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不管你活到幾歲,讓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

那麼我們如何讓自己每天保持進步一點點呢?精進的修學有兩個所緣境:第一個是對惡法。對惡法有兩種態度:第一個,已生的惡法令斷除。這個惡法已經出現了,我們不需要逃避。每一個人都是有缺點,好好地面對,讓這個惡法今天減少一點,明天減少一點,後天減少一點,你活在希望當中。第二個,未生的惡法令不生。這個是要靠持戒了。什麼事情都要防患於未然,修行不能夠太大膽,要稍微膽小一點,要稍微防範一點。這是對惡法的態度。

那麼對善法呢?第一,未生的善法令生起。我們沒有善法,別人有善法,我們隨喜功德,跟善法先結一個善緣,以後你就有機會。第二,已生的善法令增長。你已經有了善法,不要得少為足,不斷地往前進。

總而言之,在你的生命當中,你要創造一個活水。不管你活到幾歲,讓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這是很重要的。

當我們能夠修忍辱,把既有的功德保持住以後,不能得少為足,要繼續往前走,那麼就應該修精進。精進能夠破除我們的懈怠。懈怠就是一種消極的心態,對所有的惡法也不想斷除,對所有的功德也不想追求,這樣子就很容易產生「惡不善法」。一個人的心態,是先懈怠,懈怠久了接著就是放逸,放逸以後就是造罪業了。一個人會破戒,就是三個階段:懈怠、放逸、造罪。所以我們剛開始從源頭上就是要保持精進。

那麼精進有什麼好處呢?「及能出生無量善法,令其增長,故名精進。」就是你要能夠讓自己不斷地出現功德,這個就是精進。大家不要以為聽到精進好像很嚴重,大乘佛法的精進不強調那種「暴飲暴食」,這暴飲暴食精進是不值得提倡,就是「滴水長流,則能穿石」。我個人是提倡,一個人的精進,就是讓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這個就是精進。我們看到很多老和尚,我親近過很多老和尚,像達公長老,他八十幾歲還在講經,海公也是,他也每天不斷地在進步。

其實進步的本身,重點是那種前進的動力。為什麼要保持前進的動力呢?古德講一句話:「死水不藏龍。」禪宗經常講這句話。「龍」是一種功德的表徵,但是龍絕對不會生長在死水,它一定在活水當中才能夠生存。所以精進的本身,重點還是那個心態。


真正的高手是躲在牆角的,因為正好修行

淨界法師

佛陀在楞嚴經中跟末法眾生說:假設修行人不斷大妄語,雖然他廣修禪定、智慧,乃至於修種種的福德,就好像一個人去刻一個乾糞,把它做成一個栴檀的相狀,它本質是一個乾糞。但是你希望它得到栴檀的香氣,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你打大妄語的因地,就是「愛見的煩惱」,你怎麼能夠成就無上菩提呢!我教比丘要‘直心道場’。‘直心’不是我們一般說的有話直說叫直心。

蕅益大師說這個‘直心’叫做‘正念真如’,你能夠觀察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觀一切法空,而安住空「正見」;觀一切法假,而安住菩提心;它是「菩提心」跟「空正見」的結合,以這兩個作菩提的道場,當作根本。

比丘在這個基本的四威儀當中,尚且不能有造作虛假,何況能夠妄稱得上人之法,稱你自己是某某菩薩示現?這譬如有一個窮人妄稱是帝王,他的果報一定要誅滅九族的,你妄稱法王,這又怎麼能夠成就聖道呢?如果因地不真,依止愛見煩惱來修學,那果報當然是迂迴曲折;以此不真的因地求佛菩提,就好像一個人去咬他自己的肚子,你的嘴巴去咬肚子,你根本咬不到肚子,不可能成就的!

