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為什麼理觀對淨土行者甚為重要

問:請問師父,何謂理觀,為什麼理觀對淨土的行者甚為重要?

淨界法師答:理觀,簡單的講,就是對道理的觀察,佛陀出世以後講了很多的道理。當然天台宗的天台智者大師的大智慧,他把所有的真理,他把它做一個歸納,把這個道理分成三塊,空、假、中三觀,這個天台智者大師不可思議,其實整個大乘的觀法是非常複雜,非常多元化的。

他能夠用三個簡單的東西,把所有的止觀,一百部大藏經講的止觀,全部做一個總結,沒有離開空假中三觀,沒有。當然他空假中三觀,是觀一念心性,觀一念心,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他第一個先觀空,再觀假,再觀中,這個天台的觀空,它跟小乘不一樣,小乘的空是觀外境的變化,它是觀,向外去觀這個六塵的所緣境。

大乘的觀空一定要知道,你這出去你就不是觀空了,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大乘的觀空是迴光返照,觀你心性的本體,你是本來是清淨。我再講一次,你這個方向錯,你就完了,大乘的空觀它不觀外境的,因為你外境觀不完,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有一個根本就是以心為本。

所以它一開始觀空,就觀你從什麼地方來,你的內心的本體是什麼,找到我們的生命的本來面目。我們在三界裡面打滾太久了,我們在三界裡面攀緣太深,我們基本上已經幾乎忘了我們家是什麼樣子,因為你在外面流浪太久了,家長得什麼樣,你都忘得一乾二淨了,現在我們要試著回家。

我們為什麼會離家越來越遠,這個地方有道理,就是我們對生命的相狀,會產生執取,我們過去生造了很多的業力,有善業有罪業,這個業力在表現的時候,它一定是有一個相狀,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其實相狀沒有錯,相狀它只是如實的把這個你過去的業表現出來,它哪有錯呢?

你是罪業表現出來,它就給你一個不如意的痛苦相狀,你這個善業起現行,它給你一個快樂相狀,相狀沒有錯,但是問題出在哪裡呢,就是我們不知道緣生緣滅的道理,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我們在相狀產生了堅固的執取,糟了,我們的心住在相狀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從今以後就離家越來越遠,因為你的心本來沒有相狀,結果你住在相狀,你就被相狀牽著走。你要能夠回家,有一個觀念很重要,就是兩句話,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就是你要勘查因緣的生滅相,這個《楞嚴經》很強調,你沒有把因緣的生滅相參透,你就回不了家。來,我們來試著回家,因緣和合,虛妄有生,什麼叫因緣和合,虛妄有生,比方說這是我們的心,一個明瞭的心,清淨本然週遍法界,一念明瞭的心,這是我們的境,我們過去的業力,現出來的身心世界。這個整個六塵的境界,我們的心跟外境一接觸,啪,接觸了,它創造一個識,根塵碰撞一個相狀出來,一個了別的一個分別心,一個識,根塵識,把識給創造出來了。

但是這個識這種分別心,這種妄想它很快就過去了,它帶有相狀,但是我們沒有讓它過去,因為你的心跟境接觸的時候,創造一個相狀,創造一個分別的時候,當這個相狀,本來外面的相狀消失的時候,你的心中的相狀沒有消失掉,關鍵在這裡,你抓住不放,本來這個相狀已經過去了,但是你還沒有過去,問題就在這裡。

外在的相狀已經變成你心中的相狀,然後你就從此以後在心裡面,一而再再而三的攀緣它,從此以後對你來說,你就揮之不去了,是這樣子來的。其實它本來是過去了,它本來就是一個生滅相,結果你搞得變成不是生滅相,就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就是說我們總會覺得說,是哪一個人,哪一件事情傷害了你,其實不是!人事的因緣它是一個業力的顯現,它本來很快就過去了,它會讓你一時的痛苦,但是它不可能,創造一種長時間的罣礙,不可能。長時間的罣礙是你自己捏造,你自己抓住相狀不放的,是你自己不願意,放下你心中的相狀,問題在這兒。

所以這就為什麼你會離家出走,因為你不想把心中的相狀放下,然後就牽動了另外一個業力,這造成了生命的惡性循環。我們一生當中把自己的心,弄得負擔很重,我們從小到大,從你開始有分別心,小時候你的分別心比較薄弱,你都是直覺的反應,但是你慢慢長大以後,你的第六意識開始活動以後,你就不斷把外在的相狀往裡面倒,弄得你壓力重重,弄得你心中,心有千千結。

