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頂果欽哲法王:修心精要建言

#錯誤的興趣。
一心一意為此生累積財富和權勢,而不去修持佛法,是一種錯誤。但我們也不能認為自己禪修有成、曾經閉關、嫻熟儀式,或知道一切關於修行的事而自豪。這些都是修道上的障礙。我們的目標應是幫助所有如母眾生,帶領他們成佛。

#勤修世間法而非佛法。
努力聽聞法教,掌握語言背后的究竟意義,之后全力修行,這就是進步的方法。許多“專家”嘗到佛法的滋味,帶著理性知識的武裝,卻讓自己岔入歧途,不斷和對手進行辯論,為的是得到世間的滿足感。他們所嘗到的佛法滋味,反而讓他們走偏了。

#修行要有恆。
當人生順利、心滿意足時,我們會傾向修行。當我們餓了、沒有東西吃,就失去修行的興趣,這是因為我們對法教缺乏完整的信心。一旦事情不順,我們變成凡夫,佛法無法和我們的心融合在一起。落入凡夫行徑的修行人,永不會解脫。為外表而念誦咒語,無益於修道。

#修行要精進。
修行要全心投入,讓自己完全沉浸在修心之中:有時禪修空性,有時生起出離心,有時對眾生發慈悲心。透過仔細的探索和檢視,我們會更下定決心,越來越努力去修持修心的法門。

#勿過度戲劇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言論應合乎真正修持佛法的方式。避免在他人面前從事一些行為,讓他人認為我們是受戒的人,從中得到好處。或讓他人認為我們已從我執中解脫,例如不受傳統宗教禮俗約束,1或用夸張的方式觸碰傳染病患。噶當派大師不做的事,我們就不該做。

#勿持雙重標准。
要同樣禮遇窮者和權者。去除所有偏見,避免對親戚的執著,以及對敵人的嗔恨。對窮人或地位卑下的人要尊重,不要偏頗。以同樣的愛與慈悲對待一切眾生。

#莫批評他人之過。
當我們看到他人的缺陷,我們必須了解,不淨觀才是問題所在。照鏡子時,如果看見骯臟的臉,那是因為自己的臉臟了。同樣,他人的缺陷,不過是源於自己的不淨觀。

#不應自持。
如果能幫助他人,我們不應期待獲得他人的肯定。如果我們長期認真修行,也不應期待他人的尊敬。反過來,如果看到他人修行,應當祈願他人的心與修行合一,沒有障礙,他們的道路能引領他們走向最后的目標。這應該是我們禪修的方式,關心他人勝過自己。如果我們能做到,也不應為自己慶賀,認為自己做了什麼偉大的事。

#斷一切果求。
修行就是從希望和恐懼中解脫出來。要修持自他交換而不求回報。我們不應希望,因自己的修行,所有人臣服於我,為自己帶來財富和影響力。我們要去除自私的想法和外在的動機,如為他人努力,但實際是希望自己解脫或往生淨土。

#今當修主要。
過去許多生中,我們曾經歷各種狀況,曾享盡天道的歡愉,也罹患疾病、被敵人戰勝、失去一切。這一切快樂與痛苦,並未帶給我們任何事物。此生,我們走上佛陀闡述之道,遇到有成就的心靈導師。這一次,我們要把握機會,讓一切情境變得有意義,並且去做更重要的事。商人來到遍布珠寶的島嶼,卻空手而返,他會無顏見人。我們也如此,要善用現在修行的順緣。若能讓真實的菩提心生起,就算貧困、無名也沒關系。

佛法有兩種面向:傳授與修行。傳授不過是嘴巴的工作,而許多聽聞佛法的人卻不修行。聽法者多,修法者少。即使那些稍事修持的人,也分心而迷失。對佛法而言,修行比傳授和討論重要,佛法要真的去“修”。就算念誦百萬咒語、從事各種善行,但如果心是散漫的,就不會有任何利益。要勤修菩提心。菩提心是一切修行之主。

此外,一心根據上師指示修行,勝過依賴書本的知識和智力。黃金越提煉越精純,因而越珍貴。對上師的法教,通過精進的修行,我們的領悟會越來越深。禪定時,不要到處動,要安靜地留在座位上。站起來只會摔跤。要坐直,不要太僵硬。記住,上等修行人會磨破自己的坐墊,不會磨破自己的鞋底。

對治情緒比離家修行更重要。如果我們離家修行,卻有著更強烈的貪嗔痴,那麼我們的行為對修行而言,是有害而無益的。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善用對治。

摘錄自:覺醒的勇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