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第二」龍樹菩薩
龍樹是公元一世紀左右的人,他是大乘佛教的創始人,在小乘佛教向大乘過渡時期,他繼承了佛陀的緣起思想,批判了當時流行的種種社會思潮,對於澄清佛教思想,統一佛教內部思想,有著深刻的意義。而且沿著龍樹的中觀般若思想,大乘佛教建立了起來,並且延續了近二千年,他對後來的社會文化和大乘佛教發展都產生 了較大的影響。
龍樹在與各種思想的不斷鬥爭中,弘揚和發展他的大乘中觀理論,推動大乘佛教發展的。龍樹的理論著作很多,有《千部論主》之稱。由於他對佛教進行了系統化的 整理工作,對後來影響很大,被稱為「佛陀第二」。而且還被稱為「八宗之祖」,佛教中有八個宗派都把龍樹稱為是自己的祖宗。下面就從這幾個方面來對大乘佛教的創始人,龍樹菩薩進行一番探索,以期更好地了解聖龍樹,更好地了解大乘佛教。
一、傳奇人生
龍樹,梵文是Nagarjuna,他的母親在樹下生他,因名周那(arjuna),周那是樹的意思;他的師傅是大龍菩薩,他的成道與龍族有關,所以號為龍樹。同時可能因為阿周那是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裡般度五兄弟之一,他最為勇猛,所以玄奘又譯為「龍猛」。西藏譯為「龍成」,因為arjuna的字根ar 是「成」的意思。
龍樹菩薩的出世在佛經《摩訶摩耶經》和《入楞伽經》第八卷中有授記。《摩訶摩耶經》卷下說:「正法於此,便就滅盡。六百歲已,九十六種諸外道等,邪見竟興,破滅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馬鳴,善說法要,降伏一切諸外道輩。七百歲已,有比丘名曰龍樹,善說法要,滅邪見幢,燃正法炬。」【1】
《入楞伽經》第八卷中記載:大慧菩薩白佛言:「佛滅度後,是法何人受持?」佛以偈答曰:「於我滅度後,南天竺大國,有大德比丘名龍樹菩薩,住歡喜地,為人說法,能破有無見,往生安養國。」【2】關於龍樹菩薩的生平。《大藏經》第五十卷《龍樹菩薩傳》中有記載,這部傳記是由出生在龍樹菩薩後一百多年的鳩摩羅 什翻譯的。據說,龍樹出生在南印度德干高原的溫達拉巴地區的一個婆羅門家族,很早就以學說卓著,精通婆羅門教而聞名。有一次他和三個親友一起,學成隱身術,屢次潛入後宮,侵犯美女,使宮女懷孕了,王室人員就用沙子鋪在大門口地上,並埋伏了許多衛士,他們的身體雖不被人發現,但有足跡留在沙子上,兵士就揮刀斬去,有三個人被殺死了,龍樹藏在國王身邊,逃出了王宮,這件事促使他出家。出家後的龍樹,由於他的聰明才智,據說他三個月就讀完了佛教的三藏,為了求得更深的佛法,他開始了艱辛的長途旅行。不久,他到達喜瑪拉雅山中的一座佛塔邊,一名老比丘傳給他大乘經典,這比他以前所依的一切有部的理論大大深入了, 但他仍不滿足。我們從他出家時到山裡的佛塔受戒,以及受學於佛塔老比丘,可以看出,龍樹是與大罷系中有大乘思想的人及教義息息相通的,因為有一種說法是大眾系就有能是以護衛佛塔的一批信徒組織起來的。
不久,龍樹在大龍菩薩的引導下,來到龍宮,閱讀諸方等大乘深奧經典,得無量妙法,三個月後,通解甚多,深入無生,二忍具足。這時龍樹就已經達到決定的覺悟了,為了紀念引導他的大龍菩薩,他就稱名龍樹了。在龍宮中,龍樹還誦讀了《華嚴經》,日本人安澄在《中論疏記》中引《華嚴傳》中的話說:「大乘經多是文殊結集,佛既涅槃,諸聖隨隱,邪興,無大乘器,故攝《華嚴》等大乘教法,置在龍宮六百年,龍樹入海誦之傳世。」【3】由此可見大乘佛經的結集,大乘佛教的興起,是一個非常艱辛的求索追求的過程,條件成熟後,龍樹這樣一個優秀的人就興起了,擔負了這一艱巨的歷史使命。
