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煜法師「如何三養─養老、養病、養死」錄音開示
如何三養──養老、養病、養死
前言:
佛法常謂:人命乃不離「生、老、病、死」。 於是如何面對「生、老、病、死」?便是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上次講《善生經》時,已預告今天要講的題目是「如何養死」,但當我把 這問題再思考後,乃覺得養死和養老、養病是連在一起的。因此,若不把養老、 養病的問題先交代清楚,就直接講養死,就會有交代不清的嫌疑。所以後來公 告的講題乃是「如何三養:養老、養病和養死」。
然養老和養病,其實也和養生是連在一起的,所以完整地講,要從養生開 始。所以今天是從養生開始講,然講綱上並沒有「養死」的部分,這要待下次 才會作較完整的交代。
佛教界常說,臨終最好的境界是「預知時至」、「無疾而終」。但我不認 為這是最高境界,因為有的雖無疾而終,但心理仍不免有很大的罣礙。
因一般人的眼界 比較狹窄,只看到身體的部分,而不注重心靈的部分。 故不管養生、養老、養病、養死, 著重在身體的部分。在座有許多專業的醫 師,我不能班門弄斧地講身體的部分。而如何從心靈的角度來看養生、養老病 死,才是佛法較高明的部分,這由法師來講也才較適宜。
養生:
世上有太多養生的學說、祕方,餐廳裡也有許多養生料理、養生鍋,我不 是這方面的專家,所以在此不予置評。但是世間講到養生時,乃有一個非常大 的偏差,即將「養生」當作「養身」。但如果只是「養身」,那和養豬、養鴨 有何差別?養豬、養鴨到最後還可以賣錢,但是養身到最後只是死掉了,還要 陪棺材錢。
所以這類的養生,只是「貪生怕死」習性的延長而已,哪跟修行相應呢? 既生命乃是身與心的結合,因此養生不只要養身,更要養心。必由養心,人才 能稱為萬物之靈;否則只是不斷地調養這個身體,到最後還是免不了一死,那 養生就失卻價值了。
1
就養心而言,我認為最重要的在於「以質勝量」,而非求健康、長壽而已! 「質」是指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生命要有意義、價值,此身才值得養; 若生命 沒有價值、意義,此身便不值得繼續養。
「量」是指壽命,世間公認最長壽的動物是烏龜,聽說有兩百年的壽命, 然你願意當烏龜嗎?烏龜生下來時是烏龜,死時還是烏龜;以佛法而言,牠下 輩子可能還是烏龜。為什麼呢?因為牠的質沒有什麼改變。
故較理性的人 知道,重點不是量的問題,因為在量方面,我們再怎麼養 也比不過烏龜。生命的可貴在於質,故有些人雖然活得時間不很長,但對人類、 對社會曾有偉大的貢獻。
生命有何意義?
關於生命有何意義,古來有很多講法,但是最精準、最切要的就是於《阿 含經》中所謂:以生滅而證得不生不滅。
我們的色身本來就是會死、會腐化的,故生命其實是虛幻、不實在的,而 生命的可貴在於從這過程中證得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有兩種意思:一是不生不 滅的性理。佛法常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無常、無我的理,或是因果業報 的理, 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第二、如果我們已瞭解這個道理,就能把身心安住在這個理上,所以對境 界的變化就能用宏觀的視野去看待它、接受它。時間一久,貪瞋的習氣就會越 來越弱,情緒的波動會越來越緩,到最後證得心平氣和,即佛法的寂靜涅槃。 因此最後不生不滅是指寂靜涅槃的證量,當然這對許多人來講,還是太高了一 點,因為這是佛法專修的部分。
退而言之,以生滅證得不生不滅,在儒家也有類似的說法。各位應該聽過 「太上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儒家也想在必朽的生命裡證得三不朽。 但事實上,儒家的生命觀還是離不開一生一世的窠臼;而佛法是講三世業報、 無窮生死的生命觀,這比儒家宏觀太多了。以宏觀的生命,再去看生滅或是不 生不滅,就差很大了。
2
故古來曰「朝聞道,夕死可也。」道者,即不生不滅的性理。然而光「聞」 是不夠的,以佛法的角度來看,聞道不等於證道,知道不等於證得。依《阿含 經》的旨意,必「朝證道」才夕死可也,否則只是知道,還不能自保。
然而「證」,於《阿含經》裡又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差別,故圓 滿的證為四果。如果證得解脫果,當什麼時候死 可以,因為已所作皆辦,不 受後有了。最低限度的證,為初果,因為證得初果就保證不退轉,七番生死一 定證得解脫。
不過,這對一般人來講,標準太高了。如果用這樣的標準,他們寧可棄權, 因為他們認為:「像我這樣的人,不要說證得解脫,要證得初果 比登天難!」 這標準雖然很高,但以佛教的立場還是要講的,否則便與世間法無所界別矣!
提昇生命的價值
退而求其次,就世間人的看法,如何才能提昇生命的價值?乃在於「學習 與奉獻」。我曾經深思過這個問題,我們在什麼狀況下,才覺得生命是有意義 的、有價值的呢?結論:乃在「學習跟奉獻」時。
首先說學習,而且是在學習的巔峰。初學習時,雖不免有萬事起頭難的辛 苦階段,但過了一段時間後慢慢就越學越順,而有欲罷不能的感覺──因為光 明在望,愈學習就越紮實,愈學習就越有活力,這時你就會覺得生命是有意義 的。
我曾問一個人:「你希望過怎樣的日子?」他說:「就是吃喝玩樂啊!」 我再反問他:「吃喝玩樂之後,你覺得踏實嗎?」他想一想說:「其實,也不 覺得踏實哩!」沒錯,因為生命的價值不只沒有增長,甚且是在消耗你的福報, 當然不可能覺得踏實。因此只有在學習的巔峰,才會覺得生命是有價值的。
其次,是在奉獻的當下。例如別人有困難時,我們能夠用幾句話就讓他心 開意解、豁然明朗;他很受用,我們也覺得有成就感。這不用想像:為了成佛 而度眾生,因為這支票是 不可期的。但若在奉獻當下,即看到成果;那時, 我們就會覺得生命是有價值的。
3
因此,養生不只是養這個身體;因身體養好後,當用來學習和奉獻,生命 才有價值。因此愈盡心於學習、奉獻者,生命即愈有價值。反過來說,若不能 再學習、奉獻者,生命即無價值。
其實,不只是無價值的「零」,而且是「負值」。何以故?因為活著總是 要吃喝拉撒,而增加社會的負擔。於是既浪費社會的資源,又耗損個人的福報, 故是「負值」也。所以只是努力地養身,而期健康長壽,實在是錯得離譜!因 為養了又養,到最後就是把它養死而已!
我曾說過人間有四種福:觀念的和諧、身體的和諧、人事的和諧與環境的 和諧!而一般人的養生,唯著重身體的健康,而不著重觀念的提升,也未著重 人事的互惠。人事的互惠與修福是相關的,由奉獻才能修福。最後,環境的和 諧也包括在養生的範圍裡。
因一般人的視野 比較狹小,這是世間的常態,例如儒家、道家等 認為 生命的型態只是一生一世;其它宗教就算講到來世,但來世就變成永生。而生 命依佛法而言,不只是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佛法的來世還多是在生死輪 迴裡。因此當以弘寬的視野,來看待生命的延續。
因此這一生,如不能再繼續學習奉獻,就不值得再繼續養了。如果繼續養, 就會消耗社會的資源,減損個人的福報。這樣講下來就很恐怖了,因為很多人 在退休之後, 在消耗社會的資源,減損個人的福報,而不自覺。
是以真正的養生,不只在求健康長壽而已,而是當「以質勝量」──即求 發揮生命的意義,提昇生命的價值。否則,如烏龜般地長壽,又有何意義呢?
養老:
何時為老?體能已過巔峰!我們的生命就像一條曲線,小的時候慢慢往上 爬,爬到巔峰之後就開始下滑。故體能下滑了,就稱為老。
問:體能過了巔峰,即不可能回復嗎? 答:雖不容易,卻非不可能!
1.禪修
4
依我的觀點:體能的狀態,與氣脈的通塞是息息相關的。一般人於體能過 巔峰後,脈即漸漸阻塞矣!以脈漸阻塞故,體能衰退,病態即生。
所以養老者,首在減慢氣脈阻塞的速度。功夫好者,甚至可以疏通已阻塞 的脈。因此有些禪修者,雖老而體能不衰,無疾而終,因為他們沒有經過老病 的階段。
問:沒有經過老病的階段,為何會死呢?
答:無疾而終跟每個人的壽命有關。用電腦作比喻,我們的壽命就像天生 帶來的電池,這電池是沒辦法再充電的;所以用到最後電力用完了,雖 然機器沒壞掉,還必當機。
問:那禪修者為何能較長壽呢?
答:因為禪修者的耗電量比較省。一般人天天在打妄想,忙東忙西,故耗 電量 很大,因此必折壽。而禪定狀態,就好比電腦在休眠的狀態中, 幾乎不耗電的,因此能耐得久也。
以上是從禪修的立場,來看體能的衰退和老病死的現象。 問:云何能減慢氣脈阻塞的速度? 答:禪修爾,且每次須坐一小時以上。
註:以我禪修的經驗,要坐一小時以上才能維持不衰退(即回復到上次下 坐前的狀況),二小時以上才有修復阻塞氣脈的功能。因此如果每次坐不到一 個小時,對養生而言,就無效果可見。
因此養老,首要養成禪修的習慣,而且要坐一小時以上。
問:每次 坐兩個小時以上,要多久坐一次呢?
答:依我的經驗不需要每天坐,但是如果三天以上不坐的話,這個身體一 定會抗議,會讓你覺得某些地方不太舒服,怎麼辦呢?上坐補香。因此 一個星期,至 得坐兩三次兩個小時以上的長香。
5
甚至每個月一次禪一。因為禪修的效果不是算術級數,而是等比級數上升 的。故連續兩天,每天坐一個小時;跟一次就坐兩個小時,效果是差很多的。 因此能連坐一天,比分開坐七天的效果實好很多。
因為下坐之後氣就散掉了,等再上坐又要花一個小時以上才能回復下座前 的狀態。故就像煮開水一樣,如不讓它煮開就熄火了,則什麼東西也煮不熟! 因此,最好一個月有一次禪一,每季打個禪三,每年打個禪七。密集的禪修, 對氣脈的修復,實有天淵之比的效果。
而密集的禪修最好依附於團體、道場,光靠個人是不容易持續的。你一個 人能夠在家裡打禪三嗎?很難。很多人需要離開家,依附共修的力量,才能繼 續坐下去。故在家裡坐不到兩小時,但是參加禪三時,咬牙切齒也得撐下去, 這 是靠共修的力量。
其實,禪修的訓練實愈早愈好,不是待老了才去禪修。乃在體能未過巔峰 前,即努力禪修,以期體能可維持在巔峰狀態。否則,待過巔峰下滑後,要再 扼止、回復, 必更加辛苦、困難。
如果待生病之後再來禪修就近回天乏術矣!因為氣脈 阻塞了才會生病, 既然生病了,要修復就要花幾倍的力氣才有效果。而生病已無力了,云何還能 花幾倍的力氣?所以很多病人,坐不到幾下就放棄了。
各位來這裡聽經,如果已經聽很多了,其實也聽不到什麼新鮮的。但是來 這裡禪修對你而言,乃是更重要。以禪修調適身心,消極是減慢體能下滑的速 度,進而能讓它提升回去。
2.運動與勞務
眾所皆知,要維持身體的健康,要有適宜、適度的運動。但如何才是適度 的運動?卻眾說紛紜!
如騎腳踏車、游泳、走路、慢跑,算不算適宜的運動?真是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這方面我不是專家,事實上我也不常運動。故以下,只是淺見:
運動的目的:
第一、提高心肺的功能
6
心肺的功能,在我的經驗有點像舊式汽車,有換檔的功能。因為不需要花 太大力氣就能過活,所以很多人平常大多維持在最低四檔的狀態中。如果這狀 態經常用而不提昇,要它再提高到三檔、二檔便有困難。所以得三不五時給它 刺激一下,藉著運動,提高它的檔次;由第四檔到第二檔,或由第五檔到第三 檔。
為什麼會有第五檔呢?一般人雖有四檔,但禪修者可能有五檔。因為禪修 者平常能量的消耗更 ,像剛才所講 是在很省電的狀態中,所以不是第四檔, 而是第五檔。
如果你經常處在第五檔中,則啟動不能太快!乃熱身的時間要比平常人還 久一點!否則會對我們的氣脈、身體有所損傷!就像冷氣機一定讓風扇先運轉 一段時間後,才能啟動冷媒的壓縮機。
或問:為什麼不提升到第一檔呢?第一檔大概是跑百米的狀態。我們不是 運動選手,平常的生活用不到那麼高的檔次。所以我覺得:能從第四到第二, 或從五到三就可以了。
那換檔有何跡象呢?乃心跳會加速、呼吸會喘促。比如爬樓梯,二樓可能 沒有感覺,可是三樓五樓後,就開始喘了!如用這標準,則很多運動是不合格 的。
比如走路,要走到讓心跳加速,是不太容易的!騎腳踏車也很難騎到呼吸 會喘促,至於游泳、體操等, 不算適宜的運動。因為不能讓體能完成換檔, 就達不到運動的目的。
另外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若提高心肺的功能,則不適合在 會區。因 會區一向 是濁氣,幹嘛還吸那麼多呢?於是較保險的,還是到鄉下、郊區或 者山區去運動吧!
第二、調理氣脈的功能
運動寓有調脈的功能,大部分 屬於氣功運動。在所知運動中,較保險的 似以「太極拳」為代表。
現在有很多新興的氣功,聽說練了很快就有效果,但我反而建議你不要去 學。為什麼?因為要達到快速的效果,只有兩種要門:一是導引,有些氣功,
7
雖也有調脈的功能,但是以「作意導引」去完成的。然氣脈最好讓它自己去調 整,而不要用意識去導引,因用意識去導引很容易出岔,俗謂「走火入魔」也!
