三惡道,唯一讓他們投胎菩提道、成佛之道,這個叫「關閉六趣門」。念俺嘛呢唄美吽,就是希望這些往生的雞鴨、祖先,不會投胎在六道裡面,都投胎到菩提道去了,發菩提心了,所以叫俺嘛呢唄美吽。
而且念俺嘛呢唄美吽的時候,所有眾生的傲慢、嫉妒,瞋恨、貪慾沒辦法生起。所以你幫眾生也幫自己,當你發菩提心在念俺嘛呢唄美吽的時候,生氣不起來,不會起欲望。所以以後你看到帥哥美女趕快「俺嘛呢唄美吽」;你看到讓你生氣的對象,趕快「俺嘛呢唄美吽」,這就是轉自己的念頭,不要讓自己淪落在六道輪迴裡面,所以俺嘛呢唄美吽力量非常強。
宗薩欽哲仁波切:對輪回感到悲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特質!
一個具備勝妙或殊勝人生的人,就是具備某一種財富,這種財富並不只是我們平常說的你沒有生在畜生道、沒有生在三惡道,各種器官都很正常,可以聽、可以看、可以理解等等﹔更重要是你心裡真正具備一種悲哀,我們說對輪回感到悲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特質。
這種覺得輪回的榮耀有什麼不對、有什麼不好的地方, 所以想探求其他的方法、其他的道路這種想法是非常非常難得的﹔你如果有的話,你就要好好的培養它。
這種想法實際上是一種沮喪,但是這是一種非常好的、非常重要的沮喪,這種是你需要好好去培養的沮喪。
很多時候當我們看到一個很富裕,很有權力的時候,我們都會講:這個人很有功德所以他才富裕、所以他才有權力。但是從靈性上的角度來說,這些人並不一定具備功德的。實際上很多時候,他們正是遠離功德,正在走向靈性貧窮的狀況。
所以當我們講到功德的時候,實際上是以我們前面說的,以這個人對輪回有沒有很不舒適的感覺來作判斷,來作度量的。所以當我們看到這本《普賢上師言教》的時候,你就會知道,當我們談到勝妙的人生或暇滿的人生的時候,如果有選擇你會寧願選擇做人,而不要做天神。
如果是一個天神,它又富裕、又有權力、長得又漂亮,但是它沒有時間來接近佛法。為什麼呢?因為它並沒有對輪回有很不舒適的感覺。
現在我們考慮一下自己,作為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其實我們已經有一點正在過上天神般的生活。
舉例來說:九小時內從台灣就可以飛到蒙古去了,從連鎖7-eleven就可以買到新鮮的番茄,這些事情,比如番茄我們自己都不用去種它,這一切都改變了, 而且我們充滿無盡的各種各樣娛樂、電影、音樂、秀台、臉書,等等娛樂。
這些東西都是在做什麼?它們其實都是讓你忘掉對輪回這種不舒服的感覺。這些都是各種各樣的干擾——干擾其實有點像止痛劑。
如果我們沒有前面所說的娛樂或干擾在的話,我們就被逼迫非得往自己內在看。但是對於一個充滿染污,背負非常非常多串習的心靈來說,自己往裡面看,簡直是不可忍受的事情。
從另外的一個角度看什麼是殊勝的人身,就是一個真正了解什麼叫痛苦的人。很多人,如果你沒有真正體會到這種痛苦,這種人實際上是被寵壞的人。
這些人不止是一般的人,甚至是身份很高的喇嘛或仁波切。當然仁波切說講這樣的話是帶著非常大的尊敬,但是當他看到這些人的種種表現,他甚至會想到這些人是不是具備勝妙人身的這種條件。
他們教授的時候都會講輪回皆苦,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教授裡是這樣寫的。但是他們真的知道什麼叫痛苦?——當他們想喝茶的時候,從來就沒有人拒絕端茶的給他們的﹔也沒有任何女朋友會拒絕他們的,女朋友們完完全全都對他們同意﹔不需要剛剛我們講的被拒絕的痛苦——從來不需要手裡捧著什麼玫瑰花、跪下來、手裡拿著戒指、擔心別人的答案會是什麼,完完全全是一個被寵壞的人。
沒有這種痛苦的感覺,你就不可能對輪回有不舒適的感覺,因為你沒有相當的參考點來對照這種輪回裡的不舒適。
不要被六根騙進了六道
作者:妙明真心
眼
我們的眼睛太累了,每天警覺地注視著這個世界,有時即便是在夢中,也要把一切看個真切。這個世界充滿虛幻的色彩,人們在五顏六色的色彩中沉醉著、茫然著、歡欣著、喜泣著……每天只要一睜開眼睛,目光便開始不知疲倦地奔襲。
人們好奇地注視著映入眼簾地每一個場景,腦子飛快地辨別眼中的每一個信息,即使有時「目不暇接」,毫無意義,也不願停息。為別人的一個平常舉動,你莫名生氣;為他人一個無關的眼神,你無端憂鬱。為滿足「眼欲」你會守著一部電視劇,徹夜不眠。你無法控制地瀏覽一些黃色邪地,沉迷於淫慾美體,一個個邪毒的信息,讓你身心焦慮,神智萎靡。你已經找不到自我了,變幻莫測的塵境讓你的心緒飄忽不定,你已無法把控自己的身心,迷茫和無奈牽引你在塵世間痛苦地穿行。
你沉醉欣賞所有你認為的美麗,你討厭樣子醜陋或生理有缺陷的人或物品。你收拾自身或打點家居一定要「一塵不染」,稍微有一點點不淨,你便無法容忍,「執著」讓你心力憔悴;「貪慾」讓你充滿艱辛!有時過度的「我執」讓你自己都很吃驚。你每天都活得很累,「疲憊」佔據了你的大部分生命。你也知「眼不見為淨」的道理,亦明白「看破放下」的意義,但長年養成的習氣,已讓你欲罷不能!
