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的萬事萬物,不論是山川大地、環境中的任何事物與現象、我們的身體、思想、心理反應、……等,都是在不斷的變動之中,沒有一樣是永恆不變的,甚至包括所謂的原則、真理,也會隨著時空的不同,而階段性的有差異。到了該改變的那一刻,應該要放下的就要放下,不需執著。
世間的萬事萬物,不論是山川大地、環境中的任何事物與現象、我們的身體、思想、心理反應、……等,都是在不斷的變動之中,沒有一樣是永恆不變的,甚至包括所謂的原則、真理,也會隨著時空的不同,而階段性的有差異。到了該改變的那一刻,應該要放下的就要放下,不需執著。
老子曰:「吾有大患,為吾有身。」人為了色身的緣故,自然有財色名食睡等五欲的需求,只因過度的貪求,以至陷於強取豪奪、憂懼苦惱中卻不知如何出離!
雲老禪師在「學佛之道」一書談到「什麼是我」──謂一具隨時都會發生問題的軀體,包裹著一顆永遠也不能滿足,而長期挨受著苦惱的心,以及蘊藏著一種自以為是對的,而事實上一直在造作罪業的意念;於是,一會兒上天享受福報,一會兒做人過著苦樂參半的日子,一會兒變成禽獸互相殘殺,一會兒淪為餓鬼,一會兒墮進地獄,恒久地受著生死輪轉不息的哀愁生活。
「我」在六道中哀愁生活,執迷不悟,是由於無明的緣故。無明,就是無所明了,也就是闇鈍、迷惑;最直接的解釋就是面對人與事,不能明了其中的究竟,包括前因後果和因緣關係。尤其,在十二因緣法說人的問題,是從無明而說人的發生,其中包含了過去無始以來,一切所造作之業;因為闇鈍迷茫,所現盡皆煩惱;所以,稱業為惑,名為煩惱,以無明而忍受之。無明,是眾生輪迴六道之力量的第一位,依次尚有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緣次第緣起,合而成十二因緣法,或謂十二緣起法。
本經敘說佛以種種譬喻為哺多利居士開示:追求世間欲樂(俗務)的徒勞、危險、虛幻、短暫、多苦多惱、多諸災患。因此,應當捨棄有缺陷的感官之樂,轉而修習純一、無害的離欲之樂。觀察世間欲樂的缺陷與過患,進而趣向離欲,即是從世間轉向出世間的關鍵。
本經敘說:不管凡夫還是聖者,都難免於人世的順逆、興衰,差別在於聖者能觀無常,遇順境不喜,處逆境不憂,因此能解脫愁、悲、苦、憂、惱。
「比丘們!有八種世間法,隨世間而轉,世間也隨這八種世間法而轉。哪八種?利得和損失,美名和譏嫌,指責和稱讚,快樂和痛苦。比丘們!這八種世間法,隨世間而轉,世間也隨這八種世間法而轉。」
一位太太來到農禪寺,向我抱怨她的孩子難以管教,而引用佛經說:「家庭真如牢獄。」
我勸慰她說:「那要看妳以什麼樣的角度來看妳的家庭了,如以情結的糾纏或恩怨的牽扯而言,家庭的確如牢獄;如能將家中的老老少少,都當成是來成就妳的慈悲心和忍辱行的菩薩,家庭豈不是最好的修道之處嗎?」可見,絕路、活路,天堂、地獄,生死、涅槃,皆不出我們的心念所見和心向所指。
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是生活得最愉快、最豐富,也是最懂得生活的人,所以也是最有大福報的人。
一般人以為有財產、名雍、權力的人,才是有大福報,其實有智慧才真有大福報,沒有智慧的福報,足以使人痛苦、煩惱,所以沒有煩惱就是大福報。
《心經》教人「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但是當你被最親愛的人背叛時,恐怕就空不了。
這時,你不要想說該不該原諒對方,應該反過來想,如果說我不能夠五蘊皆空,那我就會受苦受難了,這樣做實在是划不來。
有些人看起來很有自信,或是自認為很有自信,但這種人未必有真才實學,可能只是表現得好像很能幹、很有才能的樣子。要不然就是因為有人在背後為他撐腰;甚至是只因為有財有勢。
可是這些都不能做為信心的來源,因為財勢不可靠,有錢的人會沒錢,有勢的人會失勢,這樣所建立出來的自信,只是虛榮、驕傲和傲慢罷了。
李坊芸(家庭主婦)
小時候我住在陽明山,印象中,空氣裡總是瀰漫著一股樹木特有的清新氣息。我喜歡看著山脈稜線層層疊疊的交錯,遼闊的山林,涵養著各種動植物,那樣開闊的力量深深震撼著我,加上父親常在家中的院子種植花草,「與植物為伴」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婚後,雖住公寓中,但仍在陽台種植盆栽。
一、在家信眾應該注重怎樣的生活行儀?