現在我們要考慮我們是不是該把相狀放一放的時候了,就是說你把那個相狀往心中倒,第一個你的心弄得很被動很痛苦,第二個你臨命終的時候也不自在。所以我們永遠會活在過去就是這樣,因為你這個相狀,是過去的業力變現,它本來是很快過去的,但你又是執著過去的相狀,結果你失掉了未來。

你背著相狀走,你就沒有未來可言,你永遠活在過去,你永遠活在過去的回憶。你走不出過去,你就沒辦法開創未來,你就創造了生命的一種輪迴的力量,就是十二因緣裡面的愛、取、有。

為什麼我們所造的業力,會變成有呢?會變成一種強大的成熟業力呢?一定經過你愛取,你不執著相狀,光是有業力不能變成有,不能構成有。我們沒辦法去改變我們所有的生死的業力,但是你如果把相狀放下,阿彌陀佛就可以救拔你,如果你願意把心中的相狀,好的相狀壞的相狀全部徹底放下,就把心帶回家了。

其實我們心中本來就沒有相狀,你也不需要相狀,首先你要先知道,你要回家你要知道,相狀對你是沒有好處的。所以你能夠把一切成敗得失的相狀徹底放下,就是觀照現前一念心,本體即空,離相清淨。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你不必把相狀去掉它,本來就沒有,你只要把它放下就好。

很多人修行都不知道,什麼叫做去掉你心中的相狀,還在那個地方,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你不要去擦它,你本來就清淨,你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就把它放下就好,你去擦它幹什麼,你的鏡子裡面本來就沒有灰塵。

所以這個空觀,是一個人很重要的成敗關鍵,因為你不修空觀,你假觀修得再好,你的水平就不高了,這個人檔次不高了,你很難成就了。你幾十年來,你的心中累積這麼多的灰塵,你的心根本就沒有造業能力了,你根本動彈不得了,你被你自己的蜘蛛網,都綁得緊緊的,你的心已經根本沒有能量了,你就光是應付人事的成敗得失,你就受不了,你哪還有時間念佛呢,你哪還有什麼憶佛念佛呢。

諸位,你要想一想到底是誰綁住了你,是誰障礙了你,你要把這個關鍵找出來。不要向外面去找,業力顯現相狀,它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它是一個生滅相。但是為什麼這個生滅相,你接觸以後,你在你心中變成揮之不去呢,就是你有愛取,你的心裡面,有一種取著的一種毛病,一種盲點,就是攀緣心。

空觀的智慧就是在調伏你的攀緣心,不是在消滅相狀,你的病治好了,相狀自然脫落,你的內心生病了,關鍵在這。所以空觀是在療治你心中的攀緣心。我希望我們大家慢慢知道,當你放下的時候,你會得到更多,就是說你要試著,你放得越下,其實你的生命越開闊。

我們現在思考模式錯誤,我們以為我們要追求,我們才有安全感,這其實是錯的,你自性本來很多功德,之所以沒辦法顯現,是因為你追求太多,而不是你放下太多。你如果願意把相狀慢慢的放下,慢慢的放下,你能發覺生命更開闊,阿彌陀佛的光明,對你的照射更強烈。

所以這個大乘的一心三觀裡面,空觀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先離相,不是叫你把相狀拿掉,它本來就沒有,你不要拿掉,你只要放下它就消失了。所以空觀是讓你放下心中的相狀,回到清淨的本性,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就是開始做生命的調伏跟引導,我們放下以後,我們還有一些等流習氣。所以淨土宗它還要觀兩個,這個假觀,淨土宗主要是觀,一個觀眾生法界,一個是觀佛法界,這個佛法界主要是彌陀的法界,觀娑婆世界輪迴的痛苦而厭離,觀淨土的功德莊嚴而欣求,調伏愛取,那麼最後欣求淨土,這假觀。

所以這個整個理觀呢,就是在調整心態,你心態調整好了,一句佛號再提起來,那就是一句佛號信願具足,無量光、無量壽。佛陀的話真實不虛,只要你方法操作正確,真的是一句佛號,真的是無量光、無量壽。

理觀為什麼,對淨土宗這麼重要呢,簡單的講就是因為你念佛,當然你念佛你只是想要求平安,那就另當別論了。你如果從求往生的角度,了生死的話,你就要注意臨終的正念這一塊,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三個條件。

心不貪戀,意不顛倒,這兩個就是理觀,你要能夠不貪戀、不顛倒,你的心態要調整。你臨終的時候提起佛號,你的心態要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兩個心態要同時現前。第三個正念分明,這個正念分明就是提起佛號,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所以理觀呢就是說,當然它的目的,就是先把你的心態調整好。淨土宗的往生應該具足兩個條件,一個是大乘的善根,一個是淨土的善根,兩個都有需要。大乘的善根來建立一種心靈的力量,心力不可思議,從你的心中的妄想執著中把它釋放出來。第二個淨土的善根,把佛陀的力量把它導歸到你的生命當中,一心歸命,所以心力跟佛力的結合,就是你往生的時候了。所以理觀,跟淨土宗的念佛的事修,一個強調心力不可思議,一個強調佛力不可思議。

