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別正法的《三法印、四依法》(初學者必閱)

三法印 

『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佛教特徵的三種法門。此三項義理可用以印證各種說法之是否正確,故稱三法印。茲簡述如下:

一、諸行無常。諸行係指一切有為法,所謂行即表示由因緣和合而造作者。無常係述一切有為法皆由因緣而生,依生、住、異、滅四相,於剎那間生滅,而為本無今有、今有後無。即說世間一切現象(有為法)與萬物經常轉變不息,無固定不變壞之物存在,故謂諸行無常。《涅槃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二、諸法無我。諸法又稱萬法,現代語稱之為存在、一切現象(不包含涅槃等無為法)。無我又作非我;我即永遠不變(常)、中心之所有主(主)、具有支配能力(宰);因此主張所有之存在無有如是之我。即說一切有為、無為法中,並無「我」之實體;亦即一切法皆依因緣而生,相互依存,無實體性;有為法雖有作用,然不常住;無為法雖常住,然無作用;故稱諸法無我。且一切世間有為、無為諸法概皆無我,眾生不能了知,而於一切法強立主宰,故佛說無我以破眾生之我執。

三、涅槃寂靜。涅槃又譯寂滅、滅度、無生;即燃燒煩惱之火滅盡,完成悟智(菩提)之境地;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為佛教終極之實踐目的。寂靜係心凝住於一處之平等安靜狀態;蓋由修禪定可令心止於一處、遠離散亂等,且攝持平等。即一切眾生不知生死之苦,而起惑造業,流轉三界,故佛說涅槃之法,以出離生死之苦,得寂滅涅槃。

以上,諸行無常係明有為;涅槃寂靜係明無為;諸法無我則通明有為、無為。學佛者需印定其說,即是佛說;否則仍是流轉三界,不得「正法」。


淨空法師對四依法的開示

「依法不依人」

依智不依識

「依義不依語」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值法者亦少,盲盲不別真,痛矣不識者,罪深乃如是》

阿難這首偈,是非常悲痛說出我們眾生的業障深重,沒有能力辨別真妄。第一句說『值法者亦少』,“值”是遇到,遇到佛法的人不多。諸位想想,在古時候交通很不發達,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交通工具只有馬車、牛車,我們在經典上看到的;水裏面行的是帆船,小船;同時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經說法沒有寫成文字,完全靠口傳,有機會遇到佛法的人太少太少了,這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

佛陀在入涅槃之前,特別交代後學“四依法”,用這四個標準辨別佛法的真偽,唯恐後人被人欺騙。千萬不要迷信,“這個法師名氣很大,大概沒有問題!”你要這樣想,你就錯了。名氣再大也不行,也不可靠,為什麼?他是凡夫,他不是聖人。我剛才來還遇到一位居士,哭哭啼啼的告訴我:他被人欺騙了。那個欺騙他的人,說是淨空法師弟子,他就相信了,這個很糟糕!不要說是淨空法師的弟子,我就告訴他,我身旁的這些人都是妖魔鬼怪,你敢相信嗎?不但他們這些人不能相信,連我也不能相信,你們要相信我的話,你也走錯路。

所以佛教導我們這四依法的標準,第一個“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善導大師講得好,善導是唐朝時候人,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祖師,不要說是一般名氣大的這些人說法,我們不能相信他,證得阿羅漢果的人來給我們說法,說的跟經上講的不一樣,也不能相信;菩薩來講經,法身菩薩、等覺菩薩來講經,跟經典不相應也不能相信;佛來講經,諸位要記住,佛佛道同,今佛無異于古佛,講的一定是一樣,今佛跟古佛講的不一樣,這個佛不是真佛,大概是魔王變現的,來欺騙我們的。所以一定要懂得依法不依人。我們接受佛陀教誨,可以向法師質疑,你有懷疑的時候,“法師!你這個說法是根據哪一部經經文講的,佛有沒有說過?”佛要沒有說過,我們就不接受,他得有依據,不是隨隨便便可以說的。這是說明經典的重要,是我們唯一的依靠。

