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淨土宗最怕你對佛陀無所求,那就完了!

我們看《淨土聖賢錄》,有一個公案也是這個道理。說宋朝有一個叫做吳瓊的居士。這個居士一開始是出家的,出家以後在僧團的生活並不適應,就還俗了。還俗以後就娶妻生子。這總要找個工作,他就從事殺生的事業,到了屠宰場,就做這種切肉的工作。經過幾年殺生的共業以後,他的眼睛旁邊就長了像雞蛋一樣的一個腫瘤。這個吳瓊居士雖然還俗,但他對因果這個道理還是理解的。我們說過,有些善根是不會退的,業果的善根、空性的善根是不容易退的,但中道的實相是容易退。所以他就覺得他這個業障現前了,而且這只是花報而已,果報恐怕是三惡道。所以他就離開了家庭,到山上自己做一個茅蓬,整天拜懺、念佛。

念了沒幾年,他有一天從山上下來,跟他的同參道友說:我明天的戌時,就是晚上七點到九點,要往生了。很多人都不相信。但是儘管不相信,他們想想說還是來看看吧。所以很多蓮友就來幫他助念。果然,戌時一到,他就在佛像面前端坐,在念佛當中,他說了一句話:“佛來也”,就坐化了。這句話很重要!諸位!臨終見佛比你見花、見光、異香滿室更來得重要。所以他那個時候就在大眾當中念一句“佛來也”,就往生淨土了。諸位!吳瓊居士是怎麼往生的?適所願故!他成功地把他心中的願望跟佛號結合。他的願望是什麼?就是他希望能夠滅罪,他希望他所造的殺業能夠得到赦免,他害怕到三惡道去。這種害怕三惡道的力量轉成念佛的力量,那是非常強烈的。所以,凡是修行,在整個有為法當中能夠成功的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必須把你的修行跟你心中的願望成功地結合在一起。

淨土宗也是這樣。淨土宗最怕你對佛陀無所求,那就完了。諸位!無所求是放在最後面的。我們看佛陀教化這個諸子,他是用有所求作引導,最後才入無所求。也就是說,諸位!善根的修復,重點是滿足他的心願,這個佛法叫做增上意樂。由於增上意樂的關係,讓他成就了道果;有這道果以後,他心量擴大,才接受大乘佛法的教育。所以這個地方就說明,這個窮子從一種心智的卑劣到佛陀的攝受,他先從安住,最後再成就無住。是這麼一個過程。


淨界法師:你不要管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臨終什麼時候來,什麼時候現前,你要把你的心態準備進入到一個佛菩薩感應的內涵裡面

那麼現身說法,他一定要經過一個感應的過程。這個感應的過程,有兩個重點:第一個不護;第二個不失。不護指的是慈悲心,佛菩薩在感應的時候他是怎麼樣?不生作意,不起分別。基本上佛菩薩因地發了願以後,他就不動念頭了,那到底佛菩薩攝受誰、感應誰,就完全依止他所發願的條件,所以理論上,佛菩薩他面對所有眾生是平等的,他沒有鎖定說哪一個目標的,不生作意的。

那麼一旦這個感應啟動以後,他產生的就是智慧了,就契理契機,無錯無失。他一旦為你現身說法,他一定能夠讓你是契理契機的,沒有任何錯誤的,一定會讓你受益的。所以這個地方就是他的感應的兩個情況。所以感應來說,第一個就是慈悲,那慈悲啟動以後,第二個就是智慧了。那麼一旦感應成就以後,佛菩薩就現身了,那也為你說法。也就是說,整個法身的功德是常住的,但是成就法真的菩薩他是不會休息的,他過去現在未來他不斷的現身說法,就是我們所說的,他成就果地以後開始從本垂跡,然後使令眾生從種子到成熟到脫落。那麼整個感應道交、普門示現,總結就四個字,叫無作妙德。

所以你看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諸位,我們想一個問題,臨命終的時候,為什麼要保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說,我們一般人在臨終的時候,太強調佛菩薩的現身,就是你一個人念佛的時候,看看觀世音菩薩、佛陀有沒有現前,其實這個錯誤的。其實我們應該注意感應這兩個字,你有感應就能夠現身說法了,你有沒有感應,你求也求不來。所以整個普門示現,它的重點在感應這兩個字。也就是說,你不要管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臨終什麼時候來,什麼時候現前,你要把你的心態準備進入到一個佛菩薩感應的內涵裡面。以淨土宗來說,淨土宗它能夠被感應,就是你臨終的時候一定要提起佛號,然後你對佛號信心具足,更重要,你有往生的願力。

