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如是說
不管你是皇帝也好,乞丐也好;或者挑蔥賣蒜作小生意,開銀行,辦貿易公司,做大買賣,那都是職業不同,無論你作什麼,人都要學做人。
我常常跟一些從政的朋友講,不要說做官難,把人做好了,做官自然容易。
上台做官要做人,下台一鞠躬也要做人。做人別做絕了,做絕了不會有好下場。
中國人的教育,一向是為了達成完善的人格道德標準,這個標準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因果觀念相通,也和孝道思想同流。
而佛教的許多理念,尤其菩薩道的提倡,無不是從此種因果觀念和孝道思想立論,擴而充之,神而明之,而臻於淋漓盡致的地步。
(節自〈佛教的孝道思想〉)
古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這類警句,我們小時候都唸過的,這便是因果觀念。
佛說:「縱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但是這因果觀念,全是由佛教傳來的嗎?不是!
中國固有的上古文化,也早已有了,「易經」上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正是因果觀念的明顯表示。
由這種因果觀念的推演,發展出中國幾千年來一貫的教育目標,教人如何做一好人,做一完人。然而時代不同,現在這種良好的教育目標幾乎已喪失殆盡,學校教育只注重知識和生活技能的傳授,遲早要出問題的。
(節自〈佛教的孝道思想〉)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