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深心誓出愛慾海,念佛頓斷生死流

人身難得而易失,三途時長而苦重
深心誓出愛慾海,念佛頓斷生死流

修念佛求生淨土一門,目的是要這一生就了脫生死,所以說念佛了生死。我們現在發心因為要了生死,才肯念佛。但光是說念佛可以了生死,如果不知道生死的根子,又怎麼了得生死呢?

因此想得果,要先求因;想斷樹,要先斷根。了生死是我們的目的,了生死一定要知道生死的根在哪裡,要拿什麼樣的利刀把它斬斷,如果不知道就不能了生死。相反,知道生死的根在哪裡,念念在這上面斬斷,就一定能了生死。不是說到了臨終才了生死,念念都是了生死的時節,就看知不知道生死的根在哪裡,是不是在斷根上用功。

什麼是生死的根呢?古人說:「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如果不是業很重,就不會生在娑婆世界,如果不斷掉對世間的愛就生不了淨土。如果心中聽任愛增長,就會隨愛的驅使而又生在三界裡,所以愛不斷不生淨土。這就知道,愛根是生死的根子。從十二緣起看,由於自心有了愛,就隨著愛的驅使而有取,以取就有三界的果報。尤其臨投胎時,一念愛心就往驢胎馬腹裡去了,好的也只不過生到上界,無非是由於三有愛的驅使而受生在娑婆的。

對三有的愛根不斷掉,那就沒辦法受生淨土,所以現在要把三有的愛轉成對淨土的愛。對淨土的愛是對清淨佛土殊勝功德莊嚴的慾求,這就是願的內涵。如果淨土的願超過了對娑婆的愛,那就可以往生,也因此,要斷的根株就在這個愛上。

我們推究這個愛根,不是今生才有的,今生的投胎是由前世的愛的勢力驅使,前世的愛根是由再前世的愛根來的。這樣推,凡是在輪迴裡流轉,取著各種境界,愛自己、愛家人、愛異性、愛名利、愛享受、愛風景、愛玩樂、愛財富、愛天界等等,這無量無數的愛都不是今生才有的,也不是一生、兩生、三生有的,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捨身受身都是愛欲流轉。沒有愛不會出現輪迴的業以及三有的果報,不會有這一世一世的受生,一世一世的生老病死,或者上天下地等等。

這樣發展到今天,反思從前哪裡有一念暫時離過愛根呢?像這樣,愛根種子不斷地滋長、繁茂、積劫根深,就是已經在多劫當中積累、積集,所以達到了根深蒂固的地步。也因此,由於愛根一直沒斷掉的緣故,有根就有枝葉花果,有因就有果,導致生死無窮無盡。愛就是輪迴的動力,由於這個動力一直沒消減,而且在不斷地增長,就使得輪迴的業流和生死無窮無盡地發展。

我們今天才發心念佛,只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空求生西方,連愛是生死根的名字都不知道,哪裡有一念斷著了愛呢?如果不知道生死的根在哪裡,一邊唸佛,一邊聽任生死的根不斷地增長,這樣念了若干年,生死的根也長了若干年。這叫輕忽養識,你念得很輕忽,裡面輪迴的識還照樣地在長。

就像我們口裡念的這一句佛,它是表皮上的,一點都不是真心裡出來的,而對於三有輪迴的愛,妻子、兒女、名利、五欲享受等念念都很熾然、真實、有力量。這樣的話,表面上在不斷地應付,不斷地念,裡頭輪迴的根越長越厚。這樣念了幾十年,到了最後才發現,生死愛根現前了,那時候才知道念佛不得力,卻埋怨念佛沒有靈驗,後悔就晚了!

