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處事難,處人更難;處事待人都要做得圓滿如法,這些就是修行。

2. 大眾共修,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統統放下。真正念佛人,沒有妄想,也沒有見解,一心一意就想離開這個世界,還有什麼想法跟看法?我們只想求生淨土、見阿彌陀佛,別人提出看法,我們還是一句佛號老實念,所有的業障都能夠消除。

3. 大眾在一起,念佛是唯一共修,不夾雜、不間斷。聽經就是專心的聽,聽不懂也不必去研究討論,這樣才會開悟。如果提出問題討論,這就把佛法變成世間法。念佛修一心,聽經也是修一心,真正得一心,世出世法沒有不通達。所以,會聽經的人,就像馬鳴菩薩起信論上所說的:「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不起心、不動念,這真正是戒定慧三學圓修。

4. 聖人修心不除境,凡夫除境不修心。所以自己修行,不必選擇環境。但是弘法利生,就必須選擇與眾生有緣的地方,才能真正利益眾生。如果這個地方跟自己沒有緣,而跟其他善知識有緣,我們要隨喜讚歎,希望眾生跟他們學習,能夠得到利益。所以要與眾生廣結法緣,才能廣度眾生。

5. 弘揚佛法真實的功德利益,是幫助眾生覺悟,降伏煩惱。如果幫助眾生增長貪瞋癡的,絕對不是善知識。

6. 度眾生要看機緣,好比採果實,先熟的先採,還沒有成熟的,等過些時候再採。

7. 傳道、弘道都不能勉強,要隨緣,不能操之過急,這是大原則。緣分成熟的時候,凡事都會自然成就。世尊當年也是如此說法,如果只有一、二個人緣成熟,就專為這二個人說法;如果大眾的機緣成熟,佛就為大眾說法。隨緣說法,應機施教,才能惠予眾生真實利益。

8. 處亂世一定要堅持兩個原則:第一、有道心,道心就是真誠心。第二、要護持佛法,絕對不能障礙佛法。

9. 能夠度自己才能幫助別人,不能自度絕對沒有辦法幫助別人,這是事實。

10. 佛陀教化眾生,都是隨機說法,並沒有定法可說,只要能夠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都是正法,值得讚歎。自讚毀他、有門戶之見的說法、作法,對佛法的弘揚、流傳都會產生很大的障礙,斷絕許多眾生學佛的機緣、法身慧命。所以對於一切大乘佛法,我們都應該讚揚。

11. 法緣與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尤其在這個時代,魔障很多,我們應該要想辦法盡量排除,使正法傳佈得又廣又遠,這是積功累德。如果反過來增長魔障,使正法消失,或者延後弘揚的時間,這都是很大的過失,所以要細心去體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因為粗心忽略,犯下很多過失而自己不知道,還以為做了很大的功德,這都是沒有智慧。

12. 現在是開放的時代,刻板嚴肅的態度很難讓大家接受。現代人喜歡活潑,所以我們講經也不能呆板,在莊重裡面要有活潑,活潑而不失莊重,這樣才能夠利益眾生。

13. 講經說法只是為貪圖名聞利養,雖然可以獲得眼前的小利益,但是已經造下地獄的惡因,這是「不淨說法」,我們不能不謹慎。

14. 佛法經書、錄音帶、錄影帶、及雷射唱片的流通,如果有版權,限制流通,就是「不淨說法」。我們能夠把眼前的小利益與一切眾生共享,必得廣大利益不可思議。

15. 自己生死有把握,至於什麼時候去極樂世界,就要看緣分。如果與眾生有緣就要留下來,多幫助一些人往生。沒有緣分,不妨自己先去,將來倒駕慈航,再來普度眾生。

16. 在觀經註解裡善導大師告訴我們,能夠用淨土法門勸導一切眾生,就是真正的報佛恩。因為能夠勸一個人念佛往生,就是幫助一個眾生成佛,功德已經非常殊勝,更何況是幫助很多的眾生往生成佛?所以淨土法門是「易行道」,自行化他,成就都不可思議。