所以怎麼辦呢?‘心如直弦,一切真實’。我們一定要好好的發菩提心,依止我空正見,跟我們內心的善根要相應,‘一切真實’,要跟真實的心性相應。那麼依止真實的因地來修三摩地,才能夠永無魔事,我印證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無上菩提。

蓮池大師他曾開示說:一個人久居高位不祥!一個人的「菩薩道」要進步,你在大眾當中,不要站「太高的位子」,對你不好!一個人的進步來自於增上慚愧,如果你的生命真的想要積功累德,想要成就聖道趕快成就往生的善根,你不要居在高位,那是很不得已的,很不得已的!因為高位沒辦法積集能量,那一定是低處,你看所有的能量是往「低處」跑!

所以站在高位,那是真的不得已的,這個人是犧牲;沒辦法,沒人要站。你不得不站,那你就自己要修觀了。如果你的責任是一定要站在高位,那你只好說:「佛說菩薩,即非菩薩,是名菩薩」,只好這樣子。所以做「方丈和尚」也是不吉祥,那你只好說:「佛說方丈,即非方丈,是名方丈」;你說我是個假名,我自己不當方丈想。

因為你今天居在高位,你很難修行,你試試看,你非常難修行!你那個「高慢心」一生起,你自己有時候不知不覺;那你高慢心一生起,你這個人就開始退步了,你都不知道。你開始退步了,退到不得了的時候,等你發現的時候,來不及了。聰明的人是居在「低位」,高手!「真正的高手」是躲在牆角的,因為正好修行。


處順境,你可要注意了,很危險!

夢參老和尚

古來人跟我們這樣講的:順境,你可要注意了,這很危險,容易墮落;逆境是增上緣。古人形容順境與逆境是怎麼比方呢?

逆境是當頭棒,你可以不接受,或者求懺悔;順境,你躲不了,順境叫腦後針——你沒看見,你的眼睛長在前面,人家在你後頭扎你一針你還不知道,被害了還不知道。

「法師,你不得了。」或者還要客氣一下,人家贊嘆你,你的心裡飄飄然,這就麻煩了。人家說你不得了,比丘尼師父修行好、道心好;哎,這個常住真了不起。你聽了也跟著飄飄然,你不知道自己要是如何了。不錯,你也是普壽寺的一分子。

當頭棒和腦後針,逆境能助長你的道心;順境就困難,不知不覺就落入圈套當中。比如說有很多道友,跟我研究這個問題,說要朝五台山、或者是朝九華山、或者朝普陀山四大名山,每個山志都會介紹各種聖境。

他問我:「老法師,您到這個山見到什麼?」我說:「我什麼也沒見到。」「您什麼都沒見到嗎?」「沒有!」「那你怎麼想?」我只見到自己造罪,我有很多業;到了名山我是去懺悔,不是想見什麼,也見不到聖境。

再進一步說,你見到聖境又怎麼樣呢?見文殊現身,文殊說的法,你們沒有去做;見到地藏菩薩教你《地藏經》的法,你沒有去做。你見到又起什麼作用呢?這都是求神通,見聖境想投機取巧,得到加持開智慧,一下子就開了智慧——智慧開了我不用再學習了。不過佛菩薩教導我們,要一步一步地走,修行出家也是有次第的,沒有超越的。

每部經,佛不但給你講,還有例子讓我們看:越是大乘經典越讓我們不要起分別,就說《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看他參每個善知識不同,有現順境的、有現逆境的,如果你有分別心,想這能是善知識嗎?善財童子也生這個心。

婆須蜜女、無厭足王,一個殺人無厭,一個妓女,因為善財童子有那麼大的善根,空中有護法神警告他:對善知識不要生分別想。那我們就不行了。

我們對每個人看法,心裡頭有一把尺,結果我們就把學到的一點佛法拿來衡量別人:哎!他不夠資格、沒有修行。不要這樣看,這樣看是不行。這本身也含有橫——不順佛的教導。你把這橫都理順了,那就對了,橫的事就沒有了。


一個人越有特色,功德就越不容易圓滿

淨界法師

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前面說這個令發道意,這個發心不是一般的菩提心,諸位,這個是圓教的初住,這個發起真實的圓教初住的菩提心,這個是破無明證法身的菩提心。

