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念佛人不要反被聰明所誤
“公據何人問大蘇”,“大蘇”就是指蘇東坡——蘇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很有文才,對佛理也非常了解。他主要是在禅宗很有造詣,然而他與淨土宗也有甚深的因緣。他的母親去世之後,他把他母親遺留下來的那些金銀首飾變賣——就做功德,同時畫了一張阿彌陀佛的畫像。蘇東坡在政場上宦海沉浮。由於他心直口快,率性天真,寫的詩文可能也得罪了一些大官,所以常常被貶官。他被貶官以後南行,隨身帶的就是這張阿彌陀佛的畫像。有人問:“你怎麼帶一幅佛像啊?”蘇東坡回答:“這是我往生西方的公據。”說明他也有淨土的信仰。
但遺憾的是他太聰明了,聰明的人心就比較散亂。據說他臨終的時候情況並不是太好。當時他臨終的時候,他的學生趕緊請來了一位長老——徑山長老——過去。徑山長老一去就跟他開示,叫他保持正念,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念阿彌陀佛。然而蘇東坡可能宗門下的氣氛太強了,還在這裡搞機鋒轉語了。他就說“西方極樂世界不無”——就是極樂世界是存在,但指指這心,“但這裡著不上力”——說自己的心裡著不了力。著不了力就著不了力,好友勸他更須著力,他還加句“著力即差”。你看看,就斷氣了。
就說明他還不是具足真信切願,還要用宗門下的那個東西再來搞一點什麼花樣。但是在生死岸邊,你搞這些東西都派不上一點用場。那就有可能又隨業輪轉了,所以據有傳聞蘇東坡又輪回,到了明代就做袁宏道了。那能做袁宏道——作《西方合論》的,如果是他前身的話,還算幸運,他還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邊地疑城,最終還是解決問題了。
所以省庵大師非常懇切的“寄語”,告訴那些聰明的人應該要老實念佛。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一切聰明、文功武略、辯才無礙、著作等身,都解決不了問題,唯有信願念佛,感通佛力,才有真實的受用。你不念佛就解決不了問題,到了閻王爺那裡,閻王爺是注重德行,注重你是不是有修行,他可不管你是不是“之乎者也”——“閻君應不愛之乎”——就是賣弄那些文才。
蘇東坡的前世後身
生命是輪迴的,很多人或多或少能夠知道自己的前世,這在修煉文化較為普遍的古代就更為常見。
蘇東坡的前世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現在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北宋大文豪和書畫家,曾任翰林學士,官至禮部尚書,卻不知道他的前世是一修行僧人,其實他自己已經多次在詩文中提到自己的前世,例如:「我本修行人,三世積精煉。中間一念失,受此百年譴。」(《南華寺》)「前生我已到杭州,到處長如到舊遊。」(《和張子野見寄三絕句過舊遊》)
元豐七年四月,蘇軾在抵達筠州前,雲庵和尚夢到自己與蘇轍、聖壽寺的聰和尚一起出城迎接五戒和尚,醒來後感到很奇怪,於是將此夢告訴了蘇轍,蘇轍還沒開口,聰和尚來了,蘇轍對他說:「剛才同雲庵談夢,你來也想一起談夢嗎?」聰和尚說:「我昨天晚上夢見我們三人一起去迎接五戒和尚了。」蘇轍撫手大笑道:「世上果真有三人做同樣夢的事,真是奇怪啊!」
不久,蘇東坡的書信到了,說他現在已經到了奉新,很快就可以同大家見面。三人非常高興,一路小跑趕到城外二十里的建山寺等蘇東坡。蘇東坡到了後,大家對他談起了三人做相同夢的事,蘇東坡若有所思道:「我八九歲時,也曾經夢到我的前世是位僧人,往來陝右之間。還有我的母親剛懷孕時,曾夢到一僧人來托宿,僧人風姿挺秀,一隻眼睛失明。」雲庵驚呼道:「五戒和尚就是陝右人,一隻眼睛失明,晚年時遊歷高安,在大愚過世。」大家一算此事過去五十年了,而蘇東坡現在正好四十九歲。從時間、地點和多人相似的夢來看,蘇東坡是五戒和尚轉世已經無異議了。
蘇東坡在杭州時,曾與朋友參寥一起到西湖邊上的壽星寺遊歷,蘇東坡環視後對參寥說:「我生平從沒有到這裡來過,但眼前所見好像都曾經親身經歷過這似的,從這裡到懺堂,應有九十二級階梯。」叫人數後,果真如他所說。蘇東坡對參寥說道:「我前世是山中的僧人,曾經就在這所寺院中。」此後,蘇東坡便經常到這所佛寺中盤桓小憩。
大約元佑初年,蘇東坡曾與黃庭堅一起去拜見一老者,老者一見面就說蘇東坡的前世是五戒和尚,而黃庭堅的前世是一女子。蘇東坡點頭不語,黃庭堅卻根本不相信,老者對他說:「你到涪陵時就會有人告訴你。」黃庭堅認為涪陵是被貶的官員才能去的地方,自己怎麼會去呢?後來他果然被貶到了涪陵,幾次夢見一女子託夢告訴他前世之事,方才不得不相信先前老者所說的話。
佛印和尚的前世
這五戒和尚又是何人呢?據說他一目失明,還有一師兄叫明悟,五戒因為一念之差,同女子紅蓮有了苟且之事,犯了姦淫之戒,結果事情被已經有神通的明悟和尚看破,五戒羞愧難當,便坐化投胎去了。明悟已經預見五戒下一世可能謗佛謗僧,這樣可能就永無出頭之日了,於是他也趕緊坐化,緊追五戒投胎而去。到了這一世,五戒投胎成了蘇東坡,而明悟就是蘇東坡的好朋友佛印和尚。蘇東坡剛開始時真的不信佛法,醉心功名,但佛印一直不離不棄地追隨左右,苦心勸化點悟於他。自身的親身遭遇,加上佛印的不斷勸化點悟,蘇東坡終於醒悟,不但深信因果輪迴之說,而且崇信佛法潛心修煉。
