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善業和善念哪個重要

你們覺得善念比較重要還是善業比較重要?對你來生的影響,善業比較重要還是善念?對了,不錯!善念是主要因素,善業是一個助緣。

就像你今天種蘋果,你一定拿蘋果的種子嘛,你拿葡萄種得出蘋果嗎?不可能,因為你這個親因緣是種子;善業是助緣,是陽光、水分,是讓這個水果長得更漂亮、更大而已嘛。

所以,在戒律裡面講一個觀念說,一個人如果不斷做慈善事業,他看到眾生苦惱,花錢佈施,做很多慈善事業,但他經常起惡念,他老是想的都是殺盜淫妄的惡念,諸位知道這個人來生會去哪裡,諸位知道嗎?

戒律上說,他會往生到畜生道,然後他在畜生道享用他安樂的果報。這個狗啊,別人對他特別寵愛,他有他專人的人照顧他,他有他專人的醫生,他吃東西有人照顧他的。

因為他的善念是關鍵。

所以你不要以為你造善業來生就到人天道,不是!到人天是要有善念的。天台宗講種姓,你要有這種善的種姓,你才可以往生到人天。

所以,一個人經常起惡念,雖做善法,他是墮落到畜生道去享安樂的果報。所以你的思想、你的善念是整個三界的一個主導者,而善業是一個助緣。

我們應該是這樣講,佈施能夠成就安樂的果報,但這個安樂的果報不一定表現在人天當中,不一定,也可能表現在畜生道。

你看有些畜生道福報比我們福報還大。你看美國那些人對寵物的照顧,福報大過我們,但是它是一個畜生,它不能修學佛法,障礙。

所以這個地方講,使汝流轉,心目為咎。

六道輪回的關鍵在於你心中的想象。你開始有妄想的時候,你就產生六道輪回。生死從什麼時候開始?當你開始打妄想的時候,你就有生死。

所以這個地方先找出問題點。

image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這個願望跟善念的差別?一個人,到底要不要受戒?說:誒,我不受戒,我也可以做善業了,我也可以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對,我做一個好人也不錯了,我不要受戒了;那我受了戒以後,也是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那我問你:受了菩薩戒,跟沒有受菩薩戒有什麼差別?你沒有受戒,你沒有戒體,就是沒有那個願力。沒有願力是什麼意思呢?我很想要做好事情,但是這樣的一種善念是不堅定的,就夾雜了很多很多的變數。

◎你必須把你的善念,昇華成一種願望。願望,就沒有任何理由了,不管別人怎麼樣,他的生命是自我完善——我今天做事情,是對我自己負責了,我為完成我的理想,他已經脫塵、脫根了,安住自己的菩提心。所以,這個地方,偽跟真就差在這個地方,一個是活在願望當中,一個還在活在外境,兩個都有善念,但是第一個,很容易被外境影響。


淨界法師:為什麼要把善念提升到願力?

◎為什麼我們要把善念提升到願力呢?反正我起善念,也可以做好事,是吧?但是到臨命終的時候,你就會發覺,不太一樣。如果你今生都沒有受過菩薩戒,也沒有真實的發起菩提心,即便你做了很多很多的慈善事業,對佛教做了很多很多的義工,做了很多的貢獻,但是你都沒有發願,到臨命終的時候,你就發覺你的生命,沒有一種引導的力量。因為你造了善業,但是你可別忘了,我們阿賴耶識有無量無邊的罪業,當兩個業力對峙的時候,那可能我們在臨終的時候,就會產生很多的問題了。

◎但是你在修行當中,建立一個堅定的菩提願力,你每一次都能夠隨順你的願力去增長廣大,到臨命終的時候,就不一樣了,那就不是業力的層次了,那就是「隨願往生」!在《華嚴經》上說啊,一個菩薩發起了堅定的願力,到臨命終的時候,「一切諸根悉皆敗壞,一切眷屬悉皆捨離,一切珍寶不復相隨,唯此願王,現在其前,與一切時,引導其前,即得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你發了願以後,你生命才有一個主導性啊,臨終才有一個主導性。如果你受了菩薩戒,你今天佈施,已經不是佈施了,你是「假借」佈施,去完成你的菩提願力,所以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增長這個願力呀,是假借善法來增長這個願力,因為你臨命終是靠這個願力來引導的。那如果你不發菩提心,你所有的善法,變成沒有會歸處了,你完全是一時情緒了,到臨命終的時候,誰來引導你呢?當我們的業力善惡交攻的時候,誰來引導你?因為你沒有發過願啊,這個就是一個問題了。

所以你必須發願,你臨終才有一種引導性。你發了願以後,你才知道你為什麼要去做善事,你的行為是由願力而發動的,最後這個善法又增長這個願力。所以你發了願以後,你的人生是為這個願力而活,你人生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實踐你的理想。到臨命終的時候,你的色身敗壞了,你一切的因緣都失掉了,但是你平常栽培的願力,它不會讓你失望的,它這個時候現出一個光明,引導你的神識,往生到安樂的地方、往生到淨土的地方。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因為為臨命終做準備。


淨界法師:同樣做善事,學會發願,事半功倍!