要奉行清淨的生活行儀:1.不接觸非法的場所,如賭場、酒家等眩惑六根,淪喪清明智慧的地方;2.不從事非法的工作,如開設或投資具有賭博或非正當謀生性質的行業。凡違反國家法律及脫離佛教八正道的生活,就是非法,不合乎清淨的生活行儀。
文/吳九箴;摘錄自「其實,佛不是佛,你也不是你」後記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覺醒?當你看清一切實相,當你看清這個紅塵,都只是我們心中妄覺幻想的投射,還需要活在這個有情的世界嗎?這個有情世界裡,每個人 的一生都是在尋求愛人及被愛,在有情眾生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真情、關懷和許多感人的互動,所有感人偉大的藝術,不論是文學、戲劇或音樂,都是以人的情為出 發點,當我就們看清一切,把情看透,把人看得一清二楚,再也沒有模糊朦朧的美,人生沒有任何幻想和期待,那麼,為何還要活在這個有情世界?否則,為何我們要覺醒?
摩訶譯曰大,迦葉譯曰飲光。因身有紫金光,能隱蔽其他光明,好像所有光明都給他身上的光明吸飲了去似的,故名飲光。佛弟子中姓迦葉的人很多,故冠以大字以別之。
過去毘婆尸佛滅度之後,有一貧女到佛寺禮佛,見佛像的金身壞了一塊,遂發願若 有金塊當修補佛身。發了願之後竟乞到了一粒金珠。她立即請一位冶金師打金薄。冶金師見她那麼發心,寧願捱窮也不把那金珠拿去買食的住的,很受感動,便免費 為她修補佛像。那位冶金師就是迦葉尊者的前身。自此以後的九十一劫,無論天上人間,迦葉與貧女世世身紫金色,而且必定生在大富之家。
一、佛教對於民間節慶的看法如何?
中國民間節慶有新年春節、元宵、清明掃墓、端午、中元、中秋;美國有萬聖節、感恩節;泰國有潑水節,乃至全世界各國民族都有各種不同的節日。節慶的形成 或是由於人民終年累月工作,需要有共同節日,作為休息、鼓舞士氣以及互相聯誼之用;或是為了效法先賢的忠孝仁義事蹟,而訂定節日以茲紀念。因此,從社會立 場而言,節慶實有其存在的必要。
佛法當中有假觀善、真空善、中道實相善。假觀善,世間上的一 切都是假有,不離相對、無常、生滅、敗壞之相,佛法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正是如夢、如幻、如泡、如影。世間上的善、惡都在相對中,很難有絕對的標 準。例如在中國子女奉養父母乃是應有的孝道,但是在西方國家卻沒有那麼強的觀念。由於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對於善與惡的認定也不一樣,所以社會上對善、惡 的標準不是絕對的,而是緣起性空,隨著因緣的改變而有不同。
生活中必然會有很多的煩惱。學習佛法就是學習如何處理這些煩惱。通過學習佛法,就會知道處理煩惱的方式。那就是,我們遇到煩惱的時候,用“斷煩惱”或者“轉煩惱”這兩個方法。現實生活中,我們對待事情都說處理,為了使大家更容易理解,這裡就借用“處理”這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