17. 經是以正法布施眾生,修第一等的大福報,尤其是弘揚淨土五經一論,功德利益更殊勝,改造命運也最快速。

18. 我們與大眾相處,只勸人念佛、相信因果報應,這樣可以避免過失。遇到修學其他法門的人要歡喜讚歎,因為我們沒有能力可以幫助別人指點迷津,所以不要輕易說話。縱使自己修行有感應,也絕口不提,這點我們一定要遵守世尊的教訓。末法時代,妖魔鬼怪都以神通感應迷惑眾生,如果我們也標榜感應,很容易令人混淆,連正法與邪法都分不清楚。

19. 我們口頭上說利益眾生,眾生得不到真實利益,必須自己真正有修持,才能幫助眾生。所以在自己沒有成就以前,自度比度他重要;等到功夫成就的時候,利益眾生就是我們最重要的事業,這才是真正的慈悲和智慧。

20. 日常生活待人處世,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權智」;自己保持清淨心,一塵不染,這是「實智」。我們不要以佛法的標準,去衡量所有的人,處處看不順眼,這是大錯特錯,所謂「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離開世間法,就沒有佛法可言。這些我們應該認真去學習。

21.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什麼人才能弘道?有德學的人。有學問沒有品德,容易走向邪知邪見,佛法不知不覺變成魔法。只有品德沒有學問的人,可以自利,不能夠把佛法發揚光大,廣度眾生。所以發心講經弘法、續佛慧命的人,品德學問都要努力充實。這也是佛法常說的「解行並重」,解是學問,行就是品德。

22. 作為一個領導人,福慧都要具足,沒有福報,下面的人不會聽從領導;沒有智慧,容易帶人走錯路、走偏差,那樣過失就更大。所以我們觀察任何團體的領導人,乃至於佛門道場的執事者,都要有福報。有智慧、沒有福報的人,可以講經,但是不能作領導。所以「人貴自知」,有自知之明的人,就不會跟別人爭,一生過得幸福自在,不至於有大的過失,雖然自己不能領導人,但是可以幫助別人領導,一樣都是利益眾生。

23. 如果有機緣,我們應該盡心盡力的把淨土法門介紹給大眾;沒有機緣的時候,就自己認真修行。有機緣而不幫助眾生,這是小乘人,念佛的功夫再好也不能往生,因為極樂世界是大乘菩薩的世界。所以幫助別人認識佛法、修學佛法的工作,我們一定要積極去做。

24. 修行人一心一意為佛法、為眾生,一生就讓佛菩薩安排,我們自己不必操心。

25. 處世待人要學習謙虛、忍讓,對於是非、善惡、真假、邪正能夠分辨,這是智慧。

26. 世、出世間法都不能沒有福報,尤其是當領導人,更要有大福報。沒有福報,縱使爭取到領導位置,也不能持久。

27. 鋒芒畢露的人沒有福報,所謂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28. 修什麼布施,可以最快速得到豐富的收穫?布施佛法是最好的方法。我們印經、製作錄音、影帶,把佛法流通、推展到全世界,介紹給一切眾生,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都圓滿。所以這是改造命運最快速而有效的辦法。

29. 人生在世,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四種緣分,生生世世沒完沒了,一世比一世結的緣更深,而且恩情會變成怨恨,怨恨卻不會變成恩情;樂的事會變成苦,苦事永遠不會變樂,所以佛經上常說:「三界統苦」,在六道裡面沒有真實的快樂。我們明白這個事實,要徹底覺悟,絕對不跟任何人結冤仇。