就是蕅益大師說的,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不可思議,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就是為什麼要修理觀,因為加強你心靈的力量,臨命終的時候,你如果是心有千千結,這個佛號對你幫助不大,不是佛陀沒有準備好,是你沒有準備好,感應道交不是單方面的,當月亮準備好的時候,你的水也必須要準備好,這個東西沒有人可以幫我們準備。

我講實在話,阿彌陀佛該準備的都準備好,這個阿彌陀佛的聖號,佛陀能夠做的已經做到極限了,他能夠做的部分做到極限。他整個四十八願的功德,都灌在一句佛號裡面,身為佛陀他已經做了他最大的努力了,他這個佛號,已經該有的東西他都準備了,但是我們準備好了沒有,問題在這兒,你準備好了沒有?

感應道交,你不能把所有的東西,責任都推給佛陀,說我不往生,阿彌陀佛你沒有慈悲心,不能這樣講,是你沒辦法跟他感應,你沒有準備好。所以理觀就是在做一些我們的準備,理觀成就心靈的力量,你對彌陀的一心歸命,是創造佛陀的力量,這個就是感應道交。


淨界法師:我們在開始修行之前,要先調整心態!

大乘佛法有八萬四千個法門,但是我們可以把它歸納成兩個重點:一個是理觀,一個是事修。理觀是一種內心智慧的觀照,我們一般叫作內善根;事修是一種外在的法門的修學,是一種外在的助緣。

從大乘佛法修學的因緣觀角度來說,我們是先有理觀才有事修,因為理觀在經典上判作是我們因地的發心,它是一個種子。如果這個種子是錯誤的,我們就很難創造一個正確的結果出來。

從佛法的角度來說,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是沒有資格修學法門的,一定要有一個道前基礎。就是說我們在開始修行之前,要先調整心態。

從《楞嚴經》的角度來說,我們每個人在無量的生死當中,心態已經是錯誤了,叫作顛倒妄想。顛倒妄想的形成,《楞嚴經》講出了三個程式:就是感受、想像跟執著。

我們剛開始內心受到外境的刺激會有一個感受,這個感受帶動我們心中錯誤的想像,然後想久成性,就變成一種很堅固的習性,一種自我意識。當我們的想像落入到自我意識時,我們就沒辦法去改變自己了,因為它是一種堅固的妄想。

所以我們凡夫的心是從感覺而觸動的,這個感覺是由外境而來的,這種心是不能使用的,因為這是生滅心。一個生滅的心,不可能創造一個不生滅的功德。

佛陀在經典上說,你用沙是煮不出飯來的,因為沙非飯本,我們一定是找到米才能煮成飯。因此在佛法修學當中,在修法之前要有基礎,就是把這種向外攀緣的心轉成向內安住的心,我們才有資格來修學一切法門,而趨向無上菩提。


淨界法師:對治煩惱有兩種選擇

我們要對治煩惱時,你有兩種選擇:

第一個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第二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一) 我們一般在對治煩惱是用枝末,你煩惱很重,我就抗拒你,【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蕅益大師說的:剛開始對治煩惱,譬如二軍對峙,強者為勝;你有三分的力量,我用十分的力量來抗拒你,我們剛開始叫抗拒煩惱,弄到自己很辛苦,入道多辛苦,行道多退轉,因為你疲於奔命嘛!所以我們剛開始對治煩惱是壓抑的,好一點就轉移目標,我不管你;你不管它,它還是在活動,你的病根沒有解決啊!那麼在時時勤拂拭當中就是對治、抗拒,這壓力是很大啊!

(二) 但是本經的方式不是這樣,你不要抗拒它,你面對它,你只要問煩惱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它就完了!

煩惱最怕你迴光返照;因為它沒有實體,它會變現很多假相來欺騙我們,讓你心有所住、然後分別…

你看我們一個人喜歡喝咖啡,我們第一念心…一個人喝咖啡,你只有第一口真的喝到咖啡,第一口而已;你的心跟咖啡接觸的時候,嗯!不錯哦,這個咖啡不錯,口味不錯哦。你第一口真的喝到咖啡,你買的好咖啡,只有第一口受用到;第二口開始攀緣…你的心住在妄想,你沒有喝到咖啡,你被妄想帶著走,這咖啡是從哪裡買的?它跟哪一個廠牌比較怎麼樣?第二口的時候,你再也喝不到咖啡,你活在你的【名言分別】當中,就是這樣子!

