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要想往生西方一定要念佛

有人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一定要念佛。」這一觀念是不對的,是極其危險的。

一、淨土法門就是念佛法門

經云:「心淨則土淨。」一切淨心的法門都是廣義的淨土法門。中國淨土宗所指的淨土法門,與通途教理所指的淨土法門是不一樣的,是專指信願念佛求生極樂的特別法門。

印光大師指出:「所謂淨土者,即生信、發願、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果能信願真切,一心念佛,至臨命終時,決定蒙佛接引,往生彼國。既得往生,則俯謝凡質,高預聖流,見佛聞法,證無生忍,神通智慧不可思議。然後乘本願輪,回入娑婆,種種方便,度脫眾生。如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普令一切眾生,同出生死,同成佛道,方可圓證自己本具之妙真如心,方可究竟契合菩薩四宏誓願,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也。」(正編·與心願書)

印光大師還指出:「 如來稱此法門為難信之法者,以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其圓頓、直捷、廣大、簡易,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非宿有善根,決難信受奉行也。」(正編·樂清虹橋淨土堂序)

淨土念佛法門,所依經典為淨土五經一論。不承認信願念佛求生極樂,就不是這個特別的淨土法門。為什不提倡通途的廣義淨土法門,而提倡信願念佛求生極樂這一特別的淨土法門?就是有佛力接引,易往生,易成佛。這不是祖師的法門而是佛的特別法門。其道理是「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的。如果沒有宿世善根,「決難信受奉行」。信願念佛是一個統一體,絕對不可分割,分割了就違反淨土五經一論。

印光大師指出:「所謂禪者,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教中明大開圓解,徹證一念靈智本覺理體也。所以要親見本來面目,方能算有禪,否則不能算有。所謂淨者,是淨土三經深信切願求生淨土的法門。自心淨,則國土淨。自力感,則佛力應。第一要信得真,願得切,行得精進勇猛。所以須有決定不疑的信心,至誠懇切的發願,且有一定不移的行持,才算有淨土,否則不能算有。世人每以為枯坐,看看死話頭,就算有禪,悠悠揚揚的念幾句佛,就算有淨,乃是大錯而特錯了。總而言之,有禪,乃是有明心見性的功夫,有淨土,乃是有念佛往生的把握,這是最要緊的道理。」(三編·居士林開示法語)

我們要堅定相信淨土法門就是特指信願念佛法門,不是求生唯心淨土的通途淨土法門。信願念佛人,無一不往生,它是從有門入道的特別法門。我們要謹記印祖「有淨土,乃是有念佛往生的把握」這一至理名言,不念佛,不相信自己能往生,就是沒有淨土,就與淨土大義相悖離。

二、念佛是正行,要堅持信願老實念佛

真信、切願、老實念佛是淨土三資糧。只要信願行三資糧具足,人人必定當生往生極樂,住不退轉,究竟成佛。信願是慧行是眼目,若無信願則必定會走錯路,會誤入歧途,乃至會墜入深淵。念佛是行走的腳,若無腳不能前行到達往生成佛的目的地。信願行三者如三足鼎立,缺一即蹶。蕅益大師指出:「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往生極樂必須念佛。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成就了無量光壽一切功德,建立依正無比莊嚴的極樂世界,也成就了「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阿彌陀佛以「名號度眾生」。念佛的功德無量無邊。眾生念佛為有感,彌陀接引為應,這是感應道交,是必蒙佛接引的原理。《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無量壽經》中三輩往生的正因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觀經》云:「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持無量壽佛名。」淨土三經都提倡稱名念佛。反對念佛就是反對淨土三經,就是邪說。淨土經典都說要念佛,如果不念佛,豈不是應割裂或刪去「執持名號」等經文嗎?

淨土念佛法門,如果不必要念佛,還是淨土念佛法門嗎?如不提倡念佛就徹底否定了中國淨土宗的根基,就徹底否定了佛經和淨宗十三祖師的教誡。

有人說:「有的經文並沒提到必須念佛呀!比如上三品及中二品,沒有明確提到念佛,不是也能往生嗎?」

什麼是念佛呢?為什麼不只提念佛呢?念佛分四種:觀想、觀像、稱名和實相。以稱名念佛最易故,故佛言祖語反覆強調提倡。心心在佛,念念在佛就是念佛。迴向極樂,發願願生極樂,就是心在彌陀極樂,就是在念佛。《觀經》上三品中二品都有「迴向發願,願生彼國」,就是心心在佛,就是在念佛。中品下生也是在聞善知識開示:「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聽聞而信願,也是心心在佛,念念在佛,因而能屈伸臂頃往生極樂。

下三品都是遇善知識後稱名念佛往生的。心不想佛,口不稱佛,怎麼能往生?八哥、畜生乃至三惡道眾生都有心識,都可以心心念佛。這就是啞吧等為什麼不稱名念佛而以觀想念佛也能往生的道理。念佛就是今心,就是當下一心住在佛上,住在阿彌陀佛的功德相好及其極樂淨土依正莊嚴上。這就是「是心作佛」,則是心就是佛。心不念佛,即心不作佛,則是心就不是佛。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這是佛教的最高因果律。

《觀無量壽佛經》簡稱《觀經》或《十六觀經》,以觀佛念佛為綱宗,是專講念佛修行的淨土經典。前十三觀是入定觀想念佛,後三觀即九品往生觀,是講觀佛念佛而往生極樂的。第十四觀叫上品往生觀,第十五觀叫中品往生觀,第十六觀叫下品往生觀。觀佛就是念佛。上中下三品往生觀都是在念佛。《念佛圓通章》云:「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怎麼能依文解義地以凡夫心推斷上中品往生是不必念佛呢?《普賢行願品》中普賢十大願王,願願都在念佛,因念佛故「速往無量光佛剎」去疾速成佛的。

三、如不念佛,極難往生

有人說:「只要有信願,念佛不念佛都可以往生。」

淨土經論乃至千經萬論都在勸人憶佛念佛。若不念佛,就是不念佛法界,就必念六凡夫法界。「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佛法的根本理則。念佛必成佛,念地獄造大惡,必入地獄。念三途,必入三途。念人天行善積德,必生人天。凡夫心必有念,念什麼法界就必生什麼法界,這是絕對真理,是不容置疑的。