願力不可思議!同樣做善事,一個人發願和一個人不發願,結果差別很大。

當然做世間的事業結果也是一樣的,缺乏積極的願力,可能根本堅持不下去。

在朝鮮戰場上,在冰冷刺骨的長津湖戰場上,大雪紛飛。長津湖之戰結束,戰友們從凍死在陣地上的上海籍戰士宋阿毛口袋里發現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我愛親人和祖國,更愛我的榮譽。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冰雪啊!我絕不屈服於你!哪怕是凍死,我也要高傲的聳立在我的陣地上!「

一位年輕的戰士為了潛伏的任務,為發下的大願犧牲了自己,可謂感天動地,這也使得當時的司令員彭德懷流下了眼淚。

我們該如何利用願力來引導自己的行為呢?一起聽淨界法師開示。

一生只做一件善事就升天了,為什麼?

我(淨界法師)講一個《法句經》的故事,給大家參考。

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有一天他以神通力到了忉利天去,到了忉利天以後,他看到兩個天人,長得很莊嚴。

他就問其中一個天人,說:仁者,你以前是修什麼善法,而得到這種莊嚴果報呢?

他說:以前在做人的時候,我發一個願——我不發脾氣。這怎麼回事呢?

他說,我以前,我是一個大富長者的一個奴婢,做婢女的,他說我主人脾氣很不好,但是我就發一個願——他不管對我怎麼樣,我不發脾氣,結果,我就因這個因緣生天了。

另外一個人哪,目犍連尊者說:仁者,你是什麼因緣而生天呢?

他說:我以前是做生意的,我就發一個願——我今生不管怎麼樣,我講真實語,不打妄語,發這個願,終生奉行而生天。

然後這個目犍連尊者聽到以後,就產生疑惑了,就回到人世間問佛陀,說:佛陀,生天要修很多的十善業呀,這兩個人只修一個善法,就為什麼生天呢?

佛陀說:他們修的善法,背後有一個咒願力,他們這個善法,是有一個堅定的願力在支持啊,所以一個善法就夠了。

所以我們要知道:修善跟發願不同,發願就是說你用你的生命去實踐它,就叫發願;而修善就是說——我看心情了,我心情好就去做,心情不好就不去做,那麼你這個人叫是個好人。

你看,他一生只持一個戒——他不發脾氣,生天了;這個人一生只做一件善事,唯一的善事——不打妄語,他生天了,為什麼?因為它背後,有一個願力在支持,重點在那個地方。

故事摘自:《菩提心述要》


淨界法師:「無念」是沒有念頭還是還有善念

問:佛是無念,此「無念」是完全沒有念頭?還是還有善念?

淨界法師答:完全沒有念頭,你這個不是無情眾生嗎?佛法不是說從有情修成無情,而是轉識成智。它這個「無念」,當然剛開始先沒有惡念,沒有惡念就是善念。就是佛法的修行先修善念,再修正念。這個「無念」,當然你講無念,可能會錯認消息。你講「正念」可能會清楚,就是正念真如。內心當中跟我空、法空的真理相應的時候,內心是清清楚楚,但是不取任何的執著。空空蕩蕩、了了分明,了了分明、空空蕩蕩,謂之正念,這是正念真如。佛當然是有心念,所以佛也是有生命現象。有心念就有生命,所謂的生命就是由心念來創造的。

當然,阿羅漢的學者就比較沒有所謂的無量生命的觀念。他認為說生命就是痛苦的,「諸行無常」。所以說阿羅漢學者觀察無常,生命就是無常。「無常故苦」,這句話很可怕。無常就是苦,因為它不安穩,所以「苦即無我,無我故空」。所以他這樣思考下去的時候,你說這個小乘學者……你看你要讀《法華經》《華嚴經》,你看諸佛菩薩的功德多莊嚴多好啊,對不對?他能夠「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這麼自在的境界,事事無礙!小乘的學者看到以後不生好樂,沒有好樂心,他就是喜歡苦、空、無常、無我。

這個地方就是說,大乘的學者是認為念頭沒有錯,念頭是無自性的。當然,你說念頭有邪念,有邪念是因為我們曾經熏習了邪惡的功能。既然是熏習,表示後天才有的,它本來沒有。那麼後天才有就是說,你可以假藉戒定慧把它消滅掉。它有生起的因緣,就有消失的因緣。所以大乘的佛法對心念不主張把它斷掉,但是主張來對治、轉變。