我們活在自己的妄想,帶給我們憂愁苦惱,引生我們的生死業力就在這個地方。

取著這個相狀以後開始攀緣、分別,然後看到一個相狀、又創造另外一個其它的假相,使令我們心跟境當中,產生很多很多的妄想。使令我們拜佛、念佛、持咒的效果都表現不出來,本來我們念佛持咒真的是可以產生強大力量的,但是妄想產生障礙、煩惱障。那這怎麼辦呢?當然你可以對治它,但是很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迴光返照 ─你從什麼地方來?

【覓之了不可得】。

古人說:直了妄想無起處,通身熱惱自清涼!

妄想是沒有起處,它本來是無生嘛,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它只就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心境接觸那當下,產生一個假相,當外境離開的時候,它也覓心了不可得。所以印光大師說:對治妄想就是【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不是要你去斷妄想─【不隨妄轉】這四個字─迴光返照,不隨妄轉就做這件事情。


如瑞法師:別在煩惱當中浪費自己的生命

光陰就是這樣快得很,我們現在明白應該使勁地抓住它,不要浪費它。但是是無可奈何,就像眼睜睜看見他溜走,我小時候在山裡面,門前是條大河,不小心把一件東西丟到河裡,眼睜睜地就被河水沖走了。所以也能體會「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光陰就像流水般,一直在流淌。我沒辦法抓住它,但是,盡可量的利用它。因此,沒有任何的資本可以來浪費時間。

很多的煩惱,用智慧去觀照,就會發現,根本就沒有什麼可煩惱,只自己心裡的人我是非在作祟,讓自己去煩惱。在煩惱當中浪費自己的生命,在人我是非計較當中浪費自己的生命。

很早很早的時候,海倫寫的一本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因為我們沒有飽受過在黑暗中的痛苦,也許天天的光明對我們來講都顯得不那麼珍貴。現在也有人興起愛心的活動,把自己的眼睛蒙上三天,三天過後,你再來享受擁有的光明,又是怎麼樣子的感受呢?

學佛先要從苦空無常來了解,知道世間的三苦、八苦、無量諸苦,會讓我們就在虛妄造的業裡頭,不斷地受到我們所造作的這個果報束縛。雖然理是很明白,但是如果我們不去實修,仍然會造作,由於貪瞋癡的煩惱,作殺盜淫妄的惡業,會導致墮落惡道。即使生到人中,也有種種的殘缺。因此能夠生起信心,真的珍惜我們現前的命光,好好地在心地上,好好地落實在我們的行為上,來讓這句「阿彌陀佛」體現出光彩。阿彌陀佛!


星雲大師:消除煩惱的方法

我們的身心裡有多少煩惱,你曾經算過嗎?籠統來說,有八萬四千煩惱魔軍。

煩惱的統帥就是我們自己,「我」的下面有六個軍團的司令----貪、嗔、癡、慢、疑、邪見,他們各自領導了一群嘍囉小卒,惱害我們的身心,也惱害他人和社會。

煩惱這個東西是非常的可怕,他好像火焰要燒燬自己,要讓所有的善美功德都不存在。煩惱又像盜賊,搶劫我們所擁有的一點功德法財;他像兇猛的惡浪,要讓我們和他同歸於盡;他像一田的雜草,讓我們心田里長出的善苗,不能順利成長。

煩惱是心與境接觸後所產生的情緒作用。平時由於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心,專好和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勾結,一有勾結,就會產生出貪瞋癡的煩惱。因此,要想消除這許多煩惱,先要斬草除根,把統帥煩惱的主帥捉拿。所謂「要學佛法先無我」,「無我」並非是要毀滅我們自己,「無我」是要我們「轉識成智」,例如轉貪心為喜捨、轉嗔心為慈悲、轉愚癡為慧心、轉假我為真我、轉小我為大我。

當然,凡夫都有煩惱,但一些有信仰、有修養的人,則把煩惱降到最低。你是煩惱人嗎?以下告訴你一些消除煩惱的方法:

第一、結交善知識的朋友,不要和煩惱人來往。

第二、常常責備自己沒有出息,慚愧自己怎麼會有那麼多煩惱?只要你能生起正念,煩惱就會消失無蹤。

第三、待人親切,主動對人微笑、說好話,讓別人讚美你、欣賞你,就會有力量消除煩惱。

第四、經常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能夠以寬容、體諒的心對待別人,自然減少人我是非,煩惱也就無由生起。