又有人說:「我不念佛,讀誦大乘更能上品上生。」

念佛是淨土法門正行,其他一切善行都是助行。助行不能成為淨土正行。淨土法門的正行只有念佛一行。念佛即是無上深妙禪,念佛即是六度萬行,念佛就是發菩提心,念佛就是普賢十大願王,念佛時念念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契合。念佛能將佛功德轉為自己的功德。念佛就是成佛的捷徑,念佛就是往生的正因。不念佛就會失去無上根本大利。阿彌陀佛普度一切眾的根本方法就是「以名號度眾生」。否定或輕視念佛,就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悖離。

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提出的「身專禮阿彌陀佛,口專稱阿彌陀佛,心專想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經》的綱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印光大師十分讚歎善導大師提出的專雜二修之說。專修念佛則萬不漏一,雜修諸善而不念佛,則百中難得一二往生。印祖指出:「專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迴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正編·復某昆季書)

印祖諄諄教導我們:「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只要念得熟,成佛尚有餘裕。」我們要堅信念佛的不可思議功德利益,專修淨土,老實信願念佛。一切叫我們不必念佛,或貶低念佛功德力用的說法都是錯誤的。

四、多多念佛 積習成性

有人說:「我也念佛,乃至十念一念都可以往生,一輩子念了十句佛也就夠了,何必那麼麻煩,要我們天天念,上萬句地念呢?《阿彌陀經》那麼簡單明白,一輩子讀一兩遍就行了,何必要天天讀誦呢?」

念佛就是要現今當下之心在佛法界。具體到淨土法門,就是要心心在阿彌陀佛及其極樂世界。雖然只要有信願,一念十念都可以往生極樂,但是凡夫心猿意馬,是雜亂不淨的。心如不落在佛法界,就容易落在六凡法界。凡夫的信願也容易退失變換。就是念佛多年的老修行,在遇到突發事件時,比如知道自己已患晚期癌癥,也有人不再想求往生,而是千方百計求良藥,保性命,只想多活一段時間。怎樣才能保任淨土信願堅定不失不變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多念佛。

因為若無持名妙行,很難保任體現信願的堅定。所以,中國淨土宗念佛法門要求多多念佛。年青人工作太忙時,至少應每天念幾次十口氣念佛,有機緣者應多多參加打念佛七,或參加一日一夜的精進念佛,或參加十日閉關念百萬聲佛號。對於退休人員有時間就多多信願念佛,每天念五千、一萬乃至三萬、十萬聲佛號,更能保任我們能心心在佛,念念在佛。長期堅持多多信願念佛,煩惱自然更少,心更清淨,這樣就能「積習成性」,逐步達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的念佛三昧的高水平境界。凡是提倡一輩只念幾句佛號,只念幾卷《彌陀經》的說法都是偏頗的,危險的,是對念佛人的誤導。我們千萬不要聽從這些凡夫的師心自用之言,以免誤了我們往生極樂、快速成佛的大事。


淨界法師: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能夠往生到觀世音菩薩的國土嗎?

不過這個地方也值得我們注意,有人就問:

聞是經受持者跟聞諸佛名者有什麼差別呢?

比如說我念阿彌陀佛跟念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這樣子有什麼差別呢?

我們要知道,你念觀世音菩薩,你的心跟觀世音菩薩名號一接觸的時候,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它引導你到觀世音菩薩的願力,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加持;

你念地藏王菩薩,你得到地藏王菩薩本願的加持:每一尊佛菩薩有他的願力,所以他的加持是有所不同的。

阿彌陀佛加持的特點,在於帶業往生,橫超三界。

你說你念觀世音菩薩能夠消業障,這個大家都同意的;但是你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能夠往生到觀世音菩薩的國土嗎?

不能的,因為他沒有臨終十念救拔的願。

我們在修習大乘佛法的時候,要把理觀跟事修分清楚:

你要是觀理觀,緣起性空,每一個法都一樣;

要講事修,那每一個法的因緣是完全不一樣。

你不要說佛法,你看掃地有掃地的功德、擦桌子有擦桌子的功德,完全是不一樣的。

你念阿彌陀佛的功德跟念觀世音菩薩的功德,也絕對不一樣,因為你跟二尊不同的佛菩薩結緣,怎麼會完全一樣呢?

這二尊佛菩薩因地所發的願是不同的,這個願產生救拔的力量自然也不同,他聖號的成就來自他的願力,他的業力不同,他聖號的功德怎麼會完全一樣呢?

所以我希望我們不要把理觀跟事修混為一談。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能夠在因地的時候憶念諸佛的名號,諸佛對你就能夠產生加持的力量,這個是事實。

所以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你們要相信這個十方諸佛在因地所發的願力是不可思議的。


念觀音菩薩好,還是地藏菩薩、阿彌陀佛好?

這個問題,沒有人提出來之前,自己確實沒有多想。

因為,念佛與期生淨土,似乎有著某種必然鏈接,一般人也不會太有疑惑。直到遇到以下三個問題,才逐漸引起重視,進而查閱典籍,認真思考。

問題一:念地藏菩薩,能不能往生淨土?

問題二:念藥師如來,是不是只能到東方淨琉璃世界、而去不了西方極樂世界?

問題三:念觀音菩薩好,還是阿彌陀佛好?

這三個問題,實際上都是關於持名與淨土的關聯性問題。

持名念佛與淨土

首先,我們要正確理解佛號的「作用」和念佛的「本質」。

持名念佛,不是唯一的修行方式,但確實歷代祖師公認的最有效的方式。

從南北朝時期的曇鸞大師,到隋代智者大師、吉藏大師,再到唐代玄奘大師,以及禪宗諸多祖師,無不念佛,尤其是晚年修行都不一而足地回歸念佛。而這種所謂的回歸,同時也是一種理論到實踐、踐行到抉擇、篩選到凝練的最終呈現。

當然,歷代祖師不局限於念「阿彌陀佛」,比如唐代彌勒信仰盛行的時期,玄奘大師晚年念的就是「彌勒尊佛」。

說遠一點,早在原始佛教時期,世尊便教經行曠野而心生恐懼的比丘們念佛,這也是佛教最早出現在阿含部類經典中的念佛形態,即「六念法」:

佛告比丘:「復有六不退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修此六念,則法增長,無有損耗。」

——《長阿含經》卷二

基於此,包括很多大乘經典所談,我們可以發現,佛教對於「念佛」二字的定義,其實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即:並不局限於只能稱念「阿彌陀佛」,只能往生「極樂淨土」。

只不過近現代淨土宗的流行,大家形成一個固有的觀念是:念佛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專屬。

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應該嘗試打開「念佛」的概念局限。

■ 廣義上的念佛

念佛,廣義上說,是稱念佛菩薩聖號。而關於所念的名號,不論是佛還是菩薩,只要大乘經典中出現的,你個人修學中最為歡喜、最親切、最受用的名號,就可以經常念。念哪一尊佛,信心很重要。對某尊佛菩薩的信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最終的效果。

■ 狹義上的念佛

念佛,狹義上說,是稱念「阿彌陀佛」,四字或六字洪名。但要注意,經中說:「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又說:「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就表明,你念「地藏菩薩」也好,「文殊菩薩」也好,當你往生去到淨土,會發現,諸大菩薩都在,祇園法會未散!