第二種更糟糕的是,很多氣功根本就是外力,或有鬼神附身的嫌疑。短時 間你覺得有效,可是最後卻是「迎神容易,送神難」,是以不建議。
而太極拳至 是有悠久的歷史,所以我覺得比較可靠些。雖一招一式打下 來,也有調氣脈的功效;但因為不作意去導引,所以比較無副作用。
第三、拉整筋絡的功能
我們把筋拉一拉,通常會覺得身體更舒暢,精神更清爽。在所知運動中, 似以「瑜伽運動」為代表。
但瑜伽運動其實也有問題,因為不宜拉過頭,而造成傷害。以我個人的經 驗,要拉到什麼地步,乃相應於脈──要拉到氣脈最容易過的角度。是以拉過 頭,不只過猶不及,且還會有傷害。
第四、增加代謝的功能
這講白一點,就是能讓我們流汗。現代有些醫學──不知道是中醫,還是 西醫的講法:我們身上,尤其是血液裡有很多毒素、廢物,不能全由大小便排 出去,而必須靠出汗才能排泄。
所以現代人身體不健康,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排汗排得太 。尤其在 會區 的人,整天 密封在空調系統裡,根本就沒機會流汗。不流汗反而會對身體造 成負面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珍惜能夠流汗的時間,應該爭取能夠流汗的工作。
現代人為何厭惡流汗?其實,現在的盥洗設備已太方便,於流過汗後馬上 一沖大概就解決了。所以不要太依賴空調設備,而減 我們流汗的機會。
出一身臭汗,為什麼汗是臭的呢?因為裡面有很多毒素、廢物。將之排出 去後,就能清掉血液裡的垃圾,故心臟和肝臟的功能, 能增強。甚至改善心 情,憂鬱症等也就不藥而癒了。
第五、增強消化系統功能
8
運動對增強消化系統有非常好的作用,它能夠加強胃腸道的蠕動,促進消 化液的分泌,加強胃腸的消化和吸收。所以一般人運動過後, 會食慾大振、 胃口盛開。這是講到運動,我還是說其實我不具專業的素養。
其次,說到勞務:
運動跟勞務其實是相似的。現代人在 會區中要作勞務還真不容易,因為 根本找不到什麼事可以做呀!現在連掃地 不用掃, 有機器代勞。還有人刷 牙也要用機器,不知道現代人為何懶成這個地步?然後又覺得自己運動量不 夠,又得想辦法運動,真是雙重浪費地球的資源。因為以機械代人工,就是第 一重地消耗能量!然後再刻意去運動,又是一種資源的消耗。
所以能減 對機器的依賴,而適度地增加些勞務地工作,其實是不錯的。 但在 會區要找到勞務工作真的不容易,反而鄉下比較容易些!像我哥哥於退 休後,即回老家,因為老家有一些田,所以他就返鄉種田,一方面侍候雙親, 一方面耕田種菜。
其實,耕田種菜就大部分人而言,是很奢侈的:一方面要有田,另方面要 有足夠的體力和興趣才能持之以恆。不然的話,看別人做很有趣,自己做了就 腰痠背痛。撐不了半年、一年,就還是回去過 會區的生活吧!
但耕田種菜,其實重點不是省錢,主要是既勞務健身,又無食安的顧忌; 自己種的菜總是比外面的衛生、可靠多了。自己吃不完還可以送人,像我哥哥 種菜我們全家享福!所以鄉下人身體反而是比較健康的,因為既接觸的是大自 然,從事的勞務也比較多,所以還是值得嚐試、推廣。
3.職班與志工
養老第三個重點是:要有志氣!常曰「志氣」,此乃謂:有志,才有氣。
「志氣」是什麼?一是未來的遠景,一是生活的軸心。為什麼這麼講呢? 我們 知道,很多人養老,是從「退休」後才開始的;結果養了兩三年,就把 自己養死了!為什麼呢?以前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或工作,至 生活還有軸 心,未來也有遠景。而待退休之後,生活即失去軸心,未來也無遠景。
加上人際關係愈來愈封閉,上班時至 還跟很多同事互動;而退休之後, 生活圈越來越小,就覺得自己越來越沒價值。以前是董事長、經理,可吆喝很
9
多人,現在於家裡跟老婆楚囚相對,真是越過越沒意思。所以慢慢落得鬱鬱寡 ,變成憂鬱症矣!
以前在嘉義有位居士,曾是營造公司的董事長。他賺了很多錢吧,退休以 後有一次碰到我,就忙著跟我訴苦:「別人 以為我現在生活很風光,其實過 得很辛苦。」我問:「為什麼很辛苦?你不是很有錢嗎?」他說:「唉!生活 沒有目的,像個遊魂東飄西蕩!以前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日子還比較踏實。 現在雖錢賺夠了,反而失去生活的重心。」這就像剛才所講:每天只吃喝玩樂, 你會覺得生命很踏實嗎?不會的!
前幾天看報訊:國外有位 89 歲的老人家,登報找工作。他不是快餓死了, 而是快悶死了。結果,還真找到工作了。
所以云何退休不久,就把自己養死了?沒志,就沒氣也!所以我的建議是:
a.不要將「退休」跟「不退休」二元化。
很多人羨慕別人退休了,等自己真的退休後,才發覺退休還是很苦。因為 你把它二元化:要嘛就是全勤、要嘛就是全退。於是既全勤時辛苦,也全退後 變得很空虛。所以我建議採取「漸退」或「半退」的方式:變成顧問,或減件 等。
比如當醫生的,可以把看診時間減半,變成一三五看診、二四六放假。如 是老師呢?我不知道老師能否「漸退」或「半退」,反正各行各業 有不同的 調整方式。這當問你們才清楚,至於我這出家人哪能那麼清楚呢!
b.如本來的工作,不允許「漸退」或「半退」;則只能換槽,作半勤的工 作。
為什麼呢?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要重建生活的重心,開拓人際的關係。 不然生活面會越來越窄,日子會越來越單調。
c.如沒有經濟的負擔,則可到宗教團體或慈善機構等作志工。
這是剛才講的:如果不能繼續學習奉獻,你的生命就沒有價值。不要想: 我退休後有退休金可用,就可每天吃吃喝喝、無所事事,這種生命其實是很空 虛的。
10
而做志工,我不是勸你每天去做,而是一星期可做一兩天。是我的話,可 能做兩種志工,每種 做一兩天,剩下的時間保留給自己用。
這既可繼續學習、奉獻,也可擴展人際關係;尤其最重要的是重建生活的 軸心。因為短時間的休息,一般人還可接受;若休息太久,就開始悶了、慌了、 亂了,所以當樂於服務與奉獻!
d.很多人於退休後,即到處旅遊。其實,我不建議到處旅遊。這不是錢的 問題,而是從學習奉獻的角度來看,旅遊的效率不會太高。
尤其,觀光旅遊是在促進經濟的繁榮,還是在加速環境的破壞,就難定論。 雖然很多國家為了經濟的因素,還是鼓勵觀光;但像不丹這個國家就不太 迎 觀光客,所以課稅課得很重,因為更在意對環境的保護。
因此我不建議退休之後經常旅遊,偶爾為之就好,不要迷途忘返。尤其, 心為境轉,乃是修行之大忌,所以當「適可而止」也。
4.都會與郊山
這是很現實的問題,說到地點,很多人 說:老了,當住 會區,因為看 病、醫療較方便也。而我倒認為:乃是較容易生病爾!何以故? 會區是五濁 惡世:空氣污染、飲食污染、噪音、光害、電磁波等。到處 是,閃 閃不了。 是以鄉下的生活品質才比較好,既空氣好,也噪音 ,尤其電磁波更 。
還有 會區的生活方式,其實非常狹隘。因為生活軸心,乃不離「方盒子」 ──電視、電腦、手機也。很多人把他的電視機搬走後,他就不知道怎麼活了! 雖一面看一面罵,還是得繼續看,為何得這麼苦呢?把電視、電腦、手機放掉 後, 會區的生活就只剩下人、汽車和建築物。人雖多,卻是老死不相往來, 逛街其實也沒什麼新鮮的。
且在方盒子裡所看到的世界多是虛擬境界:故雖看花,而聞不到花香;雖 見人,而難與互動;雖有很多訊息,卻難辨真假──尤其網路的訊息根本無法 過濾,所以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便很難分辨。不如到郊區,甚至山區,樹就 是樹,花就是花,根本假不了!
未退休前住 會區,實在是無可奈何的!一般人之所以住 會區,主要是 為:一是上班,二是上學。等年紀大了,小孩也完成學業而開始工作;而個人
11
也慢慢進入退休狀態,至 不用全勤上班。這其實會有更好的抉擇,慢慢往郊 區、山區移民,就生活品質而言,反而是比較好的。
像我雖說狡兔三窟、四窟,鑰匙一大串──有很多地方可以住,但我還是 「好高騖遠」,寧可回山區。「好高」是海拔越高越好,「騖遠」是離 會區 越遠越好。遠看藍天白雲、青山綠水,近吃蔬菜、水果,近聞花香、草味。心 曠神怡,日子比平地好過很多。
當然,要住山區,比較奢侈;若住郊區,倒是折衷。所以我建議將 會區 的房子賣掉,改到郊區長住,不是只買房子,而是買一分地、兩分地,既有房 子可住,還可以種花養草,活動筋骨、增加勞務。既便宜,生活也較有品質。 將 會區的房子賣掉後,不只住得更舒適,多餘的錢還可充當養老費!何樂而 不為?為何要困在 會區裡,受苦受難呢?
有些人還是習慣住 會區,所以已來禪源明墅了,還是要回去住宿,明天 再來共修。我問:何必這麽辛苦呢?大家講不出來──因為慣性使然,因為已 離不開「方盒子」的生活方式。勸大家慢慢要把這習慣改變過來。
如不能常住,乃可偶而到山區,住個三、四天以上,既調身,也調心。而 山區者,不是五百公尺以下的「丘陵地」,而是一千公尺以上,才能稱為山區 也。
何以故?清陽上升,濁陰下沉;尤其台北、台中 是盆地,於是所有的濁 氣,便 聚沉在盆底。如果沒有颱風,濁氣就一直滯留在那邊;每天在那吸進 吸出,息息相關、共業牽連。而海拔愈高,清陽上升,空氣的品質大致會愈好。 建議到海拔一千、甚至一千五百公尺以上的山區;但不要超過二千五百公尺, 會有高山反應。
有些信眾到我山上(兩千多公尺)就一直放屁,他們 覺得很不好意思, 我就裝聾作啞當作沒聽見。他們說:要連放三天,屁才會慢慢收斂。何以故? 換氣也。因為山上空氣好,即把身上的濁氣慢慢排出去,排時就放屁,須排三 天才能轉清淨。所以他們 說:我們上去,起碼要住三天以上才夠本。我說: 你雖夠本,我可是虧大了!這是很多人的經驗,上山要三四天,才有辦法把氣 換清淨。
12
換成新鮮的空氣後,食欲會很明顯地增加,心情也會不一樣;一般人到山 上後,多會變得較豪放、較年輕。住高山時,我也覺得,不只是換氣換乾淨, 排泄也能排得較順暢、徹底。
所以爬高山,或住山區,不要匆匆上去、匆匆下來,寧可多住幾天。但大 部分的人就算常爬山,也多是匆匆上去、匆匆下來,而不願在山上多待一兩天; 因為已過慣 會區生活者,在山上會覺得很無聊──寂寞難消。
5.小結
以上養老者,非消極地打發時間。有很多老人雖也去學知識、技能,卻只 是為了打發時間;然常謂「學以致用」,學當以致用也。而用,當用在提升個 人的品位及奉獻社會,這樣學才有意義!有些人連學 不學,就整天渾渾噩噩 過日子。這講難聽點,乃等死爾!等死就在浪費社會的資源及減損個人的福報。
所以真正的養老是積極地調身、調心,調身以調脈為主要訴求;消極地能 減低氣脈阻塞的速度,積極地能修復已阻塞的氣脈,故可以變得更年輕、更健 康。所以剛才所說禪修、運動、勞務、住郊山,皆寓有調脈的功能。
至於調心,則以維持「志願」與「主軸」。還是要維持生活的軸心,沒有 軸心的日子,其實不好過。未來也還是要有遠景,不能只是渾渾噩噩地過日子。
所以《金剛經》其他人講, 倡言「無住」,只有我仍強調「有住」。因 為除非你境界很高,不然「無住」的日子,反而像失魂落魄似的。所以調心的 重點在於有志氣、有主軸,而能繼續學習、奉獻。
其實,更高尚的「志願」,乃如前所說:以生滅而證得不生不滅。故生時 雖糊塗,要走了,不能再糊塗。如果走的時候,還是糊塗昏昧,你這一生就空 走一遭了!
因此,養老非越養越老,養到最後就死了,而是越養越不老。不老,既是 因為脈調得好,所以能保持在巔峰的狀態;不老,也是因為心智越來越清明。
雖然要證,也不是那麼容易,至 當往此趨近;故非愈老愈糊塗、愈老愈 昏庸。或曰:老當益壯,這壯不是指身體的強壯,而是指心智的清明。所以有 很多禪師,到臨終時, 還耳聰目明,身安體健。所以可說:實未經歷衰老的 階段,這乃養老的典範也!
13
養病:
關於養病,因為我既 生病,也不具專業的護理知識,所以醫療的部份不 講;準備講的是「不醫療」的部分及心理調適的問題。
1.不醫療
為什麼不醫療呢?大家 認為:有病就要醫療。此為什麼不醫療呢?我們 用大家較熟悉的例子:比如汽車,剛買時當然外型亮麗、功能齊全;但用過一 段時間後,就會發現外型已不再那麼亮麗,功能也沒有那麼齊全;再過一段時 間後,甚至故障率越來越高,且維修費用越來越貴;到最後你還會繼續維修下 去嗎?大家 搖頭,不會的!因為大家 覺得不划算,不如買一輛新的。
「不如買一輛新的」,這是佛法的生命觀。一般人為何認為必須繼續維修 下去?因為你認為就只有這部車子;因為一般人、還有西醫的生命觀, 一生 一世的,故死了便一切烏有。而佛法的生命觀乃有三世:有過去世、現在世及 未來世。所以車子壞了,可以換新的,而不必一直維修下去。
然在佛教裡有一種錯誤的講法:病了一定要醫,且要醫到業消了,他才會 去世。從中觀的思想來看,沒有「業消」的可能。因為我們的業就像長江大海 一樣,後浪推前浪永遠沒有間隙的。業既一直相續,沒有哪個段落可稱為「業 已了」。
所以不是為業了了,才命終。故一般人之所以命終,乃為兩個原因:一是 因身體壞了,如電腦的主機板壞了、硬碟壞了,當然就不能開機;二是為電力 用完了,所以壽終,而不是為業消了。除非證得阿羅漢果,不然一般人的業是 不可能消的,業也不會有明顯的段落。
故期業消而命終,就像汽車狀況已經很糟了,你還繼續維修到不能維修為 止,那不曉得要浪費多 錢財。這是因一般人只認定一生一世的生命,所以才 須一直醫療,到命終為止。然如確認可換新車,你當然希望早一點換新的,這 是我說「不醫療」的原因。
這跟世間的觀念有很大的差異,以此我把病分成三種:A.醫療後可康復的 病:如感冒等,醫了就會好。B.醫療後不會康復,但也不會致死:比如有些人
14
雖半身不遂,卻不會死。但以目前的醫學技術來看,乃只能維持現狀,而無法 修復。C.既醫不好,又會致死:如很多絕症也。
A.醫療後可康復的病 先看第一種「醫療後可康復的病」,一般的看法,即是得醫療。但這也 牽涉到:
一、醫療所要付出的代價
費用如果很高,你願不願意繼續醫療?另外,這代價也非只是金錢而已! 比如花費一個人的勞力、青春,去照顧一個垂死的老人,這值得嗎?
