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修行最怕就是還沒有上路!人最怕就是什麼都不知道,一天過一天。

淨界法師

所以我們現在有兩個問題要注意:

第一個先檢查自己的行蘊,你活了這麼多年,到底你的等流性在十法界裡面你是屬於哪一個?稍微對一下,先把行蘊找出來。

第二個用想蘊來調整行蘊,就做兩件事情,先瞭解自己,你大部分的思考模式,你習慣性的思考模式,你的心跟外界接觸的時候,假設都沒有對治,你第一個念頭習慣性會起什麼念頭,第一個念頭。行蘊當然你可以調整,用你的《楞嚴經》的想,用《法華經》的想來調整這個行蘊,慢慢地調。

我們一般人都很難像六祖大師一下子頓悟,這個車子轉一百八十度,我們先慢慢調。一個人只要瞭解自己,然後有正確的方法,你就有救,即便每天調整一度,都沒關係,至少你在進步當中,只要你知道用功的方法,知道你的修行的關鍵在哪裡。人最怕就是什麼都不知道,一天過一天,這最可怕,你只要知道了,你只要開始努力了,你就有希望。因為你今天比昨天好,你充滿了潛力嘛。你現在不夠好,但是你的未來有無量的可能性。

修行最怕就是說你到現在還沒有上路,你根本不知道你的問題出在哪裡,你也不知道用什麼方法來調整它,就糟了!你昨天跟今天差不多,不是差不多,可能更糟糕,因為你不調整,它會相續,它會等流性,你習慣性起什麼,你如果不調整,種子起現行,你這個滾雪球越來越大。如果你不調整它,你往那個道路越走越厲害。

所以我們再重復一次,生命的主導者是我們習慣性的思考模式,習慣性的,你習慣性起善念,你已經走上人天果報,如果你突然間死亡,你一定到人天去;如果你習慣性起惡念,你已經走上了三惡道的果報,你要小心。如果你習慣性是出離心的,你已經走上了二乘的涅槃的偏空的跑道;如果你習慣性升起淨土的思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你不管什麼時候死亡,你一定往生。

當然在死亡到來之前你都有調整的空間。所以你要先知道,修行先找到自己的生命的傾向,你現在那個足球已經往哪個方向跑了?當然你中間你還可以補一腳,但是你先找到你一生當中你的等流習性是往哪一道跑,先第一知道,然後找佛法裡面相關的法來對治調整它。


一個人,最怕沒有安頓!

淨界法師

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這種人絕對不是只有一種行力而已,應該有智慧的層次在自我調整。這種人心裡素質都非常好,他對經論的學習,他心中有很多法寶,自動隨時在調整自己的心態,當他沈悶的時候,他就頌《法華經》來啓發他的心;當他攀緣的時候,他頌《楞嚴經》、《金剛經》來調伏自己的攀緣,他用空假二觀善調其心,所以他永遠保持中道。

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

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顛。

這個人就是他的理想抱負已經成就了。

如是發心,名之為真!

一個人心態調整以後,他的行為可能不一定馬上跟得上,他可能還有一些習慣性的行為,但至少這個人他有自我調整能力,自我反省能力很強,他做了錯事,他在很短的時間會自我調整,他裡面有一個系統,就是自我反省的系統會啓動,他跟我們一般人不一樣。我們一般人造了罪業,造了就造了唄,他不是啊,他造了以後他很快就會檢查出來,然後自我調整,他會找到適當的藥讓下一次的過失就降低了。

也就是說他的心中已經有一種自我調整的系統出現了,不簡單,他已經安住菩提心,而且他也善調其心了,這種人,生命對他來說非常有益,這種人要活得長壽才好,因為他每一天都在進步,每一天對他意義都重大,這種人,我們一般來說修行上路了,上高速公路了!我們還在市區打轉,找不到路。那麼就是說,安住跟不安住,人要先求安住再求調伏,因為你安住菩提心以後,你就會自我調整了,當你還沒有真正找到菩提心的時候,你的心就起伏很大。

一個人最怕沒有安頓,因為他有時起惡念,有時起善念,這個人沒有根,我說這個人只有善念沒有善根,因為你不知道他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情,它好的時候有發心,不好的時候就什麼都不做,這個人用情緒化在修行的了。

用情緒化不好,因為你沒有根,你的生命充滿了變數,充滿了變數啊!你還沒有上高速公路,沒有上路!


