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修淨土的人,不要修到最後像外道一樣

淨土念佛法門它的特色,是一個他力門、果地教,也就是一般我們說的本尊相應法。既然是一個本尊所加被的法門,所以整個修學的目標,就是達到感應道交,因為你沒有感應道交,你就不能啟動佛陀對你的加被。但這個感應道交值得我們說明的就是:淨土的感應道交跟外道的感應道交是有所不同的。

外道的感應道交:它是心外求法。你看:外道他們的感應神通,你一聽就知道是向外攀緣的,好像你自己都不要做準備,完全靠外在一個強大的力量,來主導你,它要你活你就活,它要你往生你就往生,佛教沒有這種思考。那你這樣子講不是心外求法嘛?離開一念心,有一個真實的法來主導你,這是標準的外道——道在心中之外。

淨土宗的感應道交:正如《華嚴經》說的: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

你的心準備好了,佛陀就顯現在你的心中,你有一分的準備,佛陀顯現一分的力量;你有三分的準備,他給你三分的加持;你有十分的準備,他給你全部的加持。這才合乎佛教的緣起論,就是一切唯心造。

所以我們修淨土的人,不要修到最後像外道一樣,老是心外求法,弄到自己邪知邪見,結果一事無成。你那個是方法錯誤的!

整個[淨土宗],你不要管是十萬億佛土、二十萬億佛土,那跟你都沒有關係。重點是——你那個明瞭的心中,你把資糧準備好了沒有?關鍵在這裡!跟佛陀那個多遠都沒有關係。

在本經當中提到,我們要準備的資糧有兩個:一個是憶佛,一個是念佛。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這個見就是感應。憶佛主要是一種智慧門,一種內心的觀照;念佛是一個禪定門,心中的專注;這兩個缺一不可,就像眼睛跟腳一樣。


淨界法師:心態不到位,念再多的佛號幫助不大

●佛陀本身是非因緣所生法,佛陀是超越因緣的,那當然是站在佛陀的角度,但是佛陀今天想要救拔我們的時候,他要來到我們凡夫的世界,來救拔我們,那佛陀肯定是要遵守我們凡夫的因緣所生法了,所以這個時候就[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什麼叫因緣所生法呢?簡單地說就是你今天帶動這個佛號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就很關鍵了。

●很多人都在念佛,但是效果都不一樣,作為佛陀沒有意見,佛陀是法界身嘛,對不對?但是,佛陀對我們的加持就牽涉到你提起這個佛號的當下你是怎麼想的,就決定了佛陀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加持。所以,諸位你可別忘了,淨土宗雖然是他力攝受的法門,而主動權是在我們自己的身上。就是說佛陀給我們多少東西,不是佛陀決定的,如果佛陀可以決定的話,那一切法就不是因緣生了,那是違背眾生法則了。所以這個地方就牽涉到一個問題,就是說既然我們的心態決定了佛陀給我們的多少,那麼這個地方就影響淨土宗的成敗了。

●所以淨土宗很多人有盲點,他不知道心態是重於數目的。很多人把修行的重點是放在你念多少聲佛號,當然這個也很重要,但是這個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你心態不到位,念再多的佛號,幫助不大。你有整山的石頭,趕不上一顆鑽石,因為整山的石頭還是石頭。所以念佛的質量超過念佛的數目。


淨界法師:把順逆境當成我們往生的資糧

一個人禪淨雙修的心態,他對人生跟我們一般人不太一樣,一個有安住在不生滅心的人,他人生不是來受用的。

你如果是抱著一個來受用人生的心態,你很難往生極樂世界的。

你把人生要當作歷練,歷事練心,它是讓你積集往生資糧的一個所緣境。

因為你要抱著一種受用的心態,那你是跟它結合在一起。

所以人生不是讓你來享用的,是讓你來歷事練心的,假借這個人事的因緣來積集你往生的資糧:遇到順境,我們感恩阿彌陀佛;遇到逆境,加強我們往生的力量。那這樣子的話,所有的環境對你來說都是增上的。

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不要試圖去改變外在的環境,你會越弄越糟的。

你會把今生弄糟的,你也會把來生弄糟的。你今天老是去注意外境,你今生就完了,你來生也完了,什麼都完了。

最好的心態是,把這樣的環境當作你往生的資糧。

我遇到順境,我深深地對彌陀感恩,他對我的加持;我遇到了逆境,讓我更加地覺悟,我不能再輪迴下去了。

這樣子這個環境對你來說都是一種增上的力量!那麼這種智慧就是不可破壞,任何因緣都不可破壞的一種堅定往生的一種智慧,叫金剛王寶覺。


大安法師: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將六字出乾坤

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將六字出乾坤。如來金口無虛語,歷歷明文尚具存。——省庵大師《勸修淨土詩》

一個修行人從初發心到圓成佛果,一般從通途來說,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福德、智慧修行。

但如果你能夠修行念佛法門,以信願感通佛力,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轉為自己的功德,就不要自己再進行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了。這就是「不用三祇修福慧」。

