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施是佛教中大力提倡的一種善行。佈施的行為各種各樣:有佈施金錢、物品、醫藥、服務義工、傳播佛法等等方式。

不過在佈施的過程中,我們不少人遇到過困惑,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是不是需要佈施,很多人都有疑問。因為某些情況下堅持佈施似乎非常不妥,甚至有非常嚴重的後果。那麼在什麼情況下不要佈施呢,或者說不該佈施呢?

《菩薩善戒經》中的「菩薩地施品」就詳細地說了這個問題。

復有不施者。菩薩摩訶薩若知身自能多利益。無量眾生有來求者則不應施。是亦名施。何以故。有淨心故。若知是魔及魔眷屬則不應施。若有為魔所迷亂者。來求索時亦不應施。若有狂痴及欲惱亂。如是乞者亦不應施。是名內不施。

菩薩也有不佈施的時候。能夠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利益眾生。有的時候眾生來索求佈施的時候不應該佈施,不佈施反而可以稱為佈施。為什麼呢?心清淨的緣故。

知道對方是魔、魔眷屬的,不應該佈施。被魔所迷亂的,不應該佈施。精神異常或者目的是為了來搗亂的,不應該佈施。這些情況都不應該佈施。這叫內不施。

這裡敘述的情況其實都屬於不正常的、目的不純的求佈施,並不是因為他的確需要這個東西才來求索,而是有其它的目的,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這個時候,菩薩不應該佈施。

外不施者,火、毒、刀、酒能為眾生作惡因緣,菩薩終不以此施人;若作利益則以佈施。菩薩摩訶薩終不為他作惡業使。若知受者受施之後必行惡業,亦不施之,是亦名施。何以故。以淨心故。手雖不施其心已舍。所以者何。菩薩定知受施之人受已必作無量惡業墮三惡道,是故不施。菩薩雖知受者得物其心歡喜,然知不免三惡道苦。是故不施。

還有外不施。火、毒藥、利刃、酒,能為眾生做惡因緣,所以菩薩不會佈施這個。但如果是為了利益眾生則可以佈施。

菩薩不會做惡業的幫兇,所以如果知道接受的人會行惡業,那麼不會佈施這些東西。這樣也是另外意義上的一種佈施。因為其發心清淨,雖然並未佈施出實 物,但心中已經佈施。因為菩薩如果知道接受的人會做惡業,那麼一定會墮落三惡道,所以不會佈施。雖然知道對方得到物品後會很歡喜,但知道其不免三惡道苦, 所以不佈施。

這樣的情況現實生活中很多。比如槍支彈藥、軍火,比如各種毒藥、毒品,能夠摧殘人生命、健康的東西,比如酒、迷幻劑等等。這些東西都會成為作惡的幫兇。都在不佈施的範圍之內。除非這些東西是用來利益人的。比如用作藥品的麻醉劑,用於開山開礦的炸藥等等。這些屬於利益人的。其實關鍵是看這東西是拿來幹什麼的。

不佈施用來作惡的工具,是為了對方不造惡業。雖然暫時對方可能不會歡喜,但為了其長遠考慮還是不應該佈施。這反而是一種佈施。所以佛法的佈施是以智慧為先導的,不是別人要什麼就給的。而是要看看你用這個來幹什麼。

菩薩摩訶薩終不教人張弶捕獵,亦不教人事婆藪天;自不殺羊祀祠天神,亦不教他殺羊祠天;不以羅網施來求者,一切怨惡打罵繫縛悉不施人;若有困厄貧窮愁惱欲自刑戮,或求刀槊亦不施之;亦不教人自墜高岩投淵赴火以喪身命。若有病人所須之物,是醫禁者悉不施之。貪食之人食飽已不施,是名不施。

菩薩不會教人張網捕獵,不會教導人侍奉天神,甚至殺生祭祀。自己不這麼幹,也不會教導別人這麼幹。不會佈施捕獵的羅網。不會施予打罵捆綁。如果是想自殺、自殘,不會佈施其工具。不會教導人各種危險導致喪命的事情。如果是病人禁忌的東西,不會佈施。貪食的人,如果已經吃飽,也不會佈施。

這裡說的是教導、傳授、勸說他人。菩薩不會教導人有害的事情,比如殺生捕獵,比如祭祀外道,甚至是殺生祭祀。自己都不干的事情,怎麼會教別人做呢。 如果是有人求你幫忙一起作惡,比如綁架、勒索、殺人。這種事情不可答應。幫這樣的忙可不叫佈施。如果對方想不開,你可不要遞上繩子刀子,那可不是佈施。