30. 人生在世,不要跟人結冤仇,也不必刻意結善緣,佛教我們「廣結法緣」。善緣好過頭會變成惡緣,只有廣結法緣,才是身心清淨沒有染著。

31. 儒家說「君子之交淡如水」,佛家講「廣結法緣」,都是提醒我們隨時隨地都要保持平等心,不要跟任何人好過頭。

32. 我們生生世世學佛修行不能成就,沒辦法超出輪迴,是因為有冤親債主來找麻煩、作魔障。不學佛的人,不知道釋仇解冤,所以冤冤相報,苦不堪言。學佛的人,對一切眾生,不論是討債、還債,都勸他念佛,這樣就可以把所有的善、惡、恩、怨都轉成法緣,世間人情眷屬也轉為法眷屬,修行才能成就。

33. 我們專學某一部經典,這部經典就是「主」,其他經典是「伴」;以某一尊佛菩薩為「本尊」,其他佛菩薩就是「伴」,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裡說的「一」是任一,不是獨一、不是唯一,因此主跟伴都不是固定的,隨時可以變換。佛菩薩教化眾生也是如此,所以說「一佛出世,千佛擁護」,諸佛菩薩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來教化眾生;這是佛法教育最平等、最優美、最究竟圓滿之處。在華嚴經裡面,世尊就是教我們明瞭「主伴圓融」的道理,把「和合」的精神擴展到盡虛空法界,世、出世間法都是圓融無礙。大家共住一個道場,肩負弘揚、承傳佛法的使命,也應該要有這樣的共識與精神。

34. 同一個道場,絕對只能專持一部經論、修學一種法門,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依眾靠眾、互相警策才能夠成就。即使是修學淨土宗,專持「觀無量壽經」與專持「無量壽經」的人也不能在一起共修;同樣是念佛道場,念佛的聲調不相同,也不能在一個念佛堂裡共修。因為大家修學的依據、方法不相同,就會有意見、生煩惱,修行很難成就。所以志趣不同的人,應該另外再建道場,這是絕對正確的作法。古人說:「寧動千江水,莫動道人心」,這是護持佛法,無量功德。

35. 佛陀的制度,所有的道場主權都是歸屬在家護法,出家人接受供養,有「使用權」,如果不能依教修學,就不共住。

36. 寺院主持有教化一方的責任,沒有盡到責任就是過失,個人修得再好也不行。如果是寺院清眾,就沒有這個責任。

37. 真正聰明人,絕對不作領袖,因為肩負的責任很重。譬如縣、市長做得不好,是罪過;做得好,是本分。既然肩負起責任就應當盡心盡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世、出世間真正的領袖,大多是佛菩薩示現。

38. 佛法所在之處,必定要以教化當時、當地人為主;如果做不到這點,我們的弘法工作就是徹底失敗。譬如在美國弘法,如果不以美國信眾作為教化對象,佛法在美國就無法生根。所以要與眾生廣結法緣,非常重要,緣分要靠自己去開創,不要與人結惡緣。弘法工作如果失敗,要認真檢討失敗的原因,努力求改進,所謂「失敗為成功之母」,一定要發心復興佛法,並且要發揚光大,唯有如此才能夠幫助眾生得到真實、廣大的利益。

39. 我們真正發菩提心自行化他、弘法利生,一生都讓佛菩薩安排。別人對我毀謗、讚譽不必放在心上,身心才會清淨、自在。

40. 我們真正效法古人為法忘軀、不疲不厭,一定會得三寶加持。如果還有貪、瞋、癡、慢,就不能感應,縱使感應,也是妖魔鬼怪的加持,幫助我們造惡業。

41. 對於不認識佛法、或者對佛法有誤解的人士,我們說法應該儘量避免名相。例如:不講佛、菩薩,而講「對於宇宙人生有正確認識的人」等等,這樣他就容易接受。我們幫助眾生歡喜佛法、接受佛法、願意修學佛法。要有智慧,運用善巧方便。

42. 到別人道場弘法,要守住三個條件:一、不收歸依弟子。二、一切供養都歸常住,自己所需由常住供給。三、不與信徒往來,一心向道,弘揚正法。能夠做到這三點,就會處處受人歡迎。

