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發願,你會擁有超乎想像的能量!願力改變業力

人生是「願力」重要,還是「業力」重要?

這沒法思考,只是選擇。

我選擇願力驅動,因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陽主陰從。在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用願力可以有更好的定力。

發願,會讓你擁有超乎想像的能量

有的人為什麼定得住?

關鍵是他有願力,有願力可以有更好的定力。

願力不是在神靈面前許願「你給我們多少錢,我就回來還願」,發願是拿自己整個生命與眾生交換的過程。

無論是地藏菩薩的十二大願,還是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講的都是怎麼樣利他。

後來,我發現一個秘密,那就是當你真正全心全意地利他時,你會擁有超乎想像的能量。

願力越大,改變自己的推動力就越大

其實,每個人都受制於他的業力,比如你的出生時間、童年教育背景、體質,甚至你的名字常常被叫所產生的對你的暗示。

我們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每一個字都是一個符。

當然這並不是不可以改變,我後來去參加一個課程,那個老師就講,許多人都沒意識到透過後天的努力,尤其是心智模式和行為習慣的改變,可以整個改變你的命運。所以才有了《了凡四訓》。

而且當你發的願越大,你越希望去為眾生服務的時候,你改變自己的推動力就越大。

在大學我是學電視編導專業的,我們宿舍共六個人,五個人都沒繼續拍片子,只有一個人一直在拍,終於拍出來一部叫《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的熱門網劇。

目前也是時尚導演,前幾年請了影帝梁家輝出演他的片子。每次看到他,我都深深地感覺到一個人的願力是可以突破業力的。

所以我覺得生命一直被業力也就是過往的種種慣性所牽引,但是它也受到我們願力的作用。

願力讓生命呈現出勃勃生機

我以前是個宿命論者,很相信業力對我們決定性的影響。甚至以此為藉口,推脫自己努力的可能,放棄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可能。

但是人過中年之後,反而藉由挫折生出一種坦然的發願。

梁漱溟先生說過:

人生的第一個階段受欲望和恐懼的驅使去獲得很多東西,包括財富和權力,來避免自己受恐懼的困擾。

當獲得這些東西之後,他發現他並沒有滿足,他也並沒有免除恐懼,於是開始出離,甚至厭離,用消極的態度過清貧的生活。他離開人群,以為靠獨自的修行可以改善這一切。

當他持續往前走的時候,他發現這種厭離的生活實在是無趣透頂,而且對自己並沒有多大的幫助,於是他又走到第三個境界,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到達「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沉靜,真誠地努力,盡人事知天命。

也不討論鬼神,也不隨便算命,按照一個讓自己的靈魂更完善更高級的方向去努力,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它唯一的結果就是到老的時候,不後悔。至於做不做得到,已經不是他關心的問題了。

這就是人生三重不同的境界。

當一個人有了這樣的發願,他就會發現他的生命開始呈現出勃勃生機,而這種勃勃生機並不像孩童時期那樣受荷爾蒙和恐懼所籠罩或者驅使,而是更加緩慢而堅定地前行。

我認為這是儒家思想非常美妙的地方。後來我才發現,原來佛家也講發大願,道家也講「我命在我不在天」,其實殊途同歸。

所謂的生機就是在絕望之後產生出來的,「你愛不愛我,我都愛你;你需不需要我,我都存在」的那樣一種堅定和執著。

我覺得這就是生命力在人生不同階段的一個升華。

如果以此來推而廣之,當你發現在一個不性感的行業,不是金融也不是網際網路,也不是央企,然後你碰到了一批不那麼精明強幹的同事。

甚至發現你自己也遠不是你自己想像的那樣聰明能幹,然後你是否還願意堅持去做你現在堅持在做的事?

再比如說,當你發現你已經有這樣或那樣的病,從高血壓到痛風,到糖尿病,各種可能,甚至還有這樣那樣的家族遺傳,你是不是還能夠活好每一天,該吃吃該喝喝,你是否還願意很快樂地生活?

這已經與他人無關,而是你是否願意做出這樣的選擇。

以上的就是在工作和生活等這一類日常作業當中,我們升起的一種定力和慧心,所以「戒、定、慧」是一直貫穿在這裡的,《大學》裡面提到的「修齊治平」也是貫穿在這裡的。

所以處處見生機講的是,生機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由純正發心而來。

你決定有,於是就有。

你有光,於是世界就有了光。

如何才能發起大願呢?

首先我們要先談談願力怎麼生出來? 很簡單,看釋迦牟尼佛怎麼生出來的: 見眾生苦。

釋迦牟尼佛在還是王子的時候,見到三次眾生的苦,他先是有救度眾生的慈悲心,他發現僅僅有慈悲,用世間的方法幫助不了他人,所以他才出家修道。

佛陀證道之後,第一批跟隨出家的都是皇宮貴族,直接也是捨棄了所有的名利財富,只有三衣一缽。

而且他追求真理不是為了活得更好,而是要找到眾生受苦的原因是什麼?是要找到如何才能獲得解脫的大道,這就是大願。

這個非常值得我們思考。

那我們如何才能發起大願?

想幫助他人、想幫助社會、想幫助國家、想幫助世界,大願才能真正發起來。

為什麼要幫助這些自己以外的事物?

我曾分享過孩子怎麼培養。 一個是強者思維,一個是弱者思維。 強者思維是看到不好後把他變好,弱者思維是看到不好繞道而行。

所有成功的人都只做了一件事情:能解決別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別人也不能解決的問題,就沒有競爭力。

當我們發願幫助這個世界,世界不一定真的得到了幫助,但有一個人被幫助了,那就是自己。

佛就是這樣,菩薩就是這樣,不停幫眾生,不停幫眾生,不停幫眾生,最後自己證得果位了。

所以,成功人士為何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們給國家、給社會、給員工、給顧客帶來了更多利益,所以他們才有更多利益。

非常簡單的道理: 利他的能力就是自利的能力。

當我們看到他人有需求,國家有需求,我們就積極想方設法去幫助,最後發現大願就發出來了,大願發出來了,就有力量去推動,推動就把自己也順便成就了。

也有人講怎樣才能基業常青?其實這就是基業常青的方法,很簡單—— 隨時去看這個社會、國家、人民、顧客需求什麼,困惑什麼,嚮往什麼。

然後我們就順著看到的這個東西去做事, 去解決困惑、滿足需求、引導嚮往。

所以大願怎麼才能發?生慈悲心,見眾生苦!

 

 

 

 

你是活在願力還是活在業力,差別太大了!

 

願力超過業力,命運就轉變了,業障就消了

 

沒有「願」來作導引,念佛也是往生不了!往生淨土的願力是需要去栽培的!

 

往生西方修法應有三種哲學心態 及 修習凈土常犯的兩個毛病

 

十七世作善修福,卻因瞋發願,墮落蛇身,福報越大,生死業力越大!

 

終於明白為什麼我們不能選擇一次又一次投胎

 

驚歎三世怨,福報的陷阱

 

寫給所有不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想修修世間福報的同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