第二條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要依經典講的意思,言語多說少說、深說淺說沒有關係,只要意思講得不錯。這條重要!佛曉得。佛滅後一千年,佛經傳入中國,傳到中國來必須要把印度的梵文翻成中國文字,同樣是一個原本,有經過不同人的翻譯,譬如我們在《大藏經》裏面看到,《金剛經》就有六種譯本,原本是一個,六個人翻譯的那當然翻譯的不會每個字、每一句是一樣的,這不可能的事情!六個本子都傳下來了,我們到底接受哪個本子?六個本子都翻得不錯,都翻得很好,這就是“依義不依語”,意思都對了。我們在六個本子裏面任選一本來修學,都是正確的,都沒有問題。為後世人斷疑生信。

第三、依智不依識:智是聖人的智慧,乃從無我的大智、同體的大悲中產生。因此,凡含有自我中心,不論為己為人,乃至於為一切眾生,或者為求成就無上的佛道,不論是大我、小我、梵我和神我,個別的我與全體的我,都不能產生真正的智慧,因此仍屬於知識及認識的範圍。知識是從自我的學習經驗中產生分別、記憶、推理等的作用;而智慧則只有客觀的現象,沒有主觀的中心;只有運作的功能,沒有主體的中心,如果與此相違,就不是明師。

第四個教給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句話非常非常重要!什麼叫了義?什麼叫不了義?最簡單的說法,對我現前有利益的,就是了義。這個經再好、再深、再廣,我學了用不上,這叫不了義,就是現在人所講的“所學非所用”,這就是不了義;學了立刻就管用,學了立刻就得好處,這叫了義。好處裏面最殊勝的是脫離六道輪回,這叫真實了義、究竟了義。如果我們學了這部經典,這個經典不能幫助我們脫離三界六道,學了之後還要搞六道輪回,這就不了義。

由此可知,無量無邊的法門,一部經典是一個法門,但是一些大乘經論可能一部經裏面也有許多法門。譬如佛在這部經裏面,我們仔細觀察,佛教給我們四樁事情、四個法門。在《大方廣佛華嚴經•離世間品》佛給我們講二千種法門,我們到底依照哪個法門來修學?“入法界品”把無量無邊的法門融通為五十三參,每一位善知識代表一個法門,這些道理我們都要懂。我們如何在世尊一代時教裏面,選擇我們這一生肯定能成就的法門,這就殊勝了。

如果我們自己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智慧,祖師大德們很慈悲,他們給我們介紹。印光大師他老人家一生勸導我們選擇淨土法門,有沒有道理?很有道理。這個法門很適合現代人修學,現代人第一個根性不如古人,第二個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工商業科技的時代,生活繁忙,分秒必爭,你沒有很多的時間去研學經論,你沒有那麼多時間。淨土宗所依據的經論最少,十個宗派裡它最少,佛給我們講的只有三部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只有三經。後來祖師加上一個論,天親菩薩的《往生論》,《往生論》是天親菩薩自己修學淨土的心得報告,給我們做參考的。後來的祖師加進去兩樣東西,清朝末年魏默深居士把《普賢行願品》加在三經後面,稱為淨土四經;印光大師將《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附在四經後面,現在我們稱為淨土五經一論。淨宗所依據的經典就這麼多。又何況五經一論裡面,諸位只要依據一種就成就,不必統統依據,一樣就行了。這個法門簡單、容易、穩當、快速,但是必須要深解義趣,你對於經典教誨真正通達明瞭,斷疑生信,依教奉行,這才行!否則的話,『盲盲不別真』,這個「盲盲」,眼也盲,心也盲,變成不識貨,沒有能力選擇法門。

實際上,世尊當年在世,已經給我們很好的指示,他的話在《大集經》裡面,佛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是佛為我們說出一個總的原則、總的綱領。我們現在生在末法時期,我們選擇淨土,遵守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但是修淨土,諸位同修要知道,不僅修淨土,修學任何一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要有基礎。沒有基礎,你是決定不能成就的。基礎是什麼?「淨業三福」。許許多多念佛人,念了一輩子不能往生,什麼原因?沒有把根基打好,這個重要!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如果你這四句做不到,你完全違背了,不孝父母,不敬師長,沒有慈悲心,還要造十惡業,那你念一輩子佛,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你不會成就的,你還是搞六道輪迴。真正想往生,必須把這四句圓圓滿滿做到,你念佛能夠生凡聖同居土。這四句就是落實在《十善業道經》,所以《十善業道經》是淨業三福第一福的具體教誨,你不修十善業道不行!如果希望往生的品位更高,那你把三福第二條、第三條要做到,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念佛可以生方便有餘土。如果更能夠做到第三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給諸位說,第二條跟第三條落實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一部《地藏菩薩本願經》就是講淨業三福的第二條跟第三條,這樣念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實報莊嚴土。佛家常講正助雙修,我依照「五經一論」這是正修,修《地藏菩薩本願經》、修《十善業道經》是助修,正助雙修,這才穩穩當當的成就。你不懂這個道理,不曉得這個方法,要怪自己,不能怪佛,佛都講得很清楚、很明白。

