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整個五根當中,耳根是其他諸根所不能及的

淨界法師

「縱令在夢想」,就是說即使你在睡覺,處在一個夢想的做夢當中,做夢的時候耳根是怎麼回事呢?「不為不思無,覺觀出思惟。」這個「不思」,什麼叫不思呢?這指的是第六意識。在做夢的時候,第六意識分別的功能是完全被夢境所纏縛,而忘失了夢境以外的所緣境。

比方說你是一個人,你做夢的時候夢到你是一隻螞蟻,整天搬東西,從東邊搬到西邊,再從西邊搬到東邊。這個時候你的第六意識完全被你夢境所纏縛了,你根本不會記得說你還是一個人,不可能。所以,我們一個人第六意識在夢境當中是處在一個「不思」的階段,沒辦法去思惟夢境以外的人事了。

但是,耳根不同,它是「不為不思無」。一個聞性,在夢境當中,並不會因為第六意識的無知而消滅;相反地,它對於夢境以外的音聲還是能夠了了分明。你看我們睡覺的時候,是什麼把我們吵醒的?是鬧鐘。我們為什麼能夠聽得到鬧鐘呢?這表示耳根的聞性是超越夢境,它能夠從夢境裡面穿過夢境,回到我們夢以外的境界。如果我們今天沒有一個功能是能夠超越夢境的,睡下去就醒不過來,除非你自然醒過來,沒有人可以把我們吵醒。

只有耳根能夠超越夢境,它「不為不思無」,所以它的功能「覺觀出思惟」。這個耳根的聞性覺了照境的功能,是不必假借第六意識的如理思惟就能夠任運生起的。所以,在整個五根當中,乃至於整個身心世界當中,是其他的諸根所不能及的。

這個地方等於是把耳根的殊勝——圓、通、常,表達出來。蕅益大師說,我們現前一念心性有三德,剛好跟圓、通、常是有關係的。說耳根的「圓」,是開顯我們心性般若德,因為般若德是圓融無礙的。

耳根的「通真實」,是開顯我們心性的解脫德,因為解脫正是一種無障礙的妙用。「常」的功德是開顯法身德,這個恆常不變。圓、通、常剛好是有助於我們開顯我們一念心性的三德秘藏,所以從這條路回家是最方便。


六根的結到底在哪裡

淨界法師

這以下兩段:第一個,委示顛倒處所合所結喻;第二個,正勸詳擇降伏合知解喻。

先看第一段,先“委示”,先詳細地指示眾生的顛倒處所,這個顛倒就是煩惱。詳細指示煩惱的處所來合前面這個繩子的結的譬喻。這以下分兩段:第一個,總示結根;第二個,別示結相。

先攏總地解釋這六根的結。這個結到底在哪裡?我們看經文就清楚了。

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眾生世界,生纏縛故,於器世間,不能超越。

那麼這個結,繩子的結,到底是結在哪裡呢?這個煩惱到底是在哪里活動的呢?佛陀就直接講出來了,就在我們的身心世界當中,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六根門頭當中。所以,云何應住?住在心性;云何降伏其心?就在六根中降伏。這個要清楚,這個觀念要很清楚。

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六為賊媒,自劫家寶”,六根是賊的媒介。什麼叫媒介呢?我們解釋一下。這一段古人說六塵是外賊。你看,色聲香味觸法一天到晚誘惑我們、干擾我們,這個叫外賊。我們的六識是內賊,產生很多的虛妄分別。而六根剛好居在中間,是內賊跟外賊的一個媒介。

內賊通於外賊,要是沒有六根作中間的話,沒有六根的媒介的話,它們兩個不會在一起的。所以,本經在講二十五圓通,它特別重視六根門頭,就在這個地方。因為它剛好居在內外的中間,外面是六塵,裡面是六識,六根剛好是在中間,所有的煩惱都在六根裡面活動。

你把六根控制好了,內外全部安定,所以它是賊的一個媒介。

那麼它的功能是什麼呢?“自劫家寶。”因為六根的作用,破壞心性當中的本具功德,不能顯現。所以,由此六根門頭念念的虛妄分別,產生髮業、潤生兩種無明,使令我們眾生世界(這個眾生世界指的是正報),使有情眾生的六根當中產生了纏縛。這個纏縛就是前面說的發業煩惱跟潤生煩惱。

