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輩子都做凡夫,癥結在哪裡?
上凈下界法師
好,我們看總結。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這個道理前面都說過了。我們從六根的相狀來看,我們的確看到每個人的六根不一樣。你看有些人眼睛很好,他看得很遠;有些人眼睛近視。你看阿羅漢的眼睛,他一入定的時候,看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就像看手中的一顆檳榔果一樣。菩薩能夠觀察百千大千世界,佛陀能夠觀察無量無邊的世界。為什麼六根的差別差那麼多呢?答案很簡單:你有什麼樣的心量,你就有什麼樣的六根。
我講一個小故事,諸位體會一下。說在非洲,地中海的南邊有一個國家叫阿爾及利亞。這個國家的鄉村種了很多的稻米。這個稻米到快要收成的時候,農夫辛辛苦苦了一段時間要期待收成的時候,來了一群猴子。猴子就把這些稻米中比較好的都拿走了,剩下都是一些比較差的。所以農夫就感到非常的無奈,也非常的生氣。
後來,有一個村莊有一個很有智慧的老者,他就想一個辦法來對治這個猴子。他就做一個鐵器,這個鐵器就像花瓶一樣大,這個鐵器的瓶口小小的。關鍵在這個瓶口,當你的手是放鬆的時候,剛好伸進去,但是你的手要攥成一個拳頭的時候,就拿不出來了。它那個瓶口就剛好你手掌可以進去,拳頭就不能出來。
然後這些農夫晚上就在瓶子裡面放了很多新鮮的白米,再把這個鐵罐綁在樹上。結果第二天看到好幾隻猴子手上抓著白米不放,它昨天一個晚上就跟那個瓶子在那邊較勁,它就不肯把那個手上的米放下來。經過了幾十年幾百年,代代相傳。幾百年過去了,從來沒有一個猴子願意把手上的米放掉,沒有一個猴子做得到。結果,這些猴子,因為抓到手上這個白米,失去它一生的自由:被抓到了以後,賣到動物園去了,甚至有的犧牲它的生命。
這個道理不只是發生在猴子身上,其實眾生的心態都是這樣。就是說,為什麼我們一輩子都做凡夫,問題在哪裡?為什麼文殊菩薩他就能夠做文殊菩薩呢?我們講心境決定你的處境。你看,我們今生都為了自己來謀福利,結果我們得到什麼?我們從早到晚所做的一切都為了自己著想,結果我們得到一個非常卑賤的六根。生生世世如此,都沒改變,就像這個猴子一樣。
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他們所作所為都是為眾生,他產生廣大功德的六根、神通變化的六根。那你會問說,那我的六根從哪裡來呢?文殊菩薩六根從哪裡來呢?其實講實在話,我們每一個人來的地方都是一樣。你說從哪裡來?清凈本然,周遍法界,寧有方所?從哪裡來?本來就存在嘛!我們不能改變我們的心態,我們的生命就不斷地這樣下去。這個不是說上帝創造的,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是生命的一種不能改變的軌則——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心境決定你的處境。所以你看所有的修行者,第一件事情,發菩提心,先把你的胸量放大。當然你說,那菩提心怎麼發得起來?先明白道理,你要把人生參透。你能夠徹底地放下,才能夠徹底地承當。
蕅益大師說,沒有高超的品格,你不可能產生廣大的胸量,不可能有這些殊勝的修行出來。你看佛陀,佛陀到現在怎麼修行都還沒有講,講了三卷的經文,都在講這個道理:你從什麼地方來,十法界的眾生從什麼地方來,這個道理非常重要!你要從這個地方開悟了以後,你才能夠知道怎麼修行,是這個意思。阿難尊者也即將開悟了,再一科阿難尊者就要開悟了。
我們大概《楞嚴經》最難的部分快要結束了,前面三卷最難,後面都很簡單。你這三卷的道理了解了,後面的話都在應用,它開始應用。為什麼它會做一隻螞蟻?為什麼它會變成一隻鳥?它會變成一隻狗?會變成一隻馬?都有它的因緣。都是相妄性真,各有各的因緣。
淨界法師:生命操之在我,心境決定處境
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當我們今天去著這個水大性相,向外攀緣,缺乏迴光返照的圓頓止觀的時候,那我們就會認為說是因緣而生,是自然而有。其實這都是一種向外攀緣的分別心的計度。而這樣的結果只有言說的相狀,你都找不到它真實的義理。
水從哪裡來,我想主要地當然就是你的思想。我們說業力,其實這個是很粗糙的。就是你的思考模式創造了你的生命。所以你最初的靈動就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的心量,加上你的智慧的判斷力,影響你整個生命的現狀。我們講,心境決定處境。
