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買衣服、經常購物,背後有意想不到的牽連!你是否中招?

東西太多的空間,會消耗人的能量!

大安法師

為什麼東西越少越好?

「擁有物品」,其實是一件很消耗能量的事情。

東西越多,我們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打個比方吧,假設你有50件衣服。

為了買這些衣服,你要看雜誌瞭解流行趨勢,逛街貨比三家。然後你還得提著碩大的購物袋,把這些衣服拎回家。衣服髒了,你就得把它們洗乾淨,燙平整。要是衣服上有污漬,你還得把它們送去乾洗店。紐扣掉了,就要拿出針線包來把扣子縫上……

「擁有物品」,就等於「將能量耗費在物品上」,只是我們很少意識到這一點罷了。

可你要是只有20件衣服呢?那你耗費在衣服上的能量自然就少了一半。

購買剪裁好、容易打理的衣服,就能進一步節省能量了。

我們可以想辦法縮短糾結著裝的時間,在出門前仔細檢查東西是不是帶全了。或是把花在衣服上的錢用在興趣愛好上,對自己進行投資。

要是房間里堆滿了平時不太穿的衣服,那就好好收拾一下,把空間變得更舒適。

下面我將從①時間、②空間、③金錢、④心態這幾個方面詳細闡述「為什麼東西越少越好」。

增加讓自己高興的時間

「如何使用時間」,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因為每一個人能使用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東西越少,就越容易高效使用寶貴的時間。

設想一下,如果你的辦公桌上堆滿了文件和資料,亂七八糟的,那你肯定要花很多時間去整理,對不對?

將文件分門別類整理好,從文件堆里找出需要用的文件,大掃除的時候把文件搬來搬去……這些動作都相當費時。

要我說啊,沒有比「找東西」更費時費力的事情了。

我們完全可以把大多數資料存在電腦里,把用過的紙質文件存放在固定的地方。如此一來,就能大幅縮短花在「找東西」上的時間了。

換言之,減少多餘的東西,能有效節約耗費在「購買」「存放」「移動」「清掃」「尋找」「處理」等動作上的時間。

你可以把節約出來的時間放在工作上,也可以用這些時間來享受生活、搞搞興趣愛好、挑戰新事物……哪怕什麼都不干,讓自己放鬆放鬆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時間寬裕了,人就會變得從容。

只有讓時間寬裕起來,我們的生活才有可能變得更精彩、更充實。這是堆積成山的物品所無法實現的。

人生精彩與否,不在於「擁有多少物品」,而在於「擁有多少讓自己愉悅的時間」。

為了把有限的時間用在刀口上,讓我們從「減少身邊的物品」做起吧。

整潔的房間最舒適。房間簡潔了,才有精力梳理生活的各個方面

東西太多的空間會消耗人的能量

我們的生活空間本該是我們的心靈港灣,為我們補充能量。

乾淨整潔、沒有太多雜物的空間,能讓心情變得更平和,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不會被多餘的東西弄得頭暈目眩,可以把能量盡情使用在真正必要的地方。

可要是家裡堆滿了東西,亂得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呢?

忙碌了一天,推開家門一看……無論坐哪兒都覺得不舒服,整個人比上班的時候更累。地上要是亂七八糟的,你一定也會把手提包隨手丟在地上的。

「算了,就這樣吧……」這種破罐子破摔的心態,會讓你養成做事拖拉的壞習慣。拖延症越嚴重,房間里就越亂,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東西太多的空間,會消耗我們的能量。

而且,「空間」可以跟「金錢」畫等號。

要是不經常收拾,家裡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多。雜物最佔地方,沒地方放了,就得買新的櫥櫃把它們裝起來。如果你住的是三室一廳,說不定還要專門分出一個房間來當「儲物室」。實在堆不下了,就只能搬去更大的房子住。

可是,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為了「東西」開闢新的空間——把多餘的東西處理掉就行了。你真正需要的東西,不過鳳毛麟角。

金錢是孕育出新價值的能量

「擁有很多東西」,就意味著「要花很多錢」。

大家不妨捫心自問一下:我花錢買回來的這些東西,真的值嗎?