43. 雖然不是存心破壞道場,但是因為自己的無知犯過,還是造罪業,要負因果責任。

44. 佛弟子一定要遵守國家法律,這些都包括在戒律裡面,不守法就是破戒。經典上說破戒比丘墮地獄。又說阿羅漢想起自己往昔在地獄所受的苦,還心有餘悸,身上流血汗。我們自己造地獄罪而不知道,這是真正的愚癡。

45. 世間事知道得愈多,煩惱就多。知道而不執著是大智慧。所以佛門和儒家都教我們樣樣通達而不執著。知道得多,樣樣執著,就是所知障。佛法道場無量,法門無邊,卻能共存共榮,就是因為不執著。如果全世界的人們都有這個理念共識,就不會有鬥爭,而能夠達和平共存的目標。

46. 平常我們說別人過失,絕對不可以有第二人在旁邊,這是「規勸」。儒家教學,老師規勸學生,也是要關起門來訓誡;學生聽後獲得利益,心裡覺得很感激。公開說別人過失,善根深厚的人會心存感激;如果他要懷恨在心,尋求報復,將來冤冤相報就很苦。所以日常生活言行舉止,自己要小心謹慎,俗話常說的:「冤家宜解不宜結」。

47. 修行的效果,我們自己可以明顯的覺察到。如果自己的知見與經典漸漸相同,就開智慧。智慧開後再看佛經,跟從前絕對不一樣,從前看的只是表面,現在能夠深入體會弦外之音。佛法實在講,都是意在言外。「意」是說不出的,要有悟處,才能夠體會。有悟處就有真實作用,作用是消業障。業障消除,往生決定有把握。

48. 看到別人有過失,必須是真正的同參道友,才能夠規勸,而且勸不要超過三次,以免結冤仇。與大眾相處,心地要保持清淨、平等,道場是佛菩薩建的,誰不如法,佛菩薩自然會遷單。即使是離開道場的同修,我們還是平等看待,一切都交給佛菩薩安排。

49. 世間情執一定要放下,貪愛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決定障礙往生。經上說,有機會聽到淨土法門、無量壽經,這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修過無量劫的善根福德,有這樣深厚的善根,為什麼還不能成就?就是因為情執沒放下。如果我們還是放不下,空過這一生,來生恐怕要再經過無量劫,才能夠遇得到這個稀有難逢的機緣。

50. 印光大師教我們,要把「死」字掛在額頭上。想想死的時候,一樣也帶不去,心地自然就清淨。

51. 凡夫不能不起心動念,但是要知道起心動念是錯的,即使起善念也是錯,因為善、惡是相對的,造善業生三善道,造惡業生三惡道;換句話說,還是不能出三界,都在造六道輪迴的業因。俗話說「凡事憑良心」,憑良心也是造六道輪迴的業。

52. 向善知識求法,要存真誠心、恭敬心去求。沒有真誠恭敬的心,善知識怎麼說,我們也不會開悟。自己真正有修行功夫,這是「因」,以真誠、恭敬心向善知識請法,這是「緣」,因緣成熟,自然有成就,兩種條件都不能缺少。

53. 修行要在人事環境裡面把煩惱習氣磨掉,在順境的時候不生貪愛,逆境不生瞋恚,順、逆境界都是增上緣,成就自己的戒定慧。

54. 如果我們不了解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果報,就沒有辦法改變命運、創造命運。我們起心動念不斷造惡業,卻想要得到善的果報,希望家庭美滿、社會和諧,這是不可能求到的,一定要認真斷惡修善、持戒念佛,時時迴光返照,檢點自己,才能夠改造命運,如願以償,過得自在安樂。所以真正修行人沒有時間去看別人的過失。