龍樹得道後,就回到南印度弘揚佛教,那裡的國王排斥佛教,龍樹就應徵成為國王的將軍,在短時間內就把軍隊治理得井井有條。國王大喜,就問他是什麼人,龍樹 說是「全知者」。龍樹還用神通使國王看到天上正在作戰的神祗和惡魔。國王及婆羅門因此皈依了佛教。佛教在南印度也就得到了弘揚。
又有婆羅門妒忌龍樹,要求法,他以法術化了一個大池,自己坐到池中的蓮華上,並斥責龍樹。龍樹化了一六牙白象,坐在其上,用象鼻把婆羅門拋在地下,使他折服。
關於龍樹的死,有的說他為國王做長生藥,太子想早點繼承王位,就向龍樹乞討他的頭,於是龍樹就自殺了【4】。又有的說龍樹是在小乘佛教學者及婆羅門的重重逼迫下,自行坐化的。可見龍樹的一生是充滿波折和艱辛的,他的思想傳播與政治也不斷產生衝突,而且與當時社會上的其它思潮更是格格不入,產生了劇烈的衝突,這種衝突是如此強烈,以至達到性命相爭的地步。龍樹就是在這樣的鬥爭中弘揚和發展他的大乘中觀理論,推動大乘佛教發展的。
二、千部論主
龍樹的著作很多,有「千部論主」之稱。保留到現在,收集在《大藏經》中的就有十九種。在藏文譯本中,龍樹的著作有一百一十八種之多,其中許多是關於密教 的,而龍樹著作的藏文譯本與漢文譯本重複的只有十一種。龍樹有六種顯教方面的著作很為人重視,被稱為「六如理聚」,它們是:《中論》、《七十空性論》、 《六十如理論》、《迴諍論》、《廣破論》、《寶槃論》(即《寶行王正論》,尼泊爾還藏有梵本,一九三四年,被西方人發現,印了出來。)龍樹的藏文著作可分 為三類,一類是贊頌,有十八種,一類是密教解釋,有五十一種,一類是顯教解釋及雜著,有四十八種。龍樹的著作收集在《大藏經》中的約有十九部,這些著作又 可分為宗論部、釋經部、集經部、頌贊部。
宗論部有:
《中論》四卷 鳩摩羅什譯
《十二門論》一卷 鳩摩羅什譯
《順中論義入般若法門》 二卷
無著菩薩譯
元魏 般若流支譯
《大乘破有論》一卷 宋 施護譯
《大乘二十頌論》一卷 宋 施護譯
《六十頌如理論》一卷 宋 施護譯
《壹輸盧迦論》一卷 後魏 瞿曇流支譯
《回諍論》一卷 後魏 毗目智仙及瞿曇流支譯
《菩提資糧論》六卷 隋 達摩笈多譯
《菩提心離相論》一卷 宋 施護譯
《十八空論》一卷 陳 真諦譯
《釋摩訶衍論》十卷 姚秦 筏提摩多譯
釋經部有:
《大智度論》一百卷 鳩摩羅什譯
《十住毗婆沙論》十七卷 鳩摩羅什譯
集經部有:
《福蓋正行所集經》十二卷 宋 日稱等譯
《菩提行經》四卷 宋 天息災譯
頌贊部有:
《為禪陀伽王說法要偈》
《勸發諸王要偈》
《龍樹菩薩勸誡王頌》
《頌法界頌》
《廣大發願頌》
《十二禮贊阿彌陀佛文》
《因緣心論頌》
《因緣心論譯》
在龍樹的主要著作中,人們比較熟悉的是《中論》、《十二門論》、《菩提資糧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等。其中《中論》中講到了「八不緣起」、 「無自性」、「二諦」、「實相涅槃」等思想;《十二門論》是從十二個方面對《中論》中所闡述的緣起性空思想進行解說,是對《中論》思想的進一步闡發。《菩 提資糧論》是講要達到對緣起性空,中道實相的認識,一定要積集福德資糧,否則就會落於事物性空的一面,而對事物緣起假名有的一面認識不夠。《大智度論》是 對《大般若經》和解釋,所以《大智度論》又譯為《摩訶般若釋論》。
龍樹的思想是傑出的,他的著作較多,對大乘佛教影響很大,所以後來也就有人把一些闡述佛教緣起性空論著說成是龍樹菩薩所造,以增加論著的影響,甚至把一些 闡述唯識思想的著作也說成是龍樹所作,如真諦譯的《十八空論》。不過這正從一方面說明了龍樹菩薩思想的價值,以及他對後世佛教發展的影響。■(續下期)
注 釋:
【1】《大正藏》十二卷,第1013頁。
【2】《大正藏》十六卷,第569頁。又見於《三論玄義校釋》(唐)吉藏著一九八七年八月第一版123頁。