所以前面從建立大乘善根以後,到最後的功德增上,就講到他的來處跟住處。此諸菩薩都是在娑婆世界之下,此界的虛空中住,前面說過。法身菩薩是有地方住的,以清淨法身為住,那麼這是理觀的智慧安住。那麼他事修呢?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維分別,正憶念。他經常讀誦大乘經典來當作自己一種增上的助行,以理觀為正行,以這個讀誦經典為助行。

前面是總說,這以下是別示:

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那麼這個理觀智慧現前的時候,他是不樂在眾。這個不樂在眾是表法,這個眾表示什麼呢?蕅益大師說就是五蘊身心,我們凡夫是喜歡主宰五蘊身心,有感受有想像,妄想出來的時候,我們去主宰它,主宰它就開始造業了。

那麼這些法身菩薩呢?不樂在眾,他們遠離對五蘊的主宰。那麼也不要多有所說,對於外境的種種虛妄分別也是遠離的,向內遠離五蘊的主宰,向外遠離這一切有為諸法的分別,所以常樂靜處,安住在法身的寂靜處,而且勤行精進,未曾休息。

平時亦不依止人天而住。這個人天是怎麼回事呢?蕅益大師說,人天,這個人是有相的分別,天是空性的執著,所以他不依止人天,遠離空有二邊,安住中道。那麼這個是講到他的安住處,他的理觀。

那他的事修呢:常樂深智。常樂深智前面說過,喜歡讀誦大乘經典,產生正憶念,無有障礙。而且他也樂於修學諸佛之法,諸佛之法就是六度法門,依止理觀事修,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這個地方講到這個法身菩薩,當然他成就大乘善根的時候,發起真實的菩提心的時候,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化,後面就開始自修了,他的功德增上,就講到理觀事修。這個理觀就說明,不樂在眾,不樂多有所說,常樂寂靜,理觀;他的事修呢,好樂修習諸佛之法,好樂讀誦大乘經典。

這段經文在法身菩薩的理觀事修,蕅益大師用兩句話作為總結,他說這些法身菩薩在理觀的安住跟事修的增上的時候,他們是隨順一種:法界一相,絕待無疑。不管修什麼法門,他只有一種相狀,法界一相,而且他不管修什麼法門,是功德圓滿的,不會有所欠缺,我們作一個說明:

法界一相,絕待無疑。

我們凡夫修學,因為沒有理觀,所以我們用攀緣心修學,所以你注意看,凡夫修學有一個特色,他修什麼法他就出現什麼相狀,這騙不了人的。

你看喜歡做義工的人,你遠遠看他就知道這個人喜歡做義工,布施相現前;喜歡持戒的人,你遠處看他,他就有一種持戒的相狀出現;凡夫就是這樣子,就是凡夫在修法的時候,他是取相修法。

法身菩薩修法是離相,離一切相。修一切法,但是他離一切相。所以法身菩薩他修布施,他沒有布施相,法界一相,以無相為相,所以他有什麼好處?好處可多了。他布施的時候離布施相,所以他布施的時候就有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功德,那我們在布施的時候,把自己現成布施相,一旦有相狀就跟其它的相狀排斥了,所以你這一輩子就只能做布施了,因為你布施就排斥了持戒,排斥了忍辱,也排斥了禪定、智慧。所以你看一個人他修行的相狀越明顯,他六度圓融的力量就越薄弱。一個人越有特色,他功德就越不容易圓滿,簡單講就是這樣的。

所以這個法身菩薩,蕅益大師說,法界一相,因為他法界只有一相,以無相為相,所以他的功德能夠絕待圓融而圓滿,修一法具足無量的法,就是講到這個法身功德。這個法身的菩薩從前面釋迦牟尼佛的教化,他成就大乘善根,信解、觀照、發願以後,透過理觀,事修,不斷的增上,所以才有你現在看到的從地湧出的大智慧、大神通、大福德、莊嚴的菩薩。