修行,就是要跟自己溝通。

淨界法師

"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

那麼這個人對物質的享受淡薄,對名聞利養、別人的贊美,他也不是很在乎,對五欲的快樂,他基本上他不把心往這方面跑,那麼他的心是調整到為了了生死,為了圓證菩提,他的心盡量往這兩個方向去經營,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其實這個啊,這就是考驗你的智慧水平,我們一般人追求名聞利養,你怎麼把它調成正呢?這不是勉強,我現在開始要走向正了,沒有用了!你要有一種智慧的觀照,從佛法來說,修行就是要自我溝通,你要跟自己溝通,你一定有盲點,所以為什麼佛法是覺,佛者覺也,因為他覺悟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你覺悟了,你自然造善;他不覺悟,你打他也沒有用。

所以,當你的心都是邪的時候,你自暴自棄也沒有用,你怎麼辦呢?你跟自己溝通,要先說服自己,你說,世間上人追求快樂可以理解,人性本來就喜歡快樂嘛,連螞蟻也希望快樂,但是,我有需要追求五欲的快樂嗎?五欲的快樂是有過失的了!

我們今天早上說過,你追求今生的快樂,無常敗壞的過失——諸欲求時苦,得時多怖畏,失時還憂惱,一切無樂時。你追求的過程很辛苦,得到的時候,弟子心不安,擔憂,失掉的時候,你又開始抱怨,你根本沒有真正的快樂嘛。

所以五欲快樂是有過失的,佛陀說,比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你喜歡刀鋒上的蜂蜜,你舔那蜂蜜,雖然有甜蜜的感受,但是你的舌頭被割傷了,我們一個人喜歡吃蜂蜜可以理解,但是你不一定要吃刀上的蜂蜜啊,你可以吃瓶子里的蜂蜜啊,對啊!你可以追求善道呀,極樂世界也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聖道樂沒有過失嘛,你可以把你的慾望轉到極樂世界來嘛。

所以,佛法它怎麼樣?它轉,它疏導。小乘人他喜歡用斷,就是把善惡念斷了,菩提心善念也斷了;大乘佛法是疏導,這個水,你有本事黃河泛濫,沒關係,我把你疏導為灌溉。所以,念頭沒有錯,它是因為被一種錯覺誤導了,你也不要責怪自己,你把它導過來,用智慧跟自己溝通,把思想導過來就好了。


一切人修行不得力的原因,在於見地不透徹!

本幻法師

問:學佛人也想持好戒律,但每每慾望現前的時候,就會被境界所轉,以至於出現犯戒乃至破戒的事情,事後後悔不已。但是若干月乃至半年一年幾年之後,又因為外面不好的誘惑去犯戒破戒。強行要持住戒律,似乎很難,不知師父有何方法?

答:居士若想要持好戒律,一定要常親近善知識,一有細微的犯戒問題,及時向善知識發露懺悔,千萬不要隱藏。當然大部分人修行佛法之所以不得力,特別是戒律持不好,那是因為沒有般若的力量做前導。因為要強行壓制慾望是不容易的,特別是慾望境界現前之後,一般的人如果沒有般若的力量,就會被牽走了。佛四十九年講法,二十二年時間都在宣講般若部,那是因為般若是佛法當中極為重要,需要長講的內容。

在《大智度論》中說到:「諸佛及菩薩,能利益一切,般若為之母,能出生養育。佛為眾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則為一切,眾生之祖母。」《大智度論》還說到:「諸佛及菩薩,聲聞辟支佛,解脫涅槃道,皆從般若得。」