以觀世音菩薩這一期他的示現來說,你在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的時候,你要有三乘的善根,所以感應道交,你不要管佛菩薩現身不現身,重點注意,你是不是能夠進入諸佛菩薩感應的範圍。他每一個菩薩都有他感應的範圍,這個地方就是我們要注意的。


淨界法師:修淨土宗的人至少要明白三個道理

1、第一個,你要能夠了解彌陀

阿彌陀佛的功德有哪些?你念這句佛號背後有四十八願,你四十八願完全不懂,你很難產生一個強烈的皈依心。念佛最重要的就是「一心歸命、通身靠倒」,臨命終的時候順從本願,但問題是你對本願完全不了解。

信心是建立在正見的基礎之上才有所謂的信心。你對四十八願完全不熟悉的人,你這個佛號念起來是沒有力量的,所以你要了解彌陀。

2、第二個,你要了解淨土

念佛不是目的,你是為了求生淨土才念佛的,這個不要忘了。所以念佛是有願力的,是有目標的,我們不是為了念佛而念佛的,我們是為了求生淨土而念佛的。所以你對淨土一無所知,你說我來生要去的地方我完全不了解,但是我很想要去。這不合乎道理,不可能!

我們不可能對一個陌生的東西產生願力,不可能!你說我要移民到美國去,我對美國一無所知。不可能有這種事情!所以你要能夠了解彌陀,你才能產生一種堅定的願力,我一定要往生,我一定要厭離娑婆世界,就是明白淨土的莊嚴。所以我們要了解彌陀、了解淨土。

3、第三個,你要了解你自己

臨命終的時候不是簡單的因緣哪,你過去生的業力,你今生的煩惱,到臨命終的時候臘月三十算總賬,它不會跟你客氣的。所以臨命終的時候是百感交集的,善惡交攻。

我們造了很多善,但是可也造了很多惡。你面對你內心的狀態,你菩薩怎麼安住?你一定要把你的問題調伏了,佛力才會進來的。沒有一個人是在顛倒的情況下往生的,沒有一個人。問題不是佛陀要不要救拔你,佛陀是在一個有因緣的情況之下才能夠產生救拔的。

如果說你不管顛倒也好,你不管正念也好,佛陀一定可以救你,那這樣子淨土宗變成他生。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就是離開你一念心性之外有一個決定性的力量,它可以控制你的生命。那這個淨土宗變成他生的思想嘍,他生就是外道、上帝的思想啦!

所以淨土宗的感應道交是要建立在諸法因緣生的情況之下,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做好正念的準備,佛陀的力量才能夠進來。

我必須強調一個觀念,感應道交是雙方面的事情,佛力是準備好了,我們準備好了沒有?我們的正念準備好了沒有?我們的信願行三資糧準備好了沒有?

感應道交是雙方面的事情。如果我們沒有準備,佛陀可以把我們這件事辦好,那我們現在就不會再流轉了,是不是這個道理?所以,你除了了解彌陀、了解淨土,第三個你要了解自己。

我們不可能廣泛學習,經典太多,但是你一定要知道如何了解彌陀,建立信心;如何了解淨土,建立你的願力;第三個如何了解自己,破除你身心的障礙。我個人覺得這三個缺一不可,缺一不可。那麼這就是我們要研究教理的原因。

我們所有的障礙都是來自於自己。你最大的敵人是你自己的妄想,你不了解它,你不是它的對手的。

你跟它硬對硬地硬碰,那就像《楞嚴經》上說的,妄想是什麼東西啊?那可是無始劫來熏習所成。你不是今天才打妄想,你過去生無量劫的生命,你每一生都打妄想累積到現在。

佛號是今生才成立的,你是它的對手嗎?你那是小孩子跟大人打架,你要沒有用智慧去觀它,那你面對妄想,你肯定糟糕了,因為它是熟境界,佛號是生境界。

所以說,我們要保證臨終的正念,只有一個方法:了解什麼是妄想。你才能夠超越它。你一定要了解什麼是妄想。你了解它你就不怕它了,你就能不為妄轉。

所以這個地方講到淨土宗也是要研究教理,因為你要調伏你自己的妄想,你才能夠把佛號持好。


淨界法師:淨土行人臨命終時往生的重中之重, 臨命終的時候,淨土宗你要面對三個問題

師父在講解《隨喜功德品》時曾說,淨土行人臨命終時往生的重中之重,不是要記住外在的佛像,也不是提起佛號,而是要安住在內善根,在一念心性理觀的清淨,但一念心性當中,也包含了假觀,就是對極樂淨土依正二報的觀照,那麼臨命終的理觀具體要如何操作呢?