在商場打折的時候一下子買了好幾件衣服,事後一試才發現「好像不太合適」,最終被打入冷宮;被天花亂墜的廣告所吸引,買了很多功能相同的化妝品;明明已經有某款飾品了,卻完全不記得自己買過了,又買了一個一模一樣的回家……想必有這種經歷的人不在少數。

「我怎麼會買這種東西啊!」——小小的「揮霍」積少成多,積蓄自然就少了。

上班用的包,買稍微貴一點的也沒關係。因為你每天都會用到這個包,當然得買一個用得順手,質量也過硬的。可是登山包呢?你又不是天天去爬山,何必在這個東西上花好幾千塊呢?

使用頻率比較低的東西或是臨時性的東西完全可以向親朋好友借,買二手貨也行,租一個也沒問題。

物品越多,使用頻率越低,單個物品的「使用價值」就越低。在這種情況下,你花出去的錢沒有產生出應有的價值。

金錢是孕育出新價值的能量,但我們這輩子能花的錢是有限的。要是把錢浪費在了多餘的事物上,不就沒錢買真正想要的東西,做真正想做的事了嗎?

所以,我們應該為真正重要的事物留出能自由支配的資金。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一毛不拔」,也不是讓大家「不消費」。

實踐起來其實特別簡單:把錢花在有價值的東西上,不盲目攀比,不過分摳門就行了。只要擺正心態,我們就能開開心心地花錢,開開心心地過日子了。

減少身邊的東西,是過上極簡生活的第一步。

東西越多,人就越是難以喘息

擁有的東西越多,人就會覺得越壓抑。那是因為東西都在不斷釋放「信息」。

客廳的擺設在說:「我都積灰啦,快給我擦擦吧!」高級傢具在說:「我身價不菲,你可得好好伺候我啊!」廚房的常備食品在說:「我都快過期啦,還不快來瞧瞧!」……

每天聽這麼多東西「說話」,想不累都難。就算你想裝作沒聽到,心裡總歸還是放不下的。「得趕緊處理一下……」為瞭解決這些問題,我們總是手忙腳亂。

人能管理好的東西十分有限。想擁有平和的心態,就把多餘的雜物處理掉吧。如此一來,你就不用耗費多餘的精力了。

你是不是覺得「扔東西」就是「丟掉自己的價值」?

你是不是「不捨得」丟東西?

問題是,你依依不捨的這些東西,並不能愉悅我們的身心,反而會帶來無盡的壓力。

東西越多,內心的從容就越少。久而久之,你就分不清事情的輕重緩急了。沒了這些東西,你反而能過得更從容、更有活力。

身邊的雜物,就跟我們身上的贅肉一樣。「贅肉」越少,心就越輕鬆。你一定能切身體會到,處理雜物能釋放出源源不斷的新能量。

「這個也想要!」「還想要更多!」……與貪婪的物欲說再見,才能在生活中發現更多的樂趣。

比如,度過愉快的時光,與他人暢談,讓自己更上一層樓,重新審視自己擁有的財富……

減少身邊的東西,就是為心靈留出呼吸的空間,提升精神的層次。

如此一來,我們就能過上從容舒心的生活了。


《斷舍離》經典語錄

導讀:《斷舍離》是一本很暢銷的書,日本山下英子創作的家庭生活類著作,於2009年首次出版。該書敘述了“斷舍離”的含義,讓讀者瞭解並做到“斷離舍”。該書還記錄瞭如何做到斷舍離的具體過程——從斷離舍的思考模式到領悟斷離舍的思想到真正進行斷舍離。本站的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斷舍離》經典語錄,一起來看看吧。

1. 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掉進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記了"東西是不是合適自己的品味"。