我講一個一隻小蜘蛛的故事。
有三個朋友在花園中散步,看到一個房子,這個房子的牆角下有一隻小蜘蛛。這個蜘蛛因為肚子餓,要去吃東西,就由牆角往屋頂上爬。爬到中間的時候,有一片潮濕的牆壁,所以它爬到那個地方就掉下來。每次爬到潮濕的地方就掉下來,那個蜘蛛還是往上爬,一次一次地週而復始。這三個人看到這個蜘蛛的相貌,想到個人的生命,就迴光返照,照到自己的生命。
第一個人,他的心跟這個境接觸的時候,深深嘆一口氣說:「哎呀!這個蜘蛛就跟我一樣,一生充滿了挫敗。你看前面牆角那個潮濕是如此的明顯。一生當中勞碌無功,我空有無量的才華能力精神體力,但是被挫敗所障礙。」所以,他看到這件事情,產生了自暴自棄。反正你努力也沒有用嘛,你蜘蛛再怎麼爬也爬不過去,倒不如放棄好了。反正人生就是這樣,充滿了挫折,充滿了失敗,所以我只好選擇自暴自棄。
這種人一輩子沒有希望,來生也是沒有希望,因為「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你有這種思考模式,你這種人大概在世間上上等、中等、下等之中,都是屬於下等人,一輩子就是抱怨,怨天尤人,就這樣子。你思考模式不能改變,你業力不能改變,你生命的顯現就不能改變。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每一個人內心都很公平的,你給它什麼信息,它就怎麼顯現,心境決定處境。
第二種人,他看到這個蜘蛛,得到一個啟示。他說:「這個蜘蛛跟我一樣,生命中充滿了挫折;但是,其實這個牆壁的潮濕只有中間這一塊,它要轉個彎的話就過去了。你不一定要執著地從這邊走,其它的路也可以走,退一步海闊天空,什麼事不一定要硬著干。」
所以,他從這個蜘蛛的挫折當中看到了生命的轉機:原來人生是可以有無量的可能性,我可以選擇往東往西,可以善巧方便來面對我們生命的逆境!所以他從逆境當中看到了轉機,很多事情不要直來直往,等待時節因緣很重要。
這是第二種。這種人大概是中等人,他慢慢有一些方法來處理生命的逆境。
第三種人是高等人。他看到這個蜘蛛以後他迴光返照。他說:「身為一隻蜘蛛尚且不屈不撓,我今天貴為人身,我有多大的潛能沒有發揮出來啊!人定勝天,我有無量無邊的潛能,只要我不放棄,這些逆境算不了什麼。」
他能夠從外境找到內心當中的潛能,上等人!生命是操之在我,我只要願意改變,我的內心改變,外境就會改變,心境決定處境。
淨界法師:有些行為不能讓它輾轉相續
那麼你後面發心一正以後,你還要注意你的行為,因為行為會影響思想,當然有些行為不會影響思想。就是說你好不容易選擇正確了,我要以願力來引導業力了,但是有些行為你不能讓它輾轉相續。
在《楞嚴經》當中很強調「相續」。你心中已經發了菩提心,發了往生的願力,即便你偶爾造造殺盜婬妄,你馬上懺悔,這個業不障礙你往生,你斷了相續心,你發願真的不再造作。
佛教任何的業障都可以懺悔,但是關鍵是你是不是斷相續心,你是不是真的沒有再造作了。我們帶業往生,最怕的業就是你不斷在造作、你現在還在造作的,數數現行,深生好樂,這種行為是很嚴重的。
我們允許你人生有偶一的過失,我們允許的,只要你懺悔,下定決心永不再造作,把這個門關掉。這個業力它得不到你一種相續的支持,它就會枯萎沉澱,這個到了淨土再來處理都沒關係。但是你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刺激這個業力,這個業你就帶不走了,因為它的勢力太強大。
所以除了因地發心以外,你要注意那種輾轉相續的行為,要反省一下:第一個,你有哪些行為是你特別喜歡做,而且又給自己一個非常正當的理由;第二個,你經常做,數數現行,都無慚愧,見是功德,深生好樂。這個行為你要注意。
這個業你帶不走,臨終它一定會來干擾你。這種業你經常造作,而且每做一次都是非常歡喜的,這個業你是不能帶的,沒辦法帶,因為你把它養得又肥又壯,你並沒有成功地讓這個業沉澱下來。
所以我們在因地發心正確以後,還要注意那種相續性的行為。這就是為什麼不能造殺盜婬妄的原因。不是說你偶爾造造殺盜婬妄就會障礙你往生,不是。但是如果你沒有慚愧心,一而再、再而三地造作下去,你的生命就算你一開始發心是正的,你也會得到一種行為上的誤導。
如果你是用貪愛心的行為數數現行,你最後的誤導落入魔道;如果你用瞋恚心,數數現行、深生好樂,你最後的結果變成神道;如果你用投機取巧的心,你的結果是邪道。
所以除了一種思想正確以外,你要注意那種經常性的數數現行的行為。你不能讓一種錯誤的行為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你身口意出現,不可以!所以帶業往生只允許你過去的過失,不允許你未來的過失,不允許!