《妙法蓮華經》


你的業,只有你可以受用;你不能把業分享給兒子。

淨界法師

「相」,相當然是屬於業力了,人生要受用果報一定有相狀,有自己的我相、有他人的人相,乃至於這一切因緣所生的眾生相,各式各樣的相狀。那麼這個相狀是怎麼變現呢?是「心」,這個心指的是誰呢?「第八識」,就是人生的相狀是由第八識的業力變現出來的,這是第一個概念,我們在修行的時候第一個概念:相由心生...我們無始劫以來,眾生的第八識有很多很多的這個「界」,這個「界」呢,就是善惡有漏無漏的種子。

這個種子為什麼叫「界」呢?因為它變現果報的時候,會把眾生做一個區隔:你的業只有你可以受用,你不能把業分享給兒子。所以你看一個家:一家四口人,住同樣的房子、吃同樣的飯菜,有些人活得很快樂,有些人活得很痛苦,因為各有各的業力唄,是吧?所以它有界限,你不要以為你們一家人,就大家都沒有界限,不是啊,各人受各人的業力,因為共業中還有別業。所以這個「界」,就是說它基本上是有區隔的,那麼這個界指的是種子。

...我們再從善惡的角度:「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它舉出了六道裡面四個來作代表:鬼道、畜生道、人道跟天道。那麼每一道,當然這個就是五趣雜居地嘛,對不對?每一個人都生長在一個環境,但是因為他的第八識的業力不同,而各自循業發現。

怎麼說呢?舉一個例子:「等事心異故。」比方說水,水它是一個相狀,是吧?但是這個相狀,它只是針對人來安立,它是一個濕潤的一個相狀;但是如果你是鬼道眾生,去接觸水的時候呢,因為他的罪業重嘛,所以他的心跟水接觸的時候,他看到的是火;那麼畜生道的魚,它跟水接觸的時候,它看到的是它的房子,沒有好也沒有壞;那麼天人那個善力強,他看到水,是他的琉璃地,是宮殿樓閣。

那麼我現在問一個問題,它到底是什麼?你說它是水也對,你說它是火也對,你說它是房子也對,你說它是琉璃地也對,所以「許義非真實」,所以一切法沒有真實的內涵。它如果是真實的,那應該每一個人去接觸它,它如果有真實獨立的體性,每一個人接觸它應該都一樣嘛!事實上它的本性是空性的,所以各人的業力去接觸它,各人變現自己的相狀出來。

也就是說我們生命的過程當中,的確有一種力量來主導我們,這種力量來自於我們的過去。人生有一半是無奈的,是很難改變的,就是相由心生這一塊,因緣變這一塊,你必須要認命隨緣。因為這個力量是來自於過去,不是來自於現在,是來自於過去。凡是來自於過去的東西,你就很難改變了。所以人生冥冥當中,真的有一股力量在主導你,這個你必須要清楚,這個是誰?你第八識。

第八識它不聽你招呼的,它哪一個力量成熟了,第八識是完全不講人情的,它是非常公平的,哪一個種子力量成熟了,哪一個力量最大,它就把哪一個力量推出來,讓你來受用。它完全不聽你第六意識,說我希望怎麼樣……你希望怎麼樣,你是規劃來生,今生不能規劃。所以我們在學唯識的第一個概念就是:第八識它決定我們今生所有的相狀,這第一個概念,它當然是決定了我們涅槃寂靜,還有善惡這種相狀。


淨界法師:禍福由因,改變在緣

我們從我們內心的相狀,看到過去的因,也看到你現在面對的緣,也可以預測你未來的果報。這樣子的一個整體過程,「如是本末究竟」,這個「本」就是你最初的相,這個「末」就是最後的果報,它是彼此是互相相應的,你有這個相,你未來就會有這個果報。我們從這個相所觀察的,理論上是通於五陰,但是智者大師所說的「相」,主要是第六意識,就是想。五陰當中,色沒有必要花時間,那只是個果報而已。感受你也改變不了,佛法不改變感受的。行陰跟識陰特別微細,你也改變不了。所以整個五陰當中,我們要掌握的是你的思考和想像。