■ 外延上的念佛

念佛,在外延上,也是比較寬泛的概念,「制心一處」,是念佛的目的;「歇去凡心」,是念佛的受用;「信心清淨」,是念佛的效果;「得生極樂」,是念佛的歸宿。

於此,禪修時可以念佛,隨著出入息,慢念佛號,成為很多開悟禪師推薦的方法。聖嚴法師就提到過,初期禪修為了能夠快速進入「止」的狀態,可以配合佛號調整呼吸,具體而言,吸氣之後,勻速呼氣,此時念「阿彌陀佛」一聲,如果氣還沒有吐完,可以加一個數字「1」,再下一次念佛,增加數字為「2」。這樣,能夠以佛號加數字的方法,盡快保持專注。

念佛去哪裡?

關於念佛去哪裡的問題,印順法師也有過開示:平生念藥師佛,如果宿世與西方有緣,臨終時也是得蒙彌陀接引生西。所以,念哪一尊佛,不一定就決定你非得去哪一方淨土,而是看個人福報因緣。

同理,念其他佛名,如果與娑婆世界有緣,你仍然會在此土繼續修學度眾,不同的是,你會因為念佛,看到娑婆恆淨,亦因釋迦如來功德莊嚴。

當你推開淨土的大門,會發現,佛國世界,土土平等。所以,別著急,也別多想,念佛是為了安心,安心就是去除雜染,由此:心淨國土淨。

此外,關於哪一尊佛菩薩聖號更好的問題,其實答案很簡單:適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你要辦一件事,如果大領導能幫你,小區街道辦的阿姨也能幫你,你找誰?此時,你需要關注的是事情的解決,而不是辦事人職位的高低。

念佛,切記朝三暮四,在於長期堅持。在反復的堅持中,才能看到自己的韌性,去除自己的惰性。

總結一下這一期的要點:

一、念佛,選擇你最親切的佛菩薩聖號就行;

二、念佛,安心為要,其他先別多想;

三、念佛,不是從污濁去向乾淨,而是讓你發現,當下即淨。


淨界法師:觀音菩薩是西方三聖,為何念祂的名號不能往生

問:請法師慈悲開示,觀世音菩薩是西方三聖,輔佐阿彌陀佛普渡十方眾生離苦得樂,為何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不能往生?

淨界法師答:我們沒有說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不能往生,現在的問題不是能不能往生,而是直接跟間接的問題。

在整個淨土宗的傳承當中,最強調持名的是善導大師。

有人問他說:為什麼強調持名呢?

善導大師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理由,他說:你執持名號,與佛的本願相應。你念佛直接跟佛的本願相應,而他提出這個答案以後,歷代祖師沒有人敢反對,與佛本願相應。

諸位你要知道一個觀念,我們不要用聖道的思考,你要知道淨土法門是一個他力加被的法門,他不是自力的法門。自力的法門,我們不要說是哪一個法門高下,因為很難講,每個人有他適合的法門:有些人適合修唯識止觀、有些人適合修天台止觀,我們在聖道門的時候,盡量避免說哪一個法門比較殊勝,因為這會引起爭執──宗派爭執。

但是淨土法門就不一樣,淨土法門的好壞是很明顯要區分出來。

你修自力法門,你觀察的是你的內心,你內心的妄想是無自性的,因為你生起妄想的因緣不同,這個是《大乘起信論》說的,不是我有這個智慧觀照,它說:你生起妄想的因緣不同,所以對治的方法也不同:你有貪煩惱、他也有貪煩惱,但是他貪的生起是在逆境中生起,你是在順境中生起,你們二個對治貪的方法不一樣,所以佛陀講八萬四千法門,各走各的,彼此互相尊重。為什麼?

因為你對治的妄想因緣是不同。所以我們在聖道門的時候,避免說哪一個法門好,所以我們在聖道的時候──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但是淨土法門的思考就完全不一樣,淨土法門,你今天的往生,不是對治你的妄想,是你要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不是你說就算。那你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這有它的軌則,你才能夠觸動彌陀的本願。

你念阿彌陀佛的聖號是直捷了當,你念觀世音菩薩要志心迴向。所以我們說,你念觀世音菩薩、念地藏王菩薩也可以往生,叫做迴向往生;你念阿彌陀佛是一心歸命,直接的即眾生心,投大覺海,不要迴向。

所以我們要知道,你念觀世音菩薩也可以往生,但是間接。

當然,有的人說:我念觀世音菩薩已經念得很熟了,那你不改也沒有關係。不要改,你實在是跟觀世音菩薩情深義重,我沒有辦法放棄觀世音菩薩聖號,那我建議你:觀世音菩薩念完以後,念十句佛號作收尾,至少要十念的收尾。

如果你現在心中還沒有決定要念哪一尊菩薩,那是最好,是一張白紙,你念阿彌陀佛最好、最直捷。所以這個是直接跟間接的差別。


淨界法師:在淨土法門裡你要生起三種信心

每一個法門的修行都是以信心為根本,站在淨土法門的角度你要生起三種信心:一、彌陀大願力:佛力不可思義,你要對彌陀本願的攝受完全要有信心,你要相信他有足夠的力量來救拔我們;二、自性功德力:你在念佛時候,能念的那個心也是不可思義;三、你所念的佛號,法力不可思義。

修淨土的人第一個要對彌陀的本願力要有信心,我們平常也發很多願,我希望我怎樣怎樣,但是我們發的願平常很難實踐!因為我們沒有資糧,沒有福德智慧來加持這個願,所以我們平常發的願叫做空願!在整個佛法中,一個咒願力要產生力量,要兩個力量加持,一個是三昧力,一個是法身力。

經論上的公案說明一個成就四禪的人,他的咒願力能夠讓一個國家十二年不下雨,但是這種三昧力是生滅的,有它的時間性與空間性,而佛的法身所產生的咒願能夠遍十方眾生!

