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五戒、菩薩戒可以搭縵衣嗎?縵衣原是僧衣?(戒律學綱要)wiki
此次到台中時,有一位居士問印隆:「是要受五戒才能搭縵衣?還是要菩薩戒?」
當時印隆的回答是:目前兩種都有,也有不搭的(如法鼓山體系)。而其實「縵衣」是漢傳佛教所特有的,在律典中並無明文規定,藏傳佛教的居士並不搭縵衣,南傳佛教只有五戒與八戒,也是沒有搭縵衣。
而像是日本僧人,搭的二十五條衣是一個「小方塊」,平常放在西裝口袋裡,遇到法會時才掛在脖子上,表示袈裟披身。而漢傳僧人所披的三衣--五衣、七衣、九衣,其款式也不是原始佛教僧人的袈裟樣子,漢傳佛教袈裟的布料、顏色、用途等,都已發生重大變化,是歷史地域演變發展的產物。
在原始佛教,「袈裟」就是衣,是僧人的常服。而現在漢傳佛教僧人平常並不穿,只有到了誦經禮佛法會時才穿。「縵衣」則原是袈裟的一種,後來成了在家菩薩戒的戒衣,爾後受五戒者也披搭。這些也都是佛教發展的結果。
接著印隆有一點感慨地分享:對於搭縵衣這件事,一定要好好審視自己的發心。常見到有搭縵衣者,生起了貢高我慢之心,忘卻了受戒的真實意義。
「縵衣」乃指用兩幅布縫製而成之無田相之袈裟,音譯「缽吒」,又稱「縵條衣、縵條、禮懺衣」。即整幅不割截之衣,主要為沙彌、沙彌尼及受持五戒、菩薩戒之在家信眾所穿著者,但是在外形上很類似出家眾所著之袈娑,差別是在沒有割截,沒有田相特徵。縵衣是一塊布沒有割開的,所以不是福田衣。受了在家菩薩戒或受五戒的居士只可披縵衣,用作禮佛求懺悔。
所謂的「衣」,又名「袈娑」,「袈娑」是印度梵文,漢語意譯是「解脫服」,又叫「福田衣」。「解脫服」是表自利,「福田衣」是表利他,為自利利他之意。佛在世時,曾對舍利弗說,出家人所披的衣將布割裁,一塊塊的就似稻田一樣,自利來說勤修三學,上求佛道,有無量的功德,此聖法財,賊人是盜不去的,利他則給眾生種善根,種子種下去,將來便會生出菩提之果,故名福田,這是一種衣的起源及表法。披衣既能使人(披衣者)生慚愧、起懺悔心,並可令人捨棄慾望且不被盜。又能起一種威儀,更能令眾生起歡喜心,給眾生種福田。
另外,參考正如法師的「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略彙整能不能搭衣等說法如下:
一、在家居士受五戒不可搭縵衣的說法
(一)淨空法師:在家居士搭縵衣,受菩薩戒的可以搭縵衣,不受菩薩戒不可以搭衣。
二、沒有明確說明的說法
(一)印光大師:於《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搭衣》中寫到:「所搭之衣,按律,是五條直條,名縵衣。無一長一短之橫紋。今人多不依法,或搭一長一短之五衣,或搭二長一短之七衣,皆為違律。在家人,即依法縵衣,亦只禮拜持誦,敬禮三寶時可搭,不宜常搭。」--文中說明「在家人,即依法縵衣」,但未說是受五戒還是菩薩戒?