我們在六根當中開始被兩種煩惱所繫縛,而對於外在的器世間(這個器世間指的是六塵),外在的六塵,就不能超越了。因為從今以後,眼根就不能超越色塵,耳根不能超越聲塵,乃至於意根不能超越法塵。

這個六根,蕅益大師講出一句話來形容六根:“迷之則為六賊,悟之則為良民。”如果你說,那我從現在開始眼睛都不看了,耳朵也不聽了,那你也完了,不是這個意思。你該看還是要看,該聽還是要聽,你就是觀照力要現前,不是叫你不要看。

從今以後,你就買兩個耳塞把耳朵塞起來,你不是在修《楞嚴經》,你是在入無想。所以它這個地方的意思在那個“旋”,轉嘛,轉外境,不要被它所轉,觀照力現前。

所以在這個地方古德講一句話說:“若人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重點不是外境,重點也不是你內在的六識,重點是你中間的六根。你在六根當中,觀照力要現前。六根!

所以它這個地方,“無心於外境”就是說“無心道人”。你看交光法師講《楞嚴經》,他就講一句話不錯,他說“舍識用根”。這句話很重要!不要用你的想像,用你的“知”就好,六根的知。

所以,我們遇到事情,知道,但是不要想像。知道就好了,就像鏡子一樣知道,但是它走的時候,心中沒有留下痕跡,舍識用根。你看經典上有說,供養十方諸佛,比不上供養一個無心道人。

這個地方就是說,十方諸佛還是一個外在的塵相,跟你有什麼關係呢?你內心當中能夠生起一種無心的觀照,這才是真實的功德。

當然,這句話有一點鼓勵大家要迴光返照的意思。那麼迴光返照到底是照什麼呢?就在六根當中迴光返照。這個地方講出它的一個修行的處所。


我們淨土宗永遠要記住,你不是求往生而已,你要注意讓業力沉澱, 所以這個「都攝六根」很關鍵!

淨界法師

往生是一種生死業力跟往生願力的拉扯。咱們今天不是從零開始。我再講一次,我們是一念心性本來清淨,在娑婆世界打滾太久了,累積很多的業力跟妄想,然後再要求往生的!你對過去一點都不需要處理嗎?所以一定要帶業。我們淨土宗永遠要記住,你不是求往生而已,你要注意讓業力沉澱。 所以這個都攝六根很關鍵,你六根收起來,你的妄想就收起來;妄想收起來, 你生死業力就沉澱了。就這麼回事。

我講一句話,跟所有六十歲以上的人共勉,年輕人這句話暫時不要聽。咱們到了一個年紀,記住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這句話你體會一下。當然年輕人這句話不一定要聽。因為,好事,當然你起善念,但是你起善念的時候很可能會動你的攀緣心,你得不償失。你為了成就這個善業,卻破壞你的心性!按照淨土宗的角度,心理素質比業力更重要,你真的得不償失,所以印光大師要年紀大的人少管閒事。

當然,聖道門對我們淨土宗這一塊是有點意見:你們淨土宗都是少管閒事,那事情怎麼做呢?諸位!你要想想看,我們現在已經進入關鍵時刻,你做事情不急著這個時候。你回入娑婆的那個時候,可以做廣大佛事,所以這個沒有對錯,因為淨土宗臨終的要求比聖道門更高。聖道門的目的只是求增上生,他怎麼需要保持什麼正不正念呢?他臨終只要修皈依就夠了。他根本就不需要離開娑婆世界,所以他不需要讓娑婆世界業力沉澱,他只要保住人天。所以我覺得,修聖道門的不能過度地要求淨土門,因為咱們兩個是不同傳承。我們今天可是要離開娑婆世界,你是想要繼續流轉的,這兩個標準本來就不一樣。我們淨土宗的規劃是迴入娑婆再來行菩薩道。我覺得這個沒有對錯,是個人的選擇。

所以,到晚年的時候,你一定要息諸緣務。因為你要收攝六根,你就要少管閒事,這兩個是有關係的。

我跟你講一句話,你六根管不住,你後面的淨念相繼就沒什麼用了。我個人覺得,都攝六根比淨念相繼更重要。你娑婆世界的問題沒有處理好,你極樂世界這一塊的往生的願力就沒有太大意義了,因為你不是它對手。我認為,所有能夠往生的人,他一定會把娑婆世界的業力處理好,幾乎沒有例外。 因為娑婆世界是熟境界,咱真的是惹不起它,只能夠收攝內心,讓業力沉澱。 六根收好了,你才有資格講淨念相繼,開始具足皈依之心,培養往生之念, 提起佛號,相信阿彌陀佛會救拔你,相信你可以往生,告訴自己你一定要往生。