第五、發心工作,讓自己忙碌起來,這是減少煩惱的良方。

第六、有了煩惱,能夠自省改過,這是最勇敢的人。

「無煩無惱心自在,喜樂生活風光好。」煩惱並非一定都是從外境生起的,有時是庸人自擾。一般說來,具有喜悅性格的人比較容易排除煩惱。當一個人受到委屈、打擊時,能夠想得開、放得下,面對苦難時不煩惱、不怨恨、能擔當,自己能做自己的工程師、醫生、雕刻師,自然能在無煩無惱中安住身心。


淨界法師:人越到晚年越要收心安住

我們平常當然理觀不礙事修,理事圓融,你該拜懺還拜懺,該調伏粗重煩惱還調伏,但是你永遠要知道,你心是住在一個無相的真如,是無所得的。你不是想要得到什麼東西,你不是透過拜懺去得人天福報,去得到什麼東西,你只是透過這個拜懺來開顯自性的功德,人生只是自我完善。

可能你平常事修的成分會多一點,但是到臨終的時候,其實臨終的開示,嚴格來說臨終不是到了躺在床上才叫臨終,不是這個意思。你應該在死亡前一兩個月,你就叫臨終了。你自己也知道,差不多了,這個時候你就要收心了,慢慢慢慢調整心態,把心慢慢慢慢地調到真如的因緣裡面來,就是要慢慢回家了。

因為你一旦落入第六意識,修行當然靠第六意識,因為你要有第六意識才有辦法借相,第六意識它能夠創造一個相狀,你才有辦法去拜懺。你為什麼起慚愧心呢?當然你要捏造一個相狀——因為我業障深重,我不拜懺可能會墮三惡道。你要用這個相狀來激發你的慚愧心,所以我們剛開始是要藉相。

但是,越到晚年的時候,安住力越重要了。因為你該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是看你怎麼安住。在你身體旺盛的時候,事修很重要。到了臨終的時候理觀,因為你不可能從床上爬起來再去拜懺了,就靠理觀了。怎麼樣讓你自己不受業力的干擾,不受妄想的干擾,這個時候你的心理素質就很重要。

嚴格來說,越到晚年,你要慢慢慢慢把心帶回家了,就是回到真如,要收心。所以,如果晚年的時候,你的心還是一直在向外攀緣,你大概不會往生了。不管你怎麼用功,因為講實在話,就像蕅益大師說的,你一個人不修理觀,你就是一天拜個十幾萬拜,給你拜一百年,你消的業障如爪中土,未懺悔的業障如大地土。

真正懺悔的意義,只是培養慚愧心,斷相續心而已,讓粗重的業力沉澱下來。但是很多業力都還在的,這個時候你必須靠真如來吸收這一些剩餘的勢力了。所以,越到晚年你必須收心,回到你內心最深的地方,不生不滅的清淨本性,在那個地方住下來。你觀察這些相狀都不是你本來有的,後來才有的,跟你沒關係。

所以,除了事修以外,越到了臨終的時候,如果說你要臨終開示,如果他有學過大乘法的,你要直趨真如,直接跟他講真如的道理,先幫他破妄顯真,然後再講淨土的功德。應該是兩塊,應該是心態的調整,嚴格來說,是內順真如,然後再外順彌陀。因為內順真如會讓他跟所有的業力產生隔絕;然後再講淨土的殊勝,讓他一心皈依淨土。

因為畢竟你要往生,所以要做兩件事:

第一個,要厭離娑婆;

第二個,欣求極樂。

但是你要離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它不放過你啊,關鍵在這兒。所以,你必須要跟娑婆世界的業力保持距離,就是內觀真如。當然,如果他本身沒有這方面的條件跟理觀的智慧,那就算了,那你就直接講淨土,那就靠運氣了。反正叫他把心住到來生。

凡是臨終的人絕對有一個關鍵——往事不堪回首!一個人他只要回憶年輕時候的事情,這個就很難往生了。所以,往生的人他只有活在未來,把所有的心思放在來生,用事修的這種狠勁拼過去,也可能會成功。

所以沒有理觀的人,事修的力量要加強,要用比別人多好幾倍的力量。就是說他沒有理觀的真如保護他,但是他對來生淨土的渴望非常強烈,也可能會成功,也可能,但是你會比別人辛苦。


淨界法師:遇到逆境時,應存三種觀想

我們看第三段的「歷事練心」,轉逆緣成菩提道。我們先念一遍。【因緣觀:一、當隨緣消舊業想,二、當善知識想;真如觀:三、夢幻觀身,空護為上。】

我們剛開始在栽培菩提心的幼苗的時候,是在佛堂在看經的時候,在寂靜的時候。但是你要讓菩提心慢慢樹根長大以後,你就要開始從人事去歷練。因為你不可能離開眾生的,你一定要跟眾生的順境、逆境碰撞。那怎麼辦呢?有三個觀想:

第一個,因緣觀,隨緣消舊業想。今天他會跟你做惡逆的因緣,事出必有因,一定是你有罪業。記住!從今以後,把所有的事情,都往內心去觀,不要去怪罪外境。其實你今生的遭遇跟別人都沒有關係,他只是一個助緣。《楞嚴經》說,循業發現,你有這個業,就發現這個因緣,它只是個助緣。所以,一個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遇到障礙,你要想說:這個是自己的業障,在消業障——安忍、認命,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當善知識想,這個比較正面。你要想:唉喲,不錯哦!我必須要經過這個歷練,我才能夠成長廣大,老是風平浪靜,我這個船技術也不會進步。你必須有惡逆的因緣的刺激,你這個樹才能夠開花結果。你看那個樹,它一定要經過春夏秋冬,它老是在春天,這棵樹長得不漂亮,一定要經過冬天的寒霜、秋天的冷風,這棵樹才會長得漂亮。逆境,某種程度讓你更堅強,當善知識想。

最後的「夢幻觀身,空護為上」。觀一切法空,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這些都是如夢如幻。也就是說當我們遇到逆境的時候,要用智慧來隨時調整自己。

末法時代,你遇到障礙,沒有大善知識,沒有神通的善知識在,大概都要靠自我調整。你的智慧水平不能太差,否則你沒有辦法調整自己,別人又沒有神通,你在起煩惱,別人也沒有人知道。就是說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你可能剛開始第一念會落入妄想執著,但是你要想辦法讓自己走出妄想執著,就靠自己的智慧水平,靠因緣觀、真如觀。

其實修行,成佛之道裡面,最大的困難就這一塊了,就是凡夫這一塊了。尤其是資糧位菩薩,因為你帶妄修真嘛,我們帶著妄想執著來修菩提心,所以妄想會不斷地干擾我們。雖然我們要跟它保持距離,但是畢竟我們已經把它養成習慣了,所以它會反撲,我們有時候又落入妄想執著當中。但是菩薩要透過自覺、自省、自調,你要自己覺悟,自己調整自己,自己走出妄想,很重要!你的智慧不能太差,自己觀照的功力不能太差。

如果你生長在正法時代,跟佛在一起,你活在妄想當中,佛陀會隨時出現,把你帶出來,那是你福報大,生長在正法。生長在末法時代,你就要靠自己了,所以你平常要多聽經,加強你自己的觀照力,自我反省,自調,很重要!


淨界法師:不要把理觀跟事修混為一談

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諸佛與眾生的互動不是單方面的,我們看到佛陀在因地的時候,都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但事實上在真正修行、動的時候,絕對不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的。

每一個佛有祂度化的眷屬,「眾生無邊誓願度」是一個理想化的願力。諸位在授菩薩戒的時候,「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這兩句話是對的,「誓度一切眾生」這句話只是個願望,沒有一尊佛能夠度化一切眾生的,這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佛度眾生是選擇性的度化,這個選擇性的主動權不在佛陀本身,是眾生對這尊佛怎麼去憶念祂、去供養祂、去贊歎祂。

 所以佛要度化你,不在佛陀,是你的造業是不是具足被佛度化的因緣,所以為什麼我要經常念阿彌陀佛,難道我念的少,佛陀就沒辦法救拔我嗎?是的!因為你跟祂的緣結的不夠深。所以這地方的意思說,今天要得到十方諸佛的救拔,「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很重要的,這裡講到信心的功德。

你要有信心來憶念諸佛的名號,諸佛才能對你產生一定加持的力量,這地方講到信心的功德,能夠成就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過這裡也值得我們注意,有人會問「聞是經受持者」跟「聞諸佛名者」有什麼差別?我念阿彌陀佛,跟我念觀世音菩薩,念多寶佛有什麼差別?

我們要知道你念觀世音菩薩,你的心跟觀世音菩薩聖號接觸的時候,觀世音菩薩聖號引導你到觀世音菩薩的願力,得到觀世音菩薩願力的加持。你念地藏王菩薩,得到地藏王菩薩本願的加持。每一個佛菩薩都有祂的願力,所以祂的加持是有所不同的。

阿彌陀佛加持的特點,諸位都知道,帶業往生,橫超三界!

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可以消業障,大家都同意,但是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可以往生到觀世音菩薩的國土嗎?不能的!因為祂沒有臨終十念救拔的願。

我們在修學大乘的時候,要把理觀跟事修要分清楚,講起理觀,緣起性空,每一個法都一樣;要講事修,每一個法的因緣完全都不一樣!