(二)弘一大師:於《弘一大師文集·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中提到:「今人受五戒已,輒爾披五條衣,手持坐具,壞濫制儀,獲罪叵測。依佛律制,必出家落髮已,乃授縵條衣。若五條衣,惟有大僧方許披服。今以白衣,濫同大僧,深為未可。
(方等陀羅尼經云:「在家二眾入壇行道,著無縫三衣。」無縫,即是縵條,非五衣也。又成實論云:「聽畜一禮懺衣,名曰缽吒。」缽吒,即縵條也。據經論言:著縵條衣,亦可聽許;但准律部,無是明文,不著彌善。)」
弘一大師於文中提到居士搭衣之事,但也沒有說明是受五戒還是菩薩戒的在家二眾?但其依據經論說,穿縵衣勉強亦可,但依律部,則無明文規定,故不穿縵衣也好。
三、受五戒可以披縵衣的說法
(一)虛雲老和尚說:「縵衣者,梵語缽吒,此雲縵。縵者漫也,謂通漫而無條相之衣。亦名禮懺衣。原為沙彌、沙彌尼之衣。但曾受三歸五戒之優婆塞、優婆夷,及曾受菩薩戒之在家二眾得披之。然唯聽作諸佛事,及禮懺之時披著。除是之外,一切時中,若居家,若出入往返,皆不得著。若詣庵寺當以囊盛之隨行。如在家宅,可以掛置淨處。」(《虛雲和尚年譜·乙未十月雲居山真如寺戒期開示》)文中明確談及:「受三歸五戒之優婆塞、優婆夷,及曾受菩薩戒之在家二眾得披之。」
(二)印光法師在《文鈔·複海門蔡錫鼎居士書三》中寫到:「受五戒者,應搭縵衣,系五直條,不是一長一短之五條。今則一長一短之五條,二長一短之七條,每每亂搭,實為僣越。」
又《文鈔·複熊赫居士書》中說:「五戒,當按文鈔第一冊,與徐福賢女士書所說之法,佛前禮拜自誓受。所搭之衣,按律是五條直條,名縵衣,無一長一短之橫紋。今人多不依法,或搭一長一短之五衣,或搭二長一短之七衣,皆為違律。在家人即依法縵衣,亦只禮拜持誦敬禮三寶時可搭,不宜常搭。」
(三)明末律學大師寶華山見月律師編寫的《三歸五戒八戒正範》中第九項「宣戒相」中,清楚地寫有披縵衣及誦披衣偈內容。《正範》教示,受五戒披縵衣。
(四)目前漢傳佛教界大多數有一定影響力的法師授五戒時都教令受五戒在家信眾披搭縵衣。
五、縵衣原是僧衣的說法
從以上資料可知,縵衣,指未經過割截、無田相的袈裟,也稱縵條、縵條衣、禮懺衣。衣的大小與割截的三衣袈裟相等。縵衣原是僧衣的一種,後來才成為專屬於沙彌眾及菩薩戒在家眾的戒衣,現在受五戒在家眾也穿。但是,有個規定,就是五戒、菩薩戒在家眾,只有在誦經禮佛求懺法會時才穿縵衣,平常不穿。
另外,法鼓山 有「菩薩衣」,讓乞受在家菩薩戒的新戒菩薩,不披縵衣,代以披掛菩薩披帶。菩薩披帶經聖嚴法師構思,而後由弟子果梵法師繪製,以佛像象徵佛,以法鼓山 標誌象徵法,以錦色象徵瓔珞莊嚴:「在家菩薩戒子本來應該沒有衣,所謂白衣居士,而縵衣等卻是緇色的。不過,為了表示紀念,或者是表示莊嚴、整齊,這次法鼓山農禪寺傳授在家菩薩戒,特別由果梵法師設計一件象徵意義深遠的『菩薩衣』,一邊繡有佛像,一邊繡有法鼓山 的標誌,代表著學佛向法的精神。」(〈對在家菩薩戒的認識〉《法鼓》四十版四,《法鼓》三九版一。另參見:釋果梵〈菩薩衣的製作與意義〉《人生》一一七頁五一)
法鼓山的菩薩衣,重要的意義在清淨與精進,自己應心生警惕,隨時隨地護持清淨戒體。因為菩薩戒的根本精神為:止惡、修善、利益眾生(三聚淨戒),在眾生群中成就菩提心,助眾生發起菩提心。而『菩薩衣』的使用,為禮懺時穿著(配戴)。(參考《菩薩戒指要》)
《八大人覺經》云:「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受五戒、菩薩戒都是要時時憶念三寶、憶念戒法,進而增上道心,持戒清淨,發出離心!
而若真的要搭縵衣,是一個表法,披法服者代表佛的戒法披身,唯三寶是歸,因此適於禮懺時使用。如果是參與超薦佛事,不宜也不應著縵衣頂禮亡靈、鬼神等,彼等亦絕不敢受禮。若祭拜祖先、牌位時,也應不搭衣,著海青則可。
參考:
- 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正如法師:http://www.xuefo.net/nr/article6/63807.html
- 在家居士與縵衣:http://www.hk-luyi.com/Questions/quesans.htm
- 袍衣的起源及表法:http://blog.yam.com/s00hin/article/36159252
- 漢族佛教僧伽服裝之研究/郭慧珍:http://www.chibs.edu.tw/ch_html/chbs/03/chbs0307.htm
- Dec 07 Mon 2020 08:30
受五戒、菩薩戒可以搭縵衣嗎?縵衣原是僧衣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