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菩薩在我家】莊嚴佛堂:佛像
見像如見佛慈顏
禮敬佛像,看見慈悲的容顏,
猶如佛菩薩親臨教化,
透過禮拜諸佛菩薩,禮拜自身的佛性,
提醒自己精進,學習諸佛菩薩的精神,
早日步上成佛之道。
■ 邱惠敏
布置佛堂時,佛像幾乎是首選,因為經典記載,見佛像如見佛,有佛像之處即代表佛或菩薩所在,也提醒我們進入佛堂即進入莊嚴道場,在此將自己的身心沉澱,並在諸佛菩薩的護佑下好好精進。
當我們想請佛像供養時,是否曾想過佛像的來由,佛陀不是不主張偶像崇拜嗎?為何又允許造像呢?以及設置佛像的真正用意何在?
據《增一阿含經》記載,當佛陀在世時,在僧團第七次結夏安居時,佛陀到忉利天為母親摩耶夫人說法三個月。當時無論弟子或信徒們均十分想念佛陀,想起佛陀在人間的種種教化,希望佛陀能早日返回人間,其中憍當彌國的國王優填王更為甚,所以有人就建議國王雕刻佛陀的聖像來禮拜,可是佛陀的莊嚴相,誰能雕刻呢?當目犍連尊者得悉此事,便運用神通力把善於雕繪的昆道羯磨天送到忉利天宮,親眼瞻望了佛陀,往返忉利天宮三次才雕刻出一尊五尺高的旃檀木佛像。佛像完工後,優填王天天向佛像行禮,好像佛陀在身旁教誨一般。
後來佛陀返回人間,看見佛像後,佛陀對著佛像說:「汝於未來世,大作佛事,我滅度後,我諸弟子,以咐囑汝。」意即佛陀滅度後,弟子們可以供養佛像。佛陀接著又對優填王說:「汝於我法中,初為軌則,更無有人,與汝等者,令諸眾生,得大信利,已獲福德,廣大善根。」讚歎優填王的發心,也由於造像而得到功德與利益,這是第一尊佛像的緣由。
但佛陀曾說「依法不依人」,佛滅度後要以法為洲、以戒為師,所以為佛造像只是後世憶念佛陀的功德,將佛陀視為我們學佛的典範,並不是偶像崇拜,更不是要人追求佛像的珍貴與稀有。
供養佛像的意義
隨著佛教廣布流傳,來到中國後,佛教大為興盛,加上各時代工藝技術的進步,佛像雕刻十分盛行,為佛造像已不限於佛陀聖像,凡是經典所提的佛菩薩、龍天護法,都可以找到其雕像。《地藏經》中更有堅牢地神對世尊說,只要未來及現在眾生,在住處設立佛堂,只要能作地藏形像,無論是畫像或塑像,誠心燒香供養,並瞻禮讚歎。那麼人們所居之處,可得到十種利益。《觀佛三昧經》則說:「若有眾生建立佛像種種供養,是人來世必得念佛清淨三昧,令人見之心生歡喜,能滅百億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
經典中記載設置佛堂、供養佛像的功德利益,鼓勵了人們供養佛像的行為,事實上,人們在佛堂供養佛像的意義,一是紀念佛陀,向佛像行禮,表示崇敬;二是當我們瞻仰佛菩薩像時,憶念佛陀與諸佛菩薩種種教化與大願,如看到觀音菩薩,要學觀音菩薩;看到阿彌陀佛,要學阿彌陀佛,時時刻刻提醒自身,要向佛菩薩學習,提起猛勇心切實去做,這才是供養佛像的真實意義,也是修行之本。
佛教徒禮拜佛像,真正目的是在反省內觀,也是禮拜自己的佛性。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楊蓓,曾分享自身的經驗,以前自視為高知識分子,認為學佛不是迷信,學佛不就是要回到本來面目,為何要禮拜佛像?雖然到寺院仍會禮拜,但總無法真正心誠悅服。後來當她赴美攻讀博士學位時,竟日日禮拜隨身帶去的佛像,而且每每留下眼淚,內心生起無比的感動。回憶當時,楊蓓說:「後來才知道,禮拜佛像,是讓人身心更柔軟,其實就是禮拜自己的佛性。」
佛菩薩的化身千百種
佛像的作用是讓人們在生活中見到佛菩薩的容顏,就能提起正念修行。所以,無論是雕刻的、畫的;素材是金、銀、銅、琉璃、泥土、陶土、紙等等,只要誠心供養,都有同樣功德。而且隨著時代推演,與工藝技術的進步,為配合現代人的需求,許多小尺寸、形式多元的法相應運而生,無論是安設於居家佛堂或書桌上的,還是隨身攜帶,只要心存誠敬,這些佛像都具有相同作用。
學佛多年的青樺國際連鎖企業董事長蔡青樺只要外出演講,都會隨身攜帶佛卡,將佛卡放在講台上,講台頓時成了她的道場,幫助她演講時,心能更安定。
因此布置佛堂不一定要拘泥於具體的佛像,只要明白供養佛像的真義,無論是一張佛卡、一幅佛畫、一尊小佛像、甚至是雷射雕刻的水晶佛像,都是可以莊嚴佛堂的法寶。(更多內容請見人生317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