你念阿彌陀佛的功德跟念觀世音菩薩的功德絕對不一樣!因為你跟兩個不同的佛結緣,結果怎麼會一樣呢?這兩個佛因地所發的願是不同的,這樣的願產生救拔的力量自然也就不同!

祂的聖號的成就來自於祂的願力,祂的願力不同聖號產生的功德怎麼會一樣呢?所以我們不要把理觀跟事修混為一談!


淨界法師:理觀與事修

性宗強調不生滅心,那麼相宗是強調一種調伏對治,它從因緣上調伏對治,它強調生滅的因緣。這個生滅跟不生滅,自古以來就有很高的爭執。那麼最高的分界線就是在六祖大師的那一塊,產生很大的分界線。

我們都知道六祖大師得法的因緣,就五祖他年紀大了,他希望他的弟子,把多年的修學心得寫出一個偈頌,看哪一個偈頌比較合乎佛陀的真實義,就把這個法傳給他。他傳法不傳人,依法不依人,不管你是誰,不管你是不是我的徒弟,只要你的法接近佛陀,你就有資格做領導者。

那麼當然後來兩個人提出了他的心得,第一個就是六祖大師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大師的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大家都知道誰得法了嘛!對不對?那麼為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得法?因為他把真如的根本,不生滅性诠釋出來。所以從這個偈頌以後,中國佛教就重視不生滅而忽略了生滅的因緣。所以後世的祖師們,就為神秀大師喊冤啊,說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句話沒錯嘛!難道你不需要事修嗎?你每天拜佛,也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呀。

那應該怎麼辦呢?所以你看那個《金剛經》有一個偈頌,有一個祖師注解得很好。《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因為《金剛經》強調不生滅性,所以只要生滅的,全部打入第二義谛,猶是階下漢。只要你能夠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這個人就沒有悟入佛道,對不對?這句話是合理的。

後來祖師注解說,若離色見我,離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句話也對啊!你拜佛是不是要借一個佛像呢?你可以對牆壁拜佛嗎?哪一個人家裡面是對牆壁拜佛的?借相修心嘛!對不對?你念佛難道你不出聲嗎?音聲,對不對?所以那這樣講的話,佛法不是矛盾嗎?一下子又要見色,一下子離色,它是這樣子的,站在不生滅的角度來修生滅,這個是最圓融的。站在不生滅的角度,就是站在本來清淨的角度,來處理你這些復雜的輪回問題。

理觀用性宗,事修用唯識,它是這樣子,佛陀是教我們這樣設計的。理觀的時候,你把自己想成佛陀;你拜懺的時候,把自己想成凡夫。


淨界法師:理觀讓你清淨,事修讓你莊嚴

問:師父!阿彌陀佛!師父剛講到怎麼面對如灰塵的人事因緣,弟子已經很清楚掌握到那個修持的訣竅,但是面對積極的修善,例如佈施,我們要怎麼在理觀跟事修上讓它可以合一?可不可以請師父作一個開示,譬如說在佈施這個善法裡頭,我們要怎麼結合理觀跟事修?

淨界法師答:事修的對治有它的方法,比方說思惟佈施的功德,「諸未施財無常滅,由施反成有財庫」,這句話大家應該很清楚了。就是說,事修是一個一個的。針對慳貪嘛,那你就要想:我為什麼要佈施?因為如果我不佈施,我死了以後,「諸未施財無常滅」,我什麼都沒有了;但是如果我在生之年利用這些資財……死了以後這個財產就不叫佈施了喔,你的財產就沒有了,但你在生的時候把錢財給別人,這個叫做佈施。

所以你這樣思惟,哦,那我把這個錢財霸著不放,我什麼都沒有;我在有生之年把它佈施出去,「由施反成有財庫」,會變成財庫,來生還可以受用。所以每一個法在事修的時候,都有它一個一個的對治觀法。祖師對這些都有一個思考模式,你就照這個思考模式去做,你就知道怎麼做了。它是有一個思考的,這個事修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對不對?

那理觀只有一個,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兩方面。但是你如果不站在理觀,你事修會產生執著,你佈施也會執著。你佈施的時候就說,欸,這個功德裡面有沒有我的名字!你就會這樣想了,這就著佈施相了。所以你這個佈施變成怎麼樣?不是佈施「波羅蜜」。這三個波羅蜜對你就沒有用了,因為你今天不能夠安住真如本性。以無所得為方便,你稱性起修的時候,你的佈施叫做佈施波羅蜜,它產生的效果就不一樣。你是用清淨心跟菩提願來佈施,你把它當作你的一種歷練。

你今天如果不修理觀去佈施,在佈施的時候你就想說,欸,不錯喔,你看我修這個功德,我來生會去受用!你的結果,你來生果然去受用,但是你沒有離開輪迴。所以這個佈施不能度你,它沒辦法度你,它不能讓你到波羅蜜去,它只能夠在生死裡面得一個有漏的福報。波羅蜜,到彼岸,一定要理觀的智慧。

所以,這個理觀跟事修是互動的。理觀讓你清淨,事修讓你成就莊嚴,所以這兩個不一樣。當然你說,我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也不去修。那你就一路地清淨下去了,你就沒有所謂的功德莊嚴了。你這個叫素法身,不是佛陀的妙法身。所以你不能執理廢事,也不能執事昧理,是吧?