【3】《大正藏》四十二卷,日本安澄《中論疏記》。
【4】在這裡面還有一個故事,說樂行王作太子時,為早日繼承王位,而求龍樹菩薩佈施其頭,太子先用寶劍,但是劍如砍在虛空,無絲毫損傷。龍樹告訴他說自己的兵器業障已消除,只有昔割草時殺過一蟲,此果報未消,因此只有以吉祥草才能砍下其頭,後來果然如此。
三、佛陀第二
龍樹在佛陀滅後七百年,非常準確地闡發了佛陀的緣起思想,使他們從新認識到佛教的最根本思想;而且他對佛陀的教法進行了系統化的整理工作,創立了中觀學,在他的理論中他徹底地貫徹佛陀宣講的緣起思想,對後來佛教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因而被稱為「佛陀第二」。
中觀是對事物的一種看法,這種看法不偏於對立法的任何一邊,所以稱為中觀。所謂對立的兩邊,主要是關於事物的有和無。龍樹認為事物是無自性的,是「空」; 但事物是由從緣和合而成的,所以就不是完全「空無」。說它是「空」,是否定其「真有」,說它是「假」,是否定其「真無」,能同時看到事物的這兩種屬性,就 能得到事物的中道實相了。
龍樹的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代表作《中論》中,《中論》一書的主要是講「緣起」、「無自性」、「中道」、「二諦」、「涅槃」等思想的。
(1)《觀四諦品》中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5】這就是說萬法都是因緣而起的,即一切法都是由於種種的條件和合而成 的。既然是和合而成的,那麼事物就有所依賴,而「若法因待成,是法還成待」。【6】那麼事物就永遠是在無盡的條件鏈子下存在著,因而就到底,就是沒有獨立 的自性的,只是虛假的名相概念而已。
(2)從緣起理論出發,龍樹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空的,沒有自性。他說:「因緣中有性,是事則不然。」【7】因為事物如果有決定的自性,則一切生滅現象都無法 存在,世界則會殭化、固定、靜止不變。龍樹在《觀四諦品》中說:「若有決定性,世之種種相,則不生不滅,常住而不壞。」【8】又說:「若一切法不空,則無 有生滅,如是則無有,四聖諦之法。」【9】並且還說,如果一切法不是空的,那麼涅槃也沒有,《觀涅槃品》中說:「若諸法不空,則無生無滅;何斷何所滅?而 稱為涅槃」【10】因此佛教並不認為一切法自性空是消極的,而認為它是世間萬法生成的基礎,有著積極的意義和價值。正如《觀四諦品》中說的:「以有空義 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11】
佛教以緣起理論起點,推出萬物都是空無自性的,又從反面說如果諸法不空,則有種種過咎,這樣也就進一步說明緣起理論的正確性,因而在《中論》中他把緣起理論推得很高,說:「是故經中說,若見因緣法,則為能見佛,見苦集滅道。」【12】
(3)在緣起和性空的理論基礎上龍樹提出了中道思想。萬法是緣起的,所以是空,但萬物既然緣起了,就不是空無所有,就不是不存在,而是一種有,這種有沒有 自性,只是語言的方便設施,只是名言概念,所以稱為是假名有。對於事物的空性和假名有,龍樹在《中論》中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 中道義。」【13】在這裡龍樹兼顧假有與性空來說中道,認為只有同時看到事物的性空和假有兩面,才是中道正見。由於事物都是緣起無自性的,因此對從它有自 性而產生的正反兩邊的判斷,如斷常、生滅、一異、來去,都是錯誤的。這些緣生緣滅的二分法當下就是空的,沒有自性,因而不可以說它是生,是滅,是斷,是 常。這正反兩邊都要否定,即不生不滅,因此龍樹在《中觀》開頭就標出「八不」以表明他的思想,闡述他的八不中道理論。
