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餘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
菩提心樹恆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
其餘善行如同芭蕉樹一般,結一次果實後就枯萎了,菩提心卻能恒久生出善果,不但不枯萎,反而能越來越增上(感召更多的異熟果)。
有許多善法,如頂禮、轉經、佈施、持戒等,這些善行如果沒有菩提心攝持,其果就會像芭蕉樹一樣,大家都知道芭蕉樹只結一次果實,樹便枯槁了。一般的人天各種善法,異熟果肯定會成熟,暫時不成熟,縱歷百劫也不會消滅,但這個果報成熟後,就再也不會感果了。比如說生天的福業,感受生天果後,此福報便不會再有了;或者一般小乘行人,以修行善業得到阿羅漢果位,入無餘涅槃,此後其善報就不會再有了,像芭蕉樹一樣,只有結一次果實的機會。相反,以菩提心攝持的善行,“菩提心樹恆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這些善根像如意樹一樣,如意果實成熟後,不但不凋謝,反而越來越茂盛;善業的果報成熟後,不但不盡,反而更加增上,乃至得佛果間,這個善業不會毀壞。在《大集經•無盡意菩薩品》中說:“譬如天雨一滴之水,墮大海中,其滴雖微,終無滅盡。菩薩善根,願向菩提,亦復如是,無有滅盡。”
我們在修善法時,總是願意它無限增上,不願它一會兒滅完,那麼我們應該遵循大乘教法,按“三殊勝”來修行善法。三殊勝即前行發心、正行無緣、後行迴向菩提。正行無緣要求有很高的見解,對初學者來講有點難度,但前行、後行兩項,對初學者非常重要。在前行發菩提心與後行迴向菩提時觀想:為利一切有情而行諸法行,以此善根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那麼此善根即為菩提心攝受,無有毀壞、滅盡之時,而且會愈來愈增上。若沒有菩提心,整天轉法輪、佈施、修寺廟佛塔等等,表面看來善根很大,但與有菩提心攝持的善根相比較,則差之甚遠。
以後,諸位在修行時,“三殊勝”的竅訣一定要記在心頭。法王如意寶在作任何善業時,開始有發心,後行有迴向,作為他的傳承弟子,這些行為應該學習。如果你的修行見解堅固,恒時按三殊勝而行,任何事皆可成修行的增上緣,在現生積累起巨大福慧資糧。在文革時,藏地有一位老堪布——嘎秋仁波切,當時紅衛兵批鬥他,每次押他上臺時,老堪布觀修:現在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我應修持忍辱度;在臺上群眾批鬥時,他觀修無緣大空性;批鬥完畢、押他下臺,老堪布又觀想:以今天修行忍辱的善根,迴向願一切眾生皆證無上菩提。這些大菩薩行為,請諸位牢記,於日常中反覆修持!
節錄自 《入菩薩行廣釋》
寂天菩薩 造頌
堪布索達吉 講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