55. 學佛最重要的是能夠分辨善惡、是非和真假,這是智慧。如果不能分辨是非,不但持戒不能清淨,修福也未必是福,所以持戒、修福都要有智慧。

56. 真正念佛人,身心自在快樂,遠離一切苦惱,不老、不病、也不死,時時都有三寶加持,諸佛護念。所以要有信心、有願力,認真念佛,十方諸佛都會加持我們,不但體質、相貌會改變,再大的業障也決定消除。所以要想勘驗自己修行的功夫,從相貌、體質上,都可以看得出來。

57. 古人心地清淨,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這是何等的悠閒自在。現代人好事,少事希望多事,多事還希望有更多事,整天忙得團團轉,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從這裡我們細心去體會,才知道心地清淨,法喜充滿,是真實的快樂。

58. 菩提道上沒有人能夠障礙我們,只有自己障礙自己。只要有一個念頭想錯,一個行為做錯,就很容易墮落,所以要時常自我警惕。

59. 修行最難的,在於我們不知道自己錯在那裡,總以為自己樣樣都對,這是致命傷。菩薩比我們聰明,因為他知道自己的過失,凡夫不知道自己錯在那裡,也不知道如何改正,所以罪業愈造愈重、愈積愈深,等到果報現前,自己實在無法承受的時候,後悔已經來不及。

60.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是誰定的?還是自己定,佛菩薩、閻羅王沒有能力為我們定。所以我們希望生活過得幸福快樂,就要謹慎種善因,避免造惡業。不但惡行不可以有,惡念也不可以有

61. 所有的災難,都是由煩惱感召而來的,沒有煩惱的因,就不會有災難的果,所以消災免難要從斷煩惱作起。

62. 貪圖佛法將來生三善道,還是不能出三界,所以佛教我們斷貪心,而不是換貪的對象。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就是指佛法。

63. 世、出世間所有的好事,都免不了有障礙挫折,世尊當年成道,還要受三月的馬麥之報,更何況是佛以下的菩薩、祖師大德們,每個人弘法利生都曾經遇到許多障礙。以禪宗六祖為例,當初五祖傳法給六祖的時候,六祖才二十四歲,雖然一個字都不認識,卻為無盡藏比丘尼講解一部「涅槃經」,幫助他開悟。可見得當時六祖已經有能力教化眾生,但是還是到獵人隊躲藏十五年,避免種種的嫉妒障礙。所以一生過得很平靜,沒有經過考驗的人,很難會有大成就。

64. 學佛最低限度要能夠自求多福,換言之,一定要有智慧辨別是非、善惡和邪正。

65. 我們白天念佛不間斷,晚上也不能間斷。晚上睡覺胡思亂想,是因為沒有把佛號放在心上,如果心裡真的有佛,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念佛自然不會間斷,往生才會真正有把握。也就是說,念佛求生淨土如果不是我們心目中第一件大事,將來往生就靠不住,換句話說,雖然有信願,但是不專一,功夫就不能得力。信願專一,無始劫來再重的業障也能夠消除

66. 我們修行嘗不到法喜、法味,是因為功夫下得不夠深,所以佛經上說,大乘菩薩的善根只有「精進」一項,精進才會有成就,鬆懈散漫的態度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

67. 身體不好是業障。我們身體不健康,表示業障沒有消除,所以要有真正的修行功夫,命運才能轉變,業障才能消除。修行要發大心,如楞嚴經上說:「將此身心奉塵剎」,要把身心奉獻給無量無邊的諸佛國土,「是則名為報佛恩」,這就是真正的報佛恩。

68. 佛法修學最重要的是具備真誠、慈悲、忍辱和廣大的心量,要能夠包容別人,這是修行的基礎,所謂是「心地法門」,發願要全心全力利益眾生,這就是經上說的「菩薩種性」。凡夫的心自私自利,所以不能出離六道輪迴。