蘇東坡去世時,他對守在床邊的三個兒子說:「我平生沒做什麼壞事,相信不會墜入地獄的,你們不要太傷心了。」又告誡人們佛的世界是真實存在的,但遺憾自己已經回升無力了,他說道:「看來西方極樂世界是有的,但我現在已經用不上力了。」
蘇東坡的後身為袁宏道
到了袁宏道這一生,他的修行就穩定而成熟。我們看到他才華不凡,卻少了蘇東坡這一生的鋒芒畢露,也使得他不如蘇東坡的傳說豐富生動,這才是求道者應有的狀態:沉穩修行、埋頭辦道。不過我們還能從袁宏道身上看到蘇東坡的影印:好禪喜文、才華不凡。當時的「公安三袁」正對「北宋三蘇」。
由此可以看出,在修行中凡夫的習性依然頑固難改。正如人們常說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袁宏道的時代禪宗盛行,他能由禪轉淨,證明他是有智慧的修行人;因為當時念佛被許多行人所輕,這不僅是對淨土之理的錯解,也是法緣所致。
袁宏道正是為我們表現了這一點。他宗門教下無一不曉,從他所著的西方合論中可以清楚看到:他旁徵博引,學識淵博;無論是佛經論典,還是各門各派之理,他都面面俱到;洋洋灑灑地把佛陀一代時教導歸淨土之理,把淨土為佛法的結頂歸宗之義,說的很是明白。此著後為蓮池大師所極力推崇,又被藕益大師收為《淨土十要》中,成為淨土論著中的傳世論著。
有其弟袁宗道在西方極樂遊記中做過詳實的描述:在袁宏道見到其弟時,還諄諄提醒:持戒念佛。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智慧與修為俱佳的行者,最終只是往生到了極樂淨土的邊地疑城!
文學名家袁宏道:我沒想到極樂世界快樂到這種程度!
唯一被祖師大德承認的極樂世界往生情況反饋書:
在《淨土聖賢錄》上記載了袁宏道往生後以方便神力,將其弟袁中道攝到極樂世界對他進行開示如下:
袁宏道又說:“我沒有想到極樂世界快樂到這種程度,假使我前生時能夠嚴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大體上來說在教理和戒律都精進嚴謹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嚴謹的人,往生最穩當。如果是只有教理而無持戒的人,大多為業力所牽,流入八部鬼神眾去了,這種狀況我所親見到的有很多。弟弟你的般若氣分頗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體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濁惡世後,趁著色身仍然強健,要實修實悟,兼持往生淨土的誓願,勤行種種方便善巧、憐憫一切眾生,不久之後當再相見。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則可怖可畏。如果不能持戒,有龍樹菩薩的六齋法現在仍然存在,應當遵而行之。而殺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語其他一同學法的學人,沒有說每天動刀殺生,口中貪食眾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夠往生此極樂國土的。縱使說法如雲如雨,又何益於事呢?”
附記:原文如下
袁中道游西方極樂世界
摘自《淨土聖賢錄易解》慧律法師譯
袁中道,官為南禮部郎中,乞求退休,養老於家,平日常常精勤地禮拜課誦。明神宗萬歷四十二年(西元一六一四年)在一個月圓的晚上,課誦完畢後跏趺靜坐,形體心神寂靜清爽,忽然間入定,心神飛出屋子之上,飄然地乘著白雲。此時有二位童子引導他向西飛行,不久之後下降到地上,童子說:‘停!’袁中道隨著他停下來,見到大地平坦如掌,光耀明淨細滑柔潤。旁邊有水渠,寬十余丈。水中有五色的蓮華,香氣芬芳異常,並有金色的橋梁跨過水渠,七寶的欄楯交羅排列,樓閣極為整齊美麗。
袁中道於是向童子作揖問道:‘此是何地?您是何人?’童子說:‘我乃靈和先生的侍者也!’中道問:‘靈和先生是誰呢?’童子說:‘正是您的兄長袁中郎(袁宏道)啊!他現在正在等您,有話要跟您說,您可以趕緊前去。’接著就依著步道走到了另一個地方,有樹木十余棵,池水流動作聲,水池上有一個白玉的門扉,其中一位童子先進入,另一位導引袁中道,經過樓閣二十幾重,到了一座樓閣之下。此時有一個人下來迎接,其容貌如同美玉,衣服如同雲霞,身長有一丈余,見到袁中道後,歡喜地說:‘弟弟你來了!’袁中道仔細地一看,原來是袁宏道。
兩人於是上樓作禮交拜,有四五個人前來共坐。宏道說:‘此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信解尚未成就,持戒尚未完全的,大多生於此地。又稱為“懈慢國”。上方有化佛的樓台,前面有大蓮池,約有一百由旬(一由旬約四十~八十裡),其中有殊妙的蓮華,是眾生的化生之處。一旦已往生此地之後,則散處在各個樓台,與有緣的淨土蓮友相聚。因為此地沒有淫聲美色的惑亂,勝解容易成就,不久之後,就能進升為淨土中之人。’袁中道問:‘不知兄長您生在何處?’