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你兩眼分外有神;眼見利益失去,你又捶胸頓足、痛苦悲泣!你無法平息自己的心態,你的心隨著眼中的境相,不斷起伏輾轉,你身心飽受煎熬蹂躪,卻不曾覺醒!《心經》講「無眼界」,就是要我們清淨眼根,不要對境生心!
放下你的眼光吧,朋友!有時「熟視無睹」、「視而不見」也未嘗不是人生的樂趣!
耳
快快捂緊你的雙耳吧,凡塵太多的噪音,會讓你的心一刻也無法平靜!
在讚美聲中,你享受陶醉!在謾罵聲中,你憤怒傷神!你如兔子般警覺的雙耳,無時無刻不在豎起,分辨來自外界的每一個「好」與「壞」的聲音。看見有人在交頭接耳,你便覺得是在議論自己;看到有誰高談闊論,你心生嫉恨或呲之以鼻。優美的旋律令你魂牽夢繞;花言巧語讓你心智不明!你喜歡聽阿諛奉承的言語,你不允許別人對你有任何語言上的不敬。
你的虛榮心在子虛烏有的誇獎中得到滿足。因為一句無中生有的造謠與污衊,你怒不可遏,耿耿於懷,直至身心俱傷、抱恨終身!你精挑細選著每一個「悅耳」的音符,你不允許有一點噪音進入你的耳朵,你渴望清淨,但事與願違,彷彿世上的「噪音」都在和你過不去。上班的時候你覺得單位吵;走在路上你覺得大街吵;回到家裡你覺得家人鬧……你覺得自己很命苦,彷彿整天被噪音包圍著。你從來沒有意識到這些「噪音」其實是來自於自心的不靜!
多一點寬容,你就多一分平靜!少一點分別,就多一分清淨!面對凡塵的喧鬧,有時「充耳不聞」亦不愧為明智之舉!《觀音耳根圓通章》講到的聞慧,就是指從耳根聞性,生出始覺的智慧,不再去馳求耳外的音聲。唸唸反觀,始覺合本,這才是修慧。由此「聞思修」三慧入三摩地,即入首楞嚴大定(見《首楞嚴經》)。
鼻
一個人鼻子過於敏感也是一種煩惱。
末學有個熟人,因為其兒子腳是汗腳,特別臭,用了很多的方法都治不好,回到家中只要一脫鞋,房間裡便臭氣熏天。小孩都長到十二歲了,很少到親戚朋友家玩,為小孩的這雙臭腳,那位熟人可謂天天煩,煩透了。然而有一天,又遇上熟人,她說她這幾天心情好多了,小孩的腳不怎麼臭了,後來才知道這幾天她患感冒鼻塞,其實小孩的腳臭根本就沒好。
通過這個事例,讓我們知道「煩惱」其實是個假象,是因為你心隨境轉了,你的心已被不斷變化的塵境妄相所騙。「香、臭」其實都是假的!佛在《楞嚴經》裡告訴我們:是故當知,鼻香為緣,生鼻識界,三處都無。則鼻與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金剛經》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為虛妄」,就是告訴我們不要為「相」所困,不要對境生心。起心分別是煩惱的根源。
不必為酒香而沉醉!亦無需為糞臭而皺眉!塵境萬相為空,把心念時時落再清淨處,落在殊勝的阿彌陀佛佛號中,那樣任何的塵緣境相都不能左右我們的真心,我們如如不動的自性也才會顯現出來。
舌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現在的餐館是越來越多,為了追求口腹之慾,人們開始變著花樣在吃裡面做文章,從煮的到炒得;從炒得到蒸的;從蒸的到燉的,花樣百出,無所不能。無論天上飛的,還是地上跑的,只要逮著了,就敢往嘴裡送。
前段時間,電視裡報導有一個人平日裡喜歡吃青蛙,結果在他腦子裡面找出一條一米多長的線蟲,拿出來時,就連醫生都嚇了一大跳,這都是貪著「口味」吃出來的。
末學有個鄰居,平時最講究吃,幾乎天天在外面吃館子,而且還是重口味,「辣、鹹、酒、葷」一樣都不能少,每天都吃喝得滿臉通紅、青筋暴跳地回家。夫妻倆的脾氣都很暴躁,稍有一點不如意,便大打出手,經常鬧得左鄰右捨雞犬不寧。佛學要求禁五葷,就是怕眾生內心躁動,亂了性情。
「慾望」是魔!「口欲」同樣是魔!雖說只是幾頓飯菜,但在不知不覺的貪求中,你的執著心會越來越重,不能自己,久而久之便養成了「貪執」的習氣。在「色、香、味」極度的快感和刺激中,漸漸迷失自己、沉淪自己!