有很多的學佛人,總認為般若只是空談,甚至把般若智慧當成狂慧,將學佛見地當成理論研究。還有不少學淨土法門的人,認為念佛號才是在修行,看祖師大德的著作,那根本就不是在修行。再怎麼看書,不就是為了去勸念佛號,那不如直接念佛號好了。但他們這些人不知道,他們的修行沒有般若做引導,終究是危險的。省庵大師在《念佛著魔辯》中講到,如果不廣閱淨土諸書只念佛號,這種人若不是上等利根的,那不成增上慢便成著魔。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還說到:「所謂有般若在世,則為佛在。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諸佛以法為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若師在、母在,不名為失利。所以者何?利本在故,是故說般若波羅蜜在世,佛亦在世。」

當然,我所說的這個般若智慧與狂慧是沒有關係的,狂慧根本就不是般若智慧。而修行我們最先應該注重的,實際上應該是般若智慧。而現在很多修行人不懂這個道理,一上來就只在行門上講究,而不是在見解上注重般若智慧引導。這真是本末顛倒,難怪越修行,到後面越不得力。

正如,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言

:「增一阿含經佛言:‘戒律成就,是世俗常數。三昧成就,亦世俗常數。神足飛行成就,亦世俗常數。唯智慧成就為第一義。’則知戒定等三學,佈施等六波羅蜜,唯智慧最重,不可輕也。唯智慧最先,不可後也。唯智慧貫徹一切法門,不可等也。經雲:‘因戒生定,因定發慧。’蓋語其生發之次第則然,而要當知所重、知所先、知所貫徹始得。雖然,此智慧者,又非聰明才辯之謂也,如前‘世智當悟’中說。」

蓮池大師指出,雖然《楞嚴經》上有說:「因戒生定,因定發慧。」這從三學之間生發的次第上說是對的。但修學的人仍要確信智慧是最重要的,智慧是最領先的,智慧是貫徹一切法門的。

永明大師在《宗鏡錄》(卷九十)中也指出:「若佈施無般若,唯得一世榮,後受余殃債;若持戒無般若,暫生上欲界,還墮泥犁中;若忍辱無般若,報得端正形,不證寂滅忍;若精進無般若,徒興生滅功,不趣真常海;若禪定無般若,但行色界禪,不入金剛定;若萬行無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無為果。」同樣,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也講到:「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若無般若,五度如盲。」

當然,學佛人想要在見地上有般若智慧,則必不捨棄研習佛言祖語,廣閱古德諸書,聽受善知識教誨。

正如,紫柏大師在《與王宇泰》中言到:「若真心要出生死,與人商量不得,須要自家討個分曉。貧道雖宗門種草,若論見地,未始不以教乘為據證。釋迦因中,未值然燈,苦修多劫,終非佛因,值然燈後,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此理顯白易了。見地一端,諸佛稱之為大事因緣。今人隨情起見,或專求生淨土,或持咒課經,謂之借緣熏煉,消融習氣。殊不知見地不透徹,淨土豈能親切,持咒課經,何異澆水增冰,總皆結業,毫無所益。古德雲,悟明後,方修行。然悟明之說,種種不同,有解悟,有修悟,有證悟。解悟者,從經教熏聞力久,心漸開通,又謂之依通識解。修悟者,宿有聞熏,曾少開解,但未得實受用,今生出頭來,或假修習,忽然疑情頓斷,受用現前。證悟者,根器猛利,不移剎那,習隨悟消,立地成佛。今宇泰即未能修悟證悟,亦當閱熟一部教乘,以求解悟。其間習氣,以熏力故,不求損減而自損減。然此亦必以證悟為心,奈功不勇猛,流至於此。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可也。使但只隨緣制伏,而絕無求悟之心,則習氣終不可除,而佛道終不可成矣。何以故?種麻端的不生禾,故取法乎下,非其因故。」