我們聽聽阿彌陀佛發的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這是彌陀大願當中最重要的第十八願。

身為一個佛陀在他清淨法身當中,對十方的眾生宣布,哪一個眾生臨終憶念我的聖號十念,我一定現前來救拔你!當他宣布的時候,這股力量就開始存在法界當中,隨時跟我們感應道交。

所以我們經常說「深信諸佛皆充滿」,也就是說彌陀的加持是隨時存在的,這個我們要有信心,我們相信在宇宙當中有一個不可思議的加持力,就是彌陀的本願力,這是能應的!

第二、我們要建立名號的功德力:法身的加持必須要有因緣的引導,彌陀的法身是遍一切處,但是我們凡夫有所得的心怎麼跟法身接觸?這當中要有個橋樑!我們眾生的心是個苦惱的心,彌陀的願力是清淨莊嚴的大業力,中間必須要有個橋樑來作引導,這個橋樑就是阿彌陀佛聖號,所以說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沒有這個名號,你說我不念南無阿彌陀佛,法界的加持力根本進不去嘛!

我們要相信所念的佛號不可思議,印光大師說佛號有什麼功能呢?即眾生心投大覺海,可以引導眾生的心投到阿彌陀佛廣大功德海,當中所以我們要相信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第三、我們要相信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我們現前能念的這一念心性不可思議,自性功德力是一種清淨的心。我們的心有兩種,一種是妄想心,我們的心很多很多的生滅、得失,我們以我空觀、法空觀把得失心撥開來以後顯出那一念清淨明瞭的心性,這就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

這三種力量,我們實際修行的時候只有兩種力量,彌陀大願力與名號功德力是在一起的,名號功德就代表本願功德。所以剛開始念佛的時候等於建立兩種信心,心性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淨土傳承當中有兩派的說法,善導大師印光大師這一系的,他們在修皈依的時候比較偏重在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念佛號不可思議;可是六祖永明延壽大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他們偏重的是能念的心不可思議。

這兩者之間怎麼會通?如果你是一個信行人,或者以後你要去弘傳淨土法門的時候,你所看到的都是對教理不了解的人,你要先強調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對這句佛號通身靠倒。如果你是遇到法行人,你要強調自性功德不可思議,因為心是根本,彌陀的加被是增上緣,所以這兩者是根基的不同。

但是從大乘究竟義來說,應該以自性功德力為根本,以名號功德的加被當增上緣。幽溪大師講一句話值得我們去思維,他說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號究竟是什麼關係?托彼名號顯我自心!

他的心是站在現前一念心性的,現前一念心性雖然具足無量功德,但是要托彼名號當作增上緣,所以我們要相信我們這一念心本身也是不可思議,有成就彌陀功德的可能性,但是要假借名號的加持來當增上緣。

這就是我們在念佛之前所要具足的信心,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的佛不可思議,所以念念之間成就無量光、無量壽!

「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信願是來自於智慧的觀照,所以蕅益大師說「真正的信願,來自於聞經達理,斷疑生信!」

是要你對經典透徹的了解以後,斷除你心中的疑根,也就是說你這個人對淨土法門完全都不了解,你就直接去念佛,就能夠信願具足,我實在不相信!你對於所皈依的境完全不了解,你能夠信願具足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修淨土它不是一個盲目的衝動,它是一個很真實的把整個生命真相掏開來,淨土法門所扮演的特色是什麼?很清楚的!你開始發起信心願力,所以信願是一種智慧的觀照力!

「持名為行行」,持名就是一種禪定力、專注力,對佛號專注的力量。一個是觀照力,一個是專注力,這兩股力量在整個淨土法門的功能是不同的。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淺深」,我們要判斷這個人有沒有資格往生?

主要看他的信願,對佛號、淨土法門的強烈皈依心是不是具足。對於彌陀功德的皈依是決定你往生的因素!


問:念觀世音聖號可否往生?與念阿彌陀佛聖號有何分別?

答:沒有分別,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也能往生,念地藏菩薩名號也能往生。關鍵在哪裡?要念到功夫成片,能念到一心不亂你品位就更高。但是這裡面有一樁事情要記住,念阿彌陀佛可以不要迴向,為什麽?念阿彌陀佛就是要求生極樂世界,念其他的佛菩薩名號都要迴向,就這一點差別,除此之外,沒有差別。念觀世音菩薩、念地藏菩薩一定要迴向求生淨土,這就對了。(淨空法師《學佛問答》21-90-83)


有人和觀音菩薩緣分深,所以專念菩薩聖號求往生

問:一位同修修淨土法門,但是她與觀音菩薩緣分特別深,從小就念觀音聖號,所以她求生淨土的方法是念觀音聖號,而不是念彌陀聖號。請教三個問題:一、像她這樣能否往生?二、如果能往生,就往生淨土這件事,念彌陀聖號和念觀音聖號有什麼區別?三、如果她臨終時有緣給她助念,是念彌陀名號還是念觀音名號?

答:第一個問題,如果她真的願意往生,也肯定能往生。

道理何在呢?是觀世音菩薩的廣大悲願。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即便你不願意往生,他也會慢慢度化你,引導到西方極樂世界;何況本身就願意往生,這就跟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本心相契合,所以一定會跟阿彌陀佛一道,臨終來接引,沒有問題。再者,以凡人來看西方三聖是三位不同的聖人,但是以佛菩薩的境界,他們是一體的,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慈悲化身。所以,念觀音菩薩,真實願往生,是肯定可以往生的,不用懷疑。

第二個問題,這樣的話,念彌陀聖號和觀音聖號有什麼區別呢?

區別就是正旁、主次不同。所謂正旁,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為主,他是極樂淨土的主人;觀世音菩薩是脅侍。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有彌陀的本願來保障,也有彌陀的光明來攝取。剛才說念觀音菩薩也一定往生,是在「觀音菩薩和阿彌陀佛一體的」這個基礎上來說的。這個「一定」,不是一定在念觀世音菩薩,而是一定在阿彌陀佛的本願。就像善導大師《觀經疏》所說的:「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就是說,念觀世音菩薩能往生,仍然是以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這樣理解才正確。所以要分清正旁、主次。如果一定要把觀音菩薩和阿彌陀佛分開,這不是正知正見,就有所謂的定和不定了。

第三個問題,臨終給她助念,還是念彌陀名號,不必念觀音名號。不管這個人平常修什麼法門,念咒還是念地藏王菩薩還是念別的經典,臨終助念,通通念彌陀名號。

阿彌陀佛當然有無礙的智慧來顯現,觀世音菩薩也一定隨同佛來顯現。那觀世音菩薩就會安慰她,讓她消除心中的障礙。她念觀世音菩薩是要求生阿彌陀佛淨土,不是跟阿彌陀佛隔開了。那是她個人的問題,現在我們是以法來相見,直接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就可以。