(4)二諦說:龍樹在闡述他的中道思想時,認為要同時看到空和有,即不能偏於有或空,這也就是真空與俗有不二,就是佛教的二諦說。龍樹對二諦思想很重視, 他在《中觀》觀四諦品中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收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 義諦,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14】
俗諦,是說因緣生法是有,不是無或不存在,由於眾生對於因緣生法的執著,諸佛就即因緣生法而開方便門,認為諸法是假有,只是分別出來的幻想,但它們也是不相錯亂的。
第一義諦,是指因緣生法沒有自性,當體即空,也就是諸法實相。它是離言說議論的,是不可言說的。《觀法品》中講:「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15】
真諦與俗諦只是佛陀引導眾生的方便,事實上只有一個真諦存在,這就是所謂不二法門。因此真諦與俗諦在本質上就是同一樣東西,是相即的,是一體一用的關係。 世俗的萬物當下就是空的,就是實相,並不是在世俗事物之外,另有一個實相存在,否則就是把有和空看成是兩樣東西,以空去反對假名有,這正是龍樹所批判的。 他在《觀行品》中說:「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16】
(5)涅槃:涅槃是寂滅的意思,也就是諸法的本性。般若學從緣起法講,一切都不是決定的生滅,所以一切法的生滅與一切法的不生滅(即寂滅),並不排斥,而 且從本質上說就是同一的。依緣起法則,一切法因緣和合而成,是沒有自性的,它的生滅就如同幻化的一般,只是人的第七意識分別、執著才有的,這種如幻如化的 生滅,如同海市蜃樓,當下就是空的,是不生不滅的,是究竟寂滅的,與涅槃沒有差別。而涅槃也不是開世間法而存在的,涅槃就是就著世間一切法而說的,所以說 兩者的實際本質沒有差別。《中論》觀涅槃品中說「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差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差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 【17】
龍樹所宣講的「空」的思想,對佛教的發展產生了大的影響;而西方哲學界對他的思想也給了很高的評價,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大師卡爾.雅斯貝斯在一七五七年著的《大哲學家》第一卷中,列舉了十五位世界「偉大的哲學家」,其中就有佛陀和龍樹。
四、八宗之祖
龍樹由於他思想的價值,對後來的佛教發展影響很大,被稱為佛教「八宗之祖」,佛教中的俱舍宗、成實宗、律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天台宗、真言宗,都把龍樹稱為是自己的祖宗。
三論宗以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大智度論》和龍樹的弟子提婆的《百論》為依據建立自己的體系,而且中國三論的初祖羅什所傳的就是龍樹正統的中觀思想,所以三論宗自然以龍樹為開山祖師了。