所以勸現在念佛的人,先要知道愛是生死的根本,念佛念念要斷這個愛根。就是日常現前的生活裡,在家念佛,眼睛見到的兒子、女兒、孫子、家裡的各種因緣瑣事、財產、受用,沒有一件是心裡不愛的,也就沒有一事沒有一時不是生死活計,這就像全身都在火坑里一般。不是說念佛時心裡的愛根沒有一念放得,正念佛時只說我念得不切,不知道裡面的愛是主宰,念佛是皮面,這樣你儘管在念,佛任你去唸,愛也是隨它在長。

看看我們到底是幹輪迴的事,還是淨土的事,這要看你的真心。如果心裡念佛只是應付,念一念就完了,而心裡對世間的名利、享受、聲色、子女、權位、錢財等等是非常愛的,一心追求的,那就整天都是搞輪迴事,心裡沒有一念要去淨土的心。真實去淨土是對這兒非常厭離,一心想去淨土,想要脫出牢獄的心,那是真實的,那是一心要去淨土的。輪迴的愛盡量地放下,盡量地去掉,這樣子的話,他的心裡有真誠地求生淨土的願,也就是有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的內涵,這個時候緣起才是往淨土走的,一心往淨土去的,所修的才是淨業。

如果只是口裡表面化地念幾句,心裡一直都是在追求世間法,那就是表面上的聽他念,其實心裡主宰的是愛。心裡的流向全部都是往輪迴走,而且是求現世法往惡趣走。這樣的話,其實念佛是一種虛假的。

所以要讓念佛成為一個主宰性的行為,就必須要有真切的願,這個欣厭之心或者說出離心就是直接要對治掉輪迴愛的。如果對治不掉,那就是往輪迴裡走,這個就很可怕。

眼前兒女之情現前時,要迴光看看這一句佛,果然能敵得過這愛嗎?能斷得這愛嗎?如果斷不了這愛,那怎麼了得生死?因為生死根本的愛一直在起作用,沒有在根上去斷它,它還是在長。因為愛這方面的因緣多生串習得太熟了,念佛才發心,很生疏,又不切實,所以就不得力。現在要檢驗,如果你眼前在愛境現前時你主張不得,譬如兒女之愛、異性之愛、名譽之愛、聲色之愛、五欲享受之愛、地位之愛等等,當它現前時,發現心馬上就跟著走了,一點做不了主,那臨終的時候,這個一起來,不就做不了主了嗎?隨著這個愛就往生死裡去了。如果平時都做不了主,那臨終畢竟做不了主。

所以勸念佛人,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生死心切就是要有真正的出離心、真正厭娑婆欣極樂的心,如果這個心不切,那整個流向都是往生死裡走的。如果這個心切,雖然沒有證到空性,斷不了它的種子,但實際上力量可以敵過其他愛,心的趨向勢力還是往淨土走的,這就有希望。

往生淨土能否成功,就在於有沒有真信切願。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憑持名之深淺。”所以憨山大師教導,第一要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那就念念是了生死的時節了,哪裡要等到臘月三十號才見分曉?到那時才著急已經晚了!必須在現前就要訓練,在任何生死愛境前能不能做主?當愛心起來的時候,能不能及時地用一句佛號把它給打消,如果這個生死的愛心沒辦法打消,沒辦法敵過,那臨終就危險了。

一句佛號化掉生死業識,念念不斷咬定,不能放鬆的,任何境界現前的時候,要看看這一句佛過得了關嗎?就像這樣,念念都是了生死的時節,這裡的斷就是看心一起來的時候,一句佛號能不能轉過去。無論它是什麼樣的心,我這一句佛要咬定,不斷念下去的時候,把原來的心化掉,這個是關鍵。而且願力堅強,一心往極樂世界走,不往娑婆世界走。如果境界裡把得住,往淨土走的心力強,那就有希望了。

要知道,現前的這一切都是生死事,全部是輪迴,而且大多數是往惡趣走的,必須要有很深的因果見解。還要知道,不要等到以後,要目前就了得生死空。目前過不了關,畢竟不得力。所以修行要念念當下修,當下看看過得去嗎?念佛得不得力,就看你當下能不能了得生死空。要知道這一切全是虛假的,沒有任何實義,唯一地提一句佛號,往極樂世界走,天天這樣在這上面訓練,天天都在這上面考試。一天下來,如果沒有粘著娑婆世界的事,一心在淨土上,那就是目前了得生死空。一天、兩天、一月、兩月不斷地堅持下去,那就是淨業成熟畢竟往西方走。如果眼前只是在皮面上應付,那就是生死根不斷增長,到了臨終的時候就恐怕不得力。