其實美味並未給人們帶來真正的健康,反而病症更多,現在的「三高」症越來越多,很多都是吃出來的。餐館越開越多,醫院也越開越多,人們為了「三寸之舌」的口欲,無所顧忌,大吃特吃。很多人已經被口欲沖昏了頭腦,根本不會去顧忌因果報應的可怕,胡吃海吃,不計後果。以前香港有個女人生前最喜歡吃大閘蟹,死後就現大閘蟹的形,死相非常難看可怕。
佛講吃素,就是要眾生少結怨,多生慈悲心、清淨心。只有在清淨、平等、慈悲中,我們的慧命才能和諸佛菩薩感應道交。其實「味、舌、嘗」都是假的,都是虛妄不可得的!佛在《楞嚴經》開示說:「是故當知,味、舌與嘗,俱無處所。即嘗與味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我們千萬不可被「舌味」的假相所騙,因為無盡的貪執,而落入痛苦的輪迴啊!
身
有一個好的身體,是人人都嚮往的。但我們不可執著這個身體,因為這個身體是我們暫用的,是假的。學佛是「借假修真」。
人身是修佛成佛的橋樑,此生能有人身報,是前世修來的,我們每天吃喝供養這個身體,不是為了享受的,而是要用這個身體更加精進地修行。「痛失人身,萬劫不復」,此生此世再不脫離生死苦海,來世要想再得人身,想再聽經聞法,萬劫難求啊!
生活中有些人很注意保養愛惜自己的身體,天天吃補品。為了皮膚好,還會在身上抹上各種增白霜、抗皺霜。還有些人非常愛乾淨,一天要洗幾個澡,她們認為自己的相貌和身體是世界上最美的。熟不知身體其實就是一個骯髒的臭皮囊,再美的美女,體內也裝著屎尿。放屁、流汗、頭髮毛囊里長著各種寄生蟲,生病時膿血污垢橫流,死後更是只剩白骨腐臭。
佛在四念處裡告訴我們要「觀身不淨」,就是要我們正確認識自己的這個身體其實是很骯髒的,沒有什麼貪執留戀的。生命是個稍眾即逝的過程,「生老病死」和「生、住、異、滅」是其自然規律。老子曰:「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只因為有這個身體,我們才感受到了諸多的苦痛!「人身本苦」,貪戀這個身體,只能讓自己在娑婆世界越陷越深!
真正的智者,能夠把這個「假身」運用得非常靈動,真正待到時機成熟的時刻,了生脫死就像換件衣服那樣輕鬆隨意,那時真正得大自在了。身心不空,業就不空!讓我們好好感受「無身一身輕」的快樂,在菩提道上一路自在暢行!
意
社會不斷變遷,我們的意念亦不斷奔襲。滿腦子的思想,把人壓得喘不過氣來,思緒就像一部飛轉的機器,晝夜折磨著我們的身心。
為了錢財,你滿腦子設計著華麗的陷阱;為了名利,你絞盡腦汁、機關算盡!美體女色,令你神魂顛倒、意亂神迷!你的思維隨著無慾六塵翻轉不定,即便痛苦災難不斷降臨,你模糊的思緒亦不能清晰!
你感受到了痛苦,卻不知痛從何來!你感受到快樂,卻執迷快樂會不變永恆!你情意綿綿,卻不知情為何物!一會兒,驚喜讓你熱血沸騰;一會兒,憂傷又讓你如入寒冰。你脆弱的思維,在混濁的風塵中不斷招受著捶打,疲憊和艱辛寫滿了你的生命……
你應該學會放下,放下那難以理清的思緒,讓漂浮不定的心情找回平靜。
我們可以用清淨的佛樂,來安撫疲怠的身心;學會在「頭腦簡單」中,尋找快樂的真諦!《心經》講「無意識界」,就是要我們放下一切妄念,老實唸佛!意不淨,則心不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讓我們把心念時時落在清淨的阿彌陀佛佛號上,讓「覺、正、淨」分秒滋養我們的心田。徹底打破妄相,關閉六根,在極致的清淨中,感受極樂聖境的妙樂!
能回憶前世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發願!能使你記起無數個前世之事的兩個佛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