如果對方是病人,有禁忌的東西,你可不要給他,那也不是佈施。你不要說這個人正腹瀉、肚子疼呢。你給他吃一些不好消化的東西,那就不是佈施。這人是糖尿病,你非給他送巧克力,那八成是存心害人了。如果可能吃的過量,就不應該再佈施食物。所以過猶不及。總之,對於可能有害對方的東西、知識都不應該佈施。

菩薩摩訶薩不以父母師長佈施。若為國主不應自在取他妻息以施於人,唯除城邑聚落國土。若自妻息及以僮僕眷屬宗族,先以軟語慰喻,其心若不肯者則不應 施。設其肯者,終不施與怨家、惡人、羅剎惡鬼、旃陀羅種。雖以城邑國土聚落惠施於他。終不施與暴惡之人。亦不私以父母、師長、兄弟、妻子、僮僕、奴婢所有 財物佈施於人。

菩薩不會把父母師長佈施給別人。如果是國君、有權柄的人,不會把別人的妻子佈施給外人。如果是屬於自己的國土、土地那沒有問題。如果是自己的妻子、 僕人、眷屬、宗族,要先和其好言溝通,如果對方不肯,則不能佈施。如果對方願意,也不能佈施給仇敵、惡人、惡鬼、貧窮下賤之人。即便佈施土地,也不會佈施給暴惡的人,也不會私自把父母、師長、兄弟、妻子、僕人等的財物佈施給人。

在歷史上,有時候人是會被贈送、販賣的。當然現在不多見了。不過這個原則卻是我們應該瞭解的。那就是涉及到了別人的利益、財物,自己不能隨便佈施,哪怕對方必須按照自己的意思辦。更不能把自己的親人推至險地,有可能會遭受痛苦的地方。

即便是附屬於自己的人,我們也必須尊重其意願,替他們考慮,幫助他們獲得幸福的生活。在這個目標下,即便不佈施,也是沒有問題的。而且這樣的不佈施,相反卻可以稱為佈施。所以說佛教的佈施,並不是別人要什麼給什麼。更不是不加分析判斷的。真正的佈施要善加分辨,與人為善。替他人考慮。

菩薩不以非法求財而行佈施。行施之時於己眷屬。不瞋不打不罵不呵。善言教導令其歡喜:如是福報汝亦有分。

菩薩不會用非法得來的財物佈施。佈施的時候,對自己的家人眷屬不可嗔恚、打罵、呵斥,而是好言勸導,令其歡喜。告知這福報大家都有份。

從不正當途徑得來的財物是不能用來佈施的。這一點很多人都不注意。比如貪污的錢財,拿出一點來佈施寺廟、接濟窮人。希望能借此免罪。這是個特別錯誤的觀念。

佈施的東西必須是正當的,真正屬於自己的。從非法途徑獲得的財物,本來不屬於自己,所以根本談不上佈施。更談不上佈施能夠免除罪業。

菩薩不會在佈施的時候,對自己的眷屬嗔恚、打罵,以此來讓家人支持自己佈施。佈施的時候會以和善的語言勸導、安慰,告訴自己的家人眷屬:這樣的福報你也有份。

如果佈施的財物,自己家人也有份。那麼絕不會用暴力、惡語等手段強迫家人佈施。這個情況在《優婆塞戒經》中曾經明確過。如果不能先供養父母,令妻子家人不滿,家人不同意的情況下,在眷屬、下屬貧困的情況下去佈施,這叫惡人。

菩薩施時其心平等。不觀福田及非福田。不觀怨親種姓尊卑。已許之物終不生悔。多許之物終不少與。不先許好後以惡施。雖許惡與好許少施多。

菩薩佈施的時候其心平等。不會觀察哪個是福田、哪個不是福田。不會看這個人是不是自己的仇人或者親人,也不會看哪個身份尊貴、哪個貧賤。已經答應給予的東西終生不會後悔,答應給予多少,不會少給,不會許諾給予好物,後來給以惡劣之物。倒是會許諾壞的,給予好的,許諾少的,給予多的。

佈施的時候其心平等,人人平等。不考慮對方的身份、地位、親疏等等關係。這樣的佈施才是最好的。

佛教中也提到過佈施的對象,對佈施的福報有很大影響。但這裡又說平等佈施,是不是矛盾?並不是矛盾。平等佈施的要求是針對行菩薩道的人。而相當多的人在佈施的時候目的就是福報。這個時候佈施的對象就有不同的意義。

所以針對祈求福報的人,佛說佈施不同的對象所得的福報不同。針對行菩薩道的人,佛說平等佈施。不會考慮福田不福田的問題。就福報來說後者平等心所得的福報,其實更為廣大。當然這個平等心是的的確確這麼想,有這個觀念才會如此。