你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洪名,就能出乾坤。「乾坤」是天地,就是生死輪迴——三界。

那從通途的教理來看,出三界一定要斷見惑、思惑。見惑的八十八使,思惑的八十一品,如果有一品沒有斷,都出不去。這個過程動經多少劫,要修種種的方便,要修四禪八定,還得要修九次第定,斷盡之後才能夠出乾坤。這是靠自力——如螞蟻上高山——的難行道。

那麼淨土一法以信心為方便,只要念這六字,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前來接引,我們的神識一在這個蓮台上,就彈指間到了西方極樂世界。

西方極樂世界不在三界裡面,他就跳出了五行,跳出了三界。這就出乾坤,這就是易行道。這樁事情一般來說,很難相信的。如果你一品煩惱都沒斷,怎麼能離開三界呢?

但淨土法門的特點就是:哪怕是個業障深重的凡夫,一品煩惱都沒有斷,只要具足信願持名,感通佛力就能夠出三界。這在道理上有時候讓人很難理解,但這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金口所宣,而且是處處宣說的這個難信之法。

佛是成就大慈悲之人,佛是一切種智者,佛無量劫以來不會說一句假話,所以他處處宣說這個法門的殊勝,也絕對不會打誑語。

無論是《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只要兼帶宣說淨土的經論,都明明白白的把這句「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將六字出乾坤」的意思,表達地非常明晰。

這些經典還存在,大家都可以去看得到。聖言量是值得我們仰信的,雖然目前靠我們淺陋的知見還不能理解。但是佛從他大光明藏流現出來的淨土之智慧靈文,就是我們末法眾生出離生死輪迴的一條康莊大道。


大安法師:淨土法門的本質特點——感應道交

在慧遠大師身上,無論是他的知見,還是他的修行實踐,都體現著感應道交的特點。

例如,慧遠大師把阿育王造的文殊金像請到東林寺,是經過至誠禱告,這個文殊菩薩像是飄然而至東林寺的,以此建立了文殊閣。慧遠大師能夠通過觀、念能夠把在印度為了降伏毒龍而印在石壁上的佛像再現而淡彩圖寫了出來。

慧遠大師一生,一共有三次定中見佛的體驗,而且他對《周易》有深刻的理解。他認為《周易》的本質特點就是談「感應」兩個字——「易以感為體」。所以這些宗教精神和淨土感應的思想,必然對善導大師產生影響。於是我們看善導大師一生的行業,也是注重戒律,對淨土一往情深,專修專弘,而且尤其注重感應一道。

淨土法門的本質特點,可能就體現在「感應道交」這四個字上。法界的奧秘,甚深的哲學義理討論,可能就是「感應」兩個字。它是最玄妙的學問,也是最實在的宗教體驗。這種感應首先要建立在信心的基礎上。我們生存的世間由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組成,被稱為四維時空連續區。

我們就要相信在四維時空之外,有一種更高次元的生命,或者有超越時空的那樣一種生命,有那樣的一個剎土,它當下就存在。所以淨土法門,你首先要相信,有西方淨土,有阿彌陀佛。但這種相信為什麼難呢?

因為這不是我們四維時空態裡面的事情,它不是我們心意識裡面的事情,它不是我們邏輯思維所能想清楚的事情,它是從無相的法界生起的無不相的妙境界相。

那你要相信這一點,必須對大乘圓教的理念——真空妙有、第一義諦妙境界相,要有一個信解,你才會在內心有這個相信。有這個相信,你才會去跟這樣的一個法界,這樣的靈靈不昧的一種力量,去互動,去感通。所以這個感應,是談雙向的,能感之機是來自於我們眾生的這一面,所應的力量是來自於佛的那一面。

佛所應的那種慈悲願力,那種極樂莊嚴,那種六字洪名的內在能量場早已成就,就看我們怎麼去感,你想不想去感,你怎麼去感。你只要有感,馬上就有應,感應是同時的。

為什麼呢?因為能感和所應都是在本體上跟我們是同體的,是一體的東西,這是心佛眾生等無差別。

所以你的感和應,是建立在道的基礎上的。這個道就是談諸法的空性了,實相了,非常超越的一種體性。就在這樣的體性當中,眾生跟佛相滲互即,就交融在一起。這就是感應道交的原理。

感應之後就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妙用,種種的境界。為什麼不可思議?思是我們的思惟,議是我們的語言。而淨土法門的這種境界、事理、因果,是超越了我們的思惟和語言的,所以就叫不可思議。

有時候還會加上「大」——大不可思議,這就令我們有一個困難,我們舉心動念都是在可思可議的範圍當中,我們判斷事情總是在常識的範圍當中,所以對於超常識的、非常超越的境界,我們就不容易產生信心。

 

為何修行人修到後來反變成邪魔外道?

常常見到佛菩薩示現,決定不是好事!

淨空老法師教你怎麼安排的淨宗早晚課

大勢至菩薩教消業障最快的十念法,用零散的時間來修系緣念佛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