這部經,實在講這是佛教入門的一部經典,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入門,不從這個基礎上,你就進不了門。在這個經之前,我有一篇講演是「認識佛教」,那個可以說是最初方便。你要學佛,先要明瞭什麼是「佛」、什麼是「教」、什麼是「佛教」,你得搞清楚,從這部經裡頭入門。

第三句是講阿難的悲痛,『痛矣不識者』,世間人遇到佛法,不認識佛法。『罪深乃如是』,這是他自己罪障深重。遇到不是真的,或者是遇到真的不能相信,或者是相信不能理解,理解不能夠依教奉行,一層一層淘汰下去,到最後沒幾個人。


《如何選擇明師》(轉貼)

韓愈曾經說過︰「術業有專攻」,因此,學習任何法門都應該選擇有專精獨到功力的明師,不論做學問、學藝和學佛,其道理都是相通的。雖然明師未必出於明師之門,明師門下也未必出高徒,但是追隨明師,至少不會指錯方向,教錯要領,實要比所謂「以盲引盲」來得安全。

可是誰是明師?往往無法得知,特別是宗教經驗和禪修工夫,在自己尚未入門時,更是無法判斷誰是明師或不是明師?不過,明師雖然未必有名,但若為大眾公認的明師,自然要比自稱明師而尚未被大眾所公認的,要可靠得多。在無力明辨誰是明師或不是明師的階段,追隨已被大眾公認的明師是比較安全的。或者由已經成名的老師,介紹尚未成名的老師,也是較可信的。而由你所信任的明師介紹另外一位明師,也是可取的,如在《華嚴經》中,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大善知識的方式,就是通過一位介紹一位,形成了五十三位的連鎖關係。他們人人都是明師,因此,善財童子絕不是病急亂投醫似地盲目拜師。

世間任何時代都有許多自稱為一代宗師的人物,他們妖言惑眾,顛倒黑白,混淆視聽,廣收徒眾以虛張聲勢,如果不加明辨,即很可能以有名的邪師為明師。所以,孟子也說︰「人之大患,在好為人師。」因為那些邪師對社會人心有誤導作用,使人間產生更多的紛擾不平衡、困惑不安定;因此跟他們學習某些邪法、邪說和邪術,不僅不能開拓人生境界,反而會為自己帶來身心的傷害,家庭的失和。只可惜一般人實在很難識破這些人的真偽、邪正。

從佛法的立場說,邪與正、暗與明的標準,都在於自我中心的考察,如帶有強烈貪瞋習性的人,一定不是明師;又如雖然表現仁慈,和顏悅色、道貌岸然,但倘有憍、狂、慢等氣質的人,也一定不是明師。找明師,《大智度論》卷九揭示了四個要點,稱為「四依法」。

第一、依法不依人︰明師不以自我為中心,也不以特定的某一個人為權威,是以共同的原則、規律為依準。律教的法就是因緣法、因果法,如果一位老師所說的道理與開示,違背了因果和因緣的法則,就不是明師。因為因果是要我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緣是教我們對一切的現象不起貪瞋等執著心。否則,雖眾人尊其為聖人,也和邪師無別。

第二、依義不依語︰凡是真正的法則,一定是放諸四海皆準,古往今來皆同的,不會因民族、地區、文化等背景的不同而有差別。如果說有宗教上的禁忌,或有語言上的神祕,便都不是正法。正法應注重義理的相通,而不當拘泥於語言上的相異。例如說︰回教徒重視阿拉伯文,猶太教重視西伯來文,都與此準則相背;佛教徒重視梵文、巴利文,只是為了考察原典,以追求原義,並不是說梵文和巴利文有特別的神力或神聖。當然,印度教是重視梵語、梵音的,此與佛教有別。

