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逆境時 賭徒心態最可怕
精神科名醫 王浩威
承認失敗,才能面對問題。遇到人生重大挫敗時,若不甘心辛苦成果就這麼被摧毀,像賭徒般孤注一擲尋求翻盤,抗拒承認失敗,結果往往輸得更慘。
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創業第二年就遭逢石油危機,公司資本虧損殆盡,原始股東紛紛求去,但郭台銘卻學到經驗,從電視機黑白旋鈕改為生產模具,才打造出今日的鴻海王國。
面對人生的頓挫,有些人能像郭台銘一樣,從錯誤中摸索走上新路,舊傷口轉換成新力量的來源;有些人卻像是被困在籠中的寵物鼠,不斷原地打轉,怎麼樣也走不出來。
舊的毀滅是新的再生
投資失利、遭到裁員、考試失敗、健康警訊、婚姻危機……,人生就是一連串的命運考驗。精神科醫師王浩威引用心理學大師榮格的名言:「舊的毀滅是新的再生,這就是人生的蛻變。」面對挫敗,有人會封閉自己,甚至酗酒、賭博,困在自己所畫的框框;有的人開始怪罪政府,變成狂熱的反對黨,這些都像是受傷動物的自我呻吟,無法改變既定事實。
如果能放低身段,接受自己是個婚姻新手、投資新手、工作新手,虛心重新學習,個性的「寬度」將會比原來大得多,人生態度也會更豁達。
王浩威從個案中發現,有些人面對重大挫敗時,不甘心舊日辛苦的累積就這麼被摧毀,會抗拒承認失敗,有如賭徒心態一般,「輸得愈慘,愈想翻盤,」寄望最後一把孤注一擲,可以贏回失去的一切。結果,原本只要賠100萬元,最後卻賠上1,000萬元,不管個人投資或在商場上,這都是屢見不鮮的案例。
這種近乎不成功便成仁、最後一搏的掙扎,旁人幾乎無法勸阻。直到最後再也無力回天時,才頹然接受失落的事實,隨後便陷入憂鬱期裡。
但倒楣的事件之間,似乎存在一種內在關係,禍事總是接踵而至。王浩威指出,當你禍不單行時,表示你可能沒有真正接受先前的失落,而這會讓你失去更多。例如快遲到了、心裡面發慌,操之過急的結果,可能闖紅燈被罰款,或是開車與人擦撞,衰事接二連三。但如果你接受「遲到」的事實,從容上路,損失可能只有遲到而已,一切倒楣事也會到此為止。
失敗洗禮 看清自我局限
王浩威說,「毛毛蟲的世界末日,在人們看來是美麗的蝴蝶。」30歲的人在事業道路上摔跤,可以拍拍灰塵,另外尋找一條不同的事業方向重新出發。如果是4、50歲摔跤,不妨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人生的選項不是只有事業和工作,幫助一位老太太過馬路、贊助一位偏鄉學童就學,或是在醫院擔任志工,所獲得的肯定,不一定亞於事業上的成就。
這個時代不允許我們終其一生只執著一種意見、一套想法,或是一個理念,除非你想成為希臘悲劇裡的英雄角色,否則就得接受改變,承認自己過去對金錢、健康、婚姻的觀念有瑕疵,甚至是錯誤的。承認自己的失敗,才是面對問題的不二法門。
所謂「大破大立」,失敗不見得不好,王浩威認為,有些人經過失敗洗禮,反而看到過去的局限,並突破那個局限。「沒有狠狠摔過跤,有人一輩子是不會改變的。」
「抽離現場」是最好的療癒法
面對重大挫折,王浩威建議,最好的療癒方法就是「抽離現場」,不管是旅行、搬家、改變電話號碼,或是禪修都可以。
將自己從原來的生命軌道抽離,你可以當一個背包客自助旅行,也可以參加一個完全沒有熟人的旅行團。如果語言能力沒問題,甚至可以上網報名國外旅行團,徹底抽離原來的生活圈。
唯有離得夠遠,才能回頭檢視過去的生命軌跡,這樣才會有新想法、新空間,也許會發現不同的層面,甚至找到新的出路。