袁宏道說:‘我往生淨土的願力雖然很深,但是情執染著的習氣未除,剛開始化生於此邊地一小段時間!現今已經居住在淨土了。但是終究因為以前持戒不夠嚴謹精進,因此只能在地面居住,不能與大菩薩們一起飛翔於廣遍的虛空和七寶樓閣之間,仍需要再進一步的修行。所幸我宿世生來智慧猛利,又曾經作《西方合論》,贊歎如來不可思議度化眾生之力,感得飛行自在,可以游行於十方的諸佛剎土,十方諸佛說法,我皆得以前往恭聽,此實在是很殊勝啊!’接著宏道就牽著中道的手向上飛升,剎那之間就飛越了千萬裡。到了一個地方,光明照耀無所障礙,以琉璃為地,以七寶行樹為界,皆散發栴檀吉祥的妙香,並且開著眾多殊妙的華朵,皆是奇異珍寶的妙色。下方為眾寶蓮池,水波中激揚著自然微妙的音聲。池中眾寶蓮華,華葉皆散發出五色的光明。水池上隱隱約約有高樓如絲帶般回旋聳立,閣樓則有旁出的道路。到處皆有無量的樂器,演奏著種種的法音。
袁宏道說:‘你所看到的,是極樂淨土中依著地上而行之眾生的依報世界。經過此地之後,則是法身大士居住的地方,其境界甚為美妙,勝過千萬倍於此地,其神通變化也是千萬倍於此地眾生,我以慧力的緣故、得以游行於其間,但是不能夠居住於彼地。再經過彼地則是十地、等覺菩薩所居住,其境界我就不得而知了。再經過十地、等覺的居住地則是妙覺如來所居住的地方,只有佛與佛才能究竟了知。’說完,又到另一個地方,沒有牆壁,有欄楯,光明耀眼更勝於前。坐了一會兒,宏道又說:‘我沒有想到極樂世界快樂到這種程度,假使我前生時能夠嚴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大體上來說在教理和戒律都精進嚴謹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嚴謹的人,往生最穩當。如果是只有教理而無持戒的人,大多為業力所牽,流入八部鬼神眾去了,這種狀況我所親見到的有很多。
弟弟你的般若氣分頗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體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濁惡世後,趁著色身仍然強健,要實修實悟,兼持往生淨土的誓願,勤行種種方便善巧、憐憫一切眾生,不久之後當再相見。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則可怖可畏。如果不能持戒,有龍樹菩薩的六齋法現在仍然存在,應當遵而行之。而殺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語其他一同學法的學人,沒有說每天動刀殺生,口中貪食眾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夠往生此極樂國土的。縱使說法如雲如雨,又何益於事呢?我和你在空王劫時,生生世世為兄弟,乃至於在六道之中,也是如此。所幸我今日得生善地,我恐怕你會墮落,因此以方便神力,將你攝受至此地,但是淨土與穢土相隔,不得久留於此。’
當時宏道與中道的兄長宗道已經命終,中道因此問其兄長投生之處。宏道說:‘他往生的地方也很好,你以後自然就會知道。’說完之後宏道突然凌空而去。中道行走在水池上,頓時好像墜入水中,突然之間就醒過來了,中道因此自己把此事記述下來。在此之前袁宗道有個兒子叫袁登,年十三歲,得重病將命終,告訴宏道說:‘我快死了!叔叔你要怎麼才可救我呢?’宏道說:‘你只要念佛,即得往生佛國,此五濁惡世,不足以留戀。’袁登於是合掌,稱念阿彌陀佛,諸眷屬都同聲助念之。過一會兒,袁登微笑說:‘我見到一朵蓮華,顏色微紅。’才一會兒又說:‘蓮華漸漸變大,色彩鮮明實在是無與倫比。’接著又說:‘佛來了,相好光明,充滿了整個室內。’不久,呼吸急促,宗道說:‘你只要稱念“佛”字就可以了。’袁登稱念佛字數聲,然後合掌安然而往生。(明史。西方合論。白蘇齋集。珂雪齋外集。狯園)
附錄一:袁宏道簡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漢族,荊州公安(今屬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合稱“公安三袁”。
宏道作有各體詩歌1700余首,成就不及散文。其散文極富特色,清新明暢,卓然成家。今存其尺牍280余封,篇幅長的1000多字,短的只二、三十余字。如《致聶化南》一札:“敗卻鐵網,打破銅枷,走出刀山劍樹,跳入清涼佛土,快活不可言,不可言!投冠數日,愈覺無官之妙。弟已安排頭戴青笠,手捉牛尾,永作逍遙纏外人矣!朝夕焚香,唯願兄不日開府楚中,為弟刻袁先生三十集一部,爾時毋作大貴人,哭窮套子也。不诳語者,兄牢記之。”簡凝活脫,間以诙諧。其各類隨筆200余篇,題材多樣,饒有意趣,其中《畜促織》、《斗蛛》、《時尚》等篇,記述了當時的風俗人情。傳記文以《徐文長傳》、《醉叟傳》兩篇最優,刻繪人物,生動鮮明。游記文90余篇,於寫景中注入主觀情感,韻味深遠,文筆優美。如《滿井游記》所寫京郊初春景色,純用寫實手法,刻畫細膩,情致盎然。其他如《虎丘》、《天目一》、《晚游六橋待月記》、《觀第五洩記》等,真切動人,語言淺近,略無斧鑿之跡,都是佳作。
附錄二:袁宏道小品文選二
初至西湖記
從武林門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桌小入舟入湖。山色如蛾,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绫;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余游西湖始此,時萬歷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淨寺,覓阿賓舊住僧房。取道由六橋岳墳石徑塘而歸。草草領略,未及偏賞。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學佛人王靜虛至,湖山好友,一時湊集矣。
敘陳正甫會心集
