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中袁了凡在受雲谷禪師啟發之後,發願改命,通過不斷修心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勵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意思是,從此之後,終日對自己的起心動念小心翼翼,於是便覺得與以前不同。以前只是悠悠放任自己的身口意,而現在則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即便在暗室之中,也生怕得罪天地鬼神;遇到有人罵我誹謗我,也自然能坦然容受。
《了凡四訓》中袁了凡在受雲谷禪師啟發之後,發願改命,通過不斷修心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勵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意思是,從此之後,終日對自己的起心動念小心翼翼,於是便覺得與以前不同。以前只是悠悠放任自己的身口意,而現在則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即便在暗室之中,也生怕得罪天地鬼神;遇到有人罵我誹謗我,也自然能坦然容受。
淨空法師:對不受人尊重的父母孝敬是不是愚孝,愚孝可取嗎?
中國對孝最重要的是要求「順」,但孝順不是順情識,而是順本性,千萬不能錯解了。現在有些父母喜歡兒子作大官、發大財,自己好享受;兒子要是隨順父母,這就錯了。所以,順是順性德,不是隨順煩惱,不是隨順無理的要求。
問:第三,佛門中有些事不怎麼如理如法,隨喜是否有功德?
淨空老法師答:這個我們在講《華嚴經》,也就是在最近不久所講的,五扇提羅的故事,你就知道了。這個經裡面是佛說的,五個比丘,真的是不怎麼如理如法,欺騙信徒。可是信徒把他當作戒律清淨的高僧來看待,一點都不懷疑,恭敬供養。所以這個信徒死了之後,生第五天,這個果報就很高。第五天是化樂天,再上去是他化自在天,果報非常殊勝。而這五個比丘死了之後,這是欺騙人,欺騙眾生的,墮地獄;地獄受罪滿了之後,經歷餓鬼、畜生,他們要還債。到最後,從畜生道再回到人道,跟前面那個供養他們的女孩子又碰頭了,這女孩子她是皇后,這五個比丘是替皇後抬轎子的轎夫。佛說的,這五個人就是當年的五個比丘,現在他們要還債,就是轎夫,替皇后抬轎子的五個人,這個我們在《華嚴經》上說過。所以供養得要真誠,以真誠心、恭敬心供養,不論他如法不如法,你有你的福報,福由心生!福是從恭敬當中求得的,自己修自己的,各人是各人的因果,這個要懂。
淨空老法師:勿以貪瞋癡心修一切善法
世間一切善法從哪裡生的? 無貪、無瞋、無癡。 無貪無瞋無癡行一切善法,真善。 這裡面埋藏著貪瞋癡修一切善法,為什麼做好事? 有好果報,這是為貪心去做好事。人家常在佛門裡頭修善布施,為什麼? 聽說佛門“捨一得萬報”,這個生意到哪裡去做? 世間一本萬利的生意少,佛門有一本萬利的生意,趕快去布施做好事,貪心在修福。他能不能得福? 能得福,福德是決定得到,功德沒有,他貪心修福,也能得福報。 還有瞋恚心修福的,怎麼瞋恚心修福? 他布施一萬,我布施兩萬,我就要比他強,把他壓下去,瞋恚心修福。
心存傲慢的人,自認為比誰都更勝一籌,一知半解就指指點點,成天給別人挑毛病。有了這樣的習慣,久而久之,一切功德都會被你擋在門外,正如俗語所說:「傲慢的山頂上,留不住功德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