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必須覺悟的三層道理

我們在沒有學佛之前,我們的內心狀態是跟著感覺走,你的心跟環境接觸的時候,你想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完全是活在直覺當中的,就是心隨妄轉。

你今天遇到什麼人事、你突然間有什麼想法,這個想法就帶著你去做什麼事,你是沒有辦法作主的,你心隨妄轉,由妄想來作主。我們學佛以後,開始明白道理,這個佛法道理的觀照有三層:

第一個是因果的道理。

就是每一個人生命當中,他的果報體是有差別的:你看這個人他看起來很有福報、財富很多,但是他多病;這個人身體很健康,但是貧窮:就是說每一個人的果報是各式各樣。這個差別,不是自然產生的、也不是上帝創造的,以佛法來說是有它的因緣──諸法因緣生。

什麼是因緣呢?簡單的講就是業力,所以我們講:萬般都是業,半點不由人。

這個因果道理的意思就是說,它是一個隔世的招感,不是今生的。你今生的果報,是前生造作的業所創造的;那你得到這個果報,你又造一個業,這個業又創造你來生的果報。所以,前生的你創造了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又創造來生的你,這個就是佛法說的三世因果。那這個三世因果,就構成一個無量生命的水流,也就是說,生命的相續,來自於因果的相續。

所以我們剛開始觀照生命的真相,第一個就是看到因果的道理,這因果的道理告訴我們應該要避免造惡,因為你不想要痛苦,你就不應該造罪業;而且你喜歡有安樂、希望有安樂的資具出現,你就應該修善。所以對因果道理的了解,強迫我們去反省自己、去斷惡修善,而這斷惡修善的動力,來自於對真理的理解,所以我們剛開始的覺悟是覺悟因果。

第二個是覺悟空性。

如果我們的了解只是在因果的有相分別,我們會感到心是非常躁動不安的,因為你都是在善惡的對立、得失當中打轉;所以我們了解因果以後,開始修習我空觀,觀察生命的本質是無常生滅的,在生滅當中沒有一個真實不變的自我,所謂的生滅變異,虛偽無主。

比如說:你前生是一隻螞蟻,今生變成一個人。你前生做螞蟻的時候,你前生有螞蟻的色身外表、有螞蟻的心態;由於這個業力的熏習,你今生變成一個人的色身、人的心態:這二個果報體,我們看不出有什麼東西是不變的,完全改變了,因為前生的你跟今生的你是完全不同的。

你前生做螞蟻的時候,是很卑賤的,整天就是工作;你今生做人的時候,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我們不應該在生命的流動當中,有一個恆常住、不變異的自我──這是我們心中的妄想,是錯誤的。所以我們透過無常、無我智慧的觀察,知道生命的本質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在整個生滅變化當中,沒有一個不變化的東西,沒有。這個時候,我們觀察到我空真理的時候,我們內心開始產生一種寂靜的力量,這個時候就慢慢趨向於涅槃的境界。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第二層真理,就是空性的真理。

因果的道理是有相的,空性的道理是無相的,在大乘佛法來說都是偏一邊的,所以我們第三個要了解的是真如的道理──中道的實相。

我們開始了解到,其實整個法界的緣起,是我們一念心所創造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們內心的本性是空性的,但是它一動就是十法界的因緣,這個時候我們觀察到整個生命,在我們內心當中,是觀察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看到整個生命的流動,每一個點都是即空、即假、即中,這個時候,你就同時觀照到有相的因果跟無相的空性,這樣子我們就開始趨向於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的菩薩道。

這個就是在整個佛法當中,我們必須覺悟的三層道理:業果的道理、空性的道理、真如的道理,這個就是佛法不共外道的地方。外道也做慈善事業、佛弟子也做慈善事業,外道做慈善事業只是仰仗一分的信心,我們在信心當中,還多一層智慧,這個就是覺。


淨界法師:對哪些對境造業,業果會越重

講到重罪、重業,一定是第一,心非常猛利;第二,跟外境有關係。

四、由事故重——謂若殺害大身傍生,人或人相、父母兄弟、尊長委信、有學菩薩、羅漢獨覺,及知如來不能殺害,而以惡心出其身血。

前面一段是約著我們內心活動的狀態,這個地方是約著我們所面對的環境,所面對的這種境緣,由事故重。以下提出了七種,後後重於前前。

先看第一種,「殺害大身的傍生」。「傍生」就是畜生。就是說,殺一隻狗,比殺一隻螞蟻來得重,因為狗的身體比較大;殺一隻牛又比狗的身體大。反正一個簡單的判斷方式就是大身,身體越龐大的,去殺它,業越重,這是第一個判斷方式。