所以,淨土宗的修行到晚年只有兩個功課:第一個,管好你的六根;第 二個,把心專注地去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憶念極樂世界的莊嚴。一種是皈依的心,一個是往生的念想,就是這兩件事情。這兩件事情你做到了,你這兩件事情每一年進步,連續五年都在進步當中,恭喜你,往生的徵兆出現了! 你每一年在進步,那個曲線已經很明顯了,往生的徵兆出現了,就是這個樣子。因為淨土宗心念的修習比業力的修學更重要,它臨終不能有任何差錯。


六根之相是生滅的影像,沒有真實的體性

淨界法師

我們再看第二段,破異。“異”就是彼此不同體。

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汝離明暗及與虛空,分析見元,作何形相?離明離暗及離虛空,是見元同龜毛兔角,明暗虛空三事俱異,從何立見?

假設這個能見的見精跟黑暗相跟光明相,它們彼此不同體的,你跟我不同,我跟你不同,你走你的,我走我的,各走各的,互不相關。這個地方當然跟事實也不符。那你可以試一試:你離開了光明相,離開了黑暗相,離開了虛空相,當你離開了所有所緣境的時候,你那個能見的見到底是什麼相狀呢?你沒有一個所見的相狀,能見的見能夠表現出來嗎?

事實上,當我們能見的功能離開了明相、暗相跟虛空相的時候,這個能見的功能就像是龜毛兔角,根本不存在了。所以說,當光明相、黑暗相、虛空相這三種相狀俱異——這個“異”蕅益大師解釋作離開的意思,當這三個都離開的時候,我們這個見根本就不能建立起來。我們常說“離塵無體”,離開了所緣的塵境,這個能分別的見根本就是龜毛兔角,根本就覓之了不可得。所以說,異也是不合道理。

我們看破或同或異。

明暗相背,云何或同?離三元無,云何或異?

先破相同。光明跟黑暗兩種相狀是互相違背的,有光明就沒有黑暗,有黑暗就沒有光明,所以你不能夠說同體。這個前面破了。但也不能說異。“離三元無,云何或異?”離開了三種的塵相:光明、黑暗跟虛空,能見的功能也不存在,所以也不同體。這個前面也都說過了。

我們再看破非同非異。

分空分見,本無邊畔,云何非同?見暗見明,性非遷改,云何非異?

我們先破非同。“分空分見”,當我們詳細地分析這種空——空就是所緣的明、暗、虛空這種相狀,以及分析能分別的見的時候,我們發覺,不管是能分別的見還是所分別的虛空,它們兩個都是沒有邊際可得的。都沒有邊際的時候,那我們怎麼能說它們不是同一體呢?因為你找不到兩個邊際。兩個都沒有邊際,那兩個只好融為一體了。所以說“非同”不合理。

那麼非異呢?“見暗見明,性非遷改,云何非異?”我們這個能見的功能,暗時見暗,明時見明,它的體性並不隨明暗的改變而有所改變,所以你不能夠說非異。因為明暗是生滅的,而我們這個見是不生滅的,所以它們不應該是同體的,所以非異。破非異。

我們看總結,總破直審。

汝更細審,微細審詳,審諦審觀!明從太陽,暗隨黑月,通屬虛空,壅歸大地,如是見精,因何所出?見覺空頑,非和非合,不應見精無從自出。

所以,我們應該對人生的道理要詳細地觀察,深入地觀照乃至於如實地觀照。說是光明是從太陽而有,黑暗是隨順黑月而有;通達是屬於虛空之相,而壅塞是歸於大地而有,那麼這個光明、黑暗、虛空、大地各有各的因緣。如果它們之間相互作用創造一個能見的見精,它到底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因為“見覺空頑”,能見的這個根:見聞覺知是有明了性的,而虛空卻是一個無情的東西。有情跟無情,它們兩個既非彼此參雜地和合,也不可能上下地結合,因為體性不同,一個是有明了性,一個沒有明了性。那你怎麼能夠說它是有自體的、它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呢?所以這個地方是破和合相。