受三論宗的啟發,智者大師創立天台宗,他上承慧思、慧文之學,而這兩人也是與《中論》、《大智度論》有關的,《摩訶止觀》中記載慧文時說:「文師用心,一 依《釋論》。」【18】而智者大師在《觀心論》中也說自己是「歸命龍樹師」【19】。因而天台宗也以龍樹為自己的祖宗了。
因龍樹作了《十住毗婆沙論》,對《華嚴經》的《十住品》有註釋,所以華嚴宗人向印度方面尋師承,也就把龍樹看成是自己的祖先了。而且龍樹曾深入龍宮誦讀《華嚴經》,從中悟入無生法忍,並使它流傳於世,因此華嚴宗就把他看是自己的祖宗了。
法相宗是源於印度的瑜珈行派,而瑜珈行派是推崇龍樹的中觀思想的。瑜珈行派與後期的中觀學之間有著很深的分歧,但瑜珈行派學者並不否認龍樹的思想和成就, 他們只是認為龍樹的後繼者在論說空時有執著於空的傾向,的惡取空的傾向,認為這種思想傾向對佛教的發展很不利,所以就從萬法惟識的角度講關於宇宙萬有的種 種認識。他們也認為自己的思想是源於龍樹的般若思想的,他們認為其重要理論三性思想(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是從龍樹的二諦理論發展而來的, 是龍樹思想二諦思想的必然結果。他們又認為瑜珈就是般若,是得到大菩提的最勝方便,兩者是統一的。由於瑜珈行派與龍樹思想之間的淵源關係,所以從瑜珈行派 發展而成的法相宗也就自然尊龍樹為祖宗了。
龍樹作的《十住毗婆沙論》中有《易行品》一章,說淨土法門,道理簡單,較易實行,是一條捷徑。因此淨土宗人就龍樹看成自己的祖宗,認為自己是義學以外的捷徑法門,並把龍樹的話看成是調和淨土思想和義學的依據。
據說龍樹曾開鐵塔,向金剛薩菩薩(顯教理稱為普賢菩薩)請出密法,從而密法才開始在人間流傳的。因而龍樹理所當然的又成了密教的祖宗了。而且開元三大士之 一的金剛智,說自己的老師是龍智,並說龍智是龍樹的弟子這樣龍樹與密教的關係就越來越近了。而在以密法為核心的藏傳佛教中,龍樹的中觀思想更是藏傳佛教中 主導思想,有著不可動搖的地位。
在南朝,律宗大師僧把龍樹列為律宗的第三十四代宗師,僧在他的《薩婆多部記》中說:「大聖遷輝,歲紀綿邈,法僧不墮,其唯律乎!初集律藏,一軌共學,中代 異執,五部各分。既分五部,則隨師傳習,唯薩婆多部遍行齊土。」【20】這就是說律藏本來是大迦葉和阿難結集出來的,接下來分為五支,而只有薩婆多部,即 說一切有部的法律法傳入中土。而龍樹據說是在說一切有部出家的,與大眾部的僧人多有接觸,這樣僧也就把龍樹說為是律宗的祖宗之一了,把他列為第三十四代, 把提婆列為第三十五代。
小乘俱舍宗和成實宗也都把龍樹視為自己的祖宗,這也是有原因的。俱舍宗是以世親的《俱舍論》為理論依據建立起來的,它講的五位七十法與法相宗講的五位百法 是很相近的,因此在大乘佛教興起後,它就附屬於法相宗了,而法相宗與龍樹菩薩的思想是有一定關係的,是把龍樹視為祖宗的,所以俱舍宗自然也會把龍樹視為自 己宗派的祖宗了。成實宗是以《成實論》為理論依據建立起來的,它是鳩摩羅什翻譯到中國來的,成實宗思想與大乘佛教的思想有著相近的地方,當時人們都認為它 是大乘經典,後來吉藏等人把它判為小乘。成實宗與三論宗在發展過程中曾有過辯論,成實學者不敵三論學者,最後成實宗也就附屬於三論宗而傳播;而三論宗思想 是直接從龍樹傳下來的,與龍樹有著大的淵源,由此成實宗也就自然會以龍樹為自己的祖宗了。
龍樹菩薩的一生是非常充實和圓滿的,他以火一般的激情,從事著極其清明的理性批判,他繼承了佛陀的緣起思想,以他極其犀利的智慧之劍,除去了人們一切的名 言戲論,為人們從情思見解中解脫出來開闢了一條道路,這對大乘佛教的發展,對世界文化的發展都是有著重大意義的。人們只要閱讀龍樹的著作,接觸到他的那如 同烈火、如同金剛般的智慧,都能深受感染,都能對這個名言世界有一定的超越。龍樹開創了大乘佛教,是八宗之祖,從這種意義上說,稱他為佛陀第二不是最為確當嗎?