第二個,「人或人相」。首先,對所有的六道行殺業,其中以殺人的業是最重的。有人質疑,為什麼天的果報比人還殊勝,為什麼用咒語殺一個天人果報是中品罪,但是殺人是上品罪?因為在生命當中,唯一有可能產生生命改變,修學佛法的,只有人道,這是唯一的希望,所以人是最重。

其次,人相,具有人相的動物,比方說猴子、猩猩。這種動物心識比較靈巧,它長得跟人一樣,也是兩隻腳走路的,殺害這種動物,它的痛苦會加劇,所以這個業也判得重。

第三個,「父母兄弟」,就是親屬,相對來說也比較重,尤其是殺父母。

接著「尊長委信」,就是師長,委信就是地方上有道德、有德行的人,他能夠去判斷是非的,比方說現今的法官、檢察官等等,這種業也是重。

「有學菩薩」。有學菩薩,特別指的是發了菩提心的居士,他發心來建立道場、弘護正法、續佛慧命,他有對佛教的使命感,殺這種人,比殺一般人重。

「羅漢獨覺」。此處的羅漢獨覺,偏重在僧眾、僧寶,僧寶有住持三寶的作用,所以殺害他,就直接影響到三寶的住世,這個也是重。

最嚴重的就是,因為佛陀沒有現前,不能殺,但是你用瞋心破壞佛像,這個也是重。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可能有些人會產生疑惑。我們前面講到業果時,都強調以心為主,心為業主,為什麼外境能夠影響業力的輕重呢?這個地方要說明一下。

比方說,我們去瞻仰釋迦牟尼佛的佛像時,第一念,它是外境沒有錯,因為是一種直接的領受、感受這尊佛像;但是第二念你開始想像,把外在的佛像轉成你心中的佛像。我們不能夠去受用外在的佛像,這是共業所感。我們在受用時,不管造善造惡,一定要把外在的佛像轉成心中的佛像——就是心中的影像,然後才能造業,才能夠去受用。

所以,第二念開始想像以後,於境取相時,取到的這個佛像在你的心中,所以傷害的是你心中的佛像,問題在這裡。當我們殺一個人時,殺害的是心中那個人,關鍵在這裡——是心作地獄。你殺害心中的人,就是傷害你的功德,是這樣子造成的,還不是殺害外境造成的。

在戒律裡說,如果你看到一個人,但是你把他當成一棵樹,結果不小心,車子開過去把他撞死,但是那時你心中出現的是樹的影像,這不犯重業,雖然他是一個人。當然你欠他一條命這個是別報,但是不足以影響到你的總報,因為你傷害的是心中的那一棵樹,你心中是作樹的轉想。所以殺人要得重罪,對像一定要是人,而且作人想,你心中要清楚現出人的影像,然後採取行動把他殺害了。

所以,在造業時,我們是在自己內心的影像造業,外境只是一個增上緣而已。當你在起煩惱、起瞋心時,你傷害的是心中那個影像。這就是為什麼外境會影響到我們的業果,因為它沒有離開你的內心。


大安法師:阿彌陀佛的慈愛超過世間父母

我們都要去理解阿彌陀佛的心,彌陀的心就是大慈悲心。對大慈悲心我們就從理解母親的心開始,有一個相應地契入。但實際上佛對我們的這種慈悲心還超過父母。第一,從時間上來說,父母對我們的慈愛也只有這幾十年,百歲的父母也保不了身後的子女;但是佛對我們慈愛是無量劫,時間上沒有盡頭——這個很長。

那麼從他的性質上來說,佛對眾生的這種慈悲極為深厚,比父母還深厚。父母可能對比較乖巧孝順的孩子,他很關愛;如果這個子女非常頑劣,非常不聽話,非常杵逆父母,這個父母可能心理上就很討厭,就很排斥,甚至要斷絕跟他的關係——我不管你了,慈愛還是有限度的。

但是佛對這些罪苦眾生——六道輪迴的眾生,他是沒有一念的厭棄,乃至於五逆十惡下阿鼻地獄的眾生,佛也慈悲地攝受——哪怕他原來誹謗佛。這個五逆惡——包括出佛身血,只要他能夠最終有一念的懺悔,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佛都慈悲攝受。


頂果欽哲法王:讓自己從輪回中解脫,這充滿了意義!