世人所難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態,雖善說者不能一語,唯會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於是有辨說書畫,涉獵古董,以為清;寄意玄虛,脫跡塵紛,以為遠。又其下,則有如蘇州之燒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關神情!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學問者淺。當其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無往而非趣也。面無端容,目無定睛;口喃喃而欲語,足跳躍而不定;人生之至樂,真無逾於此時者。孟子所謂不失赤子,老子所謂能嬰兒,蓋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覺最上乘也。山林之人,無拘無縛,得自在度日,故雖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無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為酒肉,或然聲伎;率心而行,無所忌憚,自以為絕望於世,故舉世非笑之不顧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漸長,官漸高,品漸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節,俱為聞見知識所縛,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遠矣。余友陳正甫,深於趣者也,故所述《會心集》若干人,趣居其多。不然,雖介若伯夷,高若嚴光,不錄也。噫!孰謂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壯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
《西方合論》作者袁宏道往生淨土的記載
編者按: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大師編輯的《淨土十要》,是淨土宗修行的重要著作,其中收錄明代修行人袁宏道所著的《西方合論》。《西方合論》的文末有一篇文章,名爲【附:纪梦(出珂雪斋外集)】,記載袁宏道的弟弟袁中道一日入定之時,被帶往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與已經往生邊地的哥哥袁宏道相見,親見極樂世界的殊勝美妙。袁宏道規勸弟弟中道持戒修定,實修實悟,發願往生淨土,日後一定能往生淨土。
01. 慧律法師《淨土聖賢錄易解》序
淨土法門 三根普被 佛不誑語 祖不妄傳
信願念佛 決定往生 聖賢錄者 千古明證
然由此書所載事蹟,通千餘年。前賢所論,警策之語,義理深奧,不易明瞭;又因文言精簡,艱澀難懂,不適今人。雖說念佛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而文字浩瀚,卻成障礙,令人望之,退步不前。是故無法鑒古知今、見賢思齊,萬修萬去徒成空話。
今為令法音宣流,普利群生,特用白話,講說此書。並且加以收錄整理,標示地名、配合紀元,以證不虛。讀之令人倍感親切,平易真實。但願眾生,明白深信—則彌陀易見,淨土易生!《大寶積經》卷一八(無量壽如來會)云:「他方佛國所有眾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迴向願生無量壽國者。隨願皆生,得不退轉。乃至無上正等菩提。除五無間,誹毀正法及謗聖者。」有心淨土行者,當深思之。
高雄文殊講堂 釋慧律 民國八十四年(西元一九九五)十月二十五日
02. 淨土聖賢錄排印流通序 印光大師
淨土法門廣大無邊猶如法界,究竟圓滿若似虛空。所有一切的法門,無不從此淨土法界流出;一切修行入道之途徑,莫不還復歸結於淨土法界。世間天資聰明有小智慧的人,往往以為念佛之事極其簡易、淨土義理平凡無奇,因而不加以仔細思惟審察。不但自己不修行實踐,而且又發表言說論述,阻止破壞、斥責他人修行念佛法門,以此來顯示自我的高明。這正是所謂的能於上下四方徧觀天地,而不能自見自己的睫毛(比喻自我的盲點、缺失);能盡知世間的一切事象,卻不能明瞭自己本性的那種虛妄分別世智辯聰。反之卻自以為自己是宗門教下都已究竟透徹的大通家,這正是佛陀所說的「可憐憫者」。
殊不知華嚴思想的歸結宗趣,在於求生淨土。文殊、普賢兩大菩薩通通都發願往生淨土。此二大士是何等人物,那麼可見他們往生淨土的行願,又是何等不可思議的大事呢?我輩凡夫縱然稍稍明瞭佛法教義,然而煩惱無明未斷,生死大事未了,一經輪迴再生的轉變,能不迷失本性而流轉於三界嗎?就好像未經燒烤熏陶的泥塑壞器,經過一番風雨則散化毀壞。這就釋迦如來特別開示淨土法門,使上至聖賢下至凡愚,皆能同於當生直下了脫生死的緣由。何況彼文殊、普賢二大菩薩,久遠劫來早已成佛,示現位居等覺菩薩,以身作則引導眾生髮願求生淨土。我輩是何等人也,怎能與彼相提並論。
若能如此詳細思惟審察,必定能夠更換旗幟改變心意,遵循如來普度一切凡聖的淨土教法,跟隨文殊、普賢、馬鳴、龍樹、遠公、智者、善導、永明等諸大菩薩大祖師之人,同一志向精進行持,以普賢十大願王,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求達到圓滿智慧的佛果,作究竟解脫的大丈夫。誰肯將此殊勝的利益甘心讓與他人,而自己卻委曲居住在三界的火宅中,恆常遭受煩惱痛苦的焚燒煎熬呢?
自從佛陀的大法東傳而來華夏,現生親證三昧得道往生者,以及具足煩惱無明的生死凡夫,仰仗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得以帶業往生者,真是多的數不清。清代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指示其侄子彭希涑,收集記錄往生淨土的種種傳記。首先標舉阿彌陀佛,以顯示創立此淨土法門的教主。其次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大菩薩,以說明闡揚此淨土法門的聖眾。接著則是往生的比丘僧、比丘尼、國王大臣、士人平民、婦女、以及種種的動物牲畜,以列舉往生淨土的僧俗男女四眾。其中總共有五百多人,命名為《淨土聖賢錄》,這就是初編。
在此錄之中,不論聖人凡夫,或智慧或愚癡,皆能同入阿彌陀佛的大誓願海,以漸漸證入真如的常寂光法樂。觀察這些往生的種種事實,便可知道淨土法門,如同廣大無際的深海,普容受一切江河,又像是遼闊無邊的虛空,廣博地含容萬事萬物。周法界的無量眾生,沒有一人不被收攝於其中,窮盡法界的一切諸法,皆因淨土法門而證得真如實際。這是因為淨土法門正是釋迦如來一生一世教化眾生的特別法門、是三世一切諸佛總持一切法的要道途徑之緣故啊!