你面對你的想像的時候,第一個你看你的過去大部分的時間是打什麼妄想,你大概知道了。你看你一天當中的起心動念,你大概知道你前生大概都在想些什麼事情。所以我們一定要承當過去的。但是問題就在這裡,有時候我想,一個人生命如果今生才開始那該多好?那很簡單,才幾十年,你能夠產生多大的妄想?我們學佛難,就難在我們要承當過去無量無邊的生命,這個就很麻煩。每一生都打很多妄想,都留下痕跡來,內心當中很多很多的想法。

當然過去是不能改變的,我們只有承當,但重點是,你要怎麼面對它?楞嚴經的思考模式是: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不管妄想怎麼樣,不要隨順它,它本身沒有真實性的,達妄本空。楞嚴經沒有要你去把妄想斷掉,你動一個要斷妄想的心,想跟它抗拒,那你就很辛苦了。楞嚴經只說,你不要住在妄想,沒有要你去對治妄想!你不要不自量力去對治妄想,你不是它的對手。它無始劫熏習而成,你短時間的修學佛法,你不是它的對手的。所以你修行要有理觀,不能只是用事修的。

第一個你不要住在妄想,要安住在真如。然後你去培養一個善念,來取代妄想。所以這個「調伏”就是開始培養一種善念,用布施的念頭來取代,或者用布施的念頭來調伏慳貪的心;用持戒的念頭來調伏破戒的心;用忍辱的心來調伏瞋恚的心。

在觀心法門當中,關鍵點在第一個「相」,你從相當中看到過去;第二個「緣」,即你今生的態度。

看《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他本來是學醫的,他遇到一位算命的孔先生,對他說:你這個人很聰明,應該讀書!你以後的功名可以做到縣長。他講三件事:一是你的功名到縣長;二是你今生沒有兒子;三是你的壽命不長,只活有到五十三歲。後來他很多的事情都被印證了,這個時候,袁先生就覺得生命沒有什麼意義,都被人算準了。一個人果然不能擺脫過去,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所以他對於生命只有看一半,他只看到「我從什麼地方來」,就認命。這部分當然對,但是一個人看生命,不能只看這部分,你還要看到「你將往哪裡而去」。

後來了凡先生遇到雲谷禪師,禪師跟他說:禍福由因,改變在緣,你不要老是看過去,你要看看你的未來要去哪裡比較重要!他開始重視未來的時候,開始自我反省。他就反省,一個人要找原因,他向內心去觀察,去找到原因:我今生的生命怎麼會這樣子?我為什麼會短命?為什麼會福報這麼薄?為什麼會跟眾生沒有緣,都沒有人願意做我的兒子?

他自己反省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沒有「容」,對別人不能包容。自己覺得自己很聰明,跟別人不一樣,看不起人,他苛薄批判別人特別強,沒有包容的心,太清高。

第二個沒有「忍」,愛針對人。「忍」是針對事來說,他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耐煩,沒什麼耐性,所以就造成他沒有兒子,福報很薄的第二個原因。

找到原因後,他開始修正,往自己內心的世界,用佛法的道理跟自己溝通。大乘佛法都是用溝通的,跟自己溝通。你必須要回到你內心的深處,跟你過去的你溝通,強迫是沒有用的。你看過去的我是顛倒的,造了很多業,打很多妄想,當然業該受的都受完了,問題是這個妄想留了下來。一個學佛的人,內心有兩個你,過去是顛倒的你,現在是覺悟的你,一個是過去的想法,一個是現在的想法。

所以我們經常會矛盾,真妄交攻。沒有學佛的人,他只是一個想法,他很正常。學佛的人很矛盾就在這裡,經常是真妄交攻。聖人是沒問題的,他心中只有一個想法,清淨的想法。我們在非凡夫、非聖人之間,這個過程是最麻煩的,兩個想法。那你必須用覺悟的心跟它溝通,誒,不要這樣子,我現在這樣沒有包容心,對事情沒有忍耐心,就永遠成不了大福報。了凡先生開始改變自己,他從相狀觀察得到了啟示,開始從言語上對治,在人事開始包容,把胸量擴大,結果他後來生了兩個兒子,這個便是花報就出現了。兩個兒子都做官,他本來壽命五十三歲,結果活到七十四歲。他本來的官是做到縣長,後來做到皇城的高官。