像我家老菩薩老年生病時,我們也是請外勞,這外勞很年輕大概二十出頭 而已。我常想:讓這樣年輕的姑娘,去服侍一個陌生的老人,只是為了賺錢, 這值得嗎?
我覺得一個年輕人應該到比較有前瞻性的公司,既技能可以成長,也職位 可提升。而不是消耗時間去照顧老人,這個照顧完,再照顧那個。
所以如醫療的代價太高,雖能治好,也未必值得,不如早點換新的。 二、當事人繼續存活的意義
這是一般人不會考慮的問題,因為一般人只是注重身體的存在,而沒有考 慮到精神的意義。存活不為心能跳,血能流而已!而是為還能繼續學習、奉獻; 反之,不能繼續學習、奉獻者,即失去存活的意義。
或耗損的資源,大於所能貢獻者,你對社會的貢獻即成「負值」。於是繼 續存活,唯耗損社會的資源與減損個人的福報爾。
也許他仍能貢獻社會,但若耗損的乃比能貢獻者多,這仍是「負值」。既 是「負值」,即失卻存活的意義。這是第一個標準,對我來講這不算高,因為 我們不希望變成社會的負擔。我覺得一個人可以不奉獻社會,但不能成為社會、 家庭的負擔。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便不用繼續救護了,當讓他早點往生,讓他 早點換新車吧!
其次,如果希望這生的 CP 值是最高的,則在耗損的資源,雖仍小於所能貢 獻者,但會將 CP 的平均值拉低。這可以了解嗎?人年輕時因對社會有貢獻,所
15
以 CP 的平均值是慢慢提高。但老病時,雖對社會還是有貢獻,故是正值而非負值,可是整體的平均值已在下降了。如果希望我們一生的平均值是最高的,則 當平均值開始下降時,你就可以走了。否則,再繼續下去平均值一定會越拉越 低。
這是甚麼意思?我們不只要看這一生,還要看來生,希望今生跟來生能銜 接得很好。所以我倒要說:不要把福報消盡了,才往生,當留一點下輩子用。 如果你把它耗盡了,則下輩子會很辛苦。就像電池一樣,如把電力耗盡了,再 充電剛開始會很慢;要留一點給下輩子,比較好起步。
我年輕時,有人就問:「法師,你不收徒弟,待老了誰來照顧你?」我那 時候就率性地說:「我如果還有利用價值,不用擔心沒有人照顧我;如果沒有 利用價值了,則早點死算了!」如已變成社會的負擔,則賴活不如早死!
將來的醫療,必牽涉到法律跟宗教;因為生命觀不同,對生死的處理態度 就會差很大。
C.既醫不好,又會致死 但是否就不醫療了呢?
一、未必,有時候乃為減 當事人的痛苦、不便,還是得醫療。
因為我們不希望看到一個人活得非常痛苦,病雖會死但不會馬上死,所以 還得拖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我們也不希望他太辛苦。所以醫療不是為了 把病醫好,而是為了減 當事人的痛苦爾!不只是用藥,甚至開刀亦然,而此 也牽涉到所要付出的代價。
二、當事人繼續存活的意義 a.如重要事未交代:
有些人雖然必死無疑,但你還是得讓他活下去,因為要交代清楚才能走。 否則,家庭可能要鬧革命了;尤其是豪門家族,馬上就兄弟鬩牆、對簿公堂, 反正這問題很多。所以雖然快死了,即使花再多的錢, 要把他救回來講清楚。
b.可繼續領退休金:
16
還有人說:他已交代兒子一定要救,因為可以繼續領退休金。但如果所領 退休金, 於所要付出的代價──不只是個人的代價,而是社會所要付出的代 價!你願繼續醫療嗎?
c.作為家族、公司的精神堡壘:
有些人活著雖然甚麼事也作不了,但他活著就能維持向心力。以前我老菩 薩還在世時,我常想:她老人家其實也不是放不下,為何病拖了五年才走呢? 後來我才發覺:在她生病期間,乃把我們家人重新凝聚起來。
因為我們兄弟其實 非常獨立,故平常很 連絡。現在因為她老人家生病, 大家經常回去看她,才常有聯繫。故在最後幾年,以她的病而把這個家庭重新 凝聚起來。如果她走的太快,便無此功能!
所以有些人不管是在家裡、在公司,甚至在國家,乃是一種精神象徵。故 花再多的代價,還是要繼續維持他的存在。
總之,對他個人以及對他周邊的人,到底存活有甚麼意義?有意義才繼續 醫療,沒有意義就不用醫療了。
B.醫療後不會康復,但也不會致死 這介於兩者之間,跟剛才所講的乃差不多。也是會考慮到醫療所要 付出 的代價,與當事人繼續存活的意義。
2.將此病視為往生的善因緣
如果病況已到無法治療而必死時,則可將此病視為往生的善因緣。很多人 對於病 是敵視、抗拒的;故生病就是倒楣,倒楣才會生病。但何以要把它當 成往生的善因緣呢?你要知道:世間上有很多人想死,卻死不了。不一定有病, 才想死;有的實已活得很無奈,卻不知道怎麼下台,所以在這時候生場重病, 對他來講乃正合寡意。
故當這病已到不可醫治時,我們要去接受它。因為接受它,反而不會那麼 痛苦;如果繼續抗拒,則身苦心也苦。很多人認為病就是會痛,其實痛是因為 抗拒;如果順著這因緣去接受它,既心不煩惱,身也不會那麼辛苦。
而這跟下面所講「心理的調適」,乃有直接的相關性。
17
3. 心理的調適
A.不氣餒、不怨尤
很多人在生病時,很容易生起怨尤的情緒,包括某些學佛者亦然。他會怨 怪:佛菩薩為什麼不庇佑我呢?我是很虔誠的佛教徒,每天誦經拜佛,沒有一 點對不起佛菩薩,為何現在卻生病了呢?如果起了「怨」,身體的病不會因為 怨而變好,反而會因為怨而更苦、更衰。
若無宗教信仰者,就直接怪「老天無眼」;或者怪醫生、怪家屬沒有照顧 好;或者如果當初不怎麼樣,今天就不會生這場病。反正可以怨尤的對象太多 了,但是怎麼怪、怎麼怨,對你的病 沒有正面的幫助。因為不管什麼原因, 是已過去的事。而目前,我們只能去接受它、治療它。
怨尤是怪他不對,而氣餒是恨自己不對。人內在有免疫系統,然如果自暴 自棄,那免疫功能很容易瓦解了,所以氣餒比怨尤還嚴重。怨尤是氣往外發, 而氣餒是氣往內發;往內發,其實是傷得更嚴重。故生病時,首要作到不怨尤、 不氣餒。
B.不急躁、不盲從
有的人雖已接受它、面對它,但在治療的過程又產生急躁跟盲從。病並不 是今天醫了,明天就會好!有的剛開始似有效,後來卻欲振乏力也,似沒效了。 於是有的人就急了,趕快換另一種治療方式,反正市面上偏方很多。因此這邊 試試、那邊試試,就變成「病急亂投醫」了。結果,本來的病沒治好,又引來 其它的副作用。
當然這也牽涉到個人的福報因緣;有的人,就能碰到很好的醫生,順順地 幫他調理好了;有的人碰來碰去, 似蒙古大夫,不只治不好,還每況愈下。 但是就算碰到好醫生,也要有耐心慢慢接受調養,不能急躁、盲從;否則本來 的病沒治好,又衍生其它的病。
C.身苦心不苦、身病心不病
云何生病時,心能夠不苦呢?如果能不氣餒、不怨尤、不急躁、不盲從, 你的心就不會那麼苦了。心苦是因為矛盾,不想要的,偏偏來了──怨憎會。
18
希望它趕快好,它就是不好──愛別離。所以心理就有很多矛盾;越矛盾,心 就越苦。
云何身病而心不病?很多人生病之後,對佛法的信心就越來越脆弱,最後 對自己的信仰 沒辦法堅持了。比如說本來吃素的,卻必須吃某種葷藥才會好, 你要不要吃呢?嗯!命還是比較重要,俗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還是 先把病治好吧!或其他人也建議巫術的偏方,你也試試嗎?於是愈試,就跟正 道越離越遠。
從佛教的生命觀來看,一次的生死真的不算什麼!云何為了虛幻的生死, 而背棄你的宗教信仰?這就從身病而衍生心病。反之,則身雖病而心無病也。
D.把病苦客觀化
如果能夠做到:身苦心不苦、身病心不病,才有辦法把病客觀化。客觀化 就像在看著另個人生病,當然治療時也一樣看得很清楚。能夠把自己的病客觀 化後,自己即無負擔。
故生病時,有的人視野會變小。因為目光如豆,只守著這個臭皮囊,情緒 隨之起伏。於是就會變得跟小孩子一樣,純本能反應,很番顛、難服侍,這時 什麼宗教信仰對他而言, 已很 遠了!
E.宏觀的視野
有的人剛好相反,於生病之後視野反變得比較宏觀。因為不生病時,或忙 著愛情的追逐,或忙著事業的衝刺,在追逐、衝刺時,視野很小,只看到眼前 的目標。而今生病了,不能再追逐、衝刺時,其反而能冷靜下來,把這一生做 個俯瞰、省思。
於是見身是脆弱的,命是虛幻的;從此改變了他的個性與心態。我覺得生 病時的身心狀況,跟「四念處」的修學竟是完全對應的。
F.四念處的觀法
四念處,首先是「觀身不淨」。當然為不淨,才會生病。尤其身有很多病 苦,你還認定它是「淨」的嗎?
19
第二「觀受是苦」那更明確了,病跟苦經常是連在一起的;但我們希望只 是身苦而心不苦。
第三「觀心無常」呢?於生病時要置心一處,其實是很難的。因為心不斷 地被痛苦拉來扯去,而沒辦法安定,這樣剛好對應於「觀心無常」。
第四「觀法無我」。為什麼會生病?因為沒有一個不變的我;若我是不變 的,則不應該生病。也為不能夠主宰,才生病。如果能夠主宰,就能叫它不要 病,或要它馬上好。然而辦不到者,為不能主宰也。
所以生病時,正好觀「四念處」。 G.見不生不滅
觀四念處,其實觀的是性,而不是相。觀性者,即可見性也。
故生病時,有的人會變得更感性,有的人會變得更理性。變得更理性者, 會感謝這次生病的因緣,因為病是逆增上緣,能因此而增長道心,因此而鞏固 知見,因此而提高證量。
有些人雖未學佛,也能因病而改變他的人生觀;故病後會變得比較謙卑、 慈悲,謙卑其實跟無我是相應的。再以自己的苦,去體諒別人的苦,故成慈悲 也。
既生命的意義在於「以生滅證得不生不滅」。生滅於生病時,是最容易體 會的。體會到:身是脆弱的,命是虛幻的。以此而相應於「無常、苦、空、無 我」的特性,這就能慢慢地跟「不生不滅」相應。
更高的證量,猶能見到心性是不動的,因為「觀照生病者,一向不生病也」。 雖生病的現象,不斷在變化,但能觀照生病現象的心性,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就像我們常說的比喻:生病的現象是鏡中的相,能觀者是鏡子的功能。鏡子的 功能是不會變的,變的只是鏡中的相而已!
既心性是不動不搖的,則這個身體的病算什麼呢!像大海的浪濤而已。當 我們把身心客觀化後,視野就更宏觀;宏觀後的身心,相對變得更渺小了。以 此去看,個人的生命算甚麼?一次的生死又算什麼呢?如此身心反而越安定, 看著它就好了,隨它要好就好,要死就死!超然無礙!
20
小結
所以養病不是越養病越重,最後把自己養死了,而是養不病者。不病者, 即證得不生不滅的法性與心性。
如《維摩詰經》所謂:「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彊、無力、無堅,速朽之 法,不可信也。為苦為惱,眾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此可 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 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從慈、悲、喜、捨生。」
簡單講,即以色身去見法身與佛身。在《雜阿含經》中,有位比丘生病了, 故佛陀去探視、慰訪。然佛非教他念阿彌陀佛以攝心,或念觀世音菩薩來救苦 救難。因保佑你早點好,卻是增加你的執著哩!
佛陀反而提醒這比丘:當觀色是無常,受想行識是無常,從生病的現象即 可印證「五蘊皆空」也。於是這位比丘不只病好了,更已證果了。因為佛陀的 開示就是一種觀法,他循著佛陀開示的觀法去修,故很快就證果了。
所以養病,不僅是醫藥而已,更且要用「法」去養;故養到最後,即能證 得不生不滅。而不是越養病越重,到最後把自己養死了。
因為時間的關係先講到這邊,其實我真正要講的是「養死」的主題。故這 些只能算是前言,因為不把這些交代清楚,而直接講養死,乃會有交代不清的 嫌疑。希望下次大家把養死的內容聽得更清楚,且推廣給更多需要的人。
養死:
前言:自古以來許多人想要免死,但沒有人曾成功。死既不可免,則能於 規劃中,去面對它、接受它,總比於死到臨頭,於倉猝中被迫去面對它、接受 它,好很多。
一生一世的生命觀, 希望將生命延續到最後、最長;但佛教三世的生命 觀,乃這一生結束之後還有下一生。故規劃的重點不只是放在這一生,而是應 放在「云何於今生與來生,能作最好的銜接」?