注釋:
【5】【6】【7】【8】【9】【10】【11】【12】【13】【14】【15】【16】【17】龍樹《中論頌》金陵刻經處,第26頁,第11頁,第 14頁,第27-28頁,第25頁,第28頁,第26頁,第28頁,第26頁,第25-26頁,第18頁,第13頁,第29頁。
【18】【19】《大正藏》、《摩訶止觀》四十六卷、四十六卷。
【20】《出三藏記集》(梁)釋僧槃撰,中華書局一九九五年十一月第一版第466頁。
從龍樹菩薩的故事中得到的啟示
在佛教的歷史上,從印度到中國,對弘揚大乘佛教貢獻最大的當屬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這兩位菩薩都是佛陀在經典中授記過的聖者,也被後來的大乘佛教各個宗派都尊奉為共同的祖師。在了解了鳩摩羅什翻譯的《龍樹菩薩傳》之後,我們除了對龍樹菩薩充滿敬佩之外,還應該從他的故事中得到一些啟示才是。
一、如何看待自己,認識自己,完善自己
1. 做人要低調,不要翹尾巴
龍樹菩薩天資聰明,但是小時候卻因為太過狂傲,以至於變成了不良少年,學隱身術,到王宮做出了一些讓人覺得可恥的事情。由此可見,一個人聰明是好事,但一定不能因此而傲慢。蘇東坡曾經說過,「人皆養子盼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曹雪芹也在書裡寫道,「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所以做人啊,還是要謙虛低調點,還是要保持忠厚老實的本色才行的啊。
2.交朋友要謹慎,不要誤交損友
龍樹菩薩年輕時候交的那三個朋友,也都是很傑出的優秀青年,但是因為沒有在道德上完善自己,所以不知道應該把自己的才能用在做一些對國家和人民有意義的事情上。龍樹菩薩交了這樣的朋友,互相沒有向好的方面促進,反而一起去做壞事去了,實在是很可惜的事情。所以我們在學佛中也要盡量交一些好的朋友,能夠互相在好的方面有所促進。
3.要勇於承認錯誤,改正錯誤
一個人犯了錯誤不可怕,只要能夠勇於改正就仍然是個好人。龍樹菩薩的事情也恰好證明了這個道理。龍樹菩薩小時候犯的錯誤,實在來說是很嚴重的,是人生一個很大的污點。但是龍樹菩薩在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幡然悔悟,走上了學佛的道路,從此改變了自己的一生,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實在是善哉善哉。
我們在學佛的過程中,也應該認識到自己的確是個凡夫的事實,不能總覺得我就是對的,總要跟人爭辯個對錯出來,而且即使自己錯了也打死都不認錯。這就是我執啊,是沒有善根沒有智慧的表現,真正有智慧的人是能夠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改正自己的錯誤的。
4.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一個人稍微有了點成績和名氣的時候,一定要有自知之明。龍樹菩薩在學完了小乘經典,打敗了當時的外道和一些小乘論師之後,就覺得自己真的了不起了。這時候又有個外道故意的吹捧他,說他是無所不知的聖者了。龍樹菩薩這麼有智慧的人,已經有這麼搞的成就了,都由此犯了妄自尊大的錯誤,打算開宗立派自己做祖師了,要製定新的戒律,製定新款式的衣服給自己的弟子穿。幸虧這個時候有個大龍菩薩及時點醒了他,不然的話,龍樹菩薩也就成了附佛外道,而不可能真的成為菩薩了。
我們現在很多的法師,最應該在這方面吸取教訓,不能因為自己有一定的名氣了,就覺得自己真的是了不起的高僧大德了,就真的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別人崇拜自己讚歎自己是天經地義的,甚至覺得自己可以開宗立派做祖師了。說真的,這樣的後果是很可怕的,這樣的行為和想法也是很可憐的,我們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才行。
5. 佛法無量無邊,不能自滿
