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

我們如果想要去改變外境,那就是攀緣心,就是生死的根本,就會給我們帶來痛苦和罪業。同樣這念心,用來向內觀照、調整心態、正念真如,就能帶來解脫。記得我剛來新加坡的時候,我們同一間公司裡面十多個來自中國的技術人員,(除我以外)都是被騙來的,都面臨著工作環境惡劣、勞動待遇極差、又受到歧視的狀況,可以說我們是被命運帶到這同一個地方的。當時我剛開始學佛,對佛法的道理懂得很少,但是我做了一番思考,我覺得我們不要去抱怨環境,我們決定改變自己。

當然這個改變是需要一個過程的,經過了一年多的時間,我們每個人(當然在自己專業素質的基礎上),從對本專業實際應用技術一無所知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幹,我們自己這方面先準備好了。等到因緣一成熟,順水推舟一爭取,我們的待遇就明顯地改善。當然如果當時能夠多瞭解一點佛法一定會做得更好。所以萬法唯心的觀念在生活當中處處都能夠體現,不管是處理人際關係、工作上的業務還是家人、朋友的關係都是如此。

同樣一件事,每一個眾生所受用的感覺卻不一樣。你看你們住在寺裡,你們住了一百多個人,吃同樣的飯菜、做同樣的早晚課,但是你們每一人感受會一樣嗎?不一樣啊,是不是!雖然相逢就是有緣,大家過去生一定有很多的因緣,今生才會在一起;但是大家一起造業,共業中有別業。比如說:大家都來寺裡,你一定是哪一天在蓋廟的時候你有出錢;但是有的出三百、有的出五百,還是不一樣嘛,對不對。所以你看有些人在寺裡,他活得很快樂,義德寺非常好,環境也好,各式各樣;有些人就覺得還是有些缺點。為什麼同樣的環境,你的心去接觸的時候,你會有不同感受呢?因為每一個人的福報不同。

沒有真實的義德寺存在,諸位要知道——沒有真實的義德寺!每一個人都產生心中的義德寺,去受用你心中所變現的義德寺。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心中的影相!講實在話,沒有真實的義德寺存在;那沒有義德寺,我在受用什麼東西呢?你受用你阿賴耶識自己變現的東西!

我們的果報會影響我們的想法,想法也會影響我們的果報,這二個是互相影響的,這樣的性質,身為一個菩薩應該好好的去體會。

每一件事情是無自性的,你產生一個什麼樣的量、什麼樣的想法,它就會產生一個不同的作用。這個果報到底是傷害你?還是變成幫助你?果報本身是不能決定的,是你的想法決定的。

比如說:你這個人身體多病,我們只能夠說多病是痛苦的果報,但是我們不能說生病就障你的道,那是你自己認為的。病痛叫做痛苦的果報,但是它不是障道。

蕅益大師說:你對病痛產生正確的想法,它可以是一個正面的力量。你看──消滅我們的妄想,增長我們苦、空、無常、無我的觀門。你為什麼知道無常呢?因為生病,你就知道人生不能久住,來生不能再輪迴下去。

所以諸位要知道一個觀念,你看我們無始劫來,結了很多很多的善緣,也結了很多很多的惡緣,這個是不能改變的。佛法講改變,很多人總是覺得改變改變…──是改變你的想法。

講實在話,你把每一個人都當善知識:你把你的親屬當善知識,他給我鼓勵給我信心;你把你的冤家當善知識,他刺激我、讓我進步,增加我的忍辱波羅蜜。你把每一個人都當善知識,他果然扮演善知識,每一個人都在幫助你修行;你把每一個人都當惡知識,每一個人都在傷害你。

果報出現的時候,《唯識學》說它是無記性的,它是非善、非惡的。那怎麼會變成善惡呢?你自己想出來的嘛!所以一個人經常生起負面的想法,其實是你自己在傷害自己。說實在話,沒有人在傷害你,因為阿賴耶識只是如實的把果報現出來,誰知道你會這樣子想呢?

你跟果報接觸的時候產生一個想法,這個想法會影響你去造業。

你的感受、想法是從什麼地方來?那是過去的業力顯現的。

感受跟想法沒有錯,因為我們是繼承過去生的業力、繼承過去生的想法,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你不是去滅除感受跟想法,因為你也做不到。

它只就是一個過去生的因緣、一個碰撞產生的假相。

大乘佛法面對過去,它沒有叫你肯定,也沒叫你否定,它告訴你無住,你必須要把心帶回家,你才能夠得到自在。

你平常的時候就要注意,你面對你的感受想法的時候,你要慢慢慢慢跟它保持距離——不隨妄轉,你才能夠得到自在。

要知道:聖道的功德是不生不滅的,我們用一種生滅的心,沒辦法去契合不生滅的功德。所以如果你堅持一定要注重你的感受、注意你的想法,即使你今生努力的修學佛法,你還是不得自在,您的功德不得圓滿。

改變我們的心態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修行第一件事情不是趕快去修行,不是!你問你自己安住了沒有?你的心態沒有調整好,你怎麼修都不對!