1.生涯規劃
一、養死的名相,雖現才說;但養死的觀念,卻很早即呈形也。
21
生老病死,世人常說養生、養老、養病,我再加上一個養死。事實上,我 對養死的觀念,在二十年前就有了,這觀念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故事:
a.醫生的斷言
以前在國姓住山時,有位居士對我說,她有個朋友從小就有心臟的疾病, 故醫生就斷言:「妳活不過三十二歲!」她接受了這個說法,因此「我活不過 三十二歲」的觀念,就深深印在她的心坎裏,所以生涯的規劃只到三十二歲。 她很認命,長大之後不結婚,到了三十一歲時,就把工作辭掉了,整天在家裡 打坐念佛,等待死期。聽說真沒活過三十二歲,她的朋友還調侃她是「預知時 至」。
聽了這個故事,我第一個反應是:醫生說準了嗎?我相信醫生應該不會這 麼準;因為醫學不斷在進步,其如何能武斷地預測她三十二歲就會死呢?
我反而相信是因為自我暗示的力量非常大,故形成了內在的機制;這個機 制會在她三十二歲時啟動,而要她去死。這個內在的機制,和養死的規劃有很 大的關係。
b.宿命的安排:東初老人的故事
這是我師父講的,我師公東初老人被別人算命,陽壽只有七十歲。所以他 也很認命,把一生要寫的書、要做的事, 規劃在七十歲時告一個段落。七十 歲後的某一天,他沐浴更衣之後,就無疾而終了。這是命算得準嗎?我師父說: 「他當然要走,因為他已無所事事了!」
其實,算命的 公認:學佛的人,命算不準;尤其愈有修行者,越算不準。 故我一向的說法是:被算準的, 是沒出息的!然師公老人真的沒出息,被人 算得那麼準了嗎?我覺得不是被算準,而是用自我暗示的力量,在規劃的時間 內走了。
因此,我們心念的力量是非常的大,尤其這「醫生的斷言」與「宿命的安 排」 是幾十年前,就開始暗示的。
c.於松廣寺的省思:什麼時候死,是最理想的?所作皆辦時。
我於民國八十一年左右,去韓國松廣寺參加冬安居,冬安居主要是為禪修。
然在安居期間,剛好碰到松廣寺一位分院的住持圓寂,因此禪眾們協調好,分
22
組排班去誦經。我這一組議定誦《金剛經》,因為我平常沒有誦經的習慣,所 以誦經時結結巴巴,我心裏還嘀咕著:「《金剛經》你比我還熟吧!我在台灣 不誦經,為何還得跑到韓國來為你誦經呢?」不過還好只有一個小時,很快 就混過了。
誦經結束之後我開始想:人總是要死了,然在什麼時候死是最好的?結論 很明確:是在「所作已辦」時死,是最好的。否則,再拖延也沒什麼意思。反 之,若沒有做完,則會有遺憾。但是除非我們能預知死期,否則很難有精準、 明確地規劃。
去松廣寺時,是將近四十歲,那時就有一個很明確的概念:我們這一生要 有規劃,規劃什麼時候,要將想做、該做的事做完,到那時隨時走 沒有罣礙。
d.人何都掙扎地求活下去?為死有遺憾也。
最近年紀大了,看到周邊的人,老的老、病的病,我覺得人大多活得很辛 苦,但是為何還 掙扎地求活下去?為死有遺憾也。
那為什麼會死有遺憾呢?有太多原因了:兒女還沒長大、事業還不能告個 段落、重要的事未交代、包括不能長命百歲,也 死有遺憾。所以每個人 辛 苦的、掙扎著要活下去。
還有很多人拼命想延壽,並非理性的想法,而是求生的慣性使然。甚至當 你已不想再活下去時,習氣的反應依舊是求生存的慣性。譬如差一點發生車禍 了,回神第一個念頭是:「還好沒怎樣」?還是:「遺憾未把我撞死」呢?一 般人 會確幸又撿到一條命,因為這是求生的慣性使然。
於是結合 c 與 d,若所作皆辦,即死無遺憾。反之,若所作未辦,即死有 遺憾。
當然「所作已辦」並非指證阿羅漢果,因為對許多人而言,是根本做不到 的。許多人的標準很低,兒女長大了就覺得心事已了了。但是學佛人的標準不 能這麼低!
二、然而為人不知自己何時會死,故對所要辦事,就無法精準地安排,何 時當所作已辦。
或問:是否去算命,看自己壽命如何?
23
答言:基本上我是不相信算命的說法,因為算命是算生辰八字,生辰八字 是你上輩子的業;而這輩子從生下來到現在,業應已有很大的變化。 尤其學佛修行的人,業的變化更大,當算不準。 所以我一向的說法是:如果被算準了,你就是沒出息的。因為你的業 和動物一樣,在本能的反應內,以變化值不高,所以能被算準。
或問:師公東初老人,不是被算準了嗎?
答云:他不是被算準了,而是把自己給框死的;因為接受了宿命,用自我 催眠的方式,把自己框死了。
很多人既算命也 相信了,但是不是就會對自己的事做個精準的安排呢? 大部分 未必,而是拖拖拉拉的,故到死 不會瞑目的。
或問:難道也得生個重病,再讓醫生為你斷言「命剩多 時間」嗎?
答云:a.如果沒有重病,就不能規劃嗎?b.待生了重病,再作規劃可能為 時已晚。
三、所以就我的思考方式, 可自己先預估個死期:在此之前,要將大事 料理完畢。
然而如何預估個死期呢?見仁見智,眾說紛紜。 以我的思考方式,寧可保守一點:
a.諸行無常,誰敢確認自己一定能活到八十、九十、一百呢?
不要想:現代人的平均壽命能活到八十多歲,我應該能活到九十吧!所以 就將計劃安排到九十歲;如此一來,到了七、八十歲時,壓力還很大哩!其實, 沒有人能擔保你一定能活到八十歲、九十歲,甚至擔保你能活到七十歲。
b.早了,早輕鬆。
若預估的時間越長,活著的時候壓力也就越大。故我寧可預估早一點,因 為早一點把大事辦完,就會早輕鬆。
若是先預估四十歲、五十歲,沒有死再做第二、第三期,那也是很麻煩的; 所以我初步的規劃是──「六十歲,完結篇」。
24
問:哎,你不是六十出頭了嗎?
答:所以我當死無遺憾也。至 就講經說法而言,能說的、想說的, 講 得差不多了。
記得,剛出家時,即率性地規劃:二十歲學佛、三十歲出家、四十歲弘法、 五十歲建道場、收徒弟、六十歲大事已畢。
我二十歲(即大三時),在台大晨曦社開始學佛;幾年之內就把中觀的思 想確認了,故有出家的想法。然怕出家會對家人造成很大的衝擊,所以我把時 間延後一點,希望等我祖母往生之後再出家,結果她活到九十幾歲。我想不能 再等了,所以就在三十歲時出家,而祖母於我出家後,不到兩年就往生了。
出家之後,很快就去國姓住山了。那時想:於三十歲出家,到四十歲開始 弘法,五十歲建道場、收徒弟,六十歲大事已畢。
結果還未四十,即開始講經弘法。其實,我還在台大晨曦社時,就已帶著 小組研討佛法。但正式開講是從國姓住山結束,那時大約三十五歲,即初講《阿 含經》。
但不到五十,即確認不建道場、不收徒弟。因為我覺得純粹講經的法師, 就不要有經濟的負擔、有人事的負擔。否則,說起話來就不能理直氣壯。我今 天講話可很率性,因不怕得罪別人,也不怕別人來拆我的廟,因為我根本無廟 可拆。
其次,在這數位化的時代,軟體的效能比硬體強太多了,既更便宜、又更 精準。例如雪映網站以前有統計時,約有二十幾萬的點數。事實上,一個人可 能上去幾百次,但至 有一兩千人是經常進出的。一兩千人經常進出的道場, 算是很大的道場,要很多人去維護。但對一個會用電腦的人而言,只維修網站, 倒是很輕鬆的事。因此這個時代要用軟體弘法,不要用硬體,硬體既貴,又有 局限。
至於為何不收徒弟呢?在新竹講經時有人問:「法師,你收不收徒弟?」 我說:「你們課也聽了、書也看了,還要怎麼樣呢?」所以還要收什麼徒弟呢? 大家要的只是「名份」而已!
25
但我覺得,不要有名份,反而有更大的彈性。如果有了名份,就會用此名 份互相要求,不論是師徒或夫妻 一樣,因此也決定不收徒弟。
但計劃在六十歲之前,將大事已畢的想法並未改變。對我而言,最重要的 是中觀的思想,因為有中觀的思想,才能接引我出家;一般感性的方法,是不 可能度我出家的。因此,在最後我需要將中觀的思想,再做一番省思與表白, 所以到了快六十歲時,即在三義開講《中觀》。於開場白有曰:
「最後我的講經說法,到目前為止,自己覺得能說的、想說的、該說的, 已說得差 不多了,所以我很快就會畫下休止符的。但在最後的說法裡,仍願以講《中觀》作為最後 的省思與回顧。所以,這次的講經說法對很多人而言,乃會感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 昏」因為這次說完之後,我大概不會再作開示或講經了。」
其實,言下之意:我已所作已辦,不再操勞矣!然六十歲後,竟還猶存。 (其實,這段時期常覺得有類似「二尖瓣脫垂」的症狀,常感呼吸困難,嚴重 的心律不整,暈眩等;目前乃慢慢轉正常了。)
也許是因自我催眠的力道不夠,所以死不了。只死一半而已,又活過來了。 但是身體云何慢慢轉正常了?我覺得是禪坐的關係。因此不用告訴我說有什麼 祕方,那對我是沒有用的。
於是因為不死,又在台南分院講了《寶積經》及在禪源明墅講《法華經》 等。《法華經》還未講完,預計在今年上半年可以講完。然雖又講了《寶積經》 及《法華經》等,對我而言,只算是「錦上添花」吧!因對整個思想架構,沒 有明確地幫助。
因為我主要的思想架構,在《中觀》思想和《楞嚴經》:一個是見法性, 一個是悟心性。法性方面主要是《中觀》,我在《中觀》方面已出了兩本書: 《中觀論頌直了》和《中觀勝義諦》。心性方面主要是《楞嚴經》,已經出版 了《楞嚴新粹》和《楞嚴貫心》。故我主要的思想:乃從法性、法相,到心性、 心相。
故雖再講《寶積經》及《法華經》,對這架構卻沒有很大的幫助,只是把 「性」「相」講得更細膩些。反倒是這次講「三養」,雖在架構之外,但對許 多人卻更現實、更有用。
或問:講完《法華經》後,會再講經嗎?
26
答云:大概會吧,因為我既不想急急就死,也不可閒閒等死。
因閒閒等死既會浪費社會的資源,也會耗損個人的福報。我也還未到急急 就死的地步,所以活著多 得講一些;不過對我而言,講經已不是那麼重要, 充其量只是「含飴弄孫」或「陪公子唸書」而已!我覺得對各位而言,現在最 重要的是「陪公子打坐」,這比唸書還重要。總之,講經不會增加我負擔的。
所以預估死期,寧可保守一點。於是,若到時未死,乃可作第二度的規劃: 時間不要太長、負擔不要太重。
不要像我師父一樣,法鼓山還沒蓋好就又宣告要建法鼓大學,那個負擔太 重了。我的意思是:要把重要的事先做完,剩下的時間,可以增設,但不要使 負擔變重。
若到時仍未死,乃可作第三度的規劃等。但如果還得作第三度的規劃,那 未免太不精準了。
或問:如果未到規劃的死期,即被迫去面對它、接受它呢?
答云:比如本規劃到六十歲,但不到五十歲就要面對死亡了。我只能説總 比全未規劃者會好一些;尤其當把重要的事先了,庶可減 臨終的遺 憾。
有個人得了肝癌,醫生用盡各種方法,宣告無效。最後被趕出醫院,他來 找我,我只對他說:「在你有生之年,把你覺得最重要的事、最有遺憾的事情, 馬上辦!不要把剩下的時間,全用在養病上;因為養到最後,你還是會死的。」 結果不到半年,他就走了;但如果遵照我的指示,相信已減 許多無謂的遺憾。
對理性的人而言,與死亡對抗是沒有用的。甚至什麼時候死也不重要,而 是死的時候有沒有罣礙,這才是問題。許多人雖學佛,看的還是身體:身體的 存在、身體的苦樂。但身體再怎麼苦,死了也就了矣;但心理的罣礙,卻可從 今生到來世。
所以去年《中觀勝義諦》出版時,有人調侃我:可死無遺憾了吧?
其實,早就死無遺憾了。但並非出了《中觀勝義諦》就得急急就死,所以 答云:於自在中求圓滿也。就算死無遺憾,但是既活著就要隨順因緣,繼續做 向上的努力及幫助別人等。
27
這比「預知時至,身無疾病」重要。因為身無疾病,不等於「死無遺憾」。 因為大家 只看到身體的問題,所以才寄望「預知時至,身無疾病」。事實上, 死無遺憾比身無疾病還重要,因為「死有遺憾」可以延伸到下一世。
有的人雖然沒有生病,半夜不知為何就走了,難道他就沒有遺憾嗎?可能 有很大的遺憾。為一般人的視野 非常窄,只看到身體的部分,故覺得身體沒 有受苦就是好死。但是可能死後,才在頓腳:該處理的事, 未處理好,想爬 回來也不可能了。因此,「死無遺憾」比「身無疾病」重要太多了。
還有預知時至,也不等於「所作已辦」。許多重病或壽終正寢者,可能在 死亡前兩三天就心裡有數了,但就算前幾天知道,也只能接受它,很難做周詳 的準備。雖一般人 把預知時至看得很重要,但他究竟是前三年、前三個月、 還是前三天,才預知的呢?
