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問: 念經的目的是什麼?

淨空法師答述:

古人教導我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千遍不多!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 一千遍,你心定了,千遍是戒律,因戒得定。譬如古人讀經,讀《華嚴經》的有,讀《法華經》的,你看,無盡藏比丘尼讀《涅槃經》,都是大部頭。一天讀經時間最好不少過十小時,用讀誦的方式,讀經不要去想經的意思,規規矩矩照著經文去念,不去想它,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念經時沒有妄想,沒有雜念,跟念佛一樣,不懷疑,不夾雜,一直念下去,一天十個小時。念上三、四年,就是一般根性,中等根性的人,他清淨心就得到了。一天受十小時的訓練,訓練什麼? 訓練你不打妄想。不念經時會胡思亂想,念經又不准你想意思,就根本不讓你想,那是什麼? 那就是修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你一想,定就失掉了,把你功夫全破壞了。

所以念經的目的是叫你開悟,定久了,三、四年得定,六、七年就開悟了,目的是在開悟。十年就可以大徹大悟了,大徹大悟就是明心見性,在教下叫大開圓解,那個境界跟禪宗裡面是平等的,大開圓解就是見性成佛。成佛,那個境界你什麼都通了,叫一經通一切經通。

古時候,咱們中國老祖宗跟印度這些高僧大德都用這個方法,跟現代西方人是完全不一樣。西方人用頭腦,用研究,所以他們得到的是知識。東方人所做的這一套,他得到的是智慧。智慧能通一切法,知識不行,知識隔行如隔山,你完全不懂,智慧一切法融會貫通,不一樣!最近這一個世紀,沒有這種人才出來了,主要原因是什麼? 受西方的影響,都喜歡用電腦去想、去研究,所以全變成知識了。中國傳統文化變成知識,儒釋道的學習也變成知識,我常說知識不能解決問題,智慧能解決問題。知識解決問題它有侷限,而且有後遺症,智慧沒有。

你看看古聖先賢,諸位要細心去閱讀,古聖先王你去看堯舜禹他們以道治天下,完全是智慧,沒有後遺症。到五帝就不行了,但是距離道還不遠,是以德治天下。五帝是以德。三王又降了一級,三王是夏商周,夏是禹王,以禹王的兒子做代表,王啟,商湯,周朝的文王、武王,以仁治天下。孔子出生在亂世,五霸,五霸仁沒有了,又降了一級,義,還講義。五霸之後,秦統一五霸。十五年亡國,漢取而代之,到漢武帝用禮,你看道德仁義禮,用最後一個。一直到滿清,在中國這兩千年當中都是以禮治天下。禮沒有了,古聖先賢講那就是亂世。

現在這一百年是亂世,禮沒有了。能不能再恢復像從前那樣盛世? 跟諸位說,這不可能,沒有方法恢復,一定會愈來愈亂。什麼時候能把古人這個禮找回來,那稍微能改善一些。如果有能力,有這個願心向上提升,我們從禮要提到義,要提到仁,要提到德,要提到道,那就成聖成賢了。道是聖人,德是賢人,仁以下稱君子。如果我們認為古人不行,古人不如現代人,輕視了古人,那就像科學家所說的,這個世界會走向末日,會走向整個崩潰毀滅,然後再重來。

科學家告訴我們,地球過去確實有過好幾次的毀滅,現在又到了臨界點,也就是能會毀滅。是毀滅還是復興,都在我們一念之間的心願,這個權不在別人手上,在自己。佛菩薩不管這事,聖賢也不管這事,天神、鬼神都不管這個事。所以我們要明白、要覺悟,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2011 講於香港


淨空法師:【不要把讀誦佛經的目的搞錯了】

我曾經在美國洛杉磯遇到一個居士,他讀經的目的是想背誦,讀誦的目的錯了。「讀書千遍,其意自見」,「其意自見」是開悟,那個千遍是修定;他搞錯了,他要把它念背。一千遍還是背不出來,念兩千遍,還不行,他這個人很有毅力,他念到六千遍,《無量壽經》從頭到尾背下來了,一個字不錯,沒開悟,為什麼?他的目的沒有定在開悟上。經會背了,沒有「見其意」,求往生的念頭不強烈,對這個世間五欲六塵還是有“貪、嗔、癡、慢”。換句話說,他的煩惱、習氣沒有改。

《無量壽經》真的背下來了,如果目標定在「見義」,目標定在這裡,而不是背誦,我相信他會得定、得“念佛三昧”,他會開悟。不能大徹大悟,大悟是肯定可以得到的。大悟就很了不起了,一些沒有學過經典的話,他都能通達,一般的這個經典他都沒問題,都能講得清楚、講得明白,這個利益就大了。所以認知比什麼都重要。

外國人讀書,求知識。現在的中國人學外國人,也是增長知識。而古代中國人讀書是開悟、是明理、「見義」,“義”是義理,明白它的義理;如果是徹悟,那是見到自性、見到法性、見到本性,那就成佛了。同樣是一種方法,目標不一樣結果不相同。所以我們要學,不要忘記古人給我們的教訓,我們不求知識,我們也不求背誦,我們只求明理、見性。

讀一篇文章,要明理了,你知道寫文章那個人,他的意念、他的境界,這是一般求知識的人做不到的。知識只有表面這一層,不能深入;可是「讀書千遍,其意自見」那是深入,不是表面的,契入境界。讀佛經,契入佛境界,就成佛了。

【以清淨心誦經讀經】

佛的境界是寂靜,所以我們要用清淨心誦經、讀經,用清淨心聽講。這個地方講的「寂靜」,「寂靜」比「清靜」意思更深、更圓滿,心裡頭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專心、專注,就這個意思。只管聽,聽懂,很好;聽不懂,不理會,不去想它,這叫寂靜。聽懂了,“這個我明白了”;聽不懂的,“這個我不懂”,這些念頭都不好,為什麼?你的心不寂靜。聽懂了,不動心,心是寂靜的;聽不懂,也是寂靜的,這個好!

這聽經在修功夫,在修行,這就是修定,你才能夠遠離「分別」。「分別」是虛妄的,是迷惑,叫「塵沙煩惱」;「執著」叫「見思煩惱」。執著也是迷惑,分別還是迷惑、叫「妄惑」,“妄”不是真的。唯有離開,諸根就寂靜了,這個「離開」就是放下。

讀經這個時候,放下妄想、放下分別、放下執著,這一直念下去,會得定,會開悟。如果讀經、聽經裡頭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你能得到些知識,“三昧”你得不到、開悟得不到。遍數多了,你會背,那是念熟了會背,你的心不寂靜,這跟世間人唸書沒有兩樣,沒有“戒、定、慧”。“戒、定、慧”的方法好,好極了!聽經用“戒、定、慧”;讀經用“戒、定、慧”;念經,“念”是不用看書,背誦,背誦也用“戒、定、慧”。

 

在家居士定課,單一點為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