有關觀世音菩薩和阿彌陀佛的關係,我想引用《淨土宗聖教集》幾段文來說明。

第一段是龍樹菩薩《易行品》的《阿彌陀佛讚》,在《聖教集》206頁,「觀音頂戴冠中住」,觀世音菩薩把阿彌陀佛頂在了頭頂上。

觀世音菩薩頭頂的天冠中有一尊化佛,說明觀世音菩薩是這樣地尊重、頂戴阿彌陀佛,把阿彌陀佛時刻頂在頭頂上。我們禮佛,以頭禮佛足,拜幾拜就完了;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一直站在頭頂上,代表他禮拜阿彌陀佛是恆常不斷的。想想看,觀世音菩薩對彌陀是多麼地孝順、尊重、頂戴!那作為觀音的弟子,從小就念觀世音菩薩的,應該怎麼做呢?觀世音菩薩一定會說:「你應該像我一樣,專念阿彌陀佛,專頂禮讚歎阿彌陀佛。」

第二段是善導大師在《般舟讚》中所寫的,跟剛才說的一樣:「天冠化佛高千里,念報慈恩常頂戴。」在《觀經》「觀音觀」當中,觀世音菩薩頭頂是一尊二十五由旬高的阿彌陀佛化身像。

天冠就是菩薩頭頂上的帽子。「天」就是微妙、殊勝、尊貴,「冠」就是帽子。皇上的帽子叫「皇冠」,菩薩的叫「天冠」。天冠化佛有多高呢?有一千里這麼高。為什麼化佛在頭頂上呢?是觀世音菩薩憶念、報答阿彌陀佛的慈悲救度之恩,「念報慈恩常頂戴」,頂禮、尊重。

第三段在952頁《般舟讚》,「觀音接引見彌陀」,觀音菩薩尋聲救苦接引眾生,目的是要引導他到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

念觀音聖號的人,到了極樂世界,觀音菩薩說:「我是讓你來見阿彌陀佛的,這是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這個人當下就會開解。952頁有還兩句:「救苦分身平等化,化得即送彌陀國。」觀世音菩薩分身百千萬億,尋聲救苦,平等度化眾生。觀世音菩薩一般都是從世間利益入手的,人們求平安、求子、求消災免難等等,滿願以後,不是說到此為止,而是「化得即送彌陀國」。所以很明顯,觀世音菩薩的本心本願,是讓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念觀世音菩薩只求世間福報,觀音菩薩沒有滿願,你念觀音菩薩一求生極樂,觀音菩薩很高興。同時觀音菩薩說,「既然要到我的本師阿彌陀佛的淨土,那你現在就念阿彌陀佛吧。」在我們的《念佛感應錄》裡也有這樣的記載。

之所以念觀音菩薩不念阿彌陀佛,是因為志向還比較狹劣,人情的東西多,沒有依照佛法的法理、教理來落實。就像一個人去辦一件事,機關裡的人都很慈悲、很和氣。他跟機關首長不熟悉,但是跟開車的司機比較熟,他就會找這個司機,「你幫我辦事」。如果有直接的管道可以找到機關首長,那就不必經過他人。這就是人情,「我跟他熟悉,我找他方便」。「跟觀世音菩薩的緣分深,那我就念觀音菩薩」,其實這是人情的想法,不是淨土三部經的教導。最好還是依據淨土三部經,包含了觀世音菩薩的本心本願,這樣更好。


最後一念念觀世音菩薩可以往生嗎?

問:請問最後一念念觀世音菩薩可以往生嗎?因為末學有時念佛,頭就發脹,但末學真的也想往生,請老師指示。

答:念觀世音菩薩可以往生,就是你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然後你迴向你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可以。如果你念阿彌陀佛聖號,可以迴向,也可以不迴向,念佛法門是不迴向法門。有的人惦著,說我不迴向我心裡覺得好像是個事,那你為了保險,為了讓你的心安你就迴向。這個說沒說明白,念阿彌陀佛可迴向,可不迴向;念觀音菩薩你要迴向,迴向西方極樂世界。

文檔恭錄:劉素雲老師主講《劉老師答問》2010/6/28


如本法師:持咒與念佛功德有何不同?臨終時以何為主?

修持淨土法門,必須累積無量福德,此無量福德與一心不亂(梵語aviksipta-citta),是往生淨土而應有之資糧,持咒與念佛,是通達一心不亂之正因。

個人修持佛法的性向不同,根機有別,有些人喜歡持咒,有些人喜歡念佛,持咒念佛宗旨在於令妄心得一心不亂,若不能達到一心不亂,功德從何而生呢!念佛與念咒功德平等,無有高下,只是持咒念佛者的根機問題。

若臨命終之際,最好以念佛為主,何以故?因為一句佛號短,短而好念,易成就念佛三昧;咒語長,念力不能維持長久,易起妄想,同時命終之際,內心較微脆,耐力不堅,易昏沉,是故臨終時以念佛為主,不適合念咒語。

印光大師對臨終的處斷相當重視,他倡導為臨終者助念時,應以單單一句阿彌陀佛(梵語Amita-buddha)即可,用引磬敲打,不得用木魚敲打,引磬聲清脆,有提神清腦作用,木魚之聲,易讓臨終者心浮氣躁的感受。


大安法師:念經能不能往生?

問:我於一九九七年念《大乘無量壽經》至二零零七年,又念過《地藏經》,《金剛經》念一年。現念《妙法蓮華經》,每天念一品,念三萬佛號,累積可行否?有的同修說,每年只能專修一經,加佛號,否則是雜修,又有人說念經不能往生。

大安法師答:能不能往生是取決於信、願,不取決於其它的要素。你只要具足深信、切願、持名,決定蒙彌陀願力臨終往生。如果你從一開始接觸,我們會建議你在淨土五經當中選一種經終身受持,這叫專修。要讀誦就讀誦淨土經典,這是善導大師講五種專修之一。但是如果你對其他的大乘經典有好樂,也可以念,不是不可以念。

你或者念《金剛經》,或者念《妙法蓮華經》,你把念大乘方等經典的功德都迴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也不算雜修,也算正修的範圍,也能往生。但是念淨土的經典更直接,你要想到念《阿彌陀經》,念《觀經》,尤其念《無量壽佛經》實際上就有著《金剛經》和《妙法蓮華經》全體的價值,一經也具足一切經。