因為這件事情你還想期待,還想去做,這種業不能期待;如果你對這個業還有所期待,還有所攀緣,這個業不能帶。但是這個業已經過去了,可以帶,因為它已經沉澱了。所以帶業往生只帶過去的過失,不能帶你有所期待的未來的過失,不可以!
因此我們在修行當中的基礎,兩大基礎:
第一個,看你是活在願力還是活在業力;
第二個,你要注意行為當中,有沒有那種數數現行、深生好樂的業力,而這個業力都是不好的。如果是好的,那沒關係,佈施、持戒這種數數現行都沒關係。但是有關殺盜婬妄的,都不可以,這種業是不能帶的。
信願行串習到量,往生才有保障!
智圓法師《凈土之道》
有一些人,看起來似乎有信心,一直說「我要生凈土」,但實際上也根本靠不住。內在具有少許善根,聽課的時候偶爾有些觸動,其實並不代表量上已經足夠。要知道,一般人經過二十年不懈努力,信願才會逐漸生根,心才逐漸穩定。按一般情況來看,表面化地聽聽開示,就自詡「我已經具足往生條件」,這種人往往都是妄語習氣,是喜歡說大話而已。
真正的堅固勝解,意味著刀架在脖子上也絲毫不會改變。善導大師講深信之相時說:即使一到十地菩薩全部來勸說,乃至諸佛都來勸說,說「沒有這回事,不必求往生」等,他也絕不改變,這就是勝解的相。凡是在修心上發展到一定程度,明確認識到緣起的事實、自身的狀況、往生的大義、彌陀的慈悲等並由此開啟觀察慧的人,他能以確定的、深廣的見識進而產生勝解。
但是,現代人心淺薄,往往輕易承許,到實際面對時又說「不信,我不想去了」。例如,民國時期有個人念佛很不錯,臨終時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都現前了,可是,小老婆一哭,他隨即心軟,不肯往生。因為感覺世間好,還要待在世間,愛老婆勝過愛彌陀,才導致關鍵時刻做出這種反應。
還有些人前一天才說「凈土法太好了,我信」,今天卻說「凈土法太低,我不信了」,或者說「我現在不想去了」等等。這些表明什麼呢?表明他所謂的「信」都是虛假。又有很多「跑跑居士」,整天東奔西跑,好像做過很多功德,但在修心上絲毫沒有進展。他其實是喜歡搞活動、隨大流,等到年紀大了,跑不動了,就整天捧著電視看。別人問他,他會說「極樂世界很好啊,希望阿彌陀佛快點接引我去!」但這只是表面說好聽話。因為礙於面子,說「不想去」似乎不太合適,他也不肯把自己定位太低。然而,假使突然中風、腦溢血或者跌倒在地,在昏迷前的緊要關頭,他壓根不會想「生死多可怕,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等等。
正面的往生公案,我們可以閱讀《往生傳》,我本人也讀了將近一千個往生實例,發現沒有一個不是認真修行。很多人常常舉張善和、張鍾馗、吳瓊等例子,說他們造大惡業,臨終僅以十念就往生了。但要知道,他們是大根器,前世有過很多修集,今生以習氣妄動而迷惑,幹些殺雞宰牛的行當,但一到臨終馬上醒悟過來,生起非常猛利的信願心求生凈土。
相比之下,我們不必說臨終,僅僅一個牙疼就能把彌陀拋到九霄雲外去。或者出現男女情愛、生活享受、升官發財、自我實現等時,巴不得一頭扎進去,哪裡還想到彌陀呢?這種人高興的時候心裡沒彌陀,痛苦的時候心裡更沒彌陀。
總之,心裡始終沒有建立信願行,怎麼能說輕而易舉就往生呢?沒必要做這種白日夢。