龍樹菩薩在沒有學佛之前,對於世間的學問已經覺得都掌握了,所以驕傲自滿了一把,結果差點把自己的命搭上。後來學遍了小乘的佛教經典,又開始驕傲自滿了,結果差點開宗立派成了附佛外道,如果不是大龍菩薩點醒了他的話,這個後果更可怕。龍樹在龍宮裡才知道佛法是多麼的深奧廣博,才知道自己以前的驕傲是多麼的膚淺。
我們現在學佛,經常是略有一知半解,就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了佛法的全部了,也開始驕傲自滿了。古人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句二十年前小學生整天寫在課桌上的名言警句,我們現在還是有必要時常回味一下的。
二、如何對待他人,與別人相處
1.要尊重所有的人,要遵紀守法
龍樹菩薩小時候之所以成為不良少年,首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對他人的尊重,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權,所以就會為了自己的欲樂而傷害他人;其次,是法律意識淡薄,不懂得遵紀守法是每個公民的義務,也是一個人的道德準則的體現。
我們學習佛法,也是如此,首先要懂得尊重別人,時刻保持一顆平等心,知道每個人都跟自己是一樣的,自己希望得到快樂,別人也不願意痛苦,自己不願意被人鄙視侮辱,別人也希望獲得尊重和關心。所以,在對待別人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將心比心,由己及人。
2.要提防別人的忽悠、奉承和吹捧
學佛人之間是經常互相奉承和吹捧的,不但居士經常吹捧出家人,尤其是有點名氣的法師,動不動就將一些「高僧大德」、「辯才無礙」、「善巧方便」之類的高帽子扣腦袋上,說真的,這樣確實有些肉麻。即使學佛的居士互相之間,也經常互相奉承讚歎。也許奉承別人的人本身沒有什麼壞的心思,但是聽的人要是抵抗能力不強的話,就會真的覺得自己了不起了,就會驕傲自滿,妄自尊大了。
龍樹菩薩都差點抵抗不了外道的忽悠,自大的要開宗立派了,何況我們這些腦袋經常進水的凡夫俗子呢?所以聽到有人讚嘆自己的時候,一定不要被忽悠了。
3.要能夠聽從別人善意的勸告
龍樹菩薩雖然差點被外道忽悠了,但是當大龍菩薩來點化他的時候,他還是很快就明白了自己的錯誤,可見菩薩畢竟是菩薩,善根的確是深厚的。我們在學佛的時候也是如此的,如果有同修勸我們改正錯誤的時候,一定要認真的想一想,不能為了面子而死不認錯。
4.與人相處,要注意方式方法
龍樹菩薩制服婆羅門外道的時候,直接使用法術,變出一個大白象,把那人摔的腰酸背痛腿抽筋,但是要度化不信佛的國王的時候呢,卻寧可先去應聘做軍官,給人家打打工,而且還不領工資。這就是菩薩為了度化不同根基的人,而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這就是佛法說的善巧方便。
我們平時與人相處,當然沒有龍樹菩薩那樣的水平和本領,但是我們要領會這個精神,對別人說什麼話,做什麼事,盡量都要以能夠促使別人在學習和修行上有所進步為目的,而不能為了跟別人爭個高低,甚至爭名奪利。
5.不能盲目的崇拜別人
龍樹菩薩是大乘佛教中最值得我們尊崇的祖師,他對佛法的理解,他的修行境界,在佛陀之後唯有無著菩薩能夠與之相比。但是,佛陀也明確的授記過,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是初地的聖者,那麼,試想一下,以龍樹和無著這樣的大菩薩的境界,才僅僅是初地的菩薩,我們其他的一些祖師或者高僧大德,總不會超越他們吧?
現在佛教界經常有浮誇風的行為,動不動就宣揚某個法師是幾地的菩薩,或者是什麼菩薩再來,或者是什麼什麼轉世,如果我們稍微清醒點的思考一下,就不會盲目的去搞這些個人崇拜了。為什麼呢?龍樹和無著兩位佛授記過的菩薩,都僅僅是初地菩薩,提婆和世親嚴格意義上來說還沒有成為真正的聖者,我們如果盲目的推崇一些法師或者居士,豈不是很可笑的事情嗎?
所以,我們要尊重在佛法上獲得成績的人,但千萬不能搞盲目的個人崇拜。佛法是理性的真理,佛教是理性的宗教,我們學佛,一定要做個理性的佛子才對。
顯密八大宗的祖師龍樹菩薩都念佛往生極樂世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