第三、依智不依識︰智是聖人的智慧,乃從無我的大智、同體的大悲中產生。因此,凡含有自我中心,不論為己為人,乃至於為一切眾生,或者為求成就無上的佛道,不論是大我、小我、梵我和神我,個別的我與全體的我,都不能產生真正的智慧,因此仍屬於知識及認識的範圍。知識是從自我的學習經驗中產生分別、記憶、推理等的作用;而智慧則只有客觀的現象,沒有主觀的中心;只有運作的功能,沒有主體的中心,如果與此相違,就不是明師。

第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是無法可說、無法可執、無法可學、無法可修,也無法可證。正如《壇經》所說的無念、無相、無住,不為什麼,也沒有什麼,只是照樣地吃飯、穿衣、過生活、自利利他、精進不懈。

根據以上四點標準,我們就可以很容易地判別,誰是明師?誰不是明師?再依據這四個標準去訪察你所希望親近的明師,大概不會有所差池,日積月累,縰然不得明師,你自己也已經成了明師。

PS‧若佛友們還是不太清楚,或不知如何選擇明師,那下面是我們給您的參考‧‧

經文節錄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有四依法亦不可盡。何等為四?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法不依人。

云何依義不依語?語者若入世法中而有所說,義者解出世法無文 字相。語者若說布施調伏擁護;義者知施戒忍入於平等。語者稱說生死 ;義者知生死無性。語者說涅槃味;義者知涅槃無性。與者若說諸乘隨 所安止;義者善知諸乘入一相智門。語者若說諸捨;義者三種清淨。語 者說身口意受持淨戒功德莊嚴;義者了身口意皆無所作,而能護持一切 淨戒。語者若說忍辱斷除恚怒、貢高、憍慢;義者了達諸法得無生忍。 語者若說勤行一切善根;義者安住精進無有終始。語者若說諸禪、解脫 、三昧、三摩跋提;義者知滅盡定。語者悉能聞持一切文字智慧根本; 義者知是慧義不可宣說。語者說三十七助道之法;義者正知修行諸助道 法能證於果。語者說苦、集、道諦;義者證於滅諦。語者說無明根本乃 至生緣老死;義者知無明滅乃至老死滅。語者說助定慧法;義者明解脫 智。語者說貪、恚、癡;義者解不善根即是解脫。語者說障礙法;義者 得無礙解脫。語者稱說三寶無量功德;義者三寶功德離欲法性同為無相 。語者說從發心至坐道場修集裝嚴菩提功德;義者以一念慧覺一切法。 舍利弗!舉要言之,能說八萬四千法聚是名為語,知諸文字不可宣說是名為義。

云何依智不依於識?識者四識住處。何等四?色識住處,受、想 、行識住處,智者解了四識性無所住。識者,若識地大、水、火、風大 ;智者,識住四大法性無別。識者,眼識色住,耳、鼻、舌、身、意識 法住;智者,內性寂滅外無所行,了知諸法無有憶想。識者,專取所緣思惟分別;智者,心無所緣不取相貌,於諸法中無所悕求。識者,行有 為法;智者,知無為法識無所行,無為法性無有識知。識者,生住滅相 ;智者,無生住滅相。舍利弗!是名依智不依於識。

云何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了義經者,分別修道;了義經者 ,不分別果。不了義經者,所作行業信有果報;了義經者,盡諸煩惱。 不了義經者,訶諸煩惱;了義經者,讚自淨法。不了義經者,說生死苦 惱;了義經者,生死涅槃一相無二。不了義經者,讚說種種莊嚴文字; 了義經者,說甚深經難持難了。不了義經者,多為眾生說罪福相,令聞 法者心生欣慼;了義經者,凡所演說,必令聽者心得調伏。不了義經者 ,說人、我、眾生、壽命、養育、士夫、作者、受者,種種文辭,諸法無有施者、受者,而為他說有施有受;了義經者,說空、無相、無願、 無作、無生,無有我、人、眾生、壽命、養育、士夫、作者、受者,常說無量諸解脫門。是名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云何依法不依於人?人者,攝取人見、作者、受者;法者,解無 人見、作者、受者。人者,凡夫善人、信行人、法行人、八人、須陀桓 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辟支佛人、菩薩人,一人出世多 所利益多人受樂,憐愍世間生大悲心,於人天中多所餘潤,所謂佛世尊 。如是等名,佛依世諦,為化眾生故作是說,若有攝取如是見者,是謂 依人。如來為化攝人見者,故說依法不依於人。是法性者,不便不易, 無作非作,無住不住,一切平等,等亦平等,不平等者亦復平等,無思無緣、得正決定,於一切法無別無異,性相無礙猶如虛空,是名法性。 若有依止是法性者,終不復離一相之法,入是門者觀一切法同一法性, 是故說言依一切法不依於人。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四依無盡。」

