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從恭敬中求!
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
現在有不少人習慣拿著書或手機上廁所,獨自享受難得的「馬桶時光」。邊上廁所邊看書、刷微信,有些內容還涉及到佛經、佛像、祖師法語等。
首先,這樣做對身體健康的危害是相當大的。由於一心多用,勢必延長上廁所的時間,使身體消耗更多的精氣神;光線陰暗,傷害眼睛;空氣污濁不堪等。
這其中更大的危害是:如果內容涉及到佛法僧三寶時,會損福獲罪。
印祖在文鈔中開示:今人視佛經如故紙,經案上雜物與經亂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盪,身或搖擺,足或翹舉。甚至放屁摳腳,一切肆無忌憚,而欲閱經獲福滅罪,唯欲滅佛法之魔王,為之證明讚歎,謂其活潑圓融,深合大乘不執著之妙道。真修實踐之佛子見之,唯有黯然神傷,潸焉出涕。嗟其魔眷橫興,無可如何耳。(增廣上冊復永嘉某居士書五)
我們雖然並沒有用臟手去接觸實質版的經書佛像,但想想我們的舉止與印祖文鈔中所提的又有何異?甚至更甚!
作為一名凈業學人,上廁所時,如法的做法是默念佛號。
行住坐卧,著衣吃飯,大小便利,均於心中默憶佛號。
若睡卧,大小便,澡身濯足等,及經過臭穢不潔之地,俱宜默念,不可出聲。出聲則便為不恭,默念則功德一樣。
平時須於潔凈處,衣冠整齊時,或出聲念,或默念皆可。唯睡眠,及大小便,裸體澡浴時,只可默念,不宜出聲。若遇刀兵水火災難,則任是何地,何種形儀,皆須出聲念,以出聲比默念更為得力故也。
印祖慈悲,已將何時何地出聲念,何時何地只能默念,什麼情況下必須大聲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知了我們。
真正落實「凈念相繼」唯有從點滴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