如果緣起上尚未集聚,就如蕅益大師所說:「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這是決定的。為什麼敢下如此斷語呢?要知道,無因不可能有果。或者說,因上光有佛力、沒有自力怎麼可能往生呢?否則,以佛的大慈大悲周遍入一切眾生心的緣故,應當救度全法界的一切眾生,在一剎那間空盡輪迴。然而,茫茫業海、芸芸眾生照樣無邊無際,可見自力必不可少。
再說,自力上要出現的信願行難道不需要量嗎?如果沒有量的積累,輕飄飄地念兩句就能往生,就應該所有念佛人都往生。如果結上緣就能很快往生,為什麼有些待到他世方才成熟往生果?由此表明,往生是有量的要求,不是撒下種子就必定全部開花。
要想讓自身具備到量的因,就要具備勝解、欲、精進,以自己火熱、紅通通的心,無比真實地願求往生。如《往生傳》中那些出家在家、士農工商、高低貴賤、智者愚者等人,他們的各種身份差別懸殊,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真信切願。當然,信願也分很多等級,總的來說,都是下決心「我一定要去極樂世界」。
如同男女的愛戀有真有假,如果是真心的,他可以很樸素,也從來不說什麼甜言蜜語,但心裡是真的愛你,這一點不會虛假。如果他心中另有所愛,只不過應付應付你,雖然可以說得漂亮、做些表面功夫,但根本沒有真心的這種關係在緣起上已經完全虛假。我們以此對照凈土法就不難清楚地了知:是不是有真信切願,關鍵在於對西方凈土的熱愛程度如何,用佛法的語言說,是在於你有沒有真正的勝解和願;如果有信願攝持,就必定會發起穩定的凈業修作。
過去,天台山國清寺有個小和尚念佛境界很高,每次念佛,周圍環境的風、雨等聲音全是佛號聲,但後來他卻自殺了。先前不斷地念,由於念心所發展猛烈、相續不斷,這股連綿的力量使意識里出現的都是佛號;由於沒有信願,所以結局悲慘。
又有人念佛時拼著一股勁,內在的信願行卻沒有如理發展,有時是為了競賽,或者在某個道場、某個法會裡想要念出一種數量、聲音來。他是受名利心驅使,或者以執著心、躁妄心去念,結果念出一些幻覺、魔境。這些也都是少有信願攝持,導致方向出現偏差等諸多問題。
又有人一生念佛,臨終突然起嗔心、起邪見,馬上退失信願,別人以念佛提醒,他還特別心煩,不讓別人助念等。或者稍微吃一點苦頭時,發現內心根本不往阿彌陀佛靠攏。
另有個往生傳記,講明朝的聞啟初居士念佛相當有水平,生病時還很堅定地說:「我應當直接往生凈土,這點病算不了什麼。」然而臨終時業障現前,精神錯亂,控制不住。但他信願的力量很強,關鍵時刻直接到佛前燃臂懺悔,向佛哀求了一整夜。面對這場真正的考驗,他生起強烈的懺悔心,才終於轉危為安,順利往生。
也就是說,在往生這條路上,自身的各種業障、煩惱、習氣等會現前阻礙,我們切不可把往生看得太簡單。如果真實的信願沒有在內心充實起來並再再串習到量,往生是沒有保障的。
淨界法師:你自己不想改變,誰也救不了你
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你的生命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自己想要改變,沒有其他情況。
佛陀不能改變你,佛陀只能說法讓你了解道理,讓你自己去改變。佛法的整個中心思想在自覺,你要不覺悟,誰也救不了你!
我們看佛陀有無量的功德,佛者覺也,為什麼以覺悟作根本呢?因為所有佛菩薩的功德,都是因為覺悟才去佈施,因為覺悟才去持戒,因為覺悟才修忍辱…所以整個波羅蜜的行動力,來自於覺悟。
《淨心與淨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