《六祖壇經》上所寫,六祖惠能大師大概在一年多之前就知道他會圓寂, 所以就催促作塔。一年之前能預知時至,功夫算是很不錯了,有的只幾個月前 預知的,很 有超過三年以上者。如果只有一個禮拜呢?很多事情 來不及成 辦。因此預知時至,不等於所作已辦。於是辦不了者,乃仍有遺憾也。
然而就算一年前就能「預知時至」,會比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就作規劃來 得豁達和充裕嗎?不會的。因為預知時至是被動的,而預先規劃是主動的,因 是主動的,故比較精準和豁達。
四、還有很多人都以為大修行人,才能「預知時至」,其實不然,還有兩 種人可以「預知時至」:
a.壽終正寢:電力將用完時,系統會提出警告。
我認為生命會結束,乃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生病,一是因為電力用完了。 譬如電腦不能開機,也為兩種狀況:一是因硬體壞掉了,如主機板、硬碟等重 要零件壞掉了,它就不能開機;一是因電力用完了。硬體壞掉,即比喻生病死 亡,而電力用完了即比喻壽終。
人生下來時,就帶有本身的電力,且這電力是不可能再充電的,故只能慢 慢消耗,耗到最後沒電了就無疾而終。云何許多禪修者命 很長?雖然禪修不
28
能充電,但是其平常的耗電量,就 多了。當煩惱很重、憂思過度,基本上 很耗電。因為禪修者心氣內攝,就比較省電,因此能活得久。
於是如筆電、手機等,在電力快耗盡前系統就會提出警告,叫我們趕快充 電或存檔等,有明確的警告。當人的電力快用完時,他心理也會意識到,但不 會像電腦這麼明顯。因此他會在身心作一些調整,也會把重要的事先處理好, 甚至去想去的地方,看想看的人。
在我出家之後,我父親只是傳統式的拜拜,而不學佛。在他生重病之前, 有一天我回去看他,發現他正在看佛教節目。於是我覺得有點納悶:他是從來 不學佛的,為何現在突然看佛教的節目呢?結果不到幾個月,就聽說他得了肺 腺癌,沒多久就往生了。
為何他會突然想看佛教的節目呢?他應該已預感:很快就會面臨生死的關 卡。但預感不是那麼明確,不會像電腦一般精準;故有些人會對這種感覺,作 一些應對。也有人會否認這種感覺:是妄想吧,還早得很!若一味否定,就會 錯過準備的時機。
故我父親雖是肺腺癌過世的,但我認為:他有可能是壽終正寢的。為什麼 呢?聽說肺腺癌到最後,會非常痛苦;但我看他不似有什麼痛苦。因此,我覺 得:他是壽終了,才生病;而不是因為生病了,才壽終的。
故壽終正寢者,系統 會提出警告。但因為不是那麼確定,所以有些人就 接收不到,或不把它當作一回事。
b.生重病者:醫師會告訴家屬,其距死期有多久?
是三個月或多久,這應該是蠻精準的。但是醫生或家屬多不會告訴當事人, 甚至會安慰病人沒事。其實,更當告知病者,才是對他慈悲。要讓他知道實際 的情況,他才能做最好的心理準備,及該交代的事趕快交代。如果一昧地安慰 病人沒事,到時措手不及要怪誰呢?
有個居士說:她外婆生病時,直抱怨醫生沒有給她用好的藥,抱怨家屬沒 有好好照顧她。她在旁邊聽得心裡很難過,有一天她覺得應該「打開天窗說亮 話了」,於是對外婆說:她生的是什麼病。外婆聽了之後,就不再抱怨了,因 為她知道生這種病一定得走的,結果聽完三天就往生了。
29
後來她問我:這樣做對不對?我說應該的,至 讓她死得沒有抱怨。如果 她一再抱怨,一直拖著,不僅身體會更痛苦且心裡的怨也會更深。因此對她講 白了,才是對她真正的慈悲。
我覺得醫生和家屬 要誠實的告訴病人:他還剩下多 時間?當然剩下多 時間,也不會這麼精準。有的醫生告訴他只剩下半年,結果他還活了很多年, 甚至一、二十年的也有。但讓他早一點做心理準備,還是比較慈悲的。
故生重病者,其實是可以預知時至的。但是一般人 不把這當「預知時至」, 何以故?因為一般人對病、對死, 抱著敵視、抗拒的心態;所以不會將重病 當作「往生」的善因緣,當作「預知時至」的善因緣。如果念頭一轉,這一生 後還有來生,它能幫你早一點了卻今生,早些為來生作規劃,這不是更好嗎?
有個居士得癌症了,要開始治療時,我對他說:「治療到不能治療時,就 把它當作是往生的善因緣吧!」他問:「什麼意思呢?」「因為這病,幫助你 早點往生淨土!故稱為往生的善因緣也。」
所以我的看法 和別人不一樣,有人說你要經常檢查身體。但檢查到最後, 就能不死嗎?像我父親這樣,究竟是福?還是禍呢?因檢查到確認時,為癌細 胞已經擴散了,已無可救藥;因此也不用做積極的治療,就讓他平順地走了。 相反的,如果很早就知道了,並做了很多的治療。這有時候,乃只是增加當事 人的痛苦,及對眷屬的折磨。不過這些, 還是見仁見智的。
以上第一單元的重點在:生涯規劃、安排死期;故能所作已辦,死無遺憾。 這是對什麼人講的?是對大部分活著的人、頭腦還清醒的人而言。對於死,其 實是要積極地去面對它、規劃它,而非頑固地抗拒,或消極地等死而已!
2.加速出離
一、就是希望早點離開,這一部分佛教界更少人講。這主要是針對三種人 說的:
a.有作規畫的
有些人像我說的,已經做了規劃。然第一次到期沒走,第二次的規劃差不 多到期了,難道得再做第三次、第四次的規劃嗎?如不想再作第三度的規劃者, 即得求加速出離也。
30
b.活得不耐煩的
其實,有規劃者在人間乃是 數。有些人雖什麼也沒規劃,卻也覺得活得 不耐煩,而希望早一點離開。
c.病已無可 藥者
既已無可救藥,而且只是躺在床上等死;則賴活不如早死,何以故?唯繼 續浪費社會的資源與耗損個人的福報。
如果已經確認無藥可救,第一件事就是要讓當事人知道,以便把該交代的 事,早交代清楚,交代後再來就是「加速出離」。
以前中國人 說早死不如賴活,而我的看法卻是賴活不如早死。因為如像 很多植物人,其活著有什麼意思呢?雖跟死了沒兩樣,但家屬仍得陪著受罪。 這只有浪費社會的資源,耗損個人的福報,所以不如早點走。
然而雖不想苟活,也不能自殺,因為目前的社會還是不容許自殺的。然而 也不能拔管,拔管是對重症者而言。重症病人有時候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去拔管, 且醫生、家屬 不願意幫你拔時,你怎麼辦?
這時,如果你的意識還清楚,就能用「修觀」的方式加速出離。修觀修得 好,比正式通過「安樂死」單純多了。因為安樂死既要法律通過,也要醫生、 家屬 認同,如果一個環節沒過就行不通。但你現在 不用管,自己修、自己 觀,根本不需要別人答應、幫助,就可以讓自己早點走。
我相信過一段時間後,會有「緩死藥」的出現──即如果你希望在兩個月 後死掉的話,就會有兩個月的藥劑讓你每天吃,吃到兩個月後就一定死亡,死 後就沒有人會說你是自殺死的。如果吃了一個月,卻後悔了,也還有解藥。我 相信這種藥一定有的,只是現在不能合法上市而已!但這 是其次,下面主要 是說明:云何用「修觀」的方式,來加速死亡?
二、在說修觀法門前,得先說到「活著時」與「臨終時」脈相的差異
一般人活著時,因心有所求,而且 是向外求,故脈相 外浮。待「臨終」 時,脈才轉內攝;照密宗的講法,死亡時氣會內攝至中脈。中脈在哪裡?其實 不用知道,因為它就是會內攝到中脈。其實,人活著時,脈相也有內攝時:
31
a.睡覺時,內攝入腑臟
這是中醫《黃帝內經》上講的,我們白天氣多在陽部──就是手腳、頭腦。 因為白天要覺知、思考,眼睛要看、耳朵要聽、手腳在忙碌,所以氣多在陽部。
到晚上時,氣才慢慢收攝到五臟六腑。所以到了晚上,氣將下沉時,眼皮 就會下垂而愛睏啦!
氣要內攝,我們才睡得著。反之,若憂思過度,晚上還在胡思亂想,以氣 沒辦法內攝,他就睡不著,或者就睡不好。
有些人打坐,坐到氣上了頭部,但還沒下沉,如就躺下去睡覺,保證睡不 好。怎麼辦?爬起來再坐!坐到它下沉了,便躺下去就睡著了!
這是講睡覺時,至於白天,氣即上升而把眼皮頂開了,於是人就清醒過來。 所以人一天一夜,就有內攝與外延的循環。但如只內攝到臟腑,其實還不夠深。
b.禪修時,內攝至奇經八脈
有些禪修者禪坐時,氣可內攝到比較深的脈,如奇經八脈等,如能內攝到 奇經八脈,就會有打通小周天、大周天的經驗。
問:禪修者,能內攝至中脈嗎?
答:這當然是看功夫啦!這是密宗講的,中脈有兩種:一種是有形的中脈, 一種是無形的中脈。無形的中脈跟心法是對應的,有形的中脈跟身相 是對應的。故證得空性跟內攝至無形的中脈,是同證量也。
故見性者,才能於生前即內攝至中脈,而且是無形的中脈。否則,一般人 再怎麼練, 只能攝到有形的中脈而已。
若氣以內攝到中脈,且頂門(瑜伽稱為梵穴,中醫是講百會穴)又已開通 者,神識即可從這直接出頂,故可用意識控制自己的生死──就是想走就走, 不走者就可以不走。
我們看原始佛教的阿羅漢,即可生死自主,去來自在。如中國禪宗,也多 有坐脫立亡者,所以可想走就走。也有另種說法:如能把氣保住,就可以延生。 但公案看到目前,乃只有想走就走者,而無可不走的。
32
所以我說,人死不是因為氣不能保任的關係,而是因為電力用完了。以電 力必越用越 , 到最後就走了。
三、臨終者,雖不曾修定,但那種狀態卻似入深定,其也有證得「空性」 的機會。
臨終時因為氣是內攝,禪坐時也是內攝,所以二者正相應。尤其在氣內攝 入中脈時,就等於外面的全 放下了!故既放下才能內攝,也內攝就能放下, 這兩個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故既修定時,得萬緣放下才能修定;也臨命終時, 得萬緣放下,不然或死不了,或死得辛苦、難看。
「萬緣放下」乃與空、無我相應。但是大部分人 會錯過,因為那種狀態, 對很多人來講只是感覺很輕鬆,身心完全沒有負擔,這只是「覺受」,而非「見 性」。感覺很輕鬆跟證得空性,其實是不一樣的。要能理會「空跟無我」的道 理,才稱為「見性」。如只是覺受,則那時間過了,覺受也就消失了。如果是 見到永恆性、普遍性的道理,則在什麼地方 可以繼續保任。
一般人因知見有問題,所以大部分 會錯過見性的機會。尤其那段時間很 短,以密宗的講法,不會超過八個小時。從氣內攝到中脈、到頂門,乃不會超 過八個小時。
從內攝到中脈並上升到頂門,如頂門已開,就可以往生佛國淨土,這是密 宗的講法。如果頂門未開,業識就從左右脈下來,則一生的業識就會現行,就 好像非常快速的倒帶,把這一生的歷程,非常快速地看過一次,所以那時候心 識會非常的混亂。故待業識現行,即夢魂顛倒矣!這時候,你便作不了主了! 必隨業而流轉六道。
總之,在臨終時氣是內攝的。所以於內攝的過程中,云何能加速出離呢? 就是要練習內攝、修觀的方式,以加速出離。
四、云何修觀,氣才能內攝:
a.非調脈:脈相非常複雜,緩不濟急。
那要怎麼修呢?不是調脈,有的人調了一輩子,脈 還沒調好;待臨終時 再調,哪來得及?因為我們的脈相,互相牽連,非常複雜。像網一樣有經、有 緯。除中醫講的十二正經外,不只還有奇經,也還有很多橫脈。脈不只是平面
33
的,而是立體的。比較淺的是皮膚、肌肉的脈,再深一點,就是筋、骨、髓、 精,反正有很多不同的層次。如果要用調脈的方法,可能調了一輩子, 還沒 調好,怎可能在臨終時即調清楚呢?
b.非置心一處:置心一處者,心仍有所求也。
雖用專注、修定的方式,氣也能內攝到一定的程度。但置心一處者,乃還 有一處。或說我置心中脈,其實一般人只要還有分別,就不可能是「正中」。 落入相法,一定是偏一邊的,云何入中?尤其想「置心一處」,心還是有所求 也!
雖很多人 說:臨終時,當專注在持名念佛上。但以此置心一處的方法, 對內攝中脈而言,實不夠利落。尤其很多人在打坐時,雖想置心一處,而練到 現在也還沒有置心一處啊!所以要置心一處,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c.不斷地剝捨:要訣「有念即妄,覺妄即離」。
以我的經驗最直接的修觀是用「剝捨法」。如過去常講「剝芭蕉」的比喻, 就是不斷地剝──看到一層就剝一層,越剝越 ,即不斷地往內攝;剝到最後, 就直往中心趨近!