大安法師:聞到淨土法門而不能信受非愚即狂

世間人對淨土法門常常會小看,認為是淺近之法。怎麼概定它的特質?印光大師開宗明義,非常高屋建瓴地界定淨土法門的勝妙:持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極樂淨土這個法門,乃是十方恆河沙諸佛普度九法界眾生的切要之大道。

意思就說,十方諸佛離這一法就很難實施普度眾生的本懷。九法界眾生快速圓證佛果的奇妙法門,暗含著九法界眾生離這一法就上難於圓成佛道。這就把淨土法門的勝妙特質推到極致了。

諸多的大乘經典都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開啟淨土法門的精要、切要和心要。就像蕅益大師所說,這個法門是《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指南,都不越出這個法門之外,有這麼一個要義在裡面。

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淨土的根本經典有「三經」,就是《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這就稱為淨土根本所依三經。以後再加上《普賢行願品》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形成淨土五經的格局了。淨土三經就專門來闡明淨土法門的事相、理體、深奧微妙的道理,這就是「專明其致」。

世間人對待念佛法門,大多數人是習焉不察。看到很多人都在念阿彌陀佛,他以為這很平常,甚至認為這是愚夫愚婦所修的法門。所以,就把淨土法門看得很「淺近」——很膚淺、很近,認為是著相的法門,甚至是小乘法。都是這麼來看的。常常跟宗門教下比較,說什麼淨土法門不如「教海之宏深」。

「教海」就是指像天台宗、法相宗、華嚴宗、三論宗,這些叫教下,它們經典、法義非常宏深,認為淨土法門太簡單了,不如教海之宏深。也不如「禪宗之直捷」。禪宗是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如這個頓悟法門來得直捷。這都是用通途的眼光去看待,不能了解淨土法門特別勝妙的地方。

所以,每每地就高揚宗教而抑淨土。這個「宗教」不是現在作為一個名相的意思了,這個「宗教」就是指宗門教下。高揚宗門教下而貶抑淨土,看不上眼,常常認為自己根機很利,眼空四海,誓證一乘。就是崇尚自力,認為自己很有能力,自己能斷煩惱,自己能開智慧,自己能了生脫死,而厭惡佛力加持。這種自負其高的人他就覺得:佛力加持?我不需要,愚夫愚婦才會祈禱佛力加持,我有能力渡過這個生死大海。他厭惡「佛加」。

這樣就屬於「當仁固讓,見義不為」。這是轉用了一種法義。《論語·衛靈公第十五篇》講,子曰:「當仁,不讓於師。」所以有個成語叫當仁不讓。從禮儀上來說是要謙讓的,然而面對行仁德的時候,可以不必對老師講謙讓。這就是面對著行仁之事,不後讓於師。說明行仁是當務之急,君子是以仁為己任,雖然面對老師也無所迴避,應當勇往直前而為之。而且,真正的老師也是希望學生、後人能夠超過老師的,所以孔子說「當仁,不讓於師」。

這裡轉換說「當仁固讓」。這裡的「仁」的含義就是淨土法門直接是指嚮往生淨土、橫超三界、出離三界火宅。這是一個至高的仁,這是一個至善,這是一個最大的利益,這是最稱佛度生出世之本懷的東西。

當仁——面對著這樣的一個法門,你還固讓!「固讓」就是再三地辭讓。讓他念佛求往生,他不信,他也不願:我為什麼要求往生呢?我要在這個世間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我要怎麼樣,我要怎麼樣。這叫當仁固讓,再三地推讓。

「見義不為」。這也是引用《論語》的一句話。《論語·為政篇第二》,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這個「義」就是屬於應該去做的。那應該去做的,你卻不能去做,不願去做,這就是「無勇」——沒有勇敢精神。如果你沒有見到這個義,不為,還不足怪也;見了這個義而不為,世間的原因就是害怕,逃避。

這裡講見義不為,引用淨土的法義來作一個詮釋:你已經遇到了淨土超越三界的當生了生脫死的法義的法門,還不去信願稱名,去修行,這叫見義不為。見義不為原因在哪裡?或者是愚癡、智慧不夠、善根淺薄,聽了不相信;或者聽到、見到淨土的法義,狂妄,不屑一顧:我不需要求生極樂世界,我自己能解決問題。這就講,聞到淨土法門,兩種人不能信受——非愚即狂。這叫見義不為。

當印光大師說這兩句話的時候,那是用他的幾十年的出家經歷所見證到的教內的情形。現在也有很多人聞到淨土法門,當仁固讓,見義不為。

其結果就致使釋迦如來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示現八相成道,一代時教處處苦口婆心地勸勉一切眾生趕緊離開火宅的徹底悲心,「郁而不暢」,就是被阻逆而不能暢達出來。一切眾生出離五濁惡世、火宅、分段生死的劇苦的捷徑——本來淨土法門橫超三界就是出輪迴苦的捷徑,叫徑中之又徑,但由於你當仁固讓,見義不為,這個捷徑就被你的懷疑塞住了,就通不過去了,你就還在三界火宅當中打轉。

所以,印祖以悲愍心——現在我在這裡「不避」,不迴避罪責。不迴避,就是很多高揚宗教的,如果你說淨土法門那麼勝妙,他會指責的,說:「你怎麼把這個不了義的愚夫愚婦的法說成那麼高妙呢?難道就淨土法門能夠解決生死問題嗎?」他人會說三說四。

所以就不避罪責——指責的話語,在這裡「略引證據」。說這個法門這麼勝妙是要引經據典來證明的,要以聖言量作為標準才能立論的,不是自己想當然的。引經據典作為證據,其目的是希望「見聞隨喜」,聞到了這個法門,能夠生起信願歡喜之心,能夠念佛,共同往生到極樂蓮邦。


淨空法師:只做善事是否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有人來問我,如果做善事、說好話、不發脾氣,不念佛也不誦經,能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告訴他,不能。我們做善事,說好話,不發脾氣,從世間法上來說,只能說是個善人,還不能稱為大善人,如果也有持五戒,下輩子最好可能的歸宿還是做人,不能脫離六道,也不能徹底解脫六道輪回之苦。

佛在佛經上,給我們揭示的是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佛教與其它宗教不同,其它宗教均是創造了一位或多位神,讓人頂禮膜拜,這是屬於信仰,也就是信教的人信仰這些神,要相信這些神說的話。而佛教則不同,佛教講的是人生和宇宙的真理,我們學佛,是接受教育,學佛的其中一個目的也就是明白人生和宇宙的真理。