念念真切,刀刀見血,這樣用心,如果不出生死,那佛就墮妄語了。所以,在家出家只要認識生死心是什麼,在什麼上斷,就是當下出生死的時節,哪裡更有什麼妙法呢?


生根仁波切:降服邪淫的14個方法

邪淫和淫欲心就是一種欲望,從心相來說,則是因貪心而造成的,也是魔心纏身而來的,邪淫就是外邪侵體,內邪貪心生火,相磨而生起淫欲心來的,因此,我們要降服邪淫和淫欲之心,降服的方法很多種,這裡只講十四種:

1、認識邪淫的罪過:我們要斷除任何心念之前,必要認識斷除對境的壞處,如果你不認識斷除對境的壞處,你永遠鏟除不了的,所以想到上面講的罪必需要認識,然後淨化淫欲心和邪淫之念。

2、眾生視父母:深信佛說的話,我們在生死相續中一切眾生曾經做過自己的父親、母親、兒女、夫妻。過去做母親的時候尊重,今世我來過去的母親當做情人而邪淫,這是天下最大的恥笑。

3、眾生視佛菩薩:在佛經裡講過,每一個眾生都是未來佛,有些眾生視佛與菩薩的化身,而且修密的人,把一切眾生當著本尊而修煉的,那麼,把自己的情人與喜歡的人認定佛菩薩而修煉,恭敬,尊重。若是對佛菩薩的化身產生邪淫的話,罪過是無量的。

4、持戒:持戒是一切修行的捷徑。

5、布施放生:邪淫與淫欲心起於本性的貪,滅掉貪需要捨,捨才能鏟除貪的本質,所以布施,放生能鏟除邪淫和淫欲心。

6、持咒:諸佛菩薩的功德是無量的,心裡產生邪淫和淫欲心是,趕集念佛經與咒語,咒語和佛經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

7、禁食:心中產生淫欲心時,禁食,或者少吃飯,一般下午少吃飯能戰勝淫欲之心。

8、尋找難事:如平常不敢去干的事,如催要欠款。

9、冷水來洗澡:這個主意本是佛經裡記載的,另外少穿衣服。

10、目標轉移:心中產生淫欲心時,把自己的情緒轉移成另外的方向,想自己喜歡的事情、或者看書、聽歌曲等。

11、慈悲觀:你心裡的情人模擬想像自己母親的臉相,不使它忽大忽小、忽上忽下。把這個影像想得很清晰,然後觀想她就是我親生的媽媽。

12、不淨觀:比如說覺得自己的男女情欲比較不容易降伏、妄念比較多的,佛陀就教我們修“不淨觀”。把自己心愛的情人,觀想成一個屍體,人死了以後開始腫脹、腐爛、生蟲、流出血水,或是想像一根骨頭的模樣。依你所看過的,不論是圖片或是動物的骨頭,你就在腦海裡頭模擬想像那一節骨頭,或者不淨觀的那個屍體。

13、法空觀:不管是人我空觀,法我空觀,緣起空性觀、我空觀都屬於法空觀,這些都是順入佛法的正理。所以你把自己心愛的情人觀空,把自己也觀空,把自己的一切淫欲心安住在 “空”的概念之中。