(無盡意菩薩經卷第三)


三法印

真正的佛法一定符合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第一法印是諸行無常。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連續兩個?那保持不變。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孔夫子在注目江河時,慨歎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佛陀要求我們不要只是談論無常,而要把它作為工具,以幫助我們契入實相,從而獲得解脫的智慧。

我們也許想說因為事物是無常的所以才有痛苦。但佛陀卻鼓勵我們進一步觀察一下:沒有無常,生命怎麼可能產生?沒有無常,我們怎麼能夠轉化掉自己的痛苦?沒有無常,我們的小女兒怎麼能夠成長為一個如花似玉的年輕女郎?沒有無常,社會狀況怎麼能改善?為了社會正義和希望,我們需要無常。

如果你很痛苦,那不是因為事物無常,而是因為你錯以為事物有恒。一朵花凋謝時,你不會太難過,因為你知道花開易謝,原本無常。但是你卻不能夠接受你所熱愛的人遭受無常,當她去世時,你會悲痛萬分。如果你看透事物無常的本質,那麼你現在就會盡最大努力使她過得快樂。認識到無常,你會變得積極、慈悲和富有智慧。無常是好事情。沒有無常,一切都將成為不可能;有了無常,每一扇門都為變化敞開著。我們不僅不應該抱怨,相反我們應說:"無常萬歲"!無常,是我們解脫的一個工具。

第二法印是諸法無我。如果你相信有一個持久的、永恆存在的、獨立自主的"我",那麼你的信仰就不能被稱之為佛教。無常是從時間的角度來說的,無我則是從空間的角度來說的。當我們修習《金剛經》時,愈深入地體察我、人、眾生、壽者這些名相,我們就會發現,我與非我、人與非人、眾生與非眾生、壽者與非壽者之間是沒有界限的。當我們在綠色的原野上漫步時,我們就會意識到,我們是由空氣、陽光、礦物質和水構成的,我們是大地和藍天之子,與其他所有有生命、無生命的事物都有聯繫。這就是修習無我觀。佛陀教導我們要安住於正念,諦觀互即、無我、無常,從而進入三摩地。

第三法印是涅槃寂靜。涅磐的意思是"滅除" 滅除煩惱和名相。人類的三個基本煩惱是貪、嗔、癡。"癡"(avidYa)是沒有能力理解事實真相,是其他兩種煩惱的基礎。因為愚癡,我們貪求那些會將我們毀壞的事物,並對很多事情感到嗔怒。我們試圖按自己的設想來把握世界,結果我們很痛苦。涅磐,熄滅所有的煩惱,象徵著自由的誕生。一個事物的湮滅總是意味著另一個事物的誕生 當黑暗消失時,光明就出現了;當痛苦消失時,安詳和幸福就會出現。

很多學者說涅磐就是空,空無所有,佛教徒所追求的就是不生。他們曾經被涅磐之蛇咬過吧。在很多經典中,佛陀說,很多苦行者和婆羅門把他的教義描述成空無所有和不存在,這是錯誤的。佛陀告訴我們,涅磐是為了防止我們執著於無常、無我這些名相;如果我們被涅磐束縛住了,我們又怎能解脫呢?