2. 具有實際價值並且仍在發揮作用的物品,其實只佔所有物品的兩成,而且,絕大多數時候光靠這20%的東西就足以應付(80%)生活了。

3. 要得到"這種東西與當下的我很相稱,對當下的我來說是必需品"這樣的判斷,人就必需清楚瞭解自己。通過不斷地篩選物品的訓練,當下的自我就會越來越鮮明地呈現在自己的眼前,人也能以此判斷出準確的自我形象。

4. 在斷舍離裡,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七成。之所以要留出三成空間,是因為這會讓人有把它收拾整齊的慾望和心情,空出來的那三成空間就能成為物品出入的通道。

5. 就拿斷舍離來說,首先出現的是斷與舍這種自我肯定、恢復自信的過程……你會發現,一直以來都以為是自己的觀念的東西,其實是父母的觀念,或者是身邊其他人的觀念。像這樣,通過物品,確定自己本身真實的價值觀以及思考問題的方式,之後就能進化到下一個階段。接下來,你會慢慢開始肯定、相信你自己……只要在看得見的世界行動起來,就會對看不見的世界以及更加看不見的世界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看清身邊的物品,然後做出選擇。

6. 收拾,是一種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在篩選必要物品時候,我們要考慮兩個維度,一是我與物品的關係這條關係軸,另一個是當下這條時間軸。換句話說,收拾就是要捫心自問某件物品與當下的自己是不是確實有關係,進而對物品進行取捨、選擇的過程。

7. 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 1、逃避現實型——不願待在家裡 2、執著過去型——對過去幸福時光的留戀 3、擔憂未來型——致力於投資未來的不安因素 對現在的界定因人而異 扔不掉是自己把感情移到物品上面,並因此充分了自己扔不掉=不想扔的機制 破爛分三類: 1、不用的東西——會念咒的束縛人的淤泥 2、還在用的東西——一灘混亂的淤泥 3、充滿回憶的東西——散發出強大的氣場 堆積的破爛代表著良心不安的聚集。

8. 在斷舍離裡,"掃除"明確地分為上面所說的那種收拾,需要利用收納術的整理,以及表現為掃、擦、刷的打掃。這三個詞的意思幾乎是完全不同的。

9. “可惜”不是不用扔東西的赦免令,而且對物品的愛惜之情,要讓它成為物品迴圈的原動力。

10. 要是自己能隨便湊合著用一個東西,那別人也會用隨便的態度來對待你。

11. 大多數人都會在事後發覺:'會讓我猶豫的東西,果然還是不需要。'猶豫其實就是感性接受考驗的證據。

12. 物品其實是物與感情的綜合體。即便是同一件東西,自己在這件東西上賦予的感情至關重要。可包含負面感情的物品還是太過沉重了,畢竟我們沒必要給我們的人生背上如此沉重的包袱。

13. 對人類來說,比起生存需要來,歸屬、認同等需要更為強烈。

14. 在斷舍離的最初階段,如果抑制不住地出現"好可惜啊"、"良心不安"之類的感覺,想一想這些"因為不扔東西而造成的損失",你的感覺就會好很多。

15. 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是虛幻的,我們的心也是不斷變化的。盡情地享受與物品難能可貴的短暫相遇,這一定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幸福本身。當緣盡了,就瀟灑地放手。不僅對物品,對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這樣,這就是斷舍離的願望。

16. 覺得多長時間屬於"現在"都可以,這是每個人的自由;但是一定要有對自己而言最合適的"現在"。要是能在實施斷舍離期間,發現最合適自己的"現在",那自然是最好不過了。