但事修就沒有標準答案了,到底你應該去從佈施,還是從持戒入手,這要看各人。但是我個人的體會是這樣:事修,你要先找你的專長,就是你特別厲害的,你的優點,跟最弱的地方去對治,這兩個。

比方說今天你的事修調伏上很適合用無常觀。其實你成功就好,你不要管用什麼。就是說,我面對煩惱的時候,我習慣用無常觀,我過去生對無常觀、無我觀操作得非常好,那你就用無常觀。你只要是把煩惱滅了就對了,你不管用什麼法門,契機就好了。第一個,找到你的強項。

第二個,找到你的弱點、痛點。每一個人內心當中,從因緣來說一定有自己的盲點。有些人對財富有盲點,有些人對感情,有些人對名聲。這個就是你要注意的了,這一定是你往生的障礙。你要痛下決心去面對你的盲點。

蕅益大師講,行人各有煩惱習氣,重者先治,譬如擒賊,必先擒王。就是說,從事修的角度,因為你生命有限,你不可能把無量劫來如夢如幻的煩惱業力今生全部面對,但是它有些點是會非常嚴重的,就是你這個病根非常重,要從這個下手。

所以事修是要選擇的,找到你最強項的法門和你最弱的痛點,從這裡下手。你說「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一個願望,它不是讓你實踐的,因為你的時間有限。你今生要怎麼樣?選其跟往生有關係的,就是會障礙往生的,從這個下手。

人生有短期目標、長遠目標,短期目標是往生,所以事修法門就是怎麼樣?要先了解你自己。所以我們要了解兩種自己,師父前面講過:第一個,要了解你根本的自己,就是真如本性;第二個,了解你無量劫來在三界裡面整天打滾,你因緣中的自己。

就是現在的因緣法裡面,你有什麼樣的煩惱,有什麼善根。你總得清楚你自己的問題吧?如果你的善根強項是無常觀、空觀,你卻一定要修其他法門,那沒必要。因為你過去生已經蓋到八層樓了,你稍微用功一點,這個法門對你就很相應了,你就修下去。事修沒有標準答案,契機是妙法,治病是良藥。

所以事修就是,請你先了解因緣所生法的你是怎麼回事。就是我本來是清淨的,那後來呢?後來生生世世在那邊打滾,到現在,有如夢如幻的煩惱,有如夢如幻的善根。你的目標是要往生,有哪些工具——善根是你的強項,你要趕快拿出來用,因為你稍微用一點功,對你來說就是很快的效果。你要把過去的善根累積到一個程度,用加法把過去的善根累積起來。然後,把你的盲點找出來。你會不往生有幾個盲點要注意的,有幾個地雷,你最好先避開。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地雷,有些人感情是他的地雷,有些人財富是他的地雷,臨終可能過不去的就那幾顆地雷,你最好事先知道。其實,如果你有在打坐,你就知道你的問題點在哪裡、你的強項在哪裡,你應該會知道。

所以這個事修就是斷惡修善,面對如夢如幻的善根,面對如夢如幻的盲點,趕快在你有生之年做一個善加處理。然後呢?站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去處理。

 

學習「唯識觀」,人生得自在!

如果你來生真的要解脫,請好好地在家裡面待著修行!

修行的心態決定狀態

我們遇境逢緣,第一件事情是先修空觀!

往生不是靠善業力,而是靠臨終正念

身為一個菩薩,你沒有資格愛憎分明!

外在的因緣,你最好不碰,輕輕走過就好

要從消業障式的念佛提升到往生式的念佛!

福報越大的人,要越早收心--少去"分別"!一"分別"就會帶動攀緣。

臨命終,如果你不清楚你心中的地雷,你佛號念得再好都沒有用

往事不堪回首!生命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沒有結果!

隨緣不攀緣,少管閒事!

有沒有生死是你自己決定的,心住外境,你的生死業力會比一般人強!

你不要以為你念佛就可以往生!念佛無法往生的真相!

你念佛時看到任何境界,趕快攝心!

你是你自己最大的障礙!修行人要開始忘掉過去

與人接觸,用這個道理去「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