我們今天講到這個不同的思考,比如說,你現在煩惱起來了,起貪慾、起瞋恚。如果是小乘的學者,他對惡念就是完全地破壞,就是修四念處——不淨、苦、無常、無我,把念頭全部消失掉了。大乘佛法也同意在助行方面修四念處,但是他轉念念佛,他同時在起煩惱的時候,把這個心念的力量轉成念佛。這樣的不同思考,因果就不同。

就是說,你對心念只是一昧地破壞,你的因是這樣,你最後頂多就是,你的果報空空蕩蕩。你以後就不要羨慕別人,人家有莊嚴。因為你因地不栽培,你頂多得到清淨。你說,唉呀,我是一個阿羅漢。法華會上說的,誒,為什麼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麼莊嚴?因為因地的時候你對惡念只有破壞,你不重視修善。那我們今天惡念生起的時候,我們對治惡念,我們又同時憶念佛號,無量光、無量壽。我們在破惡的過程當中又努力地建設,所以最後得果報的時候有功德莊嚴。

所以,這個成佛之道就是你的抉擇。為什麼有些人過程當中他缺乏種種的莊嚴?舍利弗尊者跟文殊菩薩在清淨的程度上、在斷惡的程度上,我們說差別不大。但是你看他們因地所修的善,那個文殊菩薩的神通道力、功德莊嚴,舍利弗尊者是不能比的。就是說,你有什麼樣的知見,你就會有什麼樣的思考,就帶動不同的修行,最後就有不同的果報。除非你徹底地改變你的知見。否則你的成佛之道,這個生命的水流就一直往這個方向走下去了,就是產生固定的種性。


淨界法師:從善念式的念佛到善根式的念佛

一般人的佛號,他的活動範圍只有在三界活動,所以我們一般人的念佛是很難超越三界的。如果我們很深入地去瞭解歷代淨土宗的祖師,我們會發覺,在淨土宗祖師的開示當中,尤其是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他明顯地把念佛分成兩個層次的念佛:一個是善念式的念佛,一個是善根式的念佛。

我們剛開始接觸淨土,主要的內心世界就是一種信仰,我們相信阿彌陀佛的功德無所不在,相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我們,所以我們願意在我們心中把佛號提起來。但這個佛號它完全靠信仰的支持,這個佛號很難堅固、很難究竟圓滿。這種念佛——善念式的念佛,只會在我們生命當中創造一種安樂的功德。所以,我們應該從一種善念式的念佛慢慢地提升到一種善根式的念佛。

你必須有一個根。佛法只要講到「根」,那就是一種智慧的覺悟,對真理的觀照。我們透過智慧的觀照,就可以把這個佛號的力量完全表達出來,而能夠究竟地解脫——所謂的臨終正念往生西方。

所以,我們今天創辦「淨土教觀學苑」,其實是希望幫助所有念佛的人。我們希望你能夠從一種善念式的念佛而提升到一種善根式的念佛。這個過程我們會有三年的時間來做一個教育。今天我們利用開學典禮,簡單地說明一下。

──節錄自《佛法修學概要》

編者按: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是我們淨土行者的一句口號,

而落實這句口號卻需要智慧。

佛法的智慧大體來說有三種:

業果的智慧、空性的智慧、真如的智慧,

而每一種智慧,都可以將我們的佛號導歸到淨土。

我們可以將善業迴向往生極樂世界,

亦可契入空性照破娑婆世界的虛妄,從而放棄主宰、調伏愛取。

而最根本的,卻是安住一念心性,內觀真如、外順彌陀。

如此,我們的每一句佛號便帶有善根,將變得究竟、堅固,

保證我們得以往生淨土。

界和尚的重要課程《佛法修學概要》,

明確地為我們指出一條往生成佛之路,

不論老參或新學,皆能從中獲得堅定的信心和強而有力的加持。


淨界法師:你心裡頭只有這個,業障就沒有了!

人如果業障重,妄念(雜念)就多,平時心浮氣躁,不得寧靜,打坐、念佛、誦經、持咒時雜念紛飛,有時甚至如脫繮野馬無法控制。

因此,妄念就是業障,也就是說妄念是業障的一種表象。

消除業障的方法是念佛、懺悔、放生、行善、超度冤親債主等。

什麼時候發現念佛、經、咒時雜念少了,比較容易入靜了,就表明業障減少了。

1、放下萬緣 提起正念

念佛法門,這些祖師善知識常常開導我們:放下身心世界,放下萬緣,提起正念。

什麼叫正念?無念就叫正念,無念是無一切妄念,不是無正念。

什麼叫妄念?凡是為自己的就是妄念。

業障從哪來?生死從哪來?輪回從哪來?