我們只有讀經,了解並學習佛經裡的智慧,這樣我們才能自覺、覺他,最終修行成佛菩薩。所以讀經其中的一個目的就是要開智慧。

對於淨土行人來說,念佛就相當於誦經。佛是大智慧者,是覺悟者,我們念佛,就能得到佛力加持,通過淨土行人的自力和佛的力量,就能覺悟。念佛如同世間的母子。有很多母子之間互相感應的故事。母子為什麼心靈最為相通?因為母常念子,子常念母,念佛有些相同,念佛之人常常想佛,而佛又常常想我們,我們念佛,與佛心意相通,念佛時自然能得到佛力加持,念佛中也自然會有信願行。信願行是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根本。

我們不念佛,也不誦經,就不明白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不念佛也不誦經的人,是以自我的善惡作為標准的,因為作為眾生,我們都沒有斷除我執,我們的善惡標准也是不究竟的。佛教裡面講,說話做事,利人又利已為善,利人而不利已為大善。


妙祥法師:修淨土念佛人不念經咒等。影響往生極樂嗎?

有人說,修淨土念佛人不需要念“楞嚴咒”、“大悲咒”、《心經》等。請問師父念了會夾雜嗎?會影響往生極樂世界嗎?持“楞嚴咒”對念佛有什麼益處?請師父開示。

修淨土念佛人需不需要念“楞嚴咒”、“大悲咒”、《心經》等?主要根據你念佛修行的情況而定。

咱們看一看印光大師怎麼說的?印光大師是公認的淨土宗的祖師之一。他說:念佛人如果閉關,這裡所謂閉關就是專修的時候,一定要誦“楞嚴咒”,如果不會誦,要照本念。就是說明一個問題,你必須念,這是印光大師說的。那念“大悲咒”呢?我們都知道印光大師本身就是專門誦持“大悲咒”的。所以說“不需要念楞嚴咒、大悲咒、《心經》等”這種說法就不正確了,沒有根據。

什麼叫夾雜呢?這個問題啊,很多人都問過。是不是我誦兩種不同的經就叫夾雜呢?或是誦三種叫夾雜呢?我的想法:什麼叫雜?只要是你心裡打著妄想就叫雜。你即使誦一百部經,你心裡沒有那種妄想,去掉自我的知見,就不雜。

如果你單一念佛,但是你的妄想紛飛也叫雜。不是根據外面的數量來衡量雜和不雜,是根據你心裡的質量來衡量雜和不雜。佛法千經萬律講的都是一個法音。怎麼,佛能講出兩個法音來嗎,不能,是吧?只講出一個法音,都是去掉我們的知見,讓我們不打妄想。這才正確。

你看看這個《彌陀經》講了:臨終念佛的時候要一心不亂,(晚課迴向文中說) 如入禪定。那我們要看這“如入禪定”,“如入禪定”就不是念佛啦?這不又夾雜了?那《彌陀經》都夾雜,是不是?我們念佛不夾雜,那念觀世音菩薩夾不夾雜?念大勢至菩薩夾不夾雜?都夾雜嗎?所以這就不正確了。那念《藥師經》夾不夾雜?藥師佛還講:如稱我名號,臨終有八大菩薩接往西方極樂世界。這也雜嗎?所以這種“雜”的說法不對。

我們知道只要能達到一心不亂、一念不生必然往生,這沒有問題。嚴持戒律必然能往生,如果不能嚴持戒律你不能往生,甚至還墮落修羅道。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說影不影響往生,不在這個問題上。

有個師父專門修淨土的,他有一天早晨就念了“楞嚴咒”然後再念佛。他就給我來電話說:“念完楞嚴咒我再念佛,這個念佛的心一下就找到了,非常好!”從來沒有這麼好的時候。因為“楞嚴咒”它長啊!它長,誦完這個心就容易找到它所應該歸位的位置,所以說再念佛的時候一個是輕鬆,另外他知道這個勁往哪使了。它能起到這個作用。

另外呢,我們再想一想印光大師他也不會說錯話的,是吧?所以“楞嚴咒”不光是修禪的要誦,修淨土的也要誦,還有包括修密的也要誦,這個非常好。

當然了,你不誦也可以,不是說你非誦不可。你不誦,你有那功夫也可以。但是不能說:念佛人不允許、不需要念“楞嚴咒”。那就謗佛了。你不需要不等於別人不需要,是不是?你可能念佛念得很好,一心不亂了,那你可以啊,是不是?甚至你不念都可以,連佛號都不用念都可以。所以關鍵是在於我們需要不需要。應該這麼看夾雜不夾雜的問題,這個夾雜的問題有時候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迷惑。所以說我們對夾雜要有個正確的理解。不管誰講的,我們都是以佛法為根據。


傳印法師:修學佛法,絕不可離開淨土法門

釋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示生人間,說種種法,度脫眾生,無非為了憐愍我等凡夫,迷昧自心,沉沒六道,妄受生死劇苦。佛陀興無緣大慈,運同體大悲,救拔我等,觀機施教,應病與藥,為對治眾生無量煩惱,廣說無量法門,總括起來,不外乎律、教、禪、密、淨五宗。所謂律為佛身,教即佛語,禪是佛心,密以「陀羅尼」總持身口意三業而與佛陀不思議境界直下相應。佛陀以此而成就自己,亦以此而化度眾生,眾生若能依之修行,便得轉染成淨,轉凡成聖。

然而要知道,按一般通途法門,須斷見惑才能證得初果預入聖流;思惑斷盡,才能證得四果,了脫三界生死。這在你我這樣根器的凡夫,於此生中,可以說是斷難企及的。佛陀為暢度生本懷,由徹底悲心,無問自說,宣示普攝群機乃至包容五逆十惡眾生的淨土法門,憑仗信願行力,感應阿彌陀佛,縱無力斷惑,亦能往生;一念懇切投誠,即得誕登彼岸。一生彼土,即獲得永不退轉。如是殊勳,曠劫莫舉。

對一般通途法門,淨土為特別法門。而此法門,甚深難測。不僅一般泛泛的信徒,即使深通宗教的大知識家,也往往猶疑或忽視。淨土法門,其事雖簡而至妙,其理雖近而至深。由於念佛一法,以果地覺,為因地心,全體是佛境界。究其實際,如是境界,雖等覺菩薩,尚不能知其少分,況凡俗之流!我等但肯仰信佛語,依教奉行,必獲實益。