14、觀魔鬼:在被動的情況下,把自己心愛的情人觀為魔鬼、妖精、妖魔、羅剎,他就是轉變情人來害我的。

如果還沒有斷掉淫欲心的話,用現代人類恐怕的心態來控制。比如,怕得艾滋病、怕得性病、怕慚愧家人、怕慚愧對良心、怕警察、怕因果報應、怕敲詐。

從修行角度來講,修顯宗的人,把淫欲心觀為毒品,越沾越厲害,害自害他的毒品,戒掉毒品,不沾染,遠離與毀滅它。修密宗的人,淫欲心轉化於智慧,淫欲的對境轉化為本尊,修煉氣脈明點等;修大圓滿的人,當淫欲心來時,深如觀察淫欲心是什麼樣,從哪來來,現在何處,未來去哪裡,它是什麼樣,而且要明知一切皆自性的化顯,當下將能量轉化為大光明返到空明不二之中。

作為一個佛教徒,遇到好看女孩的時候,觀為自己的妹妹,或者母親,或觀音菩薩。自己發誓決不主動看淫-穢的圖片、或色-情及挑逗性的網站、網頁、文字、視頻、動畫等;絕對不上關於淫性之類的論壇;不去有關淫行方面的聊天室;不參與有關活動及游戲,決不聽網上色情聲音。絕對不在網上和一些女人說性愛之類的問題,也不提婚前婚後的事,如果他人提起這方面時,馬上離開他人,自己發誓絕對不主動搜索邪淫方面的網址、影視娛樂等產生淫欲心之類的網站和鏈接。如勢逼無奈,一心默念佛號,堅信佛說的邪淫罪。

現在的人斷掉一切淫欲心是很難的,所以要結婚,正常的結婚不能叫邪淫。夫妻之間有緣才能相見的,善緣和孽緣都是緣,冤冤相報的,有善緣也好,孽緣也好,互相尊重,互相之間不要埋怨,珍惜夫妻之間的緣分,不要爭吵,不要鬧,不要離婚,好好地過日子,互相尊重,互相幫助,互相原諒,互相道歉,這是“布施”;

不做對不起對方的事情,傷害對方的思想和行為都戒掉,這是“戒律”;

假如夫妻之間出現矛盾時候,互相忍讓,互相寬容,這是佛經所講的“忍”;

假如他傷害你,你要知道這是自己前世做的業,今世要回報,應該感謝他,給你還債和消除業障的機會,這就是“精進”。

將來你的日子越來越好的,越來越平靜,安靜,安詳,這是“靜慮”;

你會過好的日子,分明該做的和不該做的事情,就是“智慧”。真正佛弟子在家裡也可以修煉“六度”,在家裡的六度不能說是菩提行道六度,但是將六度。這種人叫做在家修行人。

沒有修行的人不會過日子,連一點點小事就計較,發脾氣,爭吵,報仇等的想法,不知自己前世做的業障成熟果報,這種人沒有快樂的生活。大家都為了來世婚姻美滿,未來快樂的生活,世界和平,國家安穩,家庭和睦,子女安定,心情舒暢,身體健康。不要邪淫,不要騙人,不要壞自己的名聲。我們看到了有些夫妻和睦,家庭美滿幸福,互相尊重,恩恩愛愛,外表潇灑美麗,事業也很順利,受人尊重,兒女聽話孝順,這些都是前世斷除邪淫得到的善果。希望現代的男人和女人們能夠潔身自愛,少造無量無邊的惡業。

自己過去做過邪淫的話,並誠懇忏悔,從此再也不發生。如有此類妄念習氣現前,立即令其消滅,決不再結來世情邪淫的惡緣。如果佛弟子信佛再做這種的事。不是真正學佛之人,也不是深知做這些事情的危害,如果深知危害,絕對不會傷害自他的事情。必要控制與轉化自己的心態,為自他一切眾生脫出三界六道的痛苦,發大願,首先願鏟除自己的淫欲心的貪心;願一切眾生脫離輪回之苦;願一切不祥逆境變為佛國;願我與他人的淫欲心變為慈悲心;願無間地獄的痛苦速現眼前,令我知苦回頭。阿彌陀佛!


宣化上人:菩薩何以不邪淫?