世俗短暫的愉悅享受,都將成為持續痛苦的來源,這牽涉了脫離輪回的歡樂,把努力放在獲致解脫之上。

一旦你瞭解空性與現象緣起之雙運,你將清楚看見這個世界是多麼的惑人,充滿欺詐,如同一個老人被迫去玩孩童的遊戲,你將發現這些遊戲令你感到非常厭倦。

一旦你瞭解到,把人生花在執著朋友、策劃去征服敵人和競爭對手是愚蠢透頂的事,你將發現執著於朋友、征服敵人和對手是乏味的。

一旦你發現,讓自己永遠受到串習的影響和制約毫無意義,你將對自己受到串習的影響制約感到厭煩。

一旦你明白,全神貫注於未來、失去對當下的觀照與警覺是全然的迷妄,你就會對全神貫注於未來、失去對當下的觀照與警覺感到厭倦。

即使你能夠貫徹所有虛幻的目標和野心,獲得某種成果,但它們能夠帶來永久的結果嗎?你將認清,在所有的目標和野心之中,沒有什麼是永久的。

你或許是一個王位的繼承人,但顯而易見的,沒有一個國王曾經無限期地掌握權力——如果沒有其他的事物奪取他的權力,那麼死亡將奪走他的權力。

你或許是一個最令人畏懼的將軍,但不論投入多少次戰爭,你永遠無法征服所有的敵人。你或許擁有巨大的權勢、影響力、名聲和財富,但它們全都空虛且毫無意義。

剛開始,世俗的享受令人愉悅,但隨著時間的消逝,它們卻成為痛苦持續增加的來源。

如果你把一條濕潤的皮革纏繞在手腕,剛開始沒有問題,但等到皮革乾燥縮水,它就緊繃得令人感到疼痛。用一把刀子把皮革切開,是多麼令人感到輕鬆!

如果你把心轉向佛法,真誠地修持佛法,即使一天只有一小時,但經過生生世世,你將逐漸清淨你的染污,讓自己從輪回中解脫。這充滿了意義。

如同蓮師所說:不論你多麼勤奮。世俗的活動都沒有盡頭;但若你修持佛法,將迅速成就一切。

不論它們看起來多麼美好,輪回中的事物總是以災難終結;但修持佛法的果實,永遠不會衰敗。

自從無始以來,你已經積聚、助長了業、負面情緒和串習,因而迫使你在輪回中流浪。如果你繼續如此,解脫何時才會到來?

如果你在死亡時才看清這一切就太遲了一一當頭顱已被斬下,藥物還有什麼用處?認清輪回的痛苦,轉向涅槃之寂靜。


大安法師:這樣的時代,罪業眾生該如何解脫

在佛的正法的時候,行人的根機都很殊勝,善知識如林。善知識至少是在宗門大徹大悟,在教下大開圓解——具眼善知識。如果他自己沒有開眼,他自己都是「盲人」,那是一盲引眾盲。在佛的正法的時候,智慧深、善根厚、煩惱薄,善知識又很多,所以隨修任何一法,都可以證道。

這裡要注意,什麼叫證道?——不僅僅是開悟。談證道就是談斷煩惱的問題。開悟還只是說開佛知見的問題。所以證道最低限度要了脫分段生死,或者至少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比如聲聞教,斷見惑就證到了初果,證到初果也入聖流。

但是進一步要斷上二界(色界、無色界)的思惑,包括欲界的思惑,他要七次往返天上人間。真正的證道就是到阿羅漢,把八十八使的見惑、八十一品的思惑全都斷盡,能達到這個水平才叫證道。

現在進一步來看我們這個時代,「即今之世」,即今之世就是現在是末法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五濁惡世末法的時候,這是「時」。

那「機」是什麼呢?這個時代的眾生根機陋劣,而且還要加上極為陋劣。陋劣就是我們的煩惱重,尤其是整個時代都是偏向物質、功利、享樂,對人生一大事——生死問題、終極關懷、己躬下事,沒有多少人關心。都關心世間的功名利祿、五欲六塵,而且是成為主流。