69. 學佛不是普通人,必須要有大福德。大福德的根基,就是心地純正、溫厚,純厚的人自然就老實。我們凡夫一天到晚打妄想,這些都是無福之相。

70. 學佛最重要的是「專精」,無論專學任何經典,第一要熟讀經文,第二要求圓解,第三要認真實行。什麼是「圓解」?能夠了解「萬法平等一如」,專學一部經典,任何一部經典都涵蓋一切經,一切經典也圓攝此一部經,所謂「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這樣的見解才是圓融。圓解之後要圓修,也就是將經典中的義理、教訓,與自己日常生活見解思想、舉止言行融合成一片,這樣才知道佛法是真正的平等法。

71. 為什麼不相信正法?因為見解不圓融,煩惱不能斷。

72. 今天存善心來學佛的人很多,但是有很多人的方法錯誤。我們想要幫助同修,首先要說明「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讓他生平等心,然後告訴他修學的步驟與方法,也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學佛之人,首先要發廣度眾生的大願,然後從「斷煩惱」下手,也就是一門深入,專學一個法門、一部經論,培養清淨心。心地清淨就生智慧,再學無量法門,才能夠通達無礙,廣度眾生,圓成佛道。所以智慧開啟之後,再讀大藏經,三年真的已經足夠了,因為「一經通,一切經通」,古人九年大成,世、出世間法都能夠通達,為什麼?因為他有定、有慧,所以能夠通達無礙;我們因為沒有定、慧,不要說一切法,連一個法門也不能通達。

73. 修行人為什麼要研究經論?因為對於經論義理不認識、不能夠圓融,修行一定會有障礙。清涼大師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所以古代出家人,一天八小時聽經,八小時念佛。

74. 佛法與儒家最忌諱的就是「雜修」,現代人不懂這個常識,很難體悟古大德求學的經驗。

75. 人生苦短,生死事大,沒有什麼事過不去的,一切都如夢幻泡影、一場空,所以吃點虧、受些冤枉,何必計較。人生只有念佛求生淨土,是唯一的大事。

76. 我們希望所有道場都是第一,所有經典都是第一,成功的關鍵,就在於我們自己能不能夠「專一精進」。

77.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隨變」、「不變不隨緣」。這四句怎麼講?怎樣學?會麼!一是菩薩,二是如來,三是凡夫,四是二乘。

78. 不論世、出世間法,都要靠自己自動自發去學習,沒有一個成功的人,是靠別人督促而成就的。首先要培養自己真正好學,對於道學真正有興趣、生歡喜心,才會學好。愈是高深的學問,愈要有高尚的德學涵養,才會覺得法喜充滿,而不墮流俗。

79. 向人請教的文稿,中間要空兩行,方便善知識改正。如果一行都不空,善知識沒有地方改寫,同時也顯示自己的傲慢,沒有恭敬心。

80. 護法的人心量要大,要能夠包容。看到別人比自己好,生嫉妒心就是大錯。心要專、要清淨,比我好的人,我尊敬他、供養他。

81. 真正善知識一定是非常謙虛,認為自己處處不如人,而能夠盡心盡力成人之美,愛護、培養下一代。

82. 「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要依理智,絕對不能依感情。

83. 處在亂世,能夠求得一生平安就是大福報。受人糟蹋侮辱是正常的,愈避鋒頭愈好。

84. 求佛菩薩沒有感應,是自己有業障。改過自新就是消除業障。

85. 修行有效果,現前就能夠得到身體健康、精神充沛、體力好,煩惱少、智慧長、法喜充滿。

86. 我們這個時代,真正是「飲苦食毒」,空氣、飲水、食物,處處都存有毒害。解毒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經典上說,阿羅漢能夠降伏毒龍;毒龍所散發的毒氣,誰也受不了,只有阿羅漢、菩薩們的大慈悲心,才能夠降伏牠。

87. 做惡事要趕快發露懺悔,早日受報;做好事不要讓別人知道,就是積陰德。

88. 古人非常重視老師與朋友,這是一個人成就的重要關鍵。朋友,是志同道合之人,比同學的關係還要親,同學還不一定志同道合,但是真正的朋友,一定是同學。我們自己發心修學,無論到什麼地方,都要找幾個人一起研究討論,這是古人所謂的「切磋琢磨」,道業、學業才會進步。