我們再看。“不應見精無從自出。”你也不應該說它是自然而生,這破非和合相。

總而言之,整個六根之相,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是非因緣非自然,它是當體無生。它的相狀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的即空即假即中的生滅的影像而已,沒有真實體性。這樣就破我們對它真實體性的執著。


藏六如龜

在佛陀的弟子當中,根機有利有鈍,有的人一點即通,有的需要耐心琢磨,但是佛陀都能耐心觀機逗教,給予啟發。譬如有一位弟子,每天在水邊樹下打坐參禪,精進自勵,然而十二年來不但未能開悟證道,心中甚至充滿了貪瞋癡等煩惱,妄想紛馳,因此,自己也常為此而苦惱不堪。

一天夜晚,這位弟子又在樹下打坐,佛陀愍念他殷誠精進的向道之心,有心幫助他,便來到樹下與他一同禪坐。時至半夜,天上月明如晝,這時有一隻烏龜爬行到樹下,正好有一隻水狗不耐飢餓,出來覓食,看到烏龜,便想吃它,烏龜趕緊把頭尾及四肢都縮進龜殼裡,水狗因此莫可奈何,烏龜終於得以保全性命。

看了這一幕,佛陀轉身對身旁的弟子說:“這只烏龜因為懂得藉龜殼來保命,所以水狗無法傷害它。但是世間上的人反而不如這只烏龜,他們不知道無常正像水狗一樣,隨時環伺在側,卻恣情放縱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在外追逐五欲六塵,使得外魔能夠得便,侵害生命,常在五趣六道裡輪迴不已,這都是不能攝心守意所招致的禍患啊!”

佛陀接著又說了一首偈語:

藏六如龜,防意如城,

慧與魔戰,勝則無患。

經過了佛陀的這一番啟發後,這一位弟子終於如夢初醒,豁然開通,從此更加精進向道,每日悠遊法海,享受法樂。


凡夫最大的毛病,就是認為身心世界是真實的

淨界法師

每一個人的色身,他的感受、想,他的取向--行--造作,識--了別,每一個人的生命的色心的活動狀態,不會完全一樣,這一切的法,叫一切諸法。我們剛開始,先不要管別人的五蘊,你就管你現前的五蘊。你怎麼去觀察你現在的身心世界呢?你是一個人的果報,人的思想,你觀察你的身心世界,因緣空無主,這個因緣這句話很重要!

我們在修觀的時候,這個一切法因緣生,這句話當然是龍樹菩薩的根本思想,智者大師在修觀的時候,他引用很多龍樹菩薩的思想,就是因緣觀,因緣性空。佛法說一切法的存在是因緣有,因緣而有,我們凡夫對一切身心世界的存在認為是自性有。

就是說,在佛法的觀念當中,我們凡夫最大最大的毛病,我們認為我們這個身心的生命體是真實的,這件事情非常嚴重。我們認為我們的生命體是真實有,是真實有就不能有變化,我現在是這樣的狀態,我明年也是這樣的狀態,我三十年後也應該是這樣的狀態,因為我的生命是真實有。

那麼,只要我的身心有變化,我就會痛苦,乃至於我有癌症,我就不能接受,因為我的身心世界是真實有,怎麼會有變化呢?有變化,我們會認為不正常。所以我們凡夫會起很多很多的煩惱。

在佛法思想的解釋,他怎麼會起煩惱?一個人好端端的誰會起煩惱呢?就是我們會認為,我們的身心世界是真實有,有一個真實的自我,這件事情非常嚴重。這樣子的想法,是我們個人的一廂情願的想法。但事實上我們的身心世界,佛陀否定了自性有,佛陀說,我們的身心世界是因緣有,這個因緣主要就是業力。

說你今生是個男人,你用男人的相貌,男人的思想在過你這一生,當然男人有男人的思想,男人是以事業為重嘛,你這個工作就是為了家庭,養家糊口,創造你的事業。你死掉以後,你沒有到天上去,也沒有到三惡道去,你變成一個女人,你變成一個女人的相貌,女人的思想,女人有女人的思想,照顧家庭,相夫教子。

你的身心從今生到來生起了那麼大的變化,不管色身的外表,不管內在的思想,完全不同,這怎麼回事呢?就是因緣有,就是業力,你今生所造的業力,不斷的薰習你這一念心識,你這一念的心識就變現了這樣的果報出現。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