節錄自 宣化上人《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邪淫是不正當或違背法律的性行為。即非己妻而用某種手段引誘他人妻,或用強暴凌辱他人妻,而達到性行為的滿足,這都是犯下了邪淫的罪惡。古諺雲:「萬惡淫為首,死路不可走」,意思是在萬般的罪惡中,以邪淫為罪魁禍首,我們千萬不要去犯邪淫的罪。犯此罪惡,是自找死路。犯上這罪,死後墮三惡道中,受完一切罪報後,如生人間,要得兩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因為他曾使別人的妻子不貞良,今生也要受自己妻子不貞良的果報。二者得不到如意的眷屬,總是眷屬不和,沒有幸福。

【 性不邪淫。菩薩於自妻知足。不求他妻。於他妻妾。他所護女。親族媒定。及為法所護。尚不生於貪染之心。何況從事。】

前面所講的殺戒與盜戒,菩薩在最細微的地方,亦謹慎守持,絲毫不犯,對於淫戒,更是視為特別重要。在自性裡雖然具有淫業,可是它不邪淫。邪淫就是非法的淫欲,非道德的行為。淫欲是怎樣產生的?是因貪心而起。貪財貪色,都是由於貪心,若無貪心,淫欲之念也沒有了。所以說淫欲之念也是從貪而來。貪就使人不辨是非,不知黑白。在十二因緣法來講,這便叫無明。男歡女愛,便是根本無明,人們常溺於愛欲,而不能自主,不知道原因,這就是無明的魔力。有了無明就發生性行為,所以說無明緣行。無明生起,接著就有行為,這便是誘導人往死路走的邪力。

人是從色欲而生,終因色欲而死。從染污的地方來,仍舊向染污的地方去。這種不明不白的力量,令人有種種罪業行為,然後便有了識。因識而有名色,有了色質,然後便生出六入。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然後有了觸覺,因觸覺而生受用。受用中有舒適之感,便有了愛欲心。有了愛欲跟著就有取,取便是執著,一切都想據為已有。因有,便有生、老死。

這十二因緣,循環不斷浮沉於六道輪回之中。如果滅了無明,一切便按著順序滅下去。無明就是沒有智慧,沒有光明。如果有了智慧的光明,便不會被無明所染,便可轉染污法為清淨法。轉,說起來很容易,可說易如反掌。煩惱即菩提,轉煩惱為菩提也是這個意思,人們為什麼有煩惱?就是有貪欲心、自私心、自利心的緣故。因不能如自己的欲望,不能滿足自己的貪心,便生煩惱。這也是「我見」太深的原因,尤以邪見與欲念,更是作祟。人如斷了欲,便無煩惱了。性不邪淫,就是在自性中,根本沒有淫欲的念頭。菩薩對於自己的妻妾,都沒有淫欲心,能知足,因為他知道修行,必須「斷欲去愛」,他能不被愛欲所動搖,雖處在妻妾群中,不為染污的境界所轉移。不求他妻,於自己的妻子尚且無貪欲之心,又怎會對別人的妻妾起邪念呢?至於有家長保護的女子,或親戚族人中已憑媒文定的閨女,或為家族法律所保護的少女,以及所有的女性,他都不會生出貪染的思想,何況那種不合道德的行為,他更不會去做的。

【 況於非道。性不妄語。菩薩常作實語。真語時語。乃至夢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語。無心欲作。何況故犯。】

菩薩何以能不邪淫呢?因為菩薩有真正的定力,他能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如如不動,了了常明。所以他的定力具足,不會被任何美色所動搖。所謂「一善一切善,一真一切真。」因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所以他也不會妄語了。妄語的動機,是因為自己得不到某種利益,才想用妄語欺騙別人。或者為了逃避對自己有所不利的,怕受損害,明知打妄語是不對,還是打妄語。菩薩沒有這種自私心、自利心、為我心,菩薩對一切的好事凡是利益的,都施贈他人;一切不好的,無利益的便自己承受,所以他不需要打妄語。因為他的心裡,根本沒有妄語的因,也沒妄語的緣,更不會造妄語的業。菩薩是常作實語,說真實話的。在凡夫眼中,菩薩不打妄語,是有點兒愚、笨、癡,但在佛的心中,菩薩是最好的弟子。佛常稱菩薩為善男子,有大智慧的好人。愚癡與智慧,是以看法而決定其差別。世俗凡夫所認為的智慧,那是凡夫智慧。佛所指的智慧,就是大智慧的聖人。