這個時代眾生的價值觀念都這麼顛倒,又沒有善知識如林的教化,聖賢的教育都完全邊緣化了。所以我們都屬於這種陋劣根機的眾生,於是每天的煩惱重重,舉止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惡的眾生。生死心很難發起來,一點生死心偶爾發起來也容易退轉。

再加上善知識稀少,這個時代你到哪裡去找善知識啊?剛才講善知識是至少開悟,大開圓解,具正知正見,而且以身行道。這樣的人,我們能夠碰到多少呢?反而是末法之時,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所以最後的結論就是:在這樣的時代,面對著我們這樣根機的眾生,如果舍去念佛往生淨土一法,那絕對是沒有辦法解脫的。這個話,印祖是講得斬釘截鐵。

用他一生的潛修,深入經藏,觀察時機,給我們一個驚心動魄的結論:這個時代眾生只有修淨土法門,否則分段生死沒辦法出去。這個解脫仍然還是要圍繞著能不能解決三界輪迴分段生死的問題來作註解的。


大安法師:末法眾生修行的三個重大科目

圓瑛大師是我們中國近代非常卓越的宗教領袖,他三十六歲時主張禪淨雙修,為一吼堂主人。隨著他道業的增進,弘法的深廣,他逐步領會永明延壽大師、蓮池大師等祖師的思想,對淨土法門有了更深的認識,於是他大力弘揚淨土法門,由禪淨雙修轉變為側重淨土。六十三歲時,他在圓明講堂開講《佛說阿彌陀經要解》。這是蕅益大師非常重要的一部淨土宗著述。

一位法師能夠講《彌陀要解》,他一定會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得到蕅益大師的加持,對淨土的事理、性相奧藏也會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圓瑛大師在講《彌陀要解》的過程當中,也從「一吼堂」主人變成了「三求堂」主人——「求福、求慧、求生淨土」。他親自寫了一個對聯來勉勵自己——「求福求慧求生淨土,念佛念法念侶僧伽。」這是他對自己的自勉,實際上也是以身作則,為我們廣大四眾弟子作示範。

在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我們只有走「念佛求生淨土」這條道路才能出離生死苦海。當我們看到圓瑛大師從「一吼堂」主人變成了「三求堂」主人的時候,我們也都由衷地讚歎:圓瑛大師真是福德、智慧非常深厚,對眾生的利益也非常巨大。

求福、求慧、求生淨土,這三個主題實際上揭示了我們末法眾生修行的三個重大科目。我們知道菩薩六度的前五度中,佈施、持戒、忍辱、禪定是修福的重大科目,精進是通修福修慧的,而第六度般若是談智慧問題。修福最後要導歸產生智慧。有智慧,才能使五度修的福轉化為一種無為的功德,解脫的資糧,往生淨土的資糧。

所以福德和智慧如車的兩個輪子,鳥之雙翼,缺一不可,要相輔相成,把福慧導歸淨土。這就在通途教法和淨土特別法門之間打通了一個通道。這樣,我們就知道在這個時代修行從哪裡下手,怎麼規範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最後我們的歸宿在什麼地方。所以末法眾生應以「求福、求慧、求生淨土」作為修行的三個重大科目。


一切善緣皆迴向願生西方

王日休居士

齋僧供佛、燒香獻花、懸幡建塔、念佛禮懺,種種三寶上崇奉,以此功德迴向願生西方亦可。

或為世間種種利益方便善事,若為子而孝養父母,為兄而友愛昆弟,為弟而欽順其兄,閨門之內無不盡善,宗族之間無不和睦,鄉黨、鄰里、姻親相接以禮、相與以恩,以至事君則赤心為國,為官則仁慈利民,為長則善以安眾,為下則勤以事上,或教導愚迷,或扶 助孤弱,或濟急難,或惠貧窮,或修橋砌井,或施藥散食,或減己奉養以利他人,或臨財饒人以自省約,或教人為善,或讚善止惡,隨力所作世間一切善事,以此迴向願生西方亦可。

或為世間一切利益,不拘大小,不拘多少,若止以一錢與人,或止以一杯水與人,下至如毫芒之善,亦必起念云:「以此善緣迴向願生西方。」

常使一念不斷,念念在彼,必上品生。

 

牽引你墮餓鬼道的,是你最愛的人;牽引你到地獄道,是你最恨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