要知道,律為教禪密淨的基礎,如果不嚴持戒律,則教禪密淨的修持功德無由建立,譬如宮殿樓閣建造在沙灘上,未成即壞;淨土為律教禪密的歸宿,譬如百川萬流,統歸大海。古德說,淨土法門「似地均擎,如天普蓋」,「統攝律教禪宗,普被上中下根」,「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如同我們生活離不開空氣,修學佛法,絕不可離開淨土法門。


淨空法師法語:四弘誓願現在修兩個

經教裡有問題不要緊,放在那邊,到極樂世界再學。我相信淨土,真發心,講經的時候我常常向大家報告,四弘誓願我現在修兩個,「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眾生的大願就是大菩提心,這個要有,不能沒有,沒有就變成小乘了,要有度眾生的心;「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就得放下,要放下煩惱,求生極樂世界,四弘誓願兩條。

後面兩條到極樂世界再學,後面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佛道無上誓願成是在實報土,法門無量誓願學在極樂世界同居土、方便土統統可以學,而且無量無邊無盡的法門很快就學完,為什麼?每個往生的人在極樂世界花開見佛。

所以不能有懷疑,有懷疑花開得慢;一點懷疑都沒有,到那個地方花就開了,花開見佛得到佛力的加持,佛四十八願,除四十八願之外,無量劫修學的功德都加持你。你在極樂世界,無論是什麼地位,四土三輩九品,都不需理會,因為加持是平等的,阿彌陀佛一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翻成中文意思叫不退轉,三種不退轉你全部得到了。

位不退,阿羅漢所證的;行不退,菩薩所證的;念不退,法身菩薩所證的,這三種不退你統統得到。由此可知,極樂世界有沒有等級?有,四土三輩九品,有。實際 狀況呢?實際平等。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講的民主平等,是有階級不相同,但是生活在一起,學習在一起,智慧、神通、道力幾乎都平等。

文章恭錄─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42集2014/05/01


大安法師:一門專修和法門無量誓願學矛盾嗎?

信眾:請問法師,佛針對不同根機的眾生講了八萬四千法門,現在都講「一門專修」,這和「法門無量誓願學」 是不是矛盾?

大安法師:「法門無量誓願學」出自菩薩四弘誓願,四弘誓願乃是從苦、集、滅、道四聖諦昇華出的偉大的菩薩精神。

作為大乘行人,一定要生發這個誓願,用作吾人盡未來際行菩薩道的動力。

然我們亦要了解自己的根機水平:處於五濁惡世的吾人,智慧淺薄,福德陋劣,壽命短暫,身心浮躁,生存壓力大,一門專修都難以深入堂奧,何敢侈談八萬四千法門都要通達呢?

所以我們應樹立這樣的知見:先發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大願,為滿此大願,宜選擇念佛往生淨土法門,一意專修。

待信願稱名感通佛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便能聆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能聽觀世音、大勢至等諸大菩薩講經說法。

不唯正報佛菩薩能講經說法, 乃至依報之水、鳥、樹、樂器等都能講經說法。

亦能分身無數到十方無量世界,去聽無量諸佛講經說法。這時,法門無量誓願學才有實質性的內容。

所以,一門專修與廣學法門二者並不矛盾。為了圓滿法門無量誓願學之大願,吾人亟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不僅不矛盾,乃相得益彰。


法門無量誓願學和一門深入並不衝突對吧?

是否以和自己有因緣且相應的法門來學習比較合適?

唯比較困擾的是持佛號的部份...是否也已此為準則...?

「一門深入」,倒不是有關經、律、論的問題,而是在於宗教經驗、修持法門,以及善知識的選擇和追隨上。

因為一般人不知道自己適合修行那一宗派或那一些法門,以致於不論是修苦行、修樂行、修顯教法、修密教法,均可能不知所從而樣樣都學。

在顯教方面,如果淨土、禪、律、天臺、華嚴、唯識等宗都各有一位,乃至幾位知名的僧俗大德,都可足以使得那些見異思遷、淺嘗即止的人,處處參學,常常變更他們的老師。

不修行,煩惱重重,修行,也有煩惱。向誰學?如何修?用什麼方法修?對開始修行的人往往很困擾。

法門有的是一條路進入後,一層次深入一層次,一個階段又一個階段;也有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即無量法門,這無量無數門徑;而在這任何一法門中,還有層次深入的不同階段。

「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是同時用很多法門,乃是因不同的煩惱,用不同的方法對治,即「煩惱無盡誓願斷」;也是因不同根器的眾生,用不同的方法教導,即「眾生無邊誓願度」。

有人問:「心裡一面念佛、聽佛號,一面又觀想著佛的相好、佛的功德,這樣,豈不也是散亂心嗎?」

師父說:「對,這樣的心,不只一用,是二用,甚至三用、四用。手掐念珠數阿彌陀佛,口念阿彌陀佛,耳聽阿彌陀佛,心想佛的相好,至少四用。但能夠促使心念沒有時間、空間在聲色犬馬上打妄想,已算是修行了。」這便是用修行的方法,抑制妄念的心,免造意業。

出處《四弘誓願講記》

 

念地藏菩薩消業滅罪不如念佛!地藏菩薩勸我們要念佛

 

一聲南無阿彌陀佛,等於總念一切佛、一切經、一切咒

 

古大德講「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

 

念佛持咒--念佛為正,持咒作助;如鳥雙翼,豈非雙美

 

你是專修、雜修還是圓修?除了念佛,需不需要持咒或其他經典呢?

 

喝酒吃肉吃大蒜能否往生西方?吃肉念經或念佛,有如『含血噴經書』?

 

為什麼要求生西方而不求生東方?只求往生西方淨土是落於偏執嗎?

 

不能以通途的佛法,來衡量淨土法門

 

大勢至菩薩教消業障最快的十念法,用零散的時間來修系緣念佛法

 

淨空老法師教你怎麼安排的淨宗早晚課

 

阿彌陀佛攝受眾生的最低標準

 

念佛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念自聽

 

臨命終的失敗,就是一生修行的失敗

 

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淨土宗人對往生不可以敷衍了事

 

凡說自己沒有時間學佛的人,大多數都是在騙人!

 

把佛號當做本命元辰,以自我為中心,很難跟彌陀感應道交!

 

佛教的咒語跟聖號,是諸佛菩薩那一念心性所發出來的真實功德,真實是可以破除虛妄的!

 

可不可以就一句佛號念到底?契機很重要!

 

臨終業障現前,遇到橫禍,神識昏迷無法念佛,是否還能往生?

 

情愛執著深,助念三天三夜依然障礙往生

 

你是專修、雜修還是圓修?除了念佛,需不需要持咒或其他經典呢?

 

念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聖號也能往生西方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