有一些修淨土法門的人,見到我們無比尊貴的紫柏大師的開示,或許不以為然。甚至有些我慢自大之輩,認為人家是禪宗古德所講的話,我們淨土的人,沒有必要聽。那這種人是最極愚昧的,本幻十幾年前也曾有過這樣的愚昧,而今深知這樣愚昧的危害,故絕不敢再犯。

當知,淨土九祖蕅益大師贊嘆到:「近代傳孔顏心法者,惟陽明先生一人;傳佛祖心法者,惟紫柏大師一人。旭生也晚,習儒時,不得親炙陽明;後學佛,不得躬承紫柏。」故而,我們學淨土法門的人,對紫柏大師的開示大可放心接受奉行就是。

另外,近代的瞭然大師在《致某法師書》中也講到:「再者,汝說用功不相應,須知我們普通博地凡夫,未斷惑業,都是難免隨六塵境界所轉。不能轉得六塵境界,加之對於理性不明,更無把握。所謂理性不明者,即如來真實義理也,又即真如實相妙理也,又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平等大慧也。不見金剛經第二十三分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又第十七分雲,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也。若能時時觀照諸法如義,不生分別,經此用功,漸能轉得六根六塵六識同一真如實相,所謂能轉煩惱為菩提也。是以古人雲,一如一切如,佛如眾生如,一如無二如。若能時時觀照諸法如義,雖然終日隨緣,而究竟終日不變。一念諸法如義現前,則一念工夫相應;念念如是現前,則念念工夫現前。是以古人雲,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須知六塵,原來即覺。但因眾生分別執著,不能會歸真如實相;如能會歸真如實相,法法頭頭,無非是道,不用拒絕,此是令人工夫相應第一妙法,幸深思而常熏習。若能時時熏習,對於一切煩惱惑業,如湯消雪,助力甚大,將來西方蓮品,愈為高超,乃至見佛聞法,悟無生忍,更加迅速矣。」

對於瞭然大師的見解,大家也可以放心。正如印光祖師在《佛祖心燈禪淨雙勖合編流通序》所言:「瞭然大師,宿根深厚。從初出家,即志宗乘。苦參力究,得其旨歸。以七佛,及西竺東震三十三祖偈,文深義奧,殊難領會。因為貫注,稍增字句,義便彰明,遂名之為佛祖心燈。嗣後雲遊諸方,研窮經論,始知淨土法門,實為諸佛諸祖究竟自利利人之甚深法海。一切諸法,無不從此流出,無不還歸此法。遂生真信,而力修持,以期即生往生,克副初衷也。間有發揮禪淨理致,語語確切,發人深省,乃名之為禪淨雙勖。雖仍提倡禪宗,實則注重淨土。以期已悟證,未悟證者,同得即生了脫也。其友德森大師,欲為排印流通,祈余審定,及敘其意致,乃撮舉其要而述之。所惜語意較深,普通初機人,未能一閱直下明瞭耳。然接引初機之書甚多,固未可為歉憾也。而亦可令參禪未得悟證者,得其即生了辦之道,其有益於禪者大矣。願見聞者,同生信焉。」

本幻此文雖然已廣引菩薩祖師古德之言,但唯恐我慢之人依然不願信受,甚至加以誹謗。在此再奉勸一句,但凡學佛者,當心平氣和,否則何能領會佛法真實義,又何能糾正自己之偏邪之見,及修行不得力之狀況哉?


修行要話少、事少、念頭少!

一、思維不要太複雜,不要太負面,不要胡思亂想。

比如:師兄們說個什麼話,做個什麼事兒,或者僅僅是一個動作、表情,有些人會想很多:「他有什麼目的?他是不是針對我什麼?他是不是不信任我?他是不是想排擠我?……」實際上人家可能什麼都沒想,就是簡單的一句話,一個動作。或者僅僅是一片好心,一個善意的提醒。我們想這麼多做什麼呢?不是庸人自擾嗎?