那怎麼剝呢?不要管身體,要訣就是「有念即妄、覺妄即離」。「有念即 妄」者,就是不管什麼念頭,乃 是妄念,這是知見。你不要想這個念頭多好! 我在念佛、念法、念僧, 不是;既起的念頭,即 是妄念。「覺妄即離」者, 當覺察到有念起時,即要返照;既發覺自己起了念頭,就要趕快把它捨掉,所 以「覺妄即離」才是下功夫的地方。
這既不在身體下功夫,也不專心在一個對象上,而是不斷地返觀我們的心 識,如起了念頭,那就是妄念,是妄念就應該捨離。每個妄念 像芭蕉一樣, 一層又一層,你越剝就越細,越剝就越趨向中也。不要想無常、苦、空、無我, 這能見性嗎?這也只是「文字相」、「意識相」,故當捨也。
我再三強調:真正的修行是「減法」而非「加法」。減法其實就是剝捨法, 所以它像掃把一樣,「有念即妄」所有的 是垃圾!就得把它掃出去。這更像 「慧劍斬群魔」!所有出現的 是「群魔」、 是「情絲」,所以看到的,就 全斬!這樣不斷地砍、砍、砍......砍到最後,就沒什麼可以砍了。
34
有人說:你這種說法跟平常講的不一樣,平常說什麼是「正念」?與正法 相應的,才是正念。與正法不相應,才是妄念。而現在的「有念即妄」,卻一 切「趕盡殺絕」。因為還活著,所以才有跟正法相不相應的問題。現在是叫你 早點去死,所以哪管那麼多。這就像中國禪宗講的「佛來佛斬、魔來魔斬」。 全部斬盡了,即已出離也。
這個方法可以在理念上配合著「無我觀」跟「離相觀」。
d.「無我觀」
乃一般人不管起的是什麼念頭,基本上 是以「我」為前提的。於是只要 察覺到是跟「我」相應的,就應該立即擦掉、刪除。從不斷地捨離,而能與無 我相應。故「無我」是理念,方法乃「覺妄即離」爾!一直捨、一直捨,捨到 全與無我相應。
e.「離相觀」
不管起什麼念頭,基本上 是「相法」。你不要想:我現在念的是空性。 空性也是言語相、文字相、思議相。既 是相,得把相全部掃盡。故最後的結 果,乃 一樣;從不斷地剝捨,捨到無可捨時,即證得「空性」。
有人又問:證得空性是什麼感覺?如果是感覺的話,那就不是空性了。乃 像《楞嚴經》講的「歇即菩提」,完全放下,超然自在。那「完全放下」又是 什麼境界呢?我只能講「客觀化」。至於「客觀化」又是什麼呢?再問下去, 就沒完沒了,唯自己去證吧!
事實上我也可以講,你能客觀化時,可能已經出竅了!因神識已經出竅, 所以可以把自己客觀化。但是一般人出竅後,雖可以把自己的身體客觀化,卻 很難把心識也客觀化,故心識還是跟妄想攪在一起。但證得空性者,即可以把 自己的身心完全客觀化。
如果覺得「無我觀」或「離相觀」太抽象,那就直接「觀死」吧!
f.「觀死」
就直接跟自己講:我已經死了!死了怎麼辦?死了什麼也不能辦!於是, 所有的妄想也 不能打了!所以「觀死」也是一把非常毒辣、鋒利的劍,砍到
35
最後就全乾淨了!故對未學佛者,講「無我觀」或「離相觀」太費事了,不如 直接「觀死」!
有人想:我快死了!其實,快死跟觀死完全不一樣,快死是還沒死,觀死 是已經死了。
故「觀死」不是求死,有的人活得不耐煩,就求菩薩:讓我早點走吧!以 「求死」還是有所求,故死不了。甚至有所求,就有「求不得」的苦,對不對? 而如果直接觀死,就沒有任何問題了。
所以更不能求佛菩薩來接引,否則你東等西等,他若不來你即死不了。於 是又要怪佛菩薩、又要埋怨佛菩薩:為什麼不來接引我呢?這 是一般眾生的 習性,即求生是求,求死也是求。必完全無所求,才能把所有的妄想全部截斷, 而自趨向中脈。
所以真正的觀法,是把所有的念頭全部掃盡。如果已有修定基礎者,可很 快得力。因為能對自己念頭的起落,看得非常清楚,看到就馬上截斷──如果 修定的功夫不好,妄想打一堆,還是跟著轉,想斷還斷不了。
以此不斷地捨,那我們的氣(其實你也不用去管氣脈之類),就會不斷地往 內攝,以至入中脈。
五、觀到最後,將如何?
沒有怎麼樣,就早點去死而已。加速出離,剛才講是針對兩種人講的:一 是病已無可救藥者,如果觀得好,不只可以走得快一點,並且可以減 肉體的 痛苦!二是針對活著不耐煩者,若修得好,相信會折壽。不用去跳淡水河就可 以折壽,不會馬上死卻可以讓他壽命短一點。
因在死亡跟修觀時,氣 是內攝的,故有相乘的效果。相乘者,不只能加 速死亡,且在壽終的過程裡,可減 肉體的折磨。
一般人肉體為什麼會受折磨呢?因為一般人對死亡,基本上 是敵視、抗 拒的。而這敵視、抗拒,乃源於生生世世的慣性──你不用思考,就會有這樣 的反應。於是當面臨死亡時,他還是習慣性的抗拒,拼命想去抓個什麼,這一 正一負就產生矛盾,抓得越緊,拖延的時間就越長,身體就越受折磨、痛苦。
36
所以要用修觀的方式,去扭轉抗拒的慣性。扭轉後,才能減 肉體所受的 折磨。甚至相乘之後,如順風揚帆、勢如破竹般地迅速。
問曰:因為四大分解,所以會有「烏龜脫殼」之苦?
答云:四大分解並不是同時進行的,且大部分是在業識離體後才進行的!
故在我師父圓寂之後,就講過一個題目,大家應該還印象深刻!不會是「烏 龜脫殼」之苦,而當是「金蟬脫殼」之樂。為何會有「烏龜脫殼」之苦呢?我 的看法是因為「抗拒」,不是因為四大分解。
故很多講法 是錯的,如常跟病人講:你要 敢、你要努力。如果他已經 醫藥無效了,這其實是增加他的痛苦!因為你在鼓勵他對抗,而非勸他隨緣順 受。
故痛苦乃因為敵視、抗拒。你仔細想想:四大分解,並不是同時進行的。 一般來講,四大是哪一個先不起作用呢?不是地、水、火、風,而是倒過來, 風大先不起作用。
因為人死時,最明顯的反應是沒有呼吸。故呼吸不來,即風大不起作用。 其次,體溫慢慢下降、散失,即火大不起作用。然後,才是身體慢慢變色,變 色者是水大不起作用。但水大開始變時,其神識乃早已離開身體了。所以水大、 地大再怎麼分解, 跟神識沒關係。因此非「四大分解」故,會有「烏龜脫殼」 般地痛苦。
有些論典說:人死時,如果他的體溫是腿部先冷,頭部最後冷,這乃表示 其神識是從頭部出竅的,其可能往生天道。反之,頭部先冷,胸腹次冷、腿最 後冷,這個人就慘了!將下墮三惡道。如果頭部冷、腳也冷,胸口最後冷,可 能往生人道。這乃把身體的部位配合著六道,有沒有這麼精準?我也沒有把握, 因為 是聽來的。
但於此,乃可確認:當身體全冷時,業識即已離體。有的人,聽說於氣絕 好幾天後,身體還溫溫的。這到底是好現象?還是壞現象呢?身體還溫溫的, 乃表示他的神識還沒離開,故如看到親人來,可能還會有掉淚等情緒反應。
所以不要用思維方式,去推算會有「烏龜脫殼」之苦。如果用上述的觀點 去看,應該沒有的!而且根據很多死亡再回陽者的報告, 很快地像煙一般,
37
就飄出去了,好像也不用到八個小時。所以非四大分解,就必會有「烏龜脫殼」 之苦!
然我也不否認:可能會有烏龜脫殼之苦。云何會有?因為一般人 會抗拒 死亡。有的因為貪生怕死的習性,所以總是抗拒。有的是不知道死後,會到哪 裡去?所以不敢死。於是,越抗拒,身體所受的折磨就越大。
如果我們倒過來,用修觀的方式來加速內攝中脈;於是因為不抗拒,肉體 就不會受到折磨。甚至順著內攝的趨勢去修觀,便有相乘的效果。於是就有順 風揚帆、勢如破竹,如「金蟬脫殼」之樂。
因一般人對病、對死 存有敵視、抗拒的心態,所以不會把它當成往生的 善因緣。但如能將病、將死,當作往生的善因緣而接受它、親近它,則會有「金 蟬脫殼」之樂。
六、何以謂「往生的善因緣」?
如能確認將往生天道或佛國淨土,你去不去呢?當然趕快去啊!故這不是 善因緣嗎?反之,若放不下,就非善因緣!
因為一般人 秉「一生一世」的觀念,所以 敵視、抗拒死亡。但佛教是 三世的觀念,故比較重要的,不是你什麼時候會死?而是將來會往生何道?這 才是當關心的主題。
因為死亡,在無限的時空裡,乃只是一剎那而已!至於往生何道?才是整 輩子的問題。萬一下地獄的話,就了無出期了。如果往生到無佛法的邊地,那 什麼時候才有機會學佛,也 不可期了!
很多人怕死,因為不知道死後會到哪裡去?佛教的講法很清楚:沒有解脫, 就脫不了「六道輪迴」啦!故你會到哪裡去?看你生前所造的,是善業,還是 惡業!怕下三惡道,就多修善!多修福慧!不用等死到臨頭,再去擔心會到哪 裡去?真正聰明者要在「因」中去努力,而非成「果」後才去計較。
所以真學佛者,不會抗拒死亡,但得預作準備!最重要的就是要修福慧。 有善業者,根本就不用擔心死亡的問題,因為一定會往生善道的。如果修的是 淨業,那更保證定往生佛國淨土。故死亡對你,有什麼可恐懼的呢?
38
於是就醫生已宣布醫藥無效的病人而言,如果神識還清楚,即把該處理的 事早點處理完,然後修觀以加速出離。這既讓肉體較不辛苦,也不要讓家屬連 累,更不會浪費社會資源及減損個人福報。
七、雖非以上兩種人,可經常練習這種觀門嗎?
其實,若沒有那種功夫,隨便你怎麼練 沒關係啦!但真有功夫者,我倒 奉勸:偶而練習就好,不可經常練習。因為一者,如練不好,既死不了,又活 著無奈,真是苦上加苦。因這種趕盡殺絕的觀法,以中觀來看是偏無的那一邊, 而世俗人乃偏有的這一邊。所以人活著而偏無,就會活的很無奈。
二者,如練得好,開了頂門可能會折壽。因於密教云:「破瓦法」主要是 為開頂門的,但生前不能修──除非另修「延壽法」,否則會折壽,但這我不 是很確認。有人說:就算會「折壽」,也無所謂。但若所作未辦,當會有些遺 憾。
所以我認為:我不可能長壽。雖然我的家族是長壽的,我祖母活到九十幾 歲,爸爸也活到八十幾。但我不會活這麼久,因為沒意願。尤其前於生涯規劃, 第一度是六十歲,第二度會是幾歲呢?八十歲嗎?太長了吧!七十或六十五歲 嗎?總之,不會太久的。尤其在調脈的過程裡,又有類似「破瓦法」的體驗, 所以應不會活得太久。
因為「長壽不是福,能精準地劃下休止符,這才是真功夫。」何謂精準? 就是能在今生跟來世間,做個最好的銜接。如果這一生活得太久,可能對來世 不利。為什麼呢?把福報 耗盡了!待下輩子再白手起家,就很辛苦了。故留 點福報,給下輩子用吧!
尤其人越老頭腦越不清楚,待頭腦差不多失智了再往生,對下輩子也是不 利的。故趁頭腦還清楚時,早點往生,我覺得才是比較好的。
故「養死」既不求長壽,也不求短命,而是希望在今生跟來世間做最好的 銜接,即得到最大的 CP 值。生命是最有效用的,不只這一生,也包括來世。
以上第二單元的重點,在以「修觀」加速命終。主要是希望作到兩點:
39
第一、能折壽,尤其是對已病到無可醫治的人,希望他不要拖得太久。把 該交代的事交代好,就可以加速出離。不然會對他個人、他家屬及整個社會, 造成很大的負擔。
第二、在命終的過程中,可以減 肉體的折磨。有人用這樣的觀法,非常 平順地走了,醫生認為必須吃止痛藥或打嗎啡的,最後竟 免了。所以透過這 些案例,我更確認:如果不抗拒,便可以走得很平順。
不抗拒,光靠理性的思惟是不夠的。因為我們從來 是在求生的意志下過 活,所以慣性的力量非常強。一定要用修觀的方式不斷剝捨,到最後才能把這 方向倒過來──從外延而變成內攝。如能內攝,就可以減 肉體的折磨。
最後,修觀者也不用等「安樂死」立法通過,自己修就自己早走了!
3.臨終助觀
目前的佛教界因受淨土宗的影響,普遍認為臨命終時當提起佛號,才能正 念往生。但是很多人在臨命終時,已在彌留狀態;甚至如意外死亡,哪還能提 起佛號。故把希望只寄託在提起佛號,反而讓很多人更沒信心。
其次,就算臨終時,意識還很清楚,可以提起佛號,置心一處。但前已說 過:「置心一處」的念佛,還不如修「無我觀」、「離相觀」來得直接、利落。
因念佛頂多算是修定,故求能「置心一處」。但一者,要置心一處,也不 是那麼容易。二者,它還有一處,故沒辦法完全內攝。尤其若一方面提起佛號, 一方面求生淨土。這對內攝中脈,究竟是正面的加速?還是負面的干擾?對究 竟而言,其實是負面的干擾,因為心還是有所求的。
聽說有位居士的老人家平常 是念佛的,所以在臨命終時意識還很清楚, 這居士就一直提醒她:你要念佛、要念佛。旁邊的人看了 覺得:這到底是在 幫助她,還是干擾她呢?如果已經開始內攝了,即會對外界慢慢失去知覺,所 以當不要再去煩她了。這種情況就好像對一個修定者,一直催他說:你要數息, 你要數息啊!他覺得煩不煩呢?
以很多人 認定「提起佛號」才是對的,其實讓他平順地攝入中脈,以證 得「空性」,才是更重要的!不過念佛對一般人而言,還是有正面的幫助。何
40
以故?一般人 是畏死、抗死,故臨終常在拉鋸戰中:身體要死了,心理卻不 讓它死,所以身心會受到很大的折磨,而有「烏龜脫殼」之苦!
現以佛號及求生淨土的願力來安撫其心,至 比拉鋸戰好!對他們來講, 能否往生淨土雖未可知,但至 有個方向。以此心會比較安定,也可以減 畏 死、抗死的阻力,故能走得較平順一點。有很多人走時,身心非常安詳,甚至 有瑞相。
故對未學佛者,或修淨土的人是有正面的幫助,這我不能否認。但因為還 得提起佛號及求生淨土,故還是「有相、有求」,而不如「無我觀」、「離相 觀」來得直接、利落。
所以我要說「念佛不如修觀」,很多標榜為「禪宗」的道場,到臨終還是 教人念佛。你有聽過教人修觀的嗎?沒有!所以這是末法時代。因為智慧法門 一定是修觀的,不管是無我觀、還是離相觀,以觀才能跟智慧相應。
前我已說過「臨終時如何修觀?」這是對禪修者講的。再來的是「助念不 如助觀」,現在大家 幫忙助念,有聽說助觀的嗎?沒有!禪源明墅將來也要 成立助觀團。
其實,就算是佛教徒、淨土宗,對於「助念」,也有很多錯誤的看法:
因為「助念」,乃是陪你念,而非代你念。就如禪坐共修,為什麼要共修 呢?因為自己一個人耐不久,所以要很多人陪坐。於是因共修故,自己才能堅 持精進。而非你在旁邊看,我們助你坐。故若自己不坐,誰能代你坐呢?一定 要自己想坐,再由別人陪坐,這相乘的力量才會大!