我們前面說過,平時重事修,臨終重理觀,這是關鍵了,往生的關鍵。好,我們把它念第一段,往生的關鍵。

(1)往生關鍵

皈依佛陀——自他不二,真實信心。

厭離娑婆——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干。

欣求極樂——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此心具心造淨土,為所觀境,念想欣求。——海印三昧

臨命終的時候,淨土宗你要面對三個問題:

第一個阿彌陀佛。你跟阿彌陀佛是什麼關係?這個很重要,就是因為這個會影響到你的信心,你往生的信心。如果你到臨命終的時候,你還是覺得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你是業障深重,你這個信心就危險了,因為你們落差太大。如果你在臨終的時候不是很順利的,阿彌陀佛沒有馬上現前,你的信心就動搖,因為你老是覺得你是一個乞丐,阿彌陀佛是大富長者,你高攀不上,這個信心是薄弱的,這個是事相,因緣的信心是薄弱的。順利最好,如果有逆境的話,你就禁不起考驗。所以第一個,我們跟阿彌陀佛的關係很簡單嘛,他就是我的父親,我們就是他的兒子,我是一時流浪的,一時流浪的。但是我不管怎麼樣,父子關係叫做天倫,不可改變的,就是自他不二,我跟佛陀是同體的。既然同體,當然就可以感應道交了。而這樣的從理觀的信心,叫作堅定不可破壞的信心,不管阿彌陀佛什麼時候來,都沒關係,反正我跟他同體,這第一個。

第二個,你怎麼看待娑婆世界。我們今天不是在娑婆世界活一生兩生了,諸位,我們是無量劫來的生命,在娑婆世界有無量無數次的生命現象,上至天上的飛鳥,下至地上的螞蟻,都跟我們密切關係。離開一個非常熟悉的人事地物。那對我們,面對娑婆世界的時候,最難的就是收心的問題了。你怎麼放下,你告訴我你怎麼放下?你說放下就放下,那麼熟的一個環境。你娑婆世界每一塊石頭,不要說人了,每一塊石頭都跟你很熟啊,你怎麼放下?放下,我告訴你怎麼放下,就是這句話: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人生一場夢,這是最好的收心嘛。就是說,你昨天晚上做一個夢,從小時候到長大,但是你醒了,哦,一場夢。我相信你從夢裡醒來過的時候,你不會去想說,哦,夢的時候怎麼樣怎麼樣,因為它是一場夢。

諸位,你把娑婆世界當真,娑婆世界就沒辦法收心了,沒那麼簡單了。它之間的恩恩怨怨,你怎麼收心,你告訴我你怎麼收心呢?就靠理觀來收心嘛。就是本來沒有娑婆世界,就是我一念妄想做了一場夢,現在我醒過來以後,這個夢本來就沒有了。這就是收心,就是這樣收心的,用夢來收心,那這個娑婆世界,收心是第一個。第二個是極樂世界的開啟。諸位,我們沒有人去過極樂世界,你也沒去過,我也沒去過,而且又距離這麼遙遠,你說我怎麼就能夠去到極樂世界呢?來,我們看,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此心具心造的淨土,為所觀境,念想欣求。諸位,極樂世界是你本來具足的,你就憑這一點就往生。本來具足的,它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我過去是忽略了它而已,我忽略它不表示它不存在。你如果把極樂世界不從心性的具足來看,你把它當作它在十萬億佛土外,那就壞了。極樂世界對你來說是十萬佛土外,就有那麼長的距離,那你就增長你的恐懼了。