我們的內心一定不要成為吸收負面信息的場所,要成為接受正面信息和能量的寶庫。

二、話少一點,是非少一點。

話太多了,容易惹上是非。所以在人群中要管好自己的嘴。

三、生活要求簡單一點,不要把調子定得太高。

人身就是大小三尺多一點;壽命呢,也就短短幾十年,而且隨時可能死去。這麼微小而短暫的東西,要求那麼多有什麼用呢?

電視里上演戰爭、商業競爭、愛情等精彩的劇情,但是開關一關,就什麼都沒有了。睡覺的時候,有時夢到自己成為勇士,甚至打下天地的時候也有,但一覺醒來什麼都沒有了。人生跟這個有什麼區別呢?

有些高官,他想統治天下,想要得到很多很多,為此付出很多努力,把攤子鋪得很大,但是可能一夜之間什麼都沒了,最後連上個廁所都要請示別人。這麼不靠譜,這麼沒有譜的人生,要求那麼多有什麼用呢?

以前的那些大德們,在監獄里也呆過,榮華富貴的生活也經歷過。可是他們說,有時候在監獄里還輕鬆一點。所以,這個不是環境問題,而是自己的心態問題。關鍵是怎麼去定調子。如果認為自己的生活應該是一個榮華富貴的、很舒適的狀態,定了這個調子,那麼一天得不到滿足的話,天天都會覺得痛苦... ...

你的那些行為、語言、念頭,百分之九十是給自己帶來痛苦的一個工具,希望師兄們話少、事情少、念頭少。


在這個世間,修行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在《不退轉法輪經》中記載,從娑婆世界過一恆河沙世界,有一他方佛土名「不退轉音聲世界」,那裡有一尊佛名為「華光開敷遍身如來」。

一天晚上,舍利弗尊者看見文殊菩薩的房間周圍遍滿池水,水上有無量種種蓮花各放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於是尊者走進房間,見文殊菩薩在房間內正身端坐,並以神通力,不離本處,令舍利弗尊者看見文殊菩薩過恆河沙世界,去到了不退轉音聲世界。

不退轉音聲世界的華光開敷遍身如來身邊有兩個小菩薩, 一個叫美音菩薩, 一個叫妙音菩薩。這時, 兩個小菩薩看到文殊菩薩來到了祂們這裡, 就問華光開敷遍身如來: 「這是誰呀?」

華光開敷遍身如來就跟兩個小菩薩介紹說:「這是娑婆世界的文殊菩薩, 娑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說三乘法。」

兩個小菩薩說: 「哪來的三乘? 佛說法還不平等呀?」

華光開敷遍身如來回答說: 「所有的佛說法都是平等的,只不過出於娑婆世界眾生不堪受大乘的根性, 佛以方便說三乘法。」

兩個小菩薩說: 「那哪裡平等呢?」

華光開敷遍身如來說: 「所有的佛都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

這兩位小菩薩聽後便說: 「娑婆世界說法還真難, 我倆才不去那兒呢!」

華光開敷遍身如來馬上勸解道: 「你們兩個不要這樣說, 應該立刻懺悔。」

兩個小菩薩問:「 為什麼要懺悔?」

華光開敷遍身如來說:「 快快懺悔你們剛才說的話, 因為你們在此佛土,二十億百千千億劫中所種的善根, 都還不如在娑婆世界花一頓飯的時間教一個眾生受三皈五戒的功德大。」

兩位小菩薩聽後馬上就懺悔了。

在《寶積經·文殊師利授記會》中也有這樣一段經文:若有眾生於彼佛土,億百千歲,修諸梵行,不如於此娑婆世界,一彈指頃於諸眾生起慈悲心,所獲功德尚多於彼,何況能於一日一夜住清淨心。