所以助念,得先開示:念佛的原由。讓他提起念佛的意願,要講到他願意 念為止。尤其對一個從來不念佛的人,更應該先開示念佛的原由。當然開示也 不要講得太長,簡短扼要為宜!
第二、既請當事人念,也請其眷屬跟著念,這才有力量。因為眷屬跟當事 人共業很重,因為共業重才成為眷屬。有的臨命終時,眷屬還分兩派:有的要 把他拉回來,有的勸他早放下。如眷屬還希望把他留住,就會讓臨終者走不了 或走得較辛苦。
41
所以家屬的意願,實非常重要!家屬要有共識,讓他順順地走就好,而不 要強留他。如果那個人已當過世了,還要強留他,反是件殘忍的事。所以眷屬 們當有志一同,往同一個方向去觀想,哪個方向呢?希望臨終者,順遂內攝, 安詳出離。
故既當事人要念,也眷屬們一起念,然後其他人再一起陪他們念,這才是 助念。不可很多人去助念時,既亡者根本不念,家屬也在一邊聊天。助念者唸 得唏哩嘩啦的,認為功德無量矣!其實,還早得很啦!
也非人多、聲大、時間長,即愈有功德;而是相應者,才有功德。
「相應」是什麼?乃當事人跟這法門相應才有用,自己要念、眷屬們也跟 著念,這才稱為相應。如果他生前就排斥佛教,還找一堆人去助念;他可能更 煩了。故如沒意願,那就因不相應而無功德了。
台北的何太太是公認的大護法,卻和念佛法門不相應。故很怕往生時太多 人去助念。她問我:怎麼辦?我說:干你屁事呢!別人不念心不安,你就同情 他吧,有什麼好緊張的呢?所以不相應者,卻是造成干擾。像我父母往生時, 我只希望生前跟他較熟悉的去關心他、祝福他。而非找很多不認識的佛友,來 充場面。
下面「得力者為宜」:找很多人去念,不如找一個曾在念佛法門得力者去 念,因他就像領頭羊一樣,既自己可以很快攝心,也可以帶著這些人攝心。如 果自己生前就不得力,臨終時也沒有一個得力者來助念;故這些人再怎麼拼湊, 還是零零落落地無功德。所以不是人多聲大,就一定有功德。
因此,信願法門還跟智慧法門類同,主要是看效果,而非看場面。同理, 助觀亦然。助觀,是陪你修觀,而非代你修觀。剛才講的「無我觀」、「離相 觀」,如當事人生前就已修這觀法,那只要再提醒他就可以了。提醒後,大家 有志一同幫他推,以內攝到中脈。
「助觀」,如果當事人對這很陌生,即要先開示。開示什麼呢?有兩個:
觀法的知見與要訣
第一是「觀法的知見」:人有生就有死,所以目前你要去接受死亡的來臨。 其次,生命不是只有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地輪迴。一般未學佛者,說到這
42
裡就好了!若學佛者,再強調:於輪迴中,其實是無我的;即在因緣變化裡, 本是無我可得的。這能講多 算多 ,不要太勉強。
第二「觀法的要訣」:乃前述八個字「有念即妄、覺念即離」。只要一覺 察有妄念,就要馬上剝捨。如快刀斬亂麻般地把一切妄想斬盡殺絕。把知見與 要訣 講白了後,大家就一起修。既請當事人修,也請其眷屬共修,這才有力 量。所以也非人多、坐久,即有功德;而是相應者、得力者為宜。
或問:若當事人已在彌留狀態,可以助觀嗎?
目前我對彌留狀態,有另外的看法。彌留狀態不是昏迷到不醒人事,而是 因氣已內攝了,故對外境不能覺知明了。甚至非不能覺知明了,而是不能反應 爾。一個人病得很重時,氣就已內攝了,不是死了才開始內攝。
所以彌留狀態,未必是昏迷不省。因此助觀,當能幫助其內攝也。那當如 何進行?也是先開示「觀法的知見與要訣」。然後既請當事人修觀,也請其眷 屬共觀,這才有力量。
以上的「加速出離」。可在很多養老院或醫院推廣,其不用等通過「安樂 死」,就可以自己了斷。只要意識還清楚,這方法還聽得進去,就可以每天、 每天去練習。
因很多人就算已活的不耐煩,可是「慣性」的力量,還是畏死、抗死的, 所以要用觀法,讓慣性迴向,以加速出離,並減 身體所受的折磨。
4.正念與常軌
可能也是受淨土宗的影響,故認為臨命終時當意識清楚,才能以正知、正 念而求往生淨土。然誰有把握在臨命終時,還能意識清楚呢?
事實上,將往生何處?乃依三者: a. 隨業:八識所熏習的業種。
b. 隨意:第七識的抉擇。
c. 隨念:第六識現起的念頭。
43
若依隨業,則我們於八識內,到底含藏了多 雜染種子,連自己 搞不清 楚。就像很多人的電腦裡有多 檔案,自己大概 不清楚。所以若依隨業而往 生,這不可靠!
若依隨念,則臨終時,是否還能提起正念,誰也沒這把握。因為到時候會 怎麼死,真的是不知道!
因此,較可靠、較有把握者,反而是隨意──以第七識而作的抉擇。很多 年前我就講:念佛不是用前五識,若用前五識,就如同鸚鵡念佛。也不是用第 六識,因第六識是有間斷的,故只要不提起,或打個妄念它就脫節了。
故強調用第七識念佛。有人問:第七識不是染污識嗎?怎麼能念佛,又如 何能作如法的抉擇?它是染污識,這是對凡夫講的。對已學佛者,乃可慢慢由 染轉淨。
如唯識學所謂「六七因中轉」,我們學佛是從第六識著手的,就是用我們 的意識去熏習正法,即從聞思而建立正知見,從聞思而作明智的抉擇,這抉擇 即是修行的大方向──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也。
詳細說,依菩提心也就是求知求覺的心,因為發菩提心才開始學佛,學佛 之後從聽聞佛法而慢慢建立正知見,建立正知見後,再將之落實在生活當中, 即成修行的「常軌」。
這常軌,即是常說的「戒」。真正的戒,不是面對境界再去思惟、抉擇, 而是直接反應。就如同火車,若已安順平穩地行駛在軌道中,你就不用擔心它 會出軌,也不怕它會迷失方向。因為 已預設好了:從今生到來世,其必平穩 地趨向最後的目標。
這話不是我講的,因為在《阿含經》裡就有這樣的比喻。有人問佛陀:誰 有把握,在臨命終時還能提起正知、正念呢?佛陀回答:如果樹向西方長,最 後倒時,也一定是向西方倒。「樹向西方長」就是我說的,用正知見去實踐成 修行的常軌,如果常軌已經建立了,就根本不用擔心臨命終時它會出錯。
所以真修行人要在因中去努力,不是到臨命終時再來檢點我的正念在哪 裡?云何我必再三強調:在生活中,一定要把修行排在第一順位,這才能確認
44
你的常軌已建立起來。如果今天想這、明天想那,到臨命終時要想哪個?就無 法肯定了。
因為已有穩定的軌道,所以不必擔心臨終會出什麼亂子,不管是壽終正寢、 重病彌留、意外死亡、坐脫立亡,軌道是不會變的。你有沒有這樣的信心呢? 有的話,在生死關頭才有把握!
所以不用擔心會是怎麼死的,重要的不是那個瞬間;如果單憑那個瞬間就 能決定你這輩子跟下輩子,那也太不公平了!佛教是講因果的,且因果是三世 連貫的。故不是靠那一瞬間,就可決定你會上升、還下墮。否則,一生所造的 業,竟有何意義呢?
有人說:人生最後,乃求得「好死」而已!
然而什麼才是「好死」呢?不要羨慕有人一下子就死掉了!唉,你真是太 短視了!真正的好死,不是身體怎麼死的,而是死前、死後 沒有罣礙。不然 心肌梗塞算好死嗎?還是一氧化碳中毒算好死呢?看樣子應該是好死的,因為 或一下子就死了!或中毒時還不知道自己已中毒,就死掉了,所以似無任何痛 苦。但死後,是不是有罣礙呢?
故我要強調:真正的「好死」,不是看身體怎麼死,而是看心理有沒有做 好準備。於所作皆辦時死,才算好死。然而一般人的所作皆辦,不等於證得解 脫;只是事情告一段落,終究還是會有來生的。
故於常軌上到達預定的休息站後再死,也算是好死吧?於這站休息一下, 下站繼續努力。這常軌即像《法華經》裡「五百由旬」的比喻:證得解脫算是 三百由旬,然後還有五百由旬的菩薩道。而我們要在兩百由旬或一百五十由旬 處等,下車休息一下,就隨願去規劃與努力也。
既將常軌建立起來,又能精準地於今生與來生做最好的銜接,這才是我們 當努力的課題。否則只是畏死、抗死或等死,甚至期待預知時至、無疾而終, 是不切實際的。總之,要在「因」中多努力,而非成「果」後再計較。
下面有兩個問題:
問:從法師多次無我觀的開示中,我整理了三項原則──1.正見的通達: 以正見為篩子的比喻,因通達而即刻段(斷)除非正見。2.靈敏的返照:
45
覺照力的持續穩定。3.即刻堅定的內銷回向:與還滅相應。 在法師這次的開示「有念即妄、覺妄即離」,比較強調後兩項原則, 是否後兩項才是「無我觀」的心要?
答:其實,臨終者氣能內攝到中脈,這是學佛、不學佛者, 類同的。所 以我強調的不是「無我觀」,而是「內攝的效果」。希望臨命終人 能很快內攝,以減 身心所受的折磨。非到最後,才來觀「理」,恐 怕會緩不濟急也。
問:運用無我觀時,遇到嚴重的脈障,就會出現意志力薄弱,而退回到隨 息的方法。以一般禪眾的程度而言,我們是否應更積極地練習「無我 觀」,以折壽的問題既很 遠,也非重要?
答:既會碰到脈障,即是謂還必以修定的過程,來調伏脈障。於禪三時, 已講到一個問題:如單修「無我觀」或「離相觀」,而能很快證入跟 空相應的境界。但如脈未調好,則下坐便很快退回原來的境地,而沒 辦法保任。 所以修定,一方面有調脈的效果,一方面也可以加強對妄念的覺照能 力,定若修不好,覺照能力絕對好不到哪裡去!至於「折壽」的問題, 對一個真正的禪修者,應不是什麼大問題。能以正知見,來證得空性, 才是最重要的! 總之,就佛法而言,還是以定慧雙修、定慧等持為要。這就像內外夾 擊的方式:內是以修觀證得空性,外是修定兼調脈。這才不會一下坐, 就很快退回原點。
5.對走不了者的開示或棒喝
有些人的生理機能,應該已經死了;但仍走不了,不只走不了而且可能拖很 久。(台語曰:死目不願瞌)
對這樣的人,若只勸他念佛、求生淨土,必 無效。為什麼走不了?為有心 結,故心結解不了,他即走不了。所以要確認他的心結為何?然後對此心結或 作安撫、或棒喝,才能銷此心結。
案例 1:有位居士的姊姊,重病當往生。卻遲遲走不了!
46
今年新春我在禪源明墅又碰到這位居士,所以再詳細問她。她姐姐是腦出 血,從斷層掃描的片子來看應已腦死了,但遲遲走不了!為什麼呢?這是一個 悲劇,因為臨終者其實已離婚了,所以得單親撫養她的女兒,大概只有十多歲。 母親出了意外要走了,卻剩下一個十多歲的小女生無人撫養,她怎麼走得了?
後來妹妹猜想:可能因為擔心女兒無人照顧而走不了。於是在加護病房做了 兩次承諾──願代為照顧其女兒。結果講了兩次,還是走不了!為什麼呢?因 為這位妹妹只是家庭主婦,只能管小錢,管不了大錢,所以一定要先生也承諾 才算數。後來就由亡者的妹婿一起出面承諾,她才嚥下最後一口氣,很快走了。 她衷心期待的是:妹婿也能一起承諾。但她開不了口,只能在那邊等!等到妹 婿承諾,即很快走了!
所以我們不要以為,病者已在彌留而不省人事了,其實她頭腦非常清楚,只 是沒辦法表達而已!故等到預期的承諾,她就很快走了!所以這是非常現實 的,如果妹婿不承諾,其它的人也無能為力!
這時如果只跟她說:當念佛求往生淨土。應該是沒有用的,因為她最擔心的, 並不是能否往生淨土,而是得有人照顧她年幼的女兒。故兩個 承諾:一個出 錢,一個出力。她就很快走了。
案例 2:有位居士的母親,重病當往生。已全部拔管,帶回家,卻遲遲走不 了!
這居士也跟我很熟的,病者的孩子 很孝順,其中還有一個女兒是從事護理 工作的。她看媽媽已不行了,就把她全部拔管帶回家,準備讓她在家裡往生, 預計幾個小時後就會走的。結果帶回家後,一天、兩天、三天, 沒有走!
那時候我人在立鷹山,他們就打電話問我:「怎麼辦?要把管子再插回去嗎? 還是不管,等她餓死?」我說:「這 不是辦法,她為何走不了?一定是有心 結。至於心結是什麼?法師沒有他心通,但你們家屬應該去研究、確認。」
後來家屬猜測:可能為與先生有怨,而走不了。因為臨終者跟她先生,生前 即處不好,因為先生不會養家,所以整個家庭, 是靠她辛苦而把這家撐起來 的,所以孩子們也 知恩、感恩而非常孝順。但是跟她先生從來 處不好,是 對典型的怨偶。
47
所以在臨命終時,猶覺得先生虧欠了她,而走不了。因此最後才催促爸爸出 面表白:感謝她一生,為這家庭所作的辛苦與奉獻;她才走了。
所以這兩個案例實不一樣,一個是牽掛女兒沒人照顧,這是很現實的。第二 個,我就覺得不值得!要走不走,還在那邊計較恩恩怨怨。但如果還在計較, 也得有人去回應,她才肯走!