如果債務纏身,經濟狀況不允許你外出旅行,也千萬不要封閉自己,最好強迫自己至少每天看1份報紙,維持對周邊事物的興趣與注意,萬一機會出現時,才能適時掌握。
對於無力改變的現狀,王浩威建議可以「畫個括號放在一旁」,沒有忘掉,但也不用煩惱,就先不去管它,當成先天障礙去接受它。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妻子脾氣火爆,經常破口大罵先生,有一天發飆罵完後,蘇格拉底非但心情不受影響,反而恭維妻子:「妳這次罵人的技巧和說詞,比上次進步很多!」蘇格拉底知道,對罵並不能改變什麼,不如幽默以對。
男性面子放不下 不承認需要改變
王浩威分析,女性為了家庭可以不顧面子,當家境拮据時願意接受低就的工作,但對於成就取向的男性,要他放下顏面、放下自尊就比較困難。因為我們的社會允許女性成為一個弱勢者、成為一個求助者,女性悲傷可以哭泣,當哭泣成為一種求助的訊號,很多機會就會出現。因此面對同樣的困境,男性的憂鬱期往往比女性持續更久。
在王浩威的臨床經驗中,經常遇到先生走不出困境,太太前來替先生請教問題的情形。許多男性不肯承認自己有問題,更不願改變自己,因為面子放不下。但如果是為了別人,例如妻子煩心先生而憂鬱失眠,或家庭失和造成小孩行為脫軌,男性才比較願意為此改變自己。因此,女性可用小孩或自己為理由,促使先生改變自己,走出問題癥結的牢籠。
當身體亮起紅燈…
人們經常忙得身不由己,卻忽略生命中至關緊要的大事。過去一直相信只要自己努力,未來就可以過好日子,報章雜誌也都在教你,該如何計算自己應該準備的退休金。但是,當你覺察身體開始走下坡,甚至罹患重大疾病時,所有原先規劃好的藍圖完全被打亂。
平常我們總是計較,自己比別人少什麼?財富沒有別人那麼多、房子沒有別人那麼大、先生沒有別人那麼體貼、太太沒有別人那麼溫柔……,我們都在比較自己比別人「不足」的地方。但遇到生死交關的問題時,王浩威提醒,我們應該看自己還「擁有」什麼?沒有鞋子的人看到沒有腳的人,會慶幸自己四肢健全。即使不幸罹癌,至少還有半條命、還有家人願意照顧、還有5年或半年可以活……。
「老」和「病」會讓我們換一種角度思考:從前以為生命是無止盡的、健康是無止盡的、愛是可以任意揮霍的,現在必須將這些視為有限的,應該用心去規劃,用心去過日子,責任也應該重新分配:家中還有哪些需要自己幫忙、努力的地方?有哪些不甘心還想去追求的事物?王浩威說,如果生命真的很有限,還有什麼不做會感到遺憾的事情?那就勇敢去做吧!
平日多練習對生命的「無常觀」
電影《賽德克‧巴萊》片中觸及生死議題,賽德克族人認為,生命從來沒有消失,此生只是一個暫時的片斷,不過是換一班車而已,並不需要恐懼。這一點和印度聖雄甘地所說的:「懼怕死亡,猶如害怕拋棄一件老舊的衣裳」的說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西藏修行人在晚上就寢前,會將杯子的杯口朝下置於床邊,因為不知道明天是否還用得著杯子,明天和下一輩子,哪一個先到來?王浩威認為,平日試著多練習對生命的「無常觀」,有助於日後面對死亡這個必然的事實。
然而生死事大,箇中滋味只能自己體會。王浩威也不諱言,即使是精神科醫師罹患癌症,痛苦指數依然破表;心理系教授也無法逃脫癌末疼痛的折磨。何謂參透生死?也許只能在宗教裡找到答案與救贖!
王浩威:面對重大挫折,最好「抽離現場」,唯有離得夠遠,回頭檢視生命軌跡,才會有新想法、新空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