到了清代道光末年,蓮歸居士胡珽,收集乾隆時代之後往生者的事蹟,共得到一百數十人之多,命名為《淨土聖賢錄續編》。清代咸豐、同治年間,由於刀兵劫難徧佈國內,提倡淨土者少,因此淨土法門稍顯寥落沉寂。尤其近來世間的道德,眾人的心志,愈來愈趣下流。凡是具有通達事理之慧眼的人,存有拯救世人之悲心者,無不教化提倡因果報應、信願念佛之法門。具有高瞻遠矚正知正見的人,莫不隨順風從仰承淨土的教法。因此數十年來,又收錄了二百餘名往生事例,名為《淨土聖賢錄三編》,此篇文稿乃是德森師所收集,現已排版完畢,所以為其敘述緣起。
在從前沒有輪船、火車、郵局、報館的年代裡,雖然居處相鄰只隔一片田野,然而卻往往互不相知各不往來。因此,雖然古代的佛法興盛聖道大行,但是所記載往生淨土的聖賢,一千數百年來,所得知的只有幾百人而已。這一方面是因為記錄缺乏,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古代書籍的散失破壞。如果當時能有如同今日交通、資訊等事業的方便通暢,則雖然有數十萬的往生記載,也不算是太多。閱讀此聖賢錄的人,千萬不可以古論今,以為古代佛法大興時往生者尚且那麼稀少,而認為今日末法那麼多往生淨土之事蹟未必是真實可靠的。也不可以今論古,以為今人往生者較古人為多,而斷定古代之時淨土教法並不曾大大興盛。請諸位稍稍憶念思惟唐朝善導大師在長安之時,少康大師在新定之際,念佛的音聲,充斥盈溢於街頭巷尾,由此得以往生淨土的人,應當不止百千萬億!而在現今雖然千里遙遠的距離,早上動身夜晚便可到達。再加上郵件、電報、電話以及報紙的發行散佈,縱使在千里之外也都可以馬上知曉。雖然如此,仍然還是有很多未被記載的事蹟,假使都能一一記錄,那真是多的不得了。
但願全世界的人,各個都能敦厚倫常克盡本分,防範邪惡枉曲之念、存養誠信真實之心,一切惡行莫去造作,萬般善業奉持勤行,以此為念佛修行的堅固基礎。並且真正為了超脫生死,發起無上菩提之心,深信切願憶佛念佛,以求生西方極樂淨土為一生的修持。那麼現生便能成為聖賢的同學伴侶,臨終則頓入彌陀如來的清淨國土。念佛往生之廣大利益,甚深難信,除非達到佛果境地,否則無法究竟了知。普願見聞此書此法門者,各各努力精進,念佛往生。
民國二十二年,歲次癸酉仲夏五月,常慚愧僧釋印光恭敬筆述。
03. 慧律法師白話語譯《附:纪梦(出珂雪斋外集)》
袁宏道。字中郎,號「石頭居士」,湖北公安縣人。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三個兄弟先後都中進士,皆好禪宗。明神宗萬曆年間(西元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年),袁宏道為江蘇吳江的知縣,後來在禮部主理事務,以病緣為理由而辭職歸鄉。最初學禪於李卓吾,悟解的能力通達銳利,喜歡和人辯論。稍後自我檢討說:‘此是空談,並非實際的境界!’於是迴向淨土法門,早晚禮拜課誦,秉持戒律。後來廣博地采錄經教,作《西方合論》,圓融性相,入於不二法門。其中談論到五種行門,尤其確切簡要,其中約略是說:
一者信心行。
經典云:「信為道元功德母」一切的諸行,皆是以「信」為正因,乃至於成佛時菩提的果德圓滿,也只是完成此信根。譬如稻榖的種子墮地,一直到稻榖成熟果實,也不異於最初的種子。又如由幼筍到參天的竹林,仍然是本來的竹子。初發心的菩薩,無有不依靠信力而成就的。淨土蓮宗尤其仰仗信心為根本。
第一個要相信:阿彌陀佛的不動智、根本智、與我自己的本性無異。就如同太虛空,日光映照則光明,雲霧來時則障蔽,虛空本來就沒有這些,又云霧日光即是虛空的緣故。
第二個要相信:阿彌陀佛無量萬億劫以來,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種種修行學習之事,我也能夠實行。何以故?我們無始劫以來漂流沉溺於三途之中,生也苦死也苦,無論是披毛戴角、鐵床銅柱,一切無益的痛苦,都能夠忍受之,何況今日行菩薩道的六度萬行,濟度眾生的事,難道不能夠做到嗎?