所以,請法師開示有用嗎?大概是沒有用的。除非法師有他心通,能很快銷 除他的心結。不然,家屬反而當比較清楚。既確認有何心結,即得作相對的回 應。
「何太太,你不是說,有哪位臨終時,還得由你作承諾,才肯走嗎?」
答:「是我公公,我跟他說:你免煩惱,趕快念佛!家庭也好、公司也好, 我 會照顧處理的。至於婆婆不肯走,是因為不知道已得了癌症,故心裡就怨 我公公,沒有請更好的醫生來!所以我才去跟她講:是無法醫治的病,而非不 請更好的醫生。講完不久,她就往生了。」
所以其實 一樣:有怨,即走不了。跟她講白了,無怨就很快走了。所以一 定要對這個「結」,作處理,不然或走不了,或拖很久。
他們有何心結,旁人是無法清楚知道的,可能家屬會比較清楚。否則,只是 跟他講:要念佛、求生淨土。必沒有用!因為他念的,乃是心中那個死結。若 死結不解,渾講其它的, 沒有用。
若家屬也不清楚,該怎麼辦?有時候病人只是無法表達,但他的意識還是很 清楚的;只好出選擇題,讓當事人去確認。試到最後,能非常明確地反應後, 他就走了。如只是含糊地棒喝:恩怨放下,求生淨土。對某些人或許有用,對 另些人則是沒有用的。
就像剛才跟先生嘔氣的例子,講說恩怨要放下也許有用。可是於第一例中, 女兒才十多歲怕沒有人照顧,你叫她放下,對一個母親來說,大概很難吧!甚 至就算死了,也不會去投胎,而猶在附近徘徊。
要作好人客
48
以前有位居士的爸爸已經不行了,但還想把他救回來。然就算救回來,也必 失智也。故這不是理性的思考,只是慣性的反應而已。我勸他:不要救了,還 是讓老爸早點走吧!
於是他就為老爸講開示,勸爸爸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但講到一半,就涕泗 縱橫了。我覺得:如果家屬 很牽掛,則當事人必也走不了;於是就得去先安 撫這居士。
然後,再去跟他老爸講開示,因為他老爸從來未學佛,故講「四聖諦」或「八 正道」就太 遠了。於是就跟他講:「咱來到這個世間,就是作客;所以當作 好人客,免作歹人客。」
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其實就是作客而已,故不要想:這是我的兒女、家園、 財產等,而牽掛不已。作客者,事情辦了,就趕快走!俗話不是說:「客去主 人安」嗎?故不要一直拖,造成大家的不便!結果,我下午講完,他半夜就走 了!
事實上,「免作歹人客」也是一種「修觀」的方法。在放不下時,就趕快提 起「免作歹人客」的意念,強迫自己放下,故能加速出離也。這當然沒有「無 我觀」或「離相觀」那麼超然,但聽得進去、用上了,才有效果的。
還有人跟我建議,以後,你就跟他說:「不可歹戲拖棚。」已經沒有什麼戲 可演了,云何還不下台?這種棒喝,或許有效,或許無效。如果他有心結未解, 光含糊地棒喝,哪能有效呢?然而就算有效,也沒前者來得精準、慈悲。能把 心中的結,真正解了。
因為人到臨命終時,那種抗死、畏死的習性還是很強,很強的話,必走得不 順。然而當一個念頭轉過來:「要當好人客」或「不可歹戲拖棚」。即可順風 揚帆,走得非常順遂、安詳。
雖很多人 期待法師的開示,但法師對當事人不一定能深入了解。故到最後 有兩種處理方式:
一、如果是法師開示,則得先透過家屬去了解當事人有什麼放不下處,才能 針對其心結而作精準的開示。
49
二、家屬提供資料後,由法師開示家屬當怎麼講。因為法師更有辦法作逆向 思考,所以同樣的心結,不同人的解法,效果是差很大的。而最後,由誰來為 臨終者開示,就看情況了。或者由他生前最信任的人來講,或者由法師來講。
這是對當走而走不了者的開示,開示不必長,有效的話一句就行。但對各位 而言,請不要淪落到這個地步!自己該解的,就要先解。哪可待臨命終時,再 由別人代勞呢?這就辜負了你這一生學佛修行的因緣!
6.對中陰的 度
於前面五點,將該走的 送走了!在佛教裡,人死之後其實還有作七或超薦 儀式。
以密宗的講法,命終於身體冷後,神識(細身)即已離體也。一般人 說: 神識離開身體。然如果只是神識,而神識是完全抽象的,則哪有頭部出去、或 腳部出去的差別?一定是有形的,才有辦法辨其進出。於是,有形的是指什麼 呢?乃「細身」也。
密宗的講法:人活著,就同時存在「粗身」跟「細身」。粗重的身,既會受 傷,也會生病;細身則不傷、不病。於細身存有很多的檔案,它有我們這一生 所做的一切記錄,這些檔案就是我們的業識種子。
故我常比喻:業識如電腦裡的資料,而細身是資料所要依託的硬體。一定要 有硬體,才能儲存資料。且儲存不是等到臨命終時才儲存的,而是像電腦一樣, 隨時 在備份、更新。所以若身體受傷了,因為細身裡有一切檔案,故可以調 出來做相當完整的修復。
雖於活著時,粗身跟細身混在一起而沒辦法分離。但等到死亡時,粗身跟細 身就分開了,粗身留著待慢慢四大分解,而細身即出竅去也。所以真正出竅的, 乃是「細身」。細身離開身體,通謂需八個小時左右;但根據死後又還陽者的 報告,實不需要八個小時。他們常說:就像一陣煙飄出去,然後就看到一個人 躺在那裡,才知道自己已死了。
細身既離開身體,即馬上化成中陰身──以氣形成的細身。所以中陰身,乃 類似天身或鬼神身,故有近似的五神通。所以有謂:中陰身會比生前聰明七倍。 為什麼?因為是細身,就沒什麼脈障,所以會比生前靈敏很多。既有類似的五
50
神通,可見聞、可思考、也可以做抉擇。因此佛法的超渡,即是對中陰身說法 也。
以佛法來講,因為還有來世,所以會去投胎。故這中陰身會逗留多久呢?不 一定。若屬重業,則很快往生,重業不見得就是惡業,有的是善業。如果修的 是極善的業,便很快就往生天道了!所以有些人在臨終時會有瑞相:如天香、 天樂,甚至天女。因為天上已派人來接駕了,既接就直接走了,所以有瑞相, 不一定就是往生淨土,或許是天道。
有些人剛好相反,是下墮三惡道者也很快,故在臨命終時,即三惡道現;就 感覺已很淒厲、恐怖。所以來不及救度,超薦也沒有用。曾聽一些常在誦經、 超薦的法師說:有些亡者,幫他誦經時,還會舌頭打結,背脊發涼,種種不順。 因為亡者的「業」太重,拉 拉不起來。故誦不了多久,就趕緊落跑了。
若業有善有惡,非為重者,則待往生的時間會加長。一般而言,不會超過七 七四十九天。但如果是有恩、有怨者,就會耽擱很久,因為他們要找機會報仇 而不願意去投胎。故對這種中陰身,就得格外作開示、超薦。
故超薦是什麼意思?因為中陰身已沒機會證果了,故只能讓他選擇較好的善 道去投胎。故超薦的作用:1.若不願意去投胎者,要把心結打開,讓他願意去 投胎。2.如要投胎者,則當選善道,非擇惡道。所以誦經、開示乃為能作個較 好的選擇也。
如用聯考作比喻:如果分數很高,就很快分發了,此即極善業者直生天道。 如果考的很爛,不等分發就直接打掉了;此即極惡業者,直墮三惡道。若是分 數不上、不下者,分發的時間才會比較久。
於是超薦,不是替他修業。業於斷氣時,即已蓋棺論定。而是於所造業中, 去選擇更好的善道。譬如聯考後,雖分數已定,但如何填志願,也是很重要。
過去的聯考是先填志願再考試,後來乃考完試後再填志願分發也。故聯考過 後,就比喻人已命終,其一生的分數已確認了!分發就是往生。但從分數已確 認到分發前,中間還可調整──即依每個人的「願」,而做某種程度的調整, 但不會太大。如分數低,要進國立大學,鐵定是沒指望的!但會填志願者,於 同樣的分數中,能為自己爭取到更好的大學或科系。同理,超薦也是幫助中陰
身:云何於所造業中,去選擇更好的善道?
51
通謂要作七七,但愈前面者即愈重要。如已投胎了,再作七就沒什麼效果了。 云何是七?佛教認為七天一循環,就是一次的重新開始。故於重新開始時,去 作個精準、明智的抉擇。
作七通常以誦經為主,但我還認為:開示比誦經重要。為什麼呢?因為雖誦 一大部經,他生前就聽不懂,云何死後就能聽懂呢?若說:中陰身既比生前聰 明七倍,或許聽得懂吧!那為何不直接講他既聽得懂,又是對他最有用的呢? 所以若開示者,能先了解往生者的生平,主要是看他有什麼心結,有什麼放不 下處?則再開示,就能更精準、有效。
大致而言,開示的心要不出兩點:
一、放下 怨:
云何有的到最後走不了,或死後不願意很快去投胎?大部分 是恩恩怨怨, 放不下故。
我個人其實很 參加臨終助念,或斷氣後還跑去作開示的。但有一個人,他 過世之後,我即主動跑去為他作開示。他是誰呢?
我在瑞芳閉關時,他是小廟的負責人,曾護持很多僧眾在那邊閉關用功,算 是一位非常發心的居士。然他對小廟的山水、風景,非常眷戀。後來因為癌症 過世了,我覺得必須跟他講一句話:「如果你的福德夠,要求生淨土。或早點 去投胎,發願下輩子弘法利生!而不要留在這邊當山神。」
這有沒有用呢?因為他生前,即蠻尊重我的;相信這話,對他是有用的。如 果聽得進去,就能作更明智的選擇;如果聽不進去,那我也沒辦法了!
故要放下生前的恩恩怨怨,才能真提發善願跟淨願。既未證得阿羅漢果,當 會有來生。而來生,不是只隨業流轉而已!而是當發善願與淨願。
二、提發善願與淨願:
何謂善願?善願是人天善法,即希望下輩子能努力學習、奉獻。發服務社會、 利益眾生的願,這是較廣義的。至於狹義的,如覺得未來的世界最需要醫師, 就發願去當醫師吧!這是對未學佛人講的。
52
淨願呢?不是淨土宗!而是下輩子還能學佛修行,甚至弘法度眾。故一是消 極地放下所有的恩怨,一是積極地提起善願與淨願,故能讓當事者很快確認想 走的方向。
我們不要以為「業已造了」,果即無別。事實上,哪一部分先現行,猶有很 大的差別。是善業先現行?還是惡業先現行?猶如天淵之別。
用世間的比喻,如果我雖有錢,但也欠別人的債。那你要先還債,還是先去 投資賺錢呢?如先還債,到最後你可能沒錢過活了。但如果先去投資賺錢,然 後再來還債,那就綽綽有餘也!
所以先投資賺錢,即比喻善業先現行;先還債,即比喻惡業先現行。我們若 希望惡因不要先現行,即得放下所有的恩怨;若希望善因先現行,即得發善願、 淨願。
因為哪部分會先現行,乃跟我們的意念有直接相關。所以在佛法上,非常強 調「願」。願不會改變你的業,可是會讓好的先現行。好的先現行,就可以累 積更多好的業。等福德資糧培足了,惡業再現行,對我們的影響就不會太大, 可以重報輕受。或用另種說法:惡因,時間拖久,那力量也會慢慢淡化掉的。
故作七主要在開示,讓他能放下心結,提發善願與淨願。這是對業不重,慣 習也不強者的開示。
或問:現在台灣有人作七,因為大家 很忙,所以於前幾天就把七七作完, 這算不算呢?
答云:只有一次的效果!如前云:云何為七?因為七天,是一次循環,一 次的重新開始。所以七天就是七天,六天跟七天就是不一樣。故把七 往前挪,其實沒有實際的功效。
但有一點:雖不能往前挪,但前面的七相對地更重要。為什麼呢?如果於前 面已篤定做好選擇,後面的就不用再叮嚀了。尤其有些,可能不用等到三七、 五七,就已投胎去了;後面的再作,也來不及了。
在佛法裡,講往生主要是依:隨業、隨習、隨念。但我把隨習,改做「隨意」。 因為習的力量,哪有意的力量強?意是於第七識中,非常清楚地做抉擇;尤其
53
是以正知見所作的抉擇,再將此抉擇實踐成常軌,更有力量。以此常軌,才能 保證我們:這一生到來世, 安穩於菩提道中。
7.總結
「三養」這題目,養老、養病其實 講得很短,為重點是在講「養死」也。 然如不值得「再生」,老病就不值得養了,所以還得先把生老病的問題講清楚, 再來講「養死」,才能一氣呵成。
很多人對這題目,可能會覺得太沖了吧!難道是叫人快去死嗎?其實,養死 既不求長壽,也不求短命,而是求我們生命的 CP 值是最高的!不只是這一生, 也連貫下一生;因為生命是生生世世的,故當規劃:怎麼銜接,才是最好的。
就像前說的比喻:在什麼時候換車,才是最划算的?若買來三兩天就給它換 新車,這當然不划算!已經壞到不能用了,還在拼命維修,當也是愚蠢的。那 如何才划算?沒有標準。每個人各有其算法,但總八九不離十也!
我再三強調一個觀念:佛教的生命觀其實是通三世的,不只有過去世、有 現在世、還有未來世。可是很多人雖接受佛教,但對處理生死,卻還是一生一 世的概念。故謂:要等業消了,才能讓他走。
然什麼時候業消呢?走的時候就業消了嗎?諸法不常不斷,業哪可能消 呢?外面的世間已經有很多人認同「安樂死」;但佛教在這方面,反而是最遲 鈍、最保守的。
如今,我們要提倡「養死」的觀念與修法,為當今的社會,揭示出新的標竿。
5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