如果我們學會了怎樣靈活地運用名相概念,而不被它們所束縛,那麼名相概念就是有用的。臨濟禪師說:"佛來佛斬",他的意思是說,如果你有佛這個念頭,妨礙了你直接去體驗佛性,你就是被你的名相概念束縛住了,解放自己、體驗佛性的唯一方法是除掉你心中"佛"這個概念。這是修行的秘訣。如果你被名相概念束縛住了,你就會失去解脫的機會。學會超越你對有關真實的心靈構想(即想蘊)是一門藝術。如果你滿腦子是名相概念,你就永遠不可能獲得解脫。學習深入地觀察事物的本質,直接體驗實相而不是用名相概念這些術語來描繪它,這就是修行。

每個能夠經受住三法印檢驗的法就是佛法。佛陀教我們以無常作為深入觀察的工具,但是如果我們被無常束縛住了,他就提供我們無我這個工具;如果我們又被無我束縛住了,他就教給我們涅磐 滅除一切苦惱和名相概念。《百喻經》中佛陀講了一個故事:有個人很渴,人們叫他到河邊去喝水,可是他看到浩浩蕩蕩的河水,卻煩惱起來,說:"我怎麼能喝得完這麼多的水呢?"他拒不飲水,最後死在河岸上。我們當中有很多人也是這樣死的。如果我們把佛法當名相概念來接受,那我們就會死於因誤會事物本質而產生的痛苦中。但是如果我們依佛法修行,運用我們自己的智慧,我們就有機會喝到水,並且渡過河流、到達彼岸。


淨空法師法語:四依法,這是佛的遺教,我們一定要守住!

迦牟尼佛滅度的時候,教給我們弟子四依法:
第一、依法不依人;
第二、依義不依語;
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第四、依智不依識。

四依法第一條是依法不依人。諸位要曉得,法是性德、是圓滿的,如來證到究竟極果,從圓滿果德當中流露出來的。
為什麼不能依人?人修得再好,性德未能全彰。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無明未破,他所證的性德沒圓滿,道理是在此地。
佛陀在世以音聲為教體,佛滅度之後,弟子們將佛所說一切法集結,把它記錄下來寫成經典,經典就是佛的教科書。
經典是佛從性德里面流露出來的,換句話說,我們依經典就是依性德,我們要懂得佛的意思,要依教奉行。
現在是末法時期,魔強法弱,魔多佛少。魔有能力障礙正法,不能毀滅正法。所以只要你能接受正法,認真修學,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魔對你也無可奈何。
魔喜歡幫助那些迷惑顛倒的人、不能接受正法的人,增長貪嗔癡慢、增長自私自利,幫助他們造作惡業,看到他們墮阿鼻地獄,他很開心。
今天人業障深重,雖然學佛了,還是迷惑顛倒、依人不依法,這就壞了!一定要記住佛的話,依法不依人,法是什麼?法就是經典,要以經典為依據,對經典要深信不疑。
經典裏面所說的這些理論、方法、境界,我們要深信不疑,要依教修行。現在有很多人批評經典、譭謗經典,甚至還要改造經典,那些都是妖魔鬼怪,我們要認清楚,不能上他的當。

第二條是依義不依語。「義」是佛講的意思,「語」記錄下來就是文字,文字不過是語言的符號而已。
所以我們要依義,語沒有關係,多說幾句、少說幾句無所謂,只要意思對就行了,這是重要的一個標準。
佛在經上說了很多名詞,名詞不同,意思是一樣的。一樁事情,佛為什麼說許多名詞?這是有用意的,這種說法的目的是破執著,是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不要執著言說相。

第三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簡單的說,能幫助你在這一生當中脫離輪回,了生死出三界,這叫了義;如果這個經典沒有辦法幫助你這一生超越六道輪回,這個經典就叫不了義。
法門也是如此,不能超越三界的,這個法門是不了義的法門;能夠超越三界生死輪回,這叫了義的法門。
我們今天看看所有的法門,這個法門可以叫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法門就是了義的法門,這個經就是了義經典。

第四是依智不依識,智是智慧、理智,識是感情,學佛的人要依理智不要依感情。依感情,生死一邊的事,是輪回!依理智才能超越。所以,時時刻刻待人接物要有理性,不要重感情。
今天佛不在世了,我們能守住佛的遺教——四依法,就如同在佛的身邊沒有兩樣。所以修學佛法,無論是大乘小乘,一定要守住佛的四依法。 

 

法的判斷:葛拉瑪經、四大教法、三法印

破邪顯正不違菩薩戒,菩薩有兩種因緣會失去戒體

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

魔不是青面獠牙,會顯得甜甜蜜蜜,讓你見到他,就不想離開他

何謂附佛外道?如何辨認邪師?

附佛外道幾個特徵--用三法印跟四依法來辨別

自稱佛菩薩化身不是騙子就是天魔--揭穿假扮的佛菩薩

佛教界公認之附佛外道名單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