彌勒菩薩自稱老拙,意思是又老、又笨、又愚癡的人。孔子對顏回有幾句贊語。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子說,我對顏回說話,他從來不違背我的,總是回答好或是,真像一個傻子。可是當退而省其私時,這句可以解釋為當他處理事情時,我說的話,句句他都能發揮它的作用。顏回嘛!一點也不愚癡。古語說「大智若愚」。說真實的話,不說假話欺騙人。應當說的話,便說;不應當說的話便不說,當說時要說,不當說時不說。甚至在睡夢中,也不掩飾自己的過錯,或诳說自己的功勞,若根本沒有打妄語的存心,那裡還會故意的打妄語呢!


宣化上人:犯邪淫罪,如生人間,要得這兩種果報

宣化上人慈悲開示:

邪淫是不正當或違背法律的性行為。即非己妻而用某種手段引誘他人妻,或用強暴凌辱他人妻,而達到性行為的滿足,這都是犯下了邪淫的罪惡。

古諺云:“萬惡淫為首,死路不可走”,意思是在萬般的罪惡中,以邪淫為罪魁禍首,我們千萬不要去犯邪淫的罪。犯此罪惡,是自找死路。

犯上這罪,死後墮三惡道中,受完一切罪報後,如生人間,要得兩種果報。

一者妻不貞良,因為他曾使別人的妻子不貞良,今生也要受自己妻子不貞良的果報。

二者得不到如意的眷屬,總是眷屬不和,沒有幸福。

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 淺釋

在因果律上,犯淫邪者最嚴重。

學佛法最終目的就是要了脫生死,古德云:愛不斷不生極樂,罪不重不生娑婆。

不斷除情慾的話,是不可能了生死的。《楞嚴經》上雲:“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及“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淫欲”為生死的根本。所以上人一生倡不邪淫、不淫欲,一直到他老人家圓寂前一年,仍不斷地重呼:人生於色,死於色,如此而已。

上人說萬佛聖城是很古老的,仍然採男女分校的製度,就是要我們每個人都能守規矩,不邪淫、不墮胎、不吃避孕藥。因為這個“色欲”是使這世界變壞的最重要因素。

上人說:男孩子要到二十五歲以後才找對象,女孩子要到二十歲以後才可以找對象。

倘若你不能斷欲去愛,你就是出家了八萬個大劫,也只是在佛教裡混光陰,吃造業飯。

現在報紙每天都是些殺盜淫妄的犯罪案件,尤其“殺”跟“淫”,更是氾濫,上人說:

在因果律上,犯邪淫者最嚴重,其懲罰尤為凌厲。根據因果律,一個人生前曾邪淫多少次,死後就會有把大鋸子,把人從頭頂鋸到腳尖多少次;生前曾結婚一百次,死後便分開一百份。

在《印光大師文鈔》中對“邪淫”的事,大師更有嚴厲的說詞 :

至於邪淫一事,無廉無恥,極穢極惡,乃以人身,行畜生事。現生已成畜生,來生便做畜生……邪淫之人,必生不貞潔之兒女……或手淫以戕身命,此人縱不邪淫,亦當墮大地獄,從地獄出,或作母豬母狗;若生人中,當作娼妓。……

有人也許會懷疑祖師的開示有“言過其實”,或“矯枉過正”的嫌疑,其實不然。正因為末法眾生已造惡到非以“過正”,不足以“矯枉”的地步。祖師的開示,必有他特別的用意,我們不必加以懷疑或揣測,這也是老子“正言若反”的哲學。

恭錄自《宣化老和尚追思紀念專集(第三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