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蕅益大師:自己的往生品位,現在就知道

智圓法師《念佛警策》

自己的往生品位,現在就知道
九品四土,不必問他人

【信願既具,念佛方為正行,改惡修善皆為助行。隨功力之淺深,以分九品四土,纖毫不濫,只須自己檢察,不必旁問他人。】

信願具足並越來越真切以後,念佛才是正行,才算走上了往生的正途。如果信願不具,光是念佛,其實還不能成為即生往生的具足因。也就是沒有信願而念佛,雖然可以種下遠因,可以修福報,可以得到很多好處,但是由於自心不肯去,就不可能被勉強拉去。自己願意走這條路,才會上路並實現結果;自己不想走這條路,即使念佛也不會達成往生

念佛成為正行時,改惡、修善、回向等都可以成為助行。隨着自身修進功夫的深淺,相應就有九品、四土的果位差別,一絲一毫都不會錯亂,這便是緣起無虛誤的道理。怎樣種因,就怎樣得果,功行上有什麼差別,果報上就有相應的差別,即所謂“果隨因行,絲毫不爽”。只應當在自己的心地上去檢驗,不必去問別人,心上如何起心修行是因,以此因來決定果報,絶不是通過其他方式來決定。總而言之,因緣全在於自心。

自身功行生九品

【謂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是上三品生。故信願持名念佛,能歷九品,的確不謬。】

如何來檢驗自身的功行以及往生的品位呢?如果有深心切願念佛,而念佛的時候內心多有散亂,就是下品下生;散亂漸漸減少,就是下品中生;已經不再散亂,就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上一心不亂,不再被其它境緣所轉移、不再起貪嗔痴時,就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上一心不亂,能夠任運斷除見思、塵沙煩惱,也能伏斷無明,就是上三品生。所以信願持名念佛能夠遍於九品階位,的確無有錯謬。

此處所說蕅益大師在持名功夫上分成的九品,以及各自所得的果位差異,我們不能簡單將其等同於《觀經》的九品。九品可以有多種涵義,按照心上持名功夫的淺深而分,當然和《觀經》九品不同。

持名一法淨四土

【又信願持名,消伏業障,帶惑往生者,即是凡聖同居淨土。見思斷盡而往生者,即是方便有餘淨土。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者,即是實報莊嚴淨土。持到究竟之處,無明斷盡而往生者,即是常寂光淨土。故持名能淨四土,亦的確不謬。】

信願持名的法門不僅能夠遍於九品,而且能夠證到四土,其中情形即是:當信願持名消伏了業障,而帶惑往生,就是凡聖同居淨土;如果斷除見思煩惱而往生,就是方便有餘淨土;進而豁破一分無明而往生,是實報莊嚴淨土;持到究竟處,無明斷盡而往生,則是常寂光淨土。所以,以持名一法能淨四土,也是的確不謬的。

----智圓法師《念佛警策》


念佛為什麼能夠消業障?它的功德是從哪裡來?
上凈下界法師

這個幻妄稱相、這個即空即假即中的影像,是從哪裡來的呢?是我們一念心性變現出來的。我們這一念心,清凈本然,周遍法界,含攝無量無邊的性德。到了七大的時候,就講到這個性德是真實的。所以四大是講相妄,七大講性真。講到整個地水火風空根識它的體性是遍滿整個法界,你隨時有因緣,它隨時出現。你有一處的因緣,它就在一處出現;你有兩處的因緣,它就在兩處出現。它的體性是遍滿的。

就像我們念佛一樣。你說我們念佛為什麼能夠消業障?它的功德是從哪裡來?它不是從佛號而來。如果功德是從佛號而生,那你放錄音帶就好了嘛,你幹嘛用心去念呢?你說我的功德是從我的心生起。如果從你的心生起,那你就不要念佛嘛。那麼我們念佛,真實會產生一種滅惡生善的功德。

這個功德從哪裡來?從本經的解釋,相妄性真。這個功德的體性是遍滿法界的,你一處念佛,它就一處顯現;你二處念佛,二處顯現,就是個人的循業發現。它的相狀是循業發現,但它的體性卻是真實遍滿。我們能夠從四科七大當中看到生命的過程是相妄,是性真的,是周遍法界的,所以生命有無量的可能性。只要我們願意努力,所有的功德都可以顯現,而且所有的功德都是遍滿法界,沒有一個地方欠缺。

所以說前面的三科,就打下你整個大乘的止觀的基礎,我們三科的文也即將圓滿,阿難尊者也即將開悟。所以你要知道、要掌握你內心當中,什麼是真實的,外境當中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我們的主人翁,什麼只是暫時的過客,你要把它分清楚。

迴向偈
願生西方凈土中
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
回入娑婆度有情


淨空法師:【帶業往生,決定在信願,念佛淺深都行】

我們現在不把(緣起法)當真了,但是疑慮沒斷,還有懷疑。對極樂世界相信了,也還有疑惑,怎麼辦?念佛,念經。

《無量壽經》念上一千遍,小悟,其義自見,就不懷疑了,念上二千遍,大悟,念上三千遍,大概不會懷疑了。

不懷疑就產生能量,(與)極樂世界(相通),我們有這個能量,阿彌陀佛接引,能量不足不接引。為什麼?