第三個要相信:阿彌陀佛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神通,以及成就無量願力等事,我也能夠證得,因為諸佛如來自性的方便妙用,具有如是不可思議之事,而我們和諸佛如來又同樣具有自體清淨的本性之緣故。
第四個要相信:阿彌陀佛不去不來,我亦不去不來,西方極樂與娑婆此土,不隔於毫端,想要見即可見。何以故?因為一切諸佛,皆以法性為報身及國土的緣故。
第五個要相信:阿彌陀佛修行經過無量劫,直到證得無上佛果,不移於剎那之間,我也不移於剎那之間,即可果位齊於諸佛。何以故?所謂的時間分際,是屬惑業所攝,而法界海中,求其業相不可得的緣故。如是相信悟解,是入道的初心,深信一切諸佛淨土之行。
第二止觀。
天台宗的空、假、中三種觀法,是開示一心實相的方便工具,是統攝諸法之要領。西方淨土的十六種觀法,一一皆具有此三觀的妙義。《妙宗鈔》云:「本性中的三德,理體上是諸佛的三身,即此三德三身,就是我的一心三觀。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則能觀的心之外還有所謂的心外之佛,境界也不即是心,如何能夠稱為圓宗絕待之觀法呢?也可以將阿彌陀佛的三身,當作是法身德。以我之一心三觀,為般若德。觀想成就見到阿彌陀佛,即是解脫德。隨舉一法即具三德,如新△(音伊)字。觀佛既然如是,觀照種種的依報正報,理體上應當也不會有異於此三觀的其他方法。」詳細的說明就如同《疏鈔》所說的,在此不能完整地敘述。
了解這個道理,則知道念佛一聲,當下即具足了三觀。了知能念佛的心,不是肉團心,不是六塵緣影之心,此即是空觀。了知所念之佛,無論是依報是正報,各各主伴圓融、豎窮三際橫遍十虛,此即是假觀。了知能念之心所念佛絕於對待,雙亡雙照,此即是中觀。又能念者,即是一心三觀;所念者,即是一境三諦。能所不二,即是諦觀不二。三諦,即是法身德。三觀,即是般若德。三諦三觀不二,能念的心念與所念的佛相應,即是解脫德。舉一即三。如是則念佛一聲,能淨四種國土,例如隨拈一微塵,變大地作黃金,這就是所謂的法界圓融不可思議的觀門。
第三,六度行。
《起信論》說:「菩薩甚深的理解現前時,其所修的離相,知道法性的本體遠離一切的慳貪之故,隨順修行佈施波羅蜜。知道法性無染,遠離一切的五欲過患,隨順修行持戒波羅蜜。了知法性無苦,遠離瞋恚煩惱的緣故,隨順修行忍辱波羅蜜。了知法性之中無有身心等相,離於懈怠故,隨順修行精進波羅蜜。了知法性常定,本性無有散亂故,隨順修行禪定波羅蜜。了知法性的本體是智慧光明,遠離於無明之緣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
因此修行淨土法門的人,當下不必超越念佛這一個行門,即具足此六度之義。念佛時念念離相,即是行於佈施。念佛時念念清淨,即是行於持戒。念佛時念念寂靜,即是行於忍辱。念佛時念念相續,即是行於精進。念佛時念念專一,即是行於禪定。念佛時念念佛號,即是行於智慧。當知離相、清淨、寂靜、相續、專一,必定有事相隨緣而起;而這些都是由念佛而流出。如此正修和助修不二,事相與理體不二,是故念佛這一行,能夠總攝一切諸行。因為念佛法門即是一心法門,而心外又沒有所謂的一切諸行故。如果廢棄念佛諸行,即是廢棄我們的心性。
第四,悲願行。
諸佛菩薩,本性之海無量無盡,供養無量無盡,持戒佈施無量無盡,乃至饒益眾生無量無盡。因此天親菩薩的淨土五念法門,以禮拜、讚歎、作願、觀察四種,為成就入功德門。迴向一切煩惱眾生,拔除世間之苦,為成就出功德門。菩薩修習五念法門,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問難曰:「《維摩詰經》說:菩薩觀於眾生,如同呼聲的迴響,如同水中聚集的泡沫等。如是則眾生本來空寂,所謂的發願利益眾生,不就如同病眼看見空中之華嗎?」回答曰:「《大智度論》引佛陀所說的:所謂的無佛,是為破除執著於佛的妄想,而不是說要執取無佛的斷滅相。而所謂的無眾生,是為了破除執著眾生相的妄想,而不是說要執取無眾生的斷滅相。因此維摩詰說菩薩作如是觀想之後,自己說我應當為眾生說無眾生之法,是名真實的慈悲。因此可知,菩薩種種度眾生的方便,皆是深入通達無眾生的義理,若是見有眾生可度,即是有我,慈悲心則低劣,怎麼能夠行如是大慈大悲的饒益眾生之行呢?」
第五,稱法行。
法界之海無量無邊,修行之海也是無量無邊。是故菩薩的一切行,皆是稱合於自性,非有非無、非行非不行。合於佛法的自性,不是最初發心即得,也不是最後證果才得。現今應當簡略地說明其相貌:一者,菩薩廣度一切眾生,皆令至於究竟無餘的涅槃,而眾生界並不曾減少。例如登上戲場的傀儡,悲傷歡笑宛然真實的一般,而終究只是一堆泥土,空無所有。二者,菩薩雖行五無間罪,而沒有煩惱瞋恚。乃至於下地獄,也無諸罪垢。至於畜生,也沒有無明憍慢等過失。例如女子離魂脫出色身,乃至於在外生子,而身體仍然常在母親之前。三者,菩薩自身入定而從他身起,一身入定而多身而起,有情身入定從無情身而起。例如猛虎咒起死屍,令死屍跪拜作舞,此只是猛虎的意欲,而死屍一無所知。四者,菩薩於小眾生的身中,轉大法輪,燃大法炬,震大法雷,魔宮摧毀,大地震動,度無量無邊的眾生,而此小眾生不覺不知。例如天帝的樂人,逃入小女子的鼻孔中,而此女不知不覺。
五者,菩薩如果想要久住世間,即將一念頃的時間延伸為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劫。想要減少住世的時間,即把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劫的時間,縮短為一念之頃。例如小孩子看走馬燈中的走馬,想要計算其走馬的多少或其開頭和結尾,了不可得。
若是證得如是不可思議之行,於一念之中,三世諸佛的淨土,皆能攝入而無餘。這就是所謂的菩薩莊嚴淨土之行。這是以無思慮的智慧觀照才可得見,不是凡夫的情意思量所能猜測定量,何以故,因為自性是超越一切的數量名言的緣故。’
《西方合論》這一書作成之後,宗道和中道,皆同時發心迴向淨土。不久之後袁宏道又出任從前的官職,又遷官至稽勳司(考核功績的部門)擔任郎中,後來又再度因病歸鄉,回家不到數日,入於荊州城,住宿在僧寺,無疾而命終。袁中道,官為南禮部郎中,乞求退休,養老於家,平日常常精勤地禮拜課誦。
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西元一六一四年)在一個月圓的晚上,課誦完畢後跏趺靜坐,形體心神寂靜清爽,忽然間入定,心神飛出屋子之上,飄然地乘著白雲。此時有二位童子引導他向西飛行,不久之後下降到地上,童子說:‘停!’
