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心不正,太聰明反而害了自己

清朝的紀曉嵐是大學士,他一輩子都在編四庫全書,所以他說,天下的學問,該說的話都被古人說完了。他就不說了。他就記錄了一本,《閱微草堂筆記》,這裡專門是他聽到的當時的許多因果感應的故事,也包括鬼神故事。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學佛多看這些因果故事,能增加對佛法的信心。

紀曉嵐講以前有人愛訴訟,收人錢財就幫人羅列罪名,用各種言辭來幫人寫狀子。他每次寫狀子都不要人在旁邊,包括他妻子。他每次寫狀子時,他妻子就趁機跟外人私通。後來他死後,他妻子竟然懷孕,私通的事情才暴露出來。當時的人就說,人想方設法算計人,結果總把自己算計進去。

現在有些行業,像給人打官司的,總是把有罪說成無罪,或重罪說輕,輕罪說重。這其實都是違背因果。有個人在做交通事故處理,也是從中偽造一些證據讓人多得到賠償,自己從中獲利。這其實是違背天意的,這種錢財的獲得,也守不住。果然他總是愛上賭博,不僅輸了錢,還欠債累累。他說,我在給人爭好處,多賠償一些。其實他不知道,凡是事,都有因果。反而想著發災難財,這是不吉祥。

人心不正,太聰明反而害了自己。像很多宣傳,效果不好說成好。這也是不吉祥。還有做生意,投入大量廣告。廣告的錢都是來自買的人手中,反而增加買者負擔,產品裡頭又有多少水分呢?這也是在透支自己福報。現在很多商人的福報,都是這樣子被損掉的。

福報大的人一定要配合智慧和陰德。社會上賺錢很快的人,往往不是因為他聰明,而是他本來有福報。他不做這些虛的東西,做其它行業仍然能賺錢。福報不變成錢,可以變成智慧、子孫、乃至變成其它陰德。但現在很多都變成了錢,而沒有轉化為其它的東西。錢財恰恰是不長久,這也是這個時代的浮躁。

福報大的人,要負的責任要更大一些,他能引導社會。往好的,還是往壞的,都是要福報大的人來引導。如果做了很虛的,像炒股發財,保險發財,社會上大家都愛跟著虛,結果就是誤導了。福報越大,越要小心。沒有智慧,你錯了,大家都跟著錯。要有一種責任感。

以前福報大的人,一流的人都是搞學問,出家,唐宋時文化就空前繁榮。今天福報大的人都去搞經濟,經濟就繁榮起來。都去搞經濟,沒人搞學問,文化就不繁榮了。經濟繁榮只能一時,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有經濟繁榮時,也是僅僅一百年左右時間。享受完了就沒了,結果還是帶來災難。

比如宋朝時,經濟最繁榮時,那時人們生活水平之高,導致人的殺業特別嚴重,吃的都要野生的。上至朝廷百官,下至百姓,不知道吃了多少動物。跟現在差不多,現在要吃肉,別人包裝好的,隨時都可以吃。這個業成熟的就非常快的。以前吃肉還要煮好,現在超市里頭包裝的打開就可以吃。方便讓人造惡業,這個小聰明很可怕。結果到了後來,金人打進去,屠城,不知道死了多少人。人在富貴時,最容易造惡業,福報大,做善事時善業大,造惡業時惡業也大。所以應該要謹慎。這個時代是最容易迷失的時代。因為大家的福報都變成錢了,沒有變成智慧。

這個時代,做什麼事情最有意義?勸人行善積德最有意義了,希望人間有更多的地藏菩薩出現,多宣傳戒殺、吃素、守五戒的道理。度化一個人能這麼做,比拿錢去養他功德更大。呼喚人間有更多的地藏菩薩出現,地藏菩薩講這一塊講得最為詳細,而且踏實。


王陽明的五大處世之道

王陽明——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爭議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曾國藩曾這樣評價他:「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他繼承了宋代大儒陸九淵的思想,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在他看來,人活於世,煩惱苦悶皆由心生,而他提出的處世五法則是引導眾人以心之力抵禦外界紛擾,重拾中庸、淡然之境。

欲修身,先養心

自古以來,聖人都在為我們講述一個真理:心為天地萬物之主。王陽明也不例外,因而他說出了「其發竅之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的深刻道理,他在《與楊仕德薛尚謙書》一文中寫道:「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說的正是心力於人的強大作用。

浮世之中,總有許多人為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和顯赫名聲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憊不堪。他們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不明白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

欲靜心,先戒躁

修身養性的最高之境,在於無論面對何事都能不急不焦保持內心的寧靜。正如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提到的:「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忙碌是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一種生活狀態。不幸的是,與身體的操勞相伴隨而來的,還有內心的忙亂急躁、焦慮不堪。所謂「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給內心留一份悠閑,而使其深受煩惱與擔憂所累,便更難在為人處世之時做到游刃有餘、瀟灑自在。

欲去焦,先寬心

「如今於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這句的意思是:如今,對於憤怒等情緒,只要順其自然,不過分在意,心體自會廓然大公,而實現本體的中正了。

依王陽明之見,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空間裡,鬱鬱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他的世界會比別人更加開闊。

欲心曠,先求簡

王陽明所提倡的「心學」在某種程度上與道家所說的「順其自然」相仿,但相對於老莊的無為之態,王陽明推崇的是「無為之下的有為」,即以退為進大道至簡的本真心態。

聖人做學問追求一種「大道至簡」的境界。人活一生也應如此。為什麼人們會不厭其煩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風光,實際上令人身心疲憊的「負擔」呢?皆因內心少了一種簡單的人生態度。與其困在財富、地位與成就的壁壘中迷惘,不如嘗試以一顆簡單的心,追求一種簡單的生活。

欲簡泊,先意誠

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位,便是思誠的工夫。(取自《傳習錄》 王陽明)

在王陽明看來,人的本心就是真,這世上只有兩樣事,一件為真,一件為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自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的不僅是對人的態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糊弄別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難。

這是個物慾橫流、爾虞我詐的社會,當我們想盡一切方法武裝外在的自己時,卻往往忽略了禦敵最強大的武器其實就藏在每個人的胸膛裡。心越簡單,世界越簡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