你因地的時候就是拿沙,你煮出來的叫熱沙,你不可能變成飯。所以找到一個解脫的因地,你的第一個因地沒有找到,你後面全部都錯了,你第一步走錯,後面全部都錯,你一定是要把米找到了,你才能煮出飯來。

有人問我說:這十卷《楞嚴經》到底講什麼?它講的就是:找到你修學真實的因地,就是安住在不生滅心,這個最為重要!你依止不生滅心,你才能夠從自利的功德成就修正了義,從利他的功德成就諸菩薩萬行首楞嚴。所以佛陀講了七處破妄,十番顯見,就是在告訴我們自己云何應住?慢慢的告訴我們——遠離妄想,安住在不生不滅的真如,這樣子才是一個真實的因地,才是一個真實修學佛法的心態。


文章轉自:藥師佛大光明論壇


皆是識心分別計度,心態決定你的狀態---淨界法師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一般的凡夫外道乃至於二乘人,在看生命的時候,都很難看到生命的全貌。

比如說,看到諸法的因緣生,你看到諸法的相狀,沒有看到諸法的本體;看諸法是自然而有,只看到諸法的本體,沒有看到諸法的相狀。
我們很難同時看到生命的不變跟隨緣。體用的同時觀照,這是很難。

所以,當我們去看到因緣生、自然有的時候,其實都是落入了個人識心的虛妄分別計度。這個只有言說相,我們都不能看到生命的真實義。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不能成佛,因為不能掌握整個生命的全貌。

我們的內心狀態有兩種差別:一個是六根,一個是六識。六根是一個感受。我們眼睛看到一個東西,產生一個感受,快樂的感受或痛苦的感受。
這個感受傳給了第六意識的時候,就產生很多的分別的想法。而這個根跟識,根是主導了感受,識就主導了思想。我們講一個小故事來說明這個道理,你就知道根跟識的差別。

有一個大學教授,他是一個心理學的教授,他找了十個人來跟他做實驗。
有一天就帶著這十個人到了一個黑暗的房間,點了幾根蠟燭。這個教授帶了這十個自願者慢慢地過了一個用繩子綁成的獨木橋,左晃右晃,從這個地方走到對面去了。大家感受到那個獨木橋搖晃的快樂,走過去了。

走過去以後,大學教授問大家感受怎麼樣?說不錯啊,這個獨木橋搖過來搖過去,滿有節奏感的。那麼這個大學教授就把燈光又打開一半,大家一看,不得了啊,這個獨木橋下面一個很大的水池,這水池裡面有十幾隻鱷魚,在那個地方跑來跑去。

先前大家過去的時候,心中只有一個想法:它是一個橋。這個時候看到鱷魚,大家開始注意鱷魚,已經不是看到橋了,心識開始活動。

這個時候教授說:「我們剛剛大概花了一分鐘左右就很快走過來,我們現在還必須走過去,誰願意跟我再走回去?」只有三個人可以走過去。其他人看到鱷魚沒有人敢,腳都軟了,都沒辦法動了。後來大學教授就帶了三個人原路走回去了,還有七個人在後面都不敢走了。

大學教授這個時候再把燈光全部打開。誒,在橋跟鱷魚中間,有一個安全的保護繩索做的一個網子,你掉下去其實這個網子保護你。大學教授說:「你們放心,有一個安全網在這裡的。現在你們看到網子了,有誰願意走過來的?」又有三個人鼓起勇氣,走過去了。其他四個人打死都不敢走了。

那麼,這個地方是表示什麼呢?表示其實我們生命的行為是由我們的思想來主導。我們講心境決定你的處境。我們有時候會覺得:啊,這個修行,技巧很重要。其實不是,心態很重要。你看走路,誰不會走路?身為一個技巧,你剛剛就走過來,為什麼現在走不回去呢?心態不同了嘛。

第一批能夠走過去的人,是開創型的。他看到鱷魚,他無所畏懼,他對自己有信心。他認為:我心中沒有恐懼,就沒有危險。心能轉境。這種人往往都在事業上是開創型的,打天下的。

第二種人他看到了保護網,他也看到鱷魚。他選擇相信保護網,他是樂觀派的,樂觀型。人生有順境有逆境,他往往往光明面去想,這種人成功機率很高。第三種人往往看到悲觀的一面,他不相信樂觀的一面。他看到了保護網,他也看到鱷魚,他寧可相信鱷魚這一部分,他不敢走,注定是要失敗的。所以,我們看到,一個人的心態永遠決定他的狀態。

你說這個技巧重要嗎?走路的技巧重要嗎?身為一個技巧,你看誰都會走路,但是心態不同,影響了你的行為。我們看國際的比賽,網球比賽、羽毛球比賽,真正高手相對峙的時候,技巧一定是其次,你的心理的素質、心態決定你的狀態,所以跟本經是一樣的。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你有什麼樣的思想,你就會造什麼樣的業力,就會變現什麼果報。你的生命完全是從你的現前一念心性的活動顯現出來。所以這個地方講循業發現。

我們告訴大家一個修行的觀念:你覺得看誰都不順眼的時候,其實你要趕快去懺悔,不是改變別人。因為你自己的心態決定你的狀態。《楞嚴經》的意思就是說,你要知道生命從什麼地方來!所有的東西都從你的內心表現出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