絲毫現行煩惱習氣不能帶,帶業往生是沒錯,現行的貪瞋痴慢疑不能帶。對淨土堅定的信心,沒有絲毫懷疑。

蕅益大師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有無,往生品位,那是念佛功夫的淺深,是另一樁事情。

所以念佛念得少,不要害怕,只要真信,絲毫不懷疑,這是往生條件。一天念十聲、一百聲、二百聲都行。

生極樂世界不跟人爭,他們要爭名次,提高自己,我們下下品往生就可以了。到極樂世界,他們上小學、中學、大學,我只要上幼稚園,容易。

遇到(有緣)人要勸,為什麼?這是淨業三福第三福。自己讀誦大乘,還要勸進行者,不管聽得進去聽不進去都勸,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我們責任盡到了。

能接受,有善根,不能接受,善根(薄弱)。沒善根給他種善根,有善根的人,幫助他善根增長,淨業三福就做到了。

本文節錄自【2014淨土大經科註】384集


求生凈土,為什麼一定要具備信、願、行?

修行要有正知正見,如理如法的修持,才能真正地獲得法益。信、願、行,是修行凈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三個要點,是經過歷代祖師大德綜合、實踐提煉出來的。但是,有人說,念佛就念佛,為什麼一定要具備這三個方面呢?怎樣做才算是真信、切願、正行呢?

明朝天台宗的祖師幽溪傳燈大師,曾經有一個巧妙的比喻,如果往生凈土要坐船去,那麼,「信」就是這艘船的舵,掌握方向,沒有舵,就會迷路;「願」是船帆,沒有風帆,就不能乘風破浪快速地到達目的;「信」是船上的木槳、桅杆、繩纜等,沒有這些工具,船就不能運行。一切凈土法門,都在這三個要點之中,具備了這三個要點,才能揚帆遠航、順利抵達西方極樂世界。

傳燈大師認為,往生極樂世界,從切實深信開始。怎樣才生起能真切的深信呢?必須要遍讀大乘經典,凡是有關凈土法門的書,祖師大德的教法,都應當一一參究研讀,這樣才能深切的了悟、真實的深信,極樂世界不是心外的他方國土,是唯心的凈土,阿彌陀佛也不是心外的佛,而是人人本性的自佛。

「願」有很多種,可以從通別、廣狹、普遍和局限來區分,「通」,就如同古來祖師大德所立的迴向發願文;「別」,是各隨自己的意思而發願;「廣」,是指四弘誓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願;「狹」,是衡量自己的力量,先求往生凈土;「局限」的,比如依照定時的課誦,隨大眾一同發願;「普遍」的,是時時發起信願,處處標定心志,決定要往生凈土。但是必須要合於四弘誓願之體,不能擅自任意地立願。

有了真信切願,就要發起正行和助行。傳燈大師將正行分成兩種,一種是持名稱念佛號,一種是觀想念佛。持名念佛,就是如《佛說阿彌陀經》種所說,七日執持名號,達到一心不亂。觀想念佛,《觀無量壽佛經》中有十六種觀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觀想阿彌陀佛。這兩種正行,必須要互相輔助而行,行、住、睡、卧的時候,就一心稱念佛名;靜坐的時候,就觀想阿彌陀佛。經行時稱念佛號,疲倦了就坐下來觀想佛。這樣在行住坐卧四威儀中,不間斷的修行,時時刻刻心心念佛,就必然能往生凈土。

有正行還要有助行,「助行」也有兩種:第一,世間的助行,如孝順父母、慈心不殺生、受持種種戒律,做一切利益眾生之事,並迴嚮往生西方;第二,出世間的助行,如六度萬行,種種善行功德,讀誦大乘經典,修習各種的懺悔法門等,也必須迴嚮往生凈土。這兩種助行,就是實踐「凈業三福」,即做一切善行,資助往生凈土。

傳燈大師還開示了一種微妙的助行,就是每當經歷一切的外緣境界,應當要處處用心。例如見到眷屬,應當把他當作西方的法侶眷屬來想,以凈土法門來開示導引他們,令他們減輕愛念而專一佛念,將來永遠作同悟無生的法侶眷屬。如果生起恩愛的念頭,應當思惟憶念極樂凈土的法侶眷屬,是沒有情執愛戀的,應當往生凈土,而遠離貪愛執著。如果生起嗔恚的念頭,應當思惟憶念極樂凈土的法侶眷屬,絕對不會有衝突惱害,應當往生凈土,而遠離嗔恨惱害。受苦時,應當憶念凈土,沒有煩惱苦痛,只有快樂;受樂時,更應當憶念西方凈土的快樂,是無止盡、無對待的。一切的外緣境界,都以憶念凈土來關照,那麼,不管什麼時間,不管什麼地點,不管善緣惡緣,都在憶念凈土,都是往生凈土的助緣。

傳燈大師曾經著作《凈土生無生論》,融會了空、假、中一心三觀的義理,闡述發揚凈土法門,與智顗大師《凈土十疑論》、飛錫大師《念佛三昧寶王論》合稱「凈土三論」。(中天竺法凈禪寺)

 

淨土-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