89. 世尊當年教學,早期的弟子都是菩薩、羅漢,雖然沒有制度、沒有組織,可是培育人才、教化眾生都能成就。這些我們讀歷史都能夠看到。現代人有制度、有組織,表面上看起來很熱鬧,實質上毫無成就。這就是覺悟的人沒事,迷惑的人多事。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用功。能夠天天進步的是賢人;我們能夠做到一個月比一個月進步,也已經很可觀。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進步呢?心地清淨,沒有什麼事,牽掛、憂慮比從前少,這就是進步。所以修行,要能夠真正的看破、放下。

90. 倓虛老和尚說,他一生遇到學禪的,有人得定,卻沒有人開悟;但是親眼見到念佛往生的人,卻有幾十個,可見得參禪非常不容易。六祖大師說,參禪必須是上上的根器才有資格,即使是上中根器的人都不能夠開悟,因為禪宗的標準必須要明心見性,才算成就,只有定功沒有辦法出三界。但是,如果我們以參禪的定功來念佛,很容易就可以得到上品往生。由此可知,淨土法門的確是「難信、易行」的不可思議法門。

91. 夫都有業障,沒有業障就不會來此世間。有業障就有病苦,消除業障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就是念佛。

92. 心地純正、依教奉行的人不會著魔,因為邪不勝正,著魔的人一定有很多邪思妄想,這些都是著魔的緣。所以一些喜歡感應、神通的人,就很容易著魔。

93. 凡事都要緣分,我們學東西如果沒有機緣,一輩子都遇不到善知識。

94. 學任何事情都要下真功夫,不能只求表面好看、在文字上拼命鑽研,要真正深入身體力行,深入境界。

95. 真正念佛人,的確不會老、不會死也不生病。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心中只有佛,佛沒有病,自然不生病。如果一個人很健康,一天到晚想病,也會真的生病,所以要真正相信佛法,才能夠得到殊勝利益。我們不念苦、不想病,日子過得幸福健康又快樂;即使往生極樂世界,也是活著走的,沒有死苦。所以中國人說「返老還童」,我們真正懂得佛法的理論、方法、境界,自然不難作到。

96. 修行的根本是「觀念」,觀是看法,念是想法。我們的想法、看法有錯誤,把它修正過來,這就是修行。可是一個人,要真正知道自己的過失,非常不容易。中國古人說,唯有大聖賢,才能知道自己的錯誤,我們天天對照經本,都不能找出自己的毛病,染污非常深重,所以修行,一定要把自己身心的污染,點點滴滴都去除乾淨。

97. 世間人過年是喜事,歡欣鼓舞,覺悟的人卻覺得很悲哀,正如普賢菩薩所說的「是日已過,命亦隨減」,距離死亡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近,一年比一年近,那來的快樂?這是覺悟的看法。所以學佛要時常保持高度的警覺心,了解事實真相,用高度的智慧解決問題。世間人只看眼前,眼光短淺;只有覺悟的人,眼光遠大,才能看到事實真相。

98. 佛菩薩告訴我們,眼前有福,將來沒有福,這個福報是假的;眼前快樂,將來不快樂,這個樂也不是真的。所以一般人看修行很苦,覺悟的人很明白,只有修行成就才是真實永恆的快樂。

99. 世間人的慈悲多半是感情用事,佛菩薩的慈悲,則是建立在理智、智慧的基礎上。沒有智慧,慈悲多禍害。

100. 佛法就是學「覺悟」,破除眾生的迷情、執著。迷惑的人雜念多、妄想多,處處分別執著。覺悟的人,心地清淨,沒有妄念。所以迷惑的人事情很多,覺悟的人什麼事都沒有,天天都是天下太平。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