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教知識 (1010)
- Mar 03 Thu 2016 21:18
家中供佛與不供佛之間的利益差異
- Feb 28 Sun 2016 06:56
因為自己過去的言論非常害怕下地獄,怎麼樣對治?
- Feb 27 Sat 2016 00:20
菩薩羅漢是如何投胎轉世的?
南懷瑾:菩薩羅漢是如何投胎轉世的?
你們問轉生不迷的問題,像有些活佛轉生,有沒有不迷?很少,極少。佛說要有非常高定力智慧的大菩薩、大阿羅漢,才能做到。佛經上講,一般大阿羅漢與大菩薩有 隔陰之迷,入一個胎,或者住胎,或者出胎,統統迷了,前生的事都忘了,把你隔開了,這個叫「隔陰之迷」。除非你很有定力,入胎不迷,雖然入胎來,不是被吸 進來的,而是自己有意的自主入胎的。釋迦牟尼是正規入胎不迷的。第二步,住胎不迷,在胎兒階段,自己還在做工夫,還在菩提道場境界,正覺不衰。第三步,出 胎不迷,才可以生而知之,過去的學問都記得,智慧很光明。
- Feb 25 Thu 2016 13:35
四攝法
四攝法為菩薩所修行的道。四攝包括了四種,分別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菩薩為追求覺悟的有情眾生,使人覺悟的有情眾生,具足了三昧陀羅尼。菩薩外行四攝法,以內則以四無量心為根本,希望在迷的眾生一同了悟真諦,同就成佛。所以利用四種攝受方便之門令眾生產生一種好感和依附之心,當獲得眾生的信任,便可更容易使其親近佛法。其中《華嚴經》亦有提到:「若能成就四攝法,則與眾生無限利」。而《維摩經》則說:「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兩者均說明四攝法的重要性,眾生平日亦應多修行四攝法。
- Feb 19 Fri 2016 23:30
修行人追求並獲得的安樂與世間的安樂有何不同?
- Feb 19 Fri 2016 23:26
智慧和知識有什麼區別?
- Feb 11 Thu 2016 22:47
什麼情況下不能「佈施」
佈施是佛教中大力提倡的一種善行。佈施的行為各種各樣:有佈施金錢、物品、醫藥、服務義工、傳播佛法等等方式。
不過在佈施的過程中,我們不少人遇到過困惑,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是不是需要佈施,很多人都有疑問。因為某些情況下堅持佈施似乎非常不妥,甚至有非常嚴重的後果。那麼在什麼情況下不要佈施呢,或者說不該佈施呢?
- Feb 06 Sat 2016 22:26
五戒- 戒體、受戒、犯戒、破戒、如何捨戒…相關問題
五戒- 戒體、受戒、犯戒、破戒、如何捨戒…相關問題。
- Jan 29 Fri 2016 10:40
千萬不要輕視加持品的力量
- Jan 19 Tue 2016 22:11
關於超度、立牌位及殺生受戒的問答
- Jan 11 Mon 2016 15:42
許願與發願的區別,有願一定要及時還
許願與發願的區別
佛法不講許願、還願,而講發願、行願。願不是許給佛菩薩去幫忙實現的,佛菩薩也不需要我們的酬謝;願,是自己的心、理想、目標,發願是行為的動力和嚮導,依願而行是實現目標的唯一途徑。
- Jan 08 Fri 2016 07:40
怎樣看待禪修中出現的覺受和神通?
- Jan 01 Fri 2016 22:54
聞法,唸經,唸咒,轉經輪,哪個功德更大?
- Dec 28 Mon 2015 08:11
「親近惡友」和「恆順眾生」的區別
- Dec 22 Tue 2015 00:34
請問為何念一句阿彌陀佛還不夠,還要加念觀世音菩薩聖號?
問:請問為何念一句阿彌陀佛還不夠,還要加念觀世音菩薩聖號?
淨空老法師答:《印光法師文鈔》有一段開示,若病苦加劇不能忍受之時,在早晚功課迴向之外,可一心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無量壽經》上,世尊也告訴我們,在緊急危難之時,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就能化解災難。這不是觀世音菩薩的力量比阿彌陀佛還大,是因為觀世音菩薩與娑婆世界眾生的緣特別深,所以加念觀世音菩薩。在中國及世界各地,知道觀世音菩薩的人很多,可見觀世音菩薩深得民心,知名度很高。這絕對不是說,念阿彌陀佛沒有效果。
- Dec 21 Mon 2015 00:01
學佛的目的,是為了正確看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