只要有我,就有業障、就有生死、就有輪回。

所以佛門裡說,入佛門第一個得道的,就是無我。

《金剛經》上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無我,你就入佛門了。

無我,不但自私自利沒有了,煩惱沒有了,業障沒有了,生死也沒有了。  

我們要想這一生當中真正得到佛法殊勝 功德 利益,就要認真地去修行。

修行從哪裡修?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

「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念頭、妄念。怎麼樣把妄念打掉,這叫從根本修。」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每起一個念頭都有果報,一個念頭就是一次生死的親因緣,可怕!一個善念,三善道受生;一個惡念,三惡道受生。」

沒有事情,想想過去,想善的,又是一個三善道;想惡的,又是一個三惡道,不得了!

所以,不要想過去的事情,也不要想未來的事情。  

2、忘掉前世今生 念阿彌陀佛

大家要學習冥界的孟婆,孟婆生於西漢時代,自小研讀儒家書籍,長大後,開始念誦佛經。她還在世時,從不回憶過去,也絕不想未來,只是一心一意地勸人不要殺生,要吃素。

一直到她八十一歲,依然是處女之身。她只知道自己姓孟,於是人稱她為:孟婆。

後來,孟婆入山修行直到後漢。因為當時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洩露天機,因此,上天特命孟婆為幽冥之神,並為她造築醧忘台。

《金剛經》上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過去已經過去了,未來還沒有來,想它幹什麼?

為什麼不把這些時間去想阿彌陀佛,去念阿彌陀佛?

念佛一定要趁早,所謂:練兵千日,用在一時。

我們現在天天在訓練,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沒有雜念,給諸位說,什麼樣的業障都沒有了。

什麼叫業障?妄念就是業障。

沒有妄念,業障就沒有了,生死就自在了,就能預知時至,甚至於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往生。

大勢至菩薩修念佛法門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一句阿彌陀佛聲聲相續,二六時中都不間斷,這是念佛人的好榜樣。

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他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一天到晚佛號不間斷,等覺菩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初學?


淨界法師:遇到妄想,不要馬上對治!

在我們生命當中,妄想的勢力是累積無量的生命,是如此強大。但是楞嚴經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達妄本空」,就是說妄想不真實,它沒有真實的體性,這是我們修行當中最重要的觀念,大乘的正見是: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你今天不能夠把妄想這個觀念,「達妄本空」這個觀念參透,你的修行你就障礙重重,你這一條路很難走的,非常難走。

因為你面對的是一個無始劫的留下來殘餘的習氣,而你的生命只有短短的幾十年,你等於是用短短幾十年跟你過去無量生命當中抗拒,這就為什麼古人說,一個人只有事修沒有理觀,必是「修道多辛苦」,你怎麼是它的對手呢?你今生用功的時間才花多少時間?你過去打妄想花了多少時間,你想想看吧。

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提起理觀是很重要的。就是觀察它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減。妄想它只是一個沒頭沒尾的假相,我們的心跟境接觸了因緣和合,它就虛妄顯現很多的相狀出來,妄想顯現相狀到這個地方都還沒有構成過失,這個唯識學叫依他起性,依託眾緣所顯現的假相。但是你心中住在妄想,就糟糕了,你的煩惱產生了,你的痛苦產生了,你未來無量無邊生死業力也產生了。

所以楞嚴經它說,你遇到妄想的時候不是馬上對治,是「脫離妄想」,我們前面講一個水裡面有污泥,你怎麼讓它沈澱下來,讓這個污泥沈澱下來,我們很多人在修行,花了很多時間一直沒有效果,方法錯誤。我們看到煩惱馬上念佛跟它對治,你跟煩惱對治,煩惱一定給你壓力的反作用力,弄得自己很痛苦,而且你不是它的對手問題,它無始劫熏習所成,你今生的佛號才念了幾年,你怎麼是它的對手呢?你每一次的熏習都是一種妄想的力量。

所以楞嚴經說先求安住再求調伏,安住真如,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妄想來的時候你要問它「你從什麼地方來?」,你看到妄想無起處「探本求源」,就是要觀照妄想的源頭,「達妄本空」它的妄想的根源是畢竟空的,妄想要有源頭那糟糕了,沒有一個人可以成佛。你這個理觀一生起的時候,你看到妄想是緣生緣滅的,這個時候你能夠做什麼,第一件事情先脫離妄想,楞嚴經的方法是先脫離妄想再對治妄想,這個方法非常重要。

你一旦脫離妄想你就很好對治它,因為它沒有根的東西,但是你住在妄想,你就跟它糾纏不清。...你要住在妄想,你就被過去牽著走,你過去怎麼樣,你今生還怎麼樣。我們首先脫離妄想,不是對治妄想,先脫離妄想,不是對治妄想,先脫離妄想,無住,那麼這個時候,妄想沒有根源的時候你再提事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