17. 在斷舍離當中,比起凌亂,堆積了聚焦於過去和未來的物品才是問題。

18. 所謂”斷“,即斷絕無用之物;所謂”舍“,即捨去多餘之廢物;所謂”離“,即脫離對物品之迷戀。清淨心思,不過為斷了念想。煩惱起於念想,也終結於念想。

19. 把物品這一次元收拾乾淨了,以往一向阻礙視聽的東西沒有了,就能夠看得更清楚,就能開啟通往更深次元的通道。

20. 和自己喜歡的東西生活在一起。這樣的話就是達到了“斷”。

21. 因此,從今以後也要扔掉那些多餘的資訊,只選擇自己能夠付諸行動的資訊。儘早從頭腦的"便祕"中解脫出來。

22. 再接下來就是一些裝飾性的給別人看的空間了,這種收納空間只能放一成東西。減少物品的數量,這樣不管是多狹小的舊房子,都能自然而然地營造出高品味的感覺。

23. 斷舍離的任務就是,取回以往所有被浪費掉的這一切。

24. 先讓自己快活起來,再把不快活的人拉倒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裡來。

25. 把房間搞得髒兮兮的人也一樣,多數都有自我懲罰的傾向。如果你覺得自己也是這樣的,那首先得承認這種現狀,這是完全能做出判斷的。而且,能夠做出改變的,也只有你自己。

26. 斷舍離認為,在扔東西的時候,要把"對不起,謝謝"這樣的情緒表達出來。跟那些被你扔掉的東西說說話,做個告別,可以讓人更快地整理心情。

27. 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放滿7成 看得見的收納空間只放5成 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只放1成

28. 收拾,是一種篩選必要物品的工作。換句話說,收拾就是要捫心自問某條件物品與當下的自己是不是確定關係,進而對物品進行取捨、選擇的過程。

29. 這些在居住環境裡放了好幾個月,甚至放了好幾年的東西,只不過因為不是生鮮食品所以才沒有爛掉。但是如果從機能上來說,它們早已經腐爛了。置身於這樣的環境中,就幾乎等於是暫住在一個垃圾暫放室。主語到底是“我”還是“物品”?請養成經常如此自問的習慣吧。

30. 能夠收拾好一件東西,就等於遵守了與自己的約定,這件事就成了換取值得信任的自己的信用資金[]。

31. 試著使用高於自我形象的物品……一旦發現這種自我貶低的情況,就要有意識地允許自己使用更高階的東西,這就是運用加分法的過程……因為每天都在用的東西非常容易作用於潛意識……到了日常隨便用它也不再感到彆扭的時候,潛意識裡的自我形象也就跟著提高了。 這本書很棒的地方,就是把物品和人的關係做了相當深入的思考。比如上面一段,就很有啟發性。 ……覺得“這東西會壞,說明我還是別用它的好”,進行自我貶低。

32. 在避免囤積物品的同時,人對物質的慾望也就淡薄了,反過來,精神世界異常豐富起來。

33. 不斷地進行斷舍離之後,剩下來的東西就可以分成兩種:從一開始就很珍惜的東西,以及回過神來才發現留下來的東西。這種回過神來才發現的東西,會給我們傳遞非常深刻的資訊。

34. 不斷地重複三分法,可以避免整理物品時所造成的貨混亂。

35. 斷舍離,由需要不需要,再到舒服不舒服。

36. 在命理學裡,有'因為做了準備所以才會變成你想象的樣子'這種激進的觀點,這也算是吸引力法則的一種吧。

37. 斷舍離是生活的減法哲學,減去多餘的物品,認清自我,磨礪感知的本能;俯瞰力是心靈的加法哲學,瞭解深層需求,相信自我,堅定人生的信念;自在力是人生的乘法哲學,重獲生命的自立、自由與自在,解放自我,邁向人生的高境界。

38. 既然覺得"可惜",就不該僅僅是把它拿回來收著,而是要去分享。正是因為覺得"可惜",才不能為了未來的某一天"可能會用到"而將其無限期地保管起來,而是要把它送到此時此刻最為需要的地方去。

39. 通過不斷地篩選物品的訓練,當下的自我就會越來越鮮明地呈現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斷出準確的自我形象。