袁中道隨著他停下來,見到大地平坦如掌,光耀明淨細滑柔潤。旁邊有水渠,寬十餘丈。水中有五色的蓮華,香氣芬芳異常,並有金色的橋樑跨過水渠,七寶的欄楯交羅排列,樓閣極為整齊美麗。
袁中道於是向童子作揖問道:‘此是何地?您是何人?’童子說:‘我乃靈和先生的侍者也!’中道問:‘靈和先生是誰呢?’童子說:‘正是您的兄長袁中郎(袁宏道)啊!他現在正在等您,有話要跟您說,您可以趕緊前去。’
接著就依著步道走到了另一個地方,有樹木十餘棵,池水流動作聲,水池上有一個白玉的門扉,其中一位童子先進入,另一位導引袁中道,經過樓閣二十幾重,到了一座樓閣之下。此時有一個人下來迎接,其容貌如同美玉,衣服如同雲霞,身長有一丈餘,見到袁中道後,歡喜地說:‘弟弟你來了!’袁中道仔細地一看,原來是袁宏道。
兩人於是上樓作禮交拜,有四五個人前來共坐。宏道說:‘此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信解尚未成就,持戒尚未完全的,大多生於此地。又稱為「懈慢國」。上方有化佛的樓台,前面有大蓮池,約有一百由旬(一由旬約四十~八十里),其中有殊妙的蓮華,是眾生的化生之處。一旦已往生此地之後,則散處在各個樓台,與有緣的淨土蓮友相聚。因為此地沒有婬聲美色的惑亂,勝解容易成就,不久之後,就能進升為淨土中之人。’袁中道問:‘不知兄長您生在何處?’
袁宏道說:‘我往生淨土的願力雖然很深,但是情執染著的習氣未除,剛開始化生於此邊地一小段時間!現今已經居住在淨土了。但是終究因為以前持戒不夠嚴謹精進,因此只能在地面居住,不能與大菩薩們一起飛翔於廣遍的虛空和七寶樓閣之間,仍需要再進一步的修行。所幸我宿世生來智慧猛利,又曾經作《西方合論》,讚歎如來不可思議度化眾生之力,感得飛行自在,可以遊行於十方的諸佛剎土,十方諸佛說法,我皆得以前往恭聽,此實在是很殊勝啊!’
接著宏道就牽著中道的手向上飛升,剎那之間就飛越了千萬里。到了一個地方,光明照耀無所障礙,以琉璃為地,以七寶行樹為界,皆散發栴檀吉祥的妙香,並且開著眾多殊妙的華朵,皆是奇異珍寶的妙色。下方為眾寶蓮池,水波中激揚著自然微妙的音聲。池中眾寶蓮華,華葉皆散發出五色的光明。水池上隱隱約約有高樓如絲帶般迴旋聳立,閣樓則有旁出的道路。到處皆有無量的樂器,演奏著種種的法音。
袁宏道說:‘你所看到的,是極樂淨土中依著地上而行之眾生的依報世界。經過此地之後,則是法身大士居住的地方,其境界甚為美妙,勝過千萬倍於此地,其神通變化也是千萬倍於此地眾生,我以慧力的緣故、得以遊行於其間,但是不能夠居住於彼地。再經過彼地則是十地、等覺菩薩所居住,其境界我就不得而知了。再經過十地、等覺的居住地則是妙覺如來所居住的地方,只有佛與佛才能究竟了知。’
說完,又到另一個地方,沒有牆壁,有欄楯,光明耀眼更勝於前。坐了一會兒,宏道又說:‘我沒有想到極樂世界快樂到這種程度,假使我前生時能夠嚴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大體上來說在教理和戒律都精進嚴謹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嚴謹的人,往生最穩當。如果是只有教理而無持戒的人,大多為業力所牽,流入八部鬼神眾去了,這種狀況我所親見到的有很多。
弟弟你的般若氣分頗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體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濁惡世後,趁著色身仍然強健,要實修實悟,兼持往生淨土的誓願,勤行種種方便善巧、憐憫一切眾生,不久之後當再相見。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則可怖可畏。
如果不能持戒,有龍樹菩薩的六齋法現在仍然存在,應當遵而行之。而殺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語其他一同學法的學人,沒有說每天動刀殺生,口中貪食眾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夠往生此極樂國土的。縱使說法如雲如雨,又何益於事呢?我和你在空王劫時,生生世世為兄弟,乃至於在六道之中,也是如此。所幸我今日得生善地,我恐怕你會墮落,因此以方便神力,將你攝受至此地,但是淨土與穢土相隔,不得久留於此。’