所以三種觀照,第一個對佛陀的觀照,建立真實信心。第二個對娑婆世界的觀照,圓滿收心。你娑婆世界怎麼收心,怎麼收尾?第三個,對極樂世界的觀照,你怎麼啟動極樂世界的功德,就是靠一念心性嘛。即空即假即中三種智慧的觀照。諸位,養兵千日,用在一朝,你學《法華經》就是在處理這三個問題嘛,用理觀來疏通你事修上的,這種因緣的差別相。


淨界法師:得到臨終正念的三個重點

大乘佛教,有很多很多的法門可以來修學,古德把整個大乘佛教的修學,把它分成兩個重點,一個叫做理觀,一個叫做事修,就兩個重點,不管你是什麼法門,都是要理觀跟事修。

理觀,是屬於對真理的觀察;事修,是一個法門的一種實際的操作。理觀跟事修的關係,古人有一句話講得很貼切,說是理觀宜廣,事修宜專,這是一個操作原則。

我們在剛開始,在觀察人生的道理要廣泛的學習,因為你對人生的解讀,你對人生的了解,影響到你內心的一種覺悟的力量。這個我們前面講了很多,就是說雖然我們現在業障深重,雖然我們現在時間短暫,我們一個人,能夠利用的時間非常短,而我們要處理的問題相當的複雜。

因為我們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們長時間在三界裡面流轉,已經把我們的內心世界,搞得非常的複雜,然後才來學佛。所以我們必須要去處理我們過去生所留下的問題,這個是我們不能避免的,我們必須對我們過去生所做的每一件事所留下的痕跡來負責,你跑不掉的。

所以我們利用短短的幾十年,要處理無量劫留下的問題,你就知道你時間很緊迫了。我們現在能夠做的就是在內心當中產生一種覺悟的力量,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這三種力量,從一個淨土宗的角度來說,更加重要。

因為臨命終的時候,你沒有太多時間思考了,因為臨命終的時候,你一定是內憂外患。合理的推論,我們每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很少有人是心平氣和走的,很少,大部分都是內有妄想的干擾,你真的是不想離開你這麼熟悉的人事的世界,你這個世界,你好歹活了八十年、一百年,不管你滿不滿意,至少你結了很多的緣,你突然間離開,你難免不捨,所以你內心的妄想,愛取的妄想不斷的衝擊你;外患,你無量的生死業力要跟你算帳了,臨命終的時候它不跟你客氣的,是算總帳的時候了。我們平常叫做創造業力,累積業力,臨終的時候它是全部起現行,唉,我什麼時候造了這個業,你已經不知道了,但臨終它絕對不會放過你。

所以在臨命終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合理的推論,都是內憂外患,這個關鍵的時刻,誰能夠在內憂外患當中,走出一條光明的道路,誰能夠產生一種反轉的力量,誰就成功了。若論內憂外患,大家差不了多少,因為我們無量劫來,會在末法時代出世,某種程度是有共業,就是你的檔次跟我的檔次,差不了多少,所以我們才會生長在一個時代。

現在就是說,來自於我們的障礙,大家差不了多少,那成敗的關鍵在哪裡呢,就考驗你的善根力的時候,養兵千日用在一朝,誰能夠在一種內憂外患當中,產生一種反轉的力量,誰就能夠正念分明,把彌陀感應出來,關鍵在這。

所以不要忽略我們每一堂課你所聽聞的道理,不要忽略你在佛堂當中,你靜靜的去思惟業果的道理,無常的道理跟實相的道理,你在累積一種臨終反轉的力量,臨終的力量它不是突然間成就的,是點點滴滴累積而成。

所以理觀,它牽涉到你一種生命的反轉,我們大部分合理的推論,臨命終的人,一定是你生命的最谷底的時候。祖師說,他說你生病的時候,你都作不了主的,死亡是你一生當中,面臨最嚴重的病痛,你要失掉你的一切,甚至於你的身體。

所以這個時候八風的吹動,你能夠依靠的,就是你對真如的觀照。你是不是能夠在這個地方,能夠穩住腳步,走出一條你自己的淨土的道路,這個是考你的智慧水平,那是真槍實彈的時候了,因為你稍有差池你就沒有機會了,這個時候已經沒有犯錯的空間了。

你平常的時候做出一個判斷錯誤,你本來不應該做的,你做了,你還有機會懺悔,你平常做錯了事情,你有很多機會來做彌補,臨命終,對不起,你做錯了判斷選擇,你要付出一生的代價,來彌補你臨終的錯誤,你就再來一次,就這麼回事。