同時佈施的時候,對方與自己有無仇怨,對方的地位是否尊貴等等因素更不會考慮在內。要說這個要求是很高的。大部分人做不到對方是自己的仇敵依然平等佈施。所以說這樣的平等心,福報更為殊勝。但是也不要錯會,不要認為那我專門找仇敵佈施,福報更大。那就未必是平等心了。那還是追求福報的心。如果追求福報,那就大大方方,老老實實按照佛說的佈施果報的不同,自己選擇佈施的對象。不要自欺欺人。

所允諾的佈施一定兌現。不僅不會反悔,更不會缺斤少兩、以次充好。許諾少的或者差的東西,倒是可以給予多的或者好的東西。也就是說,可以增加、提升佈施的數量和品質。但不要反悔或者不足。

菩薩施時無不喜心、瞋心、亂心。施已終不於受者所計於恩報。行施之時不以受者是尊貴故恭敬手奉,受者卑賤撩擲而與。若其受者打罵劫奪。菩薩於是終不生瞋。但責煩惱不訶其人。於是人所深生憐愍。終不念言。因是施故我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施亦能莊嚴菩提。不為求果故而行於施。一切所施悉以回向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薩佈施的時候沒有不高興的心、嗔恚心、亂心。佈施後不會考慮接受佈施的人會不會報恩。佈施的時候不會因為受者身份尊貴就恭敬奉上,而對身份卑賤的人就隨便擲給。如果接受佈施的人有打罵劫奪的行為,菩薩不會因此生嗔恚心。只會呵責煩惱,不會斥責其人。對這樣的人深生憐憫。不會自念因此佈施即當得成菩提,此佈施亦能莊嚴菩提。不會為了求得果報而佈施。一切所有功德全部回向無上正等正覺。

佛教是首先提出眾生平等的概念的。佛菩薩佈施肯定不會視對方的地位而有不同的態度。也就是通俗的說:勢利眼。更不會考慮回報。就是施恩不圖報。也不會因為對方的不良舉動,有嗔恨、不高興、混亂的心念。也不會說,我憑這個佈施就該證得菩提。這個就太自滿了。一切佈施功德都回向於無上正等正覺。

不為他教故行於佈施。不以聞有施果報故而行於施。如經中說。施食得力。施衣得色。施乘者得樂。施燈得好眼。施房舍者得隨意物。終不悕得如是等果而行佈施。唯以憐愍而行於施。為破貧窮故而行於施。為調眾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而行於施。

不是因為別人要求才去佈施的,也不是因為聽到了佈施有什麼果報,比如說佈施飲食會得到有力量的果報,佈施車乘得到快樂的果報,佈施燈明得到好視力的果報,佈施房捨得想要什麼東西就有的果報。菩薩佈施的時候不是因為有這些果報而佈施。

菩薩佈施的時候是因為憐憫慈悲而佈施。為了改善對方的貧窮而佈施。為了接引調服眾生而佈施。菩薩的佈施不是做生意。而是從慈悲心而佈施。

不施非施。非施者。不以殘食以施聖人。非聖人者不求不施。不以殘食施於父母師長耆宿有德之人。如其求者則應施之。終不以吐膿汗涕唾糞土雜食而以施 人。不以穢食而以施人。凡所施食若多若少。先語後施不語不施。不食蔥者不以雜蔥食施。不食肉者不以雜肉食施。不飲酒者不以雜酒食施。若有酒香亦不以施。是名不淨之物不以佈施。

不會把不適合的東西佈施。比如吃剩東西不可佈施聖人。也不可以佈施給父母尊長、德高望重的人。除非是對方要求。不可以用濃痰、汗水、鼻涕、唾液、糞土等等污物佈施。不可以用壞了的食物佈施。這都叫非施。

佈施飲食,先要和對方交談,不要一上來遞過去一點東西。那太不尊重。而且交談後才能知道人家願不願意接受佈施。對於對方有禁忌的東西、比如出家人不食肉、不食蔥蒜、不飲酒,那這些東西就不要佈施。這叫不淨之物,不能用來佈施。

大家瞭解佛法佈施的時候常常有這麼一種印象:佛法講慈悲,所以別人要什麼,就給什麼。於是產生了不少誤解。佛法的慈悲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之上。並非沒有考量、沒有條件、沒有標準的。佛法的慈悲絕不是爛好人。不是不能拒絕別人。

佛教的佈施是智慧的佈施,以利益眾生為前提。凡是對眾生有害的,堅決拒絕。這是真佈施、真慈悲。功德無量。

文章來源:http://www.fjlt.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31555&extra=page%3D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