極樂世界以樂說法,娑婆世界以苦說法,同樣的修行,娑婆世界一日一夜的清淨功德要超過極樂世界一萬年的功德,也就是說如果會修行,還是娑婆世界更莊嚴殊勝,更加容易積累資糧。所以這個世界需要的是覺悟,覺悟了就轉娑婆為功德。

反過來說,在這個世界修行不簡單,想覺悟也不容易。因為這個世界大多數人都是迷惑顛倒的,造惡業非常剛強,成就惡業的能力也非常強大。這個娑婆世界的特點就是這樣:造惡的造惡,修善的修善。

在這個世間,修行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為什麼?首先要有時間,你要有機會來修行,也就是所謂的暇滿人身。人身難得,這個暇滿本身也是非常難得的,學佛這樣一個因緣,是非常不容易的,學佛之後,你會發現佛菩薩所講的道理千真萬確。

修行要通過心來展現。正因為這個心要派大用處,心要修行,心要追尋更高的生命狀態,所以古人講安貧樂道,不要因為那一些雞毛蒜皮的瑣事來打擾我們的心。我們每個人本來都有佛性,皆可成佛,但如果不去修,業力沒有辦法突破,我們的佛性是不可能成就的。

佛陀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堪忍世界,是不究竟的,是無常的。所以不要太在意,最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佛性。為了自己的佛性能夠淨化,能夠提升出來,對外在的種種不如意應當堪忍。否則你隨著外境轉,做牆頭草,東風來往西邊倒,西風來往東邊倒,倒來倒去這一輩子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我們這一生,要有個規劃,我每一天要拿出多少時間來學佛幫助自己,幫助自己才能真正的幫助別人。中國儒家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和佛教的自利利他是完全相符合的。

這「窮」不是說沒錢的窮,是說一個人思想還沒有開智慧的情況下,應該好好學習,修養個人品德;如果你的思想已經通達了,你已經有智慧了,這個時候可以幫助眾生,幫助天下人。

《四十二章經》中說,當時佛陀問沙門:「死亡是在什麼期間發生的?」沙門說:「它是數日間發生的。」佛陀說:「不對。」之後沙門回答說:「死亡是飯食間發生的。」佛陀說:「不對。」最後沙門回答說:「死亡是呼吸間發生的。」佛陀贊嘆說:「善哉,是對的。」死亡僅在呼吸間。

因此,重要的是珍惜現在,當你懂得無常時,就會珍惜你所擁有的。唯有當一個人懂得把握現在時,才有可能把握住未來的每一次機會。其實,每一秒鐘都是一次人生,因此,一個人只要認真去活,哪怕只是一秒鐘,他的人生就是精彩有意義的。

 

人生真相《攀藤食蜜圖》

 

凡說自己沒有時間學佛的人,大多數都是在騙人!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突然不想念經甚至懷疑佛菩薩,可能將發生可怕之事

 

修行切忌中斷,如何遣除修行的中斷障、違緣障礙?

 

關注靈性!每天念經,是保持靈性不失!

 

你是專修、雜修還是圓修?除了念佛,需不需要持咒或其他經典呢?

 

為什麼誦經會改變人的命運?

 

你是活在願力還是活在業力,差別太大了!

 

大勢至菩薩教消業障最快的十念法,用零散的時間來修系緣念佛法

 

在家居士修淨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學佛後,非做定課不可嗎?在家學佛者如何定早晚課

 

念佛必須得定量定時!初學念佛不可散念,必須計數

 

我先完成世間俗事,年老時再來念佛,這樣可以嗎?

 

耽於享樂,升天弟子吃力舉手禮師

 

淨土宗人對往生不可以敷衍了事,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

 

現在減劫中人的福報越來越薄,人們越活越痛苦

 

何謂修行?

 

很想修行為了三餐拖著你,卡住你的時間

 

希望大家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吃喝玩樂上,浪費光陰!

 

修行最怕就是還沒有上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