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輩祖宗行善積德,才能出一個念佛人】
這有說是一個祖父附體後告訴兒孫的一段話,為了節約時間,我就邊念他的原話,邊作點評。他原話可以分為六句。
第一句說「陰間的先人,都眼巴巴地望著自己的兒孫念佛」。
第二句說「則列祖列宗都跟著沾光增福,生天或者往生淨土」。
這兩句,根據大乘經典,
比如《地藏經》,還有一些其他經典,還有古代的一些傳記記載,應該說都是事實,沒問題。
下面第三句,「但是信佛很難,需要五輩祖宗行善積德,家族裏才出一個念佛人」。這句等一會兒我們再分析,大致不差。
第四句,「你能學佛念佛,不但是家族沾你的光,周圍所有的人都受益」。這句也沒問題。
第五句,「所以奉勸大家,一定要珍惜佛緣,發大願,至誠念佛,超脫六道,永斷輪迴」。這個勸導當然完全符合佛意,沒問題。
第六句,「那麼你才是最大的孝子和功臣」。
他問,「您說是不是這樣?」
答
我們判斷一件事情,特別是跟陰間相關的,當然要以佛法來判斷。不然的話,這裏面蹊蹺特別多。這六句,總的來講大致不差;除了第三句需要分析,其他都正確。因為符合佛理,是可信奉的。
01
至於第三句裏面,首先說「信佛很難」,對這句話要正確理解。
如果說聽到這句話,知道信佛念佛稀有難得,從而內心更加虔敬,「哎呀,那我要好好念佛啊!這個太稀有了,太難得了」,這樣就能起到好的作用。
如果聽了這句話,「哎喲,那太難了,誰知道我們家有沒有五輩祖宗積德啊?乾脆算了,別念了」,那這句話就退人之心。所以要正確理解。
02
其中特別說到「五輩祖宗」,這個是中國人的家族觀念,也可以說表達得不夠精準。
在佛法當中,比如《無量壽經》說「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又說「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就是個人的業力,自己來承擔;你宿世有這個善根,今生就容易學佛念佛。
但中國人因為家族觀念很強,所以他就說「如果你祖上沒積德,你就不能學佛念佛;你能學佛念佛,那還要祖上——一輩、三輩還不行,還得五輩積德」。雖然以佛法來比較,這表達得就不那麼精準,但是也有道理。
為什麼呢?
因為每一個人是依據環境、因緣而成長,所以他的善根也和環境因緣相關。
善導大師就說
「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
意思是:你能成善成惡,和你家庭的環境、社會的環境、出生的時代背景都有很大的關係。
《大經》也說
「轉相承受,父余教令。
先人祖父,素不為善,不識道德。
身愚神暗,心塞意閉」,
也明確說到了一個人的先輩、祖先不行善積德,從小都沒有生活在一個好的家庭,當然從小就「身愚神暗,心塞意閉」,就是心不開通,對佛法不能理解,愚痴。
打個比喻,這就像土地過於貧瘠,就不能長出好莊稼,不能長出大樹。
如果一個人生在一個邪見很重的家庭,當然,要想靠他個人宿世的善根來突破家庭的限礙,這個有困難。
再說,如果宿世善根很厚的話,他也會自然投生到相對跟他相應的、善根深厚的家庭當中。
所以,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就能看到,父輩積德,心地善軟,甚至祖先信佛,後代子孫相對地也就具有信佛念佛的善根。
所以從現象上可以這麼說,要歷代祖宗都善良,有行善積德,才能出一個念佛人。但從本質來講,還是他個人的善根業力。
另外,說到「五輩祖宗」,這都是中國人大致的說法。有說「七輩祖宗」,有說「九輩祖宗」,有說「八代祖宗」,大約就是說祖上要有德。
大凡有德、有福——除非別有邪見的阻擋——一般來說比較傾向於正向、正面的事物,佛法當然是正中之正。
所以,我們每個人如果自己能夠這樣穩定踏實地專修念佛,那為你感到自豪,感到光榮;也可以逆推,你是一個善根深厚的人,甚至你幾輩祖宗都是有福報的。
反過來說,你要讓自己的幾輩祖宗都蒙受有福的好名望,那你只要念佛就可以了。
因為念佛是超越世間的,所以它還不同於世間作官啦,考取狀元郎啦,讀多少書啦。這個價值觀是不一樣的,念佛的功德利益超過這些無量無邊倍。我們應該以此而感到歡喜,感到慶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