當時宏道與中道的兄長宗道已經命終,中道因此問其兄長投生之處。宏道說:‘他往生的地方也很好,你以後自然就會知道。’說完之後宏道突然凌空而去。中道行走在水池上,頓時好像墜入水中,突然之間就醒過來了,中道因此自己把此事記述下來。在此之前袁宗道有個兒子叫袁登,年十三歲,得重病將命終,告訴宏道說:‘我快死了!叔叔你要怎麼才可救我呢?’宏道說:‘你只要念佛,即得往生佛國,此五濁惡世,不足以留戀。’
袁登於是合掌,稱念阿彌陀佛,諸眷屬都同聲助念之。過一會兒,袁登微笑說:‘我見到一朵蓮華,顏色微紅。’才一會兒又說:‘蓮華漸漸變大,色彩鮮明實在是無與倫比。’接著又說:‘佛來了,相好光明,充滿了整個室內。’不久,呼吸急促,宗道說:‘你只要稱念「佛」字就可以了。’袁登稱念佛字數聲,然後合掌安然而往生。(明史。西方合論。白蘇齋集。珂雪齋外集。獪園)
附錄:原文
紀夢(出珂雪齋外集)
公安鳧隱袁中道紀
萬曆甲寅十月十五日,課畢趺坐,形神靜爽。 忽瞑去,如得定。俄魂出屋上,月正明。不覺飄然 輕舉,疾如飛鳥。雲中二童子駛呼予曰 :逐我來。 蓋西行也。下視山澤平疇,城邑村落,若垤土杯水, 蜂衙蟻穴。少墜,穢不可聞。極力上振,乃否。俄 二童子下至地曰 :住。予隨下。見坦道如繩,平如掌。 視其地,非沙石,光耀滑膩。逐路有渠,文石為砌, 寬十余丈許。中五色蓮,芬香非常。渠上樹枝葉晃耀,好鳥和鳴。間有金橋界渠,欄楯交羅。樹內樓 閣,整麗無比。樓中人清美妍好,宛若仙,皆睨予 笑。童子行,予追不及。大呼曰 :可于金橋少待。 童子如言,始及之。共倚橋上寶欄少息。予揖問 : 卿何人,此何處,幸為我言。曰 :予靈和先生侍者 也。先生與卿有所晤言。予曰 :先生何人。曰 :即 令兄中郎先生。相見自為卿言,可疾往。複取道至 一處,樹千餘株。葉翠羽,花金瓣。樹下池水汩汩, 池上白玉扉。一童先入,一童導過樓閣二十餘重, 金色晃耀,靈華異草拂簷楹。至一樓下,一人下迎。 神似中郎,而顏如玉,衣若雲霞,長丈餘。見而喜曰 : 弟至矣。攜上樓,設拜。有四五天人來共坐。中郎 曰 :此西方邊地也。信解未成,戒寶未全者,多生 此。亦名懈慢國。上方有化佛樓臺。前有大池,可 百由旬。中有妙蓮,眾生托體。滿則散處樓臺,與 有緣淨友相聚。以無淫聲美色,勝解易成。不久進 為淨土中人。予私念如此尚是邊地耶。問 :兄生何 處。中郎曰 : 我淨願雖深,情染未除,初生此少時, 今居淨域矣。終以乘急戒緩,僅地居。不得與大士 升虛空寶閣。尚需進修耳。幸宿生智慧猛利,又曾 作西方論,讚歎如來不可思議度生之力,感得飛行 自在,游諸刹土。諸佛說法,皆得往聽。此實為勝。 拉予行,冉冉上升,倏忽千萬裡。至一處,隨中郎下。 無日月,無晝夜,光耀無障蔽。皆以琉璃為地,內外映徹。以黃金繩,雜廁間錯。界以七寶,分劑分 明。樹皆栴檀吉祥,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數萬千 重。一一葉出眾妙華,作異寶色。下為寶池,波揚 無量自然妙聲。其底沙,純以金剛。池中眾寶蓮, 葉五色光。池上隱隱危樓回帶,閣道傍出。棟宇相 承,窗闥交映,階墀軒楹,種種滿足。皆有無量樂 器,演諸法音。大小彌陀經所載,十不得其秒忽耳。 仰而睇之,空中樓閣,皆如雲氣。中郎曰 : 汝所見, 淨土地行眾生光景也。過此為法身大士住處。甚美 妙,千倍萬倍於此。神通亦百倍千倍於此。吾以慧 力遊其間,不得住也。過此為十地等覺所居,吾亦 不得而知。過此為妙覺所居,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語罷,複至一處。無牆垣,有欄楯。院宇光耀非常, 不知何物為之。覺黃金白玉皆如土色。共坐于一樓 下少談。中郎曰 :吾不圖樂之至此極也。使吾生時 嚴持戒律,尚不止此。大都乘戒俱急,生品最高。 次戒急,生最穩。若有乘無戒,多為業力所牽,流 入八部鬼神眾去。予親見同人矣。弟般若氣分頗深, 戒定力甚少。夫悟理不能生戒定,亦狂慧也。歸五濁,趁強健,實悟實修兼淨願,勤行方便,憐憫一切,不久自有良晤。一入他途,可怖可畏。如不能持戒, 有龍樹六齋法現存,遵而行之。殺戒尤急。寄語同學,未有日啟鸞刀,口貪滋味,而能生清泰者也。雖說 法如雲如雨,何益於事。我與汝空王劫時,世為兄弟。乃至六道,莫不皆然。幸我已得善地,恐汝墮落。 方便神力,攝汝至此。淨穢相隔,不得久留。予更 問伯修諸人生處。曰 :生處皆佳,汝後自知。忽淩 空而逝。予起步池上,如墮。一駭而醒,通身汗下。 時殘燈在篝,明月照窗,更四漏矣。
舊跋
成時曰 :此金陵馬太昭居士錄出,餘為評點附 入。試觀其中,字字與教乘相合。至警策處,尤非施設言辭者所能。如親觸寒威,身毛起栗。尚何有疑於詠觱發,歌栗烈者乎。且世世生生於六道中為 兄弟,此豈人情所欲自道者耶。真語實語,允可流通。 甲午夏成時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