佛法認為「禍福由因」,這一塊是沒有錯,但是你要同時看到「改變在緣」。這部分外道沒看到,外道只會把你的命算出來,他沒辦法告訴你怎麼改變的,這個改變就是調伏。用種種的善巧方便,讓你的心有容有忍,往光明的面走。你心態改變的時候,你的果報就改變了。這個就是以空假中三觀,來面對你的想法,來調整想法,這樣你會從一個比較狹隘的、丑陋的五陰,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五陰,它的主導性就在這個「想」,從這個地方來。


淨界法師:我們越保護自己,弄得越痛苦。

愛自即成眾苦因,愛他則是萬善根;

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交換求加持。

好,這個地方說明我們開始這個是關鍵了,我們改變我們過去的想法。前面是平等觀,這個地方就不平等了,我們生命會有很多的付出,我們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我選擇為我自己付出,我把精神體力用來讓自己快樂,因為我想追求快樂嘛;第二個,我讓無量無邊的有情快樂,這是第二個選擇。

就是說,我想快樂,每一個有情都想快樂,每一個人對快樂的需求是沒有差別的。那身為一個菩薩呢,我有兩個選擇,我到底是要把生命的所有的付出是追求自己的快樂呢,還是為了追求眾生的快樂?

這個地方就做出選擇了,我們看:假設我們今天把所有的生命的付出用來追求自己的快樂,就創造了一切的痛苦,因為這個就是增長我執,我們會把自己的自我意識抬高了。那麼假設我們把生命的付出,我們用來利益有情,那麼這樣子呢,就創造了無量無邊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種種的善根。

所以身為一個有情眾生跟佛陀,最大的差別就是從這個地方差別出來了,所以自他交換求加持。也就是說,無量劫來我們曾經做了很多的善事,我們也曾經佈施,也曾經持戒,但是我們現在還是這副德性,那麼佛陀也曾經佈施,也曾經持戒,他成佛了,那麼為什麼呢?

因為他的心態跟我們的心態不一樣,他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佈施,他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持戒,所以他成佛了。所以,我們為了保護我們自己,結果我們真的受益嗎?也沒有啊,對不對?你看我們,我們生生世世都在保護自己,對不對?當你變成一隻螞蟻的時候,你也保護自己。

當我們變成一個人的時候,我們也保護自己,但是,結果我們真的保護自己了嗎?沒有,我們把自己弄得越來越卑賤,越來越痛苦,這個概念很重要。我們越保護自己,把我們弄得越痛苦。如果我們改變一個心態,我們是不是有可能向佛陀學習?佛陀為了保護一切有情去做事情,結果他變成了大自在的萬德莊嚴的佛陀。

所以我們過去的思考模式是不是出錯了?你看我們無量劫來哪一個生命我們不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活,結果我們現在什麼都沒有;佛陀犧牲了自己,成就了眾生,結果他成佛了。所以我們的思考模式出錯了,這就是我們為什麼這個善業進入到我們的心中轉化成一種痛苦的果報,為什麼佛陀的善業進入心中變成萬德莊嚴,這就是所謂的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交換求加持,希望佛菩薩給我加持,讓我改變我的心態。

 

 

常常見到佛菩薩示現,決定不是好事!

修行一定要避免造口業

避免造口業!為什麼命苦,因說話太強硬了,強硬態度決定命苦程度!

毀謗道場裡義工算破和合僧嗎?

為什麼不能綺語? 綺語的範圍和綺語有哪些過患?

愚人節不騙人,妄語需謹慎!

什麼叫隨喜?隨喜就能獲得他們的功德!

隨喜惡行,惡報更大!

福報功德漏了!善護口業

口業四惡:惡口、妄語、綺語、兩舌

妄語的果報

大妄語的嚴重果報

方便語和妄語的區別

聽人講話,就可知道他的福報

魔不是青面獠牙,會顯得甜甜蜜蜜,讓你見到他,就不想離開他

同參道友之間,盡量不要出惡口,折損你的福報

惡言惡願,妖魔鬼怪會成全你;善言善願,佛菩薩護法會成全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