40. 先診斷出物品從你身上掠走了多少能量,然後通過篩選物品的行動,實現自我完善,這就是斷舍離的精髓。

41. 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很重要,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可以說,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42. 如果能夠認為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借來的,就能自然而然地湧出感謝與敬畏之情。

43. 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44. 不管東西有多貴,有多稀有,能夠按照自己是否需要來判斷的人才夠強大。能夠放開執念,人才能更有自信。

45. 斷舍離在行為上要先學會“舍”,也就是把不需要的東西全部扔掉。 舍的祕訣,就是完全地以自己為中心,並且以當下為時間軸。因此, 1、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思考的主語是“我”,而不是物品。2、將與物品的關係比作人際關係,選擇對當下的我來說最必要的朋友。更高級別是隻選擇真正必需、而且自己又喜歡的東西的階段。 掃除: 分為收拾,整理,以及表現為掃、擦、刷的打掃。

46. 要記住,能夠讓"總有一天"、"遲早"付諸實現的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

47. 如果你對別人的東西比對自己的還在意,就說明你對自己太放鬆,對他人太嚴格。

48. 這不是一種留戀,而是一種執念。

49. 斷舍離會遏制人類這種不知不覺、只靠本能與物品打交道的行為。

50. 我覺得他們多半是刻意讓自己變得沒感覺的,雖說不能一概而論,但生活在這種環境裡的人,多數都曾經歷過強烈的孤獨感。寂寞、悲傷的感覺會讓他們更痛苦,所以他們乾脆封閉了感覺的閘門,讓自己麻木不仁。

51. 我們每個人都會對別人的東西有種厭惡之情。因為人類也是動物,只要不是獨處,就會有爭奪地盤的慾望。

52. 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讓人變得快活是讓一切變好的先決條件。我們很容易讓自己隨著別人的心情起伏波動,讓自己陷入別人的引力圈。其實不應該這樣,應該把不快活的人拉到自己的心情快活引力圈裡來。

53. 說到底,擁有就是深信不疑的錯覺。不過,也不是說因此就不要擁有任何東西,而是說理解了擁有的本質,就能自然地湧出想要珍惜物品的心情,這一點才是重要的。

54. 如果能徹底地實施斷舍離,也就很少會猶豫某種東西到底是垃圾還是可以回收的。

55. 好東西都能毫不猶豫地扔掉,可就是對這些廉價的東西戀戀不捨。這就表示,自己有一個很不好的習慣————自我貶低。

56.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捨去多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現在對自己來說不需要的就儘管放手。

57. 基本來說,讓房間亂七八糟,把屋子搞得一團亂,粗暴地隨便亂堆東西,就相當於賦予了自己否定、自卑的能量。

58. 物品是一面映照你自己的鏡子,它所照出來的是那個你想當做不存在、不願承認的自己。

59. 根本沒有必要消除這種異樣感,如果能夠意識到讓自己感到異樣的原因,因此而卸下包袱,或是對此有所領悟,那麼就不會徒增多餘的壓力了。

60. 斷舍離,就是透過整理物品瞭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讓人生舒適的行動技術。換句話說,就是利用收拾家裡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廢物,讓人生轉而開心的方法。

61. 如果能真的留下必要的物品,那麼分類、收納物品之類的技巧也就沒什麼大的用處了。

62. 要成為活在當下,能夠立刻付諸行動的人。我想,成功者就是那些能夠真正實踐的人。

63. 瞭解自己,放下過去的自己,就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

64. 把無法發揮作用的物品放在一邊置之不理,或是隨意對待自己根本不喜歡的東西,再或者,明明根本不在意那個東西,卻因為某些感情而留著它,你喜歡這樣的自己嗎?

65. 他們是不想正視某些問題,所以才常常找出一些讓自己忙碌到必須一刻不停地外出的理由。

66. 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會留在你自己的空間裡。

67. 如果不改變平日的生活習慣,就得不到根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