所以我們面對臨命終考驗的時候,你智慧的引導、智慧的安住、智慧的調伏,安住空性,調伏愛取,導歸淨土,這三種力量,是你臨終的時候三大考驗了,你一個力量都不能夠有差錯,這三個柱子,哪一個柱子崩潰了,其他兩個柱子就不保。

所以理觀一定要圓滿,你不能有任何瑕疵,因為那是你來自於心靈的力量,你心靈的力量不啟動,佛陀很難跟你感應的。所以在整個淨土宗當中,你的理觀,你不一定要斷煩惱,但是你必須要有一點本事,從煩惱中走出來。你要能夠在煩惱衝擊你的時候,你不倒下去,你要走出煩惱,面對彌陀的光明,這個是淨土宗最低的標準。

就是說你可以有煩惱,但是煩惱沒有把你打敗,你能夠從煩惱的干擾中,能夠安住不動,然後提起佛號,關鍵在這裡了。所以這個理觀它必須是要圓滿的,它不能有任何欠缺的,你說唉,我這個地方有少學到,那你的能量就不夠了,你這個柱子就鬆動了。

所以理觀,應該要廣泛的學習業果的道理、無常的道理跟大乘的真如的道理,因為它是你生命當中,從障礙裡面反轉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能量,這是理觀。

那麼事修呢,就牽涉到你的因緣的力量,外在的因緣的力量,你當然主要就是你來生的規劃,事修為什麼要專呢?因為佛陀講的法門真的太多了,因為我們的時間真的不夠用,我們不可能把佛陀說的法門一生學完,那是一個成佛之道,那是一個三大阿僧祇劫。

所以首先在修法門當中,你要先知道,你來生準備變成什麼樣子,佛法是先有願望才有過程。那麼從往生淨土的角度,你必須要在法門當中,我們前面講到這個人天的業果,你要先抓對你往生有幫助的,就必須要有所取捨。

理論的學習,你沒有取捨的空間,你要全盤接受;法門的修學,我們要善知取捨,因為時間不夠。從淨土宗的角度,我們前面學過的人天乘,包括了三皈、五戒、十善,包括四禪、四空,這麼多法門當中,對臨終正念有關係的,我提出了三個重點:

第一個,勤修懺悔。我們要盡量把過去生留下的業力,把它降到最低,帶業往生,這個業力的能量不能太強,它必須在一種經過你懺悔過以後的一種折損過以後的不增長業,它不能夠在臨終的時候,是一種很強烈的現行業,這個要注意,它必須是一個不增長業。

也就是《楞嚴經》上說,它這個污泥,必須在一個沉澱的狀態。你必須要把你的水中的污泥,我們不能把污泥拿掉,但起碼你要讓它沉澱下來,這是懺悔業障的主要意思,勤修懺悔。

第二個,嚴持四重,如果你要求臨終的正念,不要跟自己開玩笑,殺盜淫妄你千萬不要做,因為你衝不過去的,因為那個殺盜淫妄的業,臨終來的時候那是暴風雪,那是大的龍卷風,不要高估你的智慧的善根,不要高估自己。

我們造了殺盜淫妄以後,我們那個產生業力的衝擊,不是我們能夠扛受。這就是佛陀的智慧告訴我們說,你不能夠完全把所有的罪業都消失掉,起碼你不能犯根本,因為你承受不住根本業力在臨終對你的衝擊。

所以我們一方面增加我們的理觀,但是一方面,不要把自己的罪業造得太重,因為你跳不過去的,你走不過去。所以一方面,我們對於過去所造的罪業,勤修懺悔,一方面我們對於未來四根本重戒,要善加防護,為了臨終的無障礙,勤修懺悔,嚴持四重。

第三個兼修禪定,這個禪定可以兼修,你有空就修,沒有修呢亂不了,它有加分效果,但是你沒有修呢,沒有扣分的情況。但是勤修懺悔跟嚴持四重,這個就很重要,願我臨終無障礙,這是兩大原則。

好,這個就是我們在修行當中,我們道理要廣泛的學習,在法門的選擇上要抓住重點,這個人天乘兩大重點,勤修懺悔,嚴持四重,就是我們今天研討的兩大重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