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開示
破解迷思,修行更得力
拜懺真的可以消業障嗎?
懺悔和懊悔有什麼不同?
有關拜懺法門的常見疑惑,就讓拜懺Q&A為您釐清觀念,排疑解惑。
Q1:拜懺和一般法會有什麼不一樣?
法 會指的是各種說法或供佛、供僧及佈施等活動集會,又稱為法事、佛事、法要。其精神是「以法相會」,如法修行。法會結合了梵唄音聲、儀軌、禮佛、咒語、拜 懺、持誦經典等各種佛教修行法門;一般而言,寺院每日朝暮課誦、定期舉行的各種懺法禮拜、以及依據不同經典,含攝不同菩薩精神的觀音、藥師、地藏法會等都 屬於法會的範圍。
而 拜懺或稱禮懺,則是禮拜懺悔儀軌的法會,懺悔儀軌是為了懺悔業障而進行的修行儀式,也是漢傳佛教所特有的修行法門。佛教傳入中國後,則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 懺侮儀軌,目前台彎較流行的懺侮儀軌有:《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慈悲三昧水懺》、《大悲懺》、《地藏懺》及《千佛懺》等。
Q2:懺悔等同於懊悔?
懺悔不等於懊悔。懊悔是將懊惱積壓在心中,不去面對、處理,日積月累的結果,就像水溝裡的污泥長年淤積不去清除,時間一久,自然發臭。這種不斷犯錯卻又不斷懊惱的愧疚感,會讓心緒不得安定,成為修行的障礙。
至 於懺悔,聖嚴法師在《智慧一○○》書中曾提到,「懺悔的意思是,反省自己已犯的過失,願意面對它,承擔起過失的責任,從此改正錯誤,決心不再犯過。」就如 同打開水溝蓋,看清染污的地方,接著清理它;清除了淤泥的水道,自然清淨、暢通,不會阻塞。因此,懺悔是積極的自勉自省的行為。
佛教的懺悔也與一般的自我反省不盡相同,主要的差異在於反省過後的處理,佛教的懺悔除了知錯、認錯,還有一項「發露懺悔」的儀式,意即對他人坦白自己的過錯。先坦承面對自己內心的不安,並找出讓心不安的原因,從中找到解決不安的方法,進而承擔責任,下定決心永不再犯。
因為消除了自己之所以犯錯和感到慚愧的原因,所以懺悔後就能安心地放下,就如《大智度論》所說:「若人罪能悔,已悔則放捨;如是心安樂,不應常唸著。」對自己的過失一旦懺悔了,就要學習放下,才不會累積不健康的內疚感,也才能平靜安樂地生活。
Q3:拜懺真的可以消業障嗎?
很多人以為參加《大悲懺》、《梁皇寶懺》,就可以讓罪業清淨,或是認為只要心裡知錯就可以了;事實上,並非拜懺之後,罪就沒有了,而是在坦白認錯與承擔之後,藉著發願改過,讓心得到清淨,進而放下心裡的牽掛障礙。
聖 嚴法師在《正信的佛教》一書中指出,佛教確切地相信懺悔的功能。「懺悔的作用,是在毫不容情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檢束;是在自覺心的警惕和自尊心的洗瀝,從此 之後再不復犯;只要能有改過自新的決心,往事已過,不復追究,心地便會從罪惡感中得到解救,恢復平靜,這就是懺悔的功能。」
在 《學佛群疑》一書中,聖嚴法師也提醒我們,「消災的原理,在於懺悔及發願。應該接受的果報,必須接受;但是在懺悔心生起之後,願心發起之時,未發生的果報 也會跟著轉變。」拜懺「消業障」的道理也是一樣,以佛法的究竟義來看發露懺悔,要能深觀罪業的本性,從而瞭解罪性本空,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不是固定不 變的。只不過,罪性雖空,造作惡業的因果仍在,所以並非透過空觀就能除罪,仍要在生活中如法修行,真誠懺悔,並在受報之時體解那是必然的過程,坦然以對不 再造作新業,久而久之,身心便能逐漸獲得安定。
Q4:自己對著佛像禮懺和參加拜懺法會有什麼不同?
聖嚴法師早期在高雄美濃閉關時,即是採取獨修的方式禮拜 《大悲懺》。法師在《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一書中指出,獨修、獨懺必須具足一定的專注以及攝心的能力,行者需要練就一番修行的工夫與素養,對自身有十足的 信心與把握,能夠察覺到一己意念、意識的散動、浮想,立即將它收攝回來,回歸於當下的懺文、懺儀中。這樣高度的專注與禪定,並非初學者以初始的散心、浮心 可以做到的。
參 加拜懺法會「共修」,初學者容易得力,這是「依眾、合眾」的善巧方便。當人們進入道場時,很自然便能攝心莊穆起來。在拜懺的過程中,由於梵唄、唱誦、儀軌 持續不斷進行著,即使心念偶爾流轉、飄忽、岔開了,也不致完全中斷、停止下來。加上「木頭總是跟著木排走」的巨大凝聚力,一個飄閃的妄念,根本敵不過百 個、數百個,甚或上千個虔心專注的力量。因此,妄念瞬即打散,又融入強而有力的「共懺」主流中。
透過與會大眾集體懺悔的氛圍,就像一股氣勢龐大的洪流,能夠發自心底滌淨一己內外的垢惡與罪障。以集體的力量,轉化個人可能發生的散亂、疲怠,進而能傾全副心力,達到「拜懺除障」的目的。
Q5:參加拜懺法會前,需要做什麼準備功課嗎?
天 台智者大師在《法華三昧懺儀》中提到:「夫一切懺悔行法,悉須作前方便。所以者何?若不先嚴淨身心卒入道場,則道心不發,行不如法。無所感降。」意思是 說,修持任何法門都需要做前行功課,如果不先嚴淨身心,做好參加法會的準備工作,就匆忙進入道場,則身心不易安定,行持不易如法,修行也不易有所成就。
因此,參加拜懺法會前,應先「調伏身心、息諸外緣」,以唸佛、持咒、靜坐等修行方式為定課,令身心沉澱安定,作為進入道場修行的準備。
透過前行功課的用功,使身、口、意三業清淨,並以此清淨的身、口、意,虔誠恭敬供養三寶,累積修行所需的資糧及福報,佈置莊嚴的修行道場。並經由反省生起慚愧心,進而向諸佛菩薩懺悔過錯,發願精進用功,使自己的身心清淨沒有障礙、煩惱,成就修行,達到參與法會的目的。
Q6:為什麼受戒前要做懺摩?
無論是三皈、五戒、八戒、十戒,乃至具足戒、菩薩戒,受戒之前必定先舉行懺摩儀式,在佛前至誠禮拜,持誦〈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懇切懺除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之後,才能以清淨的身心,納受戒體,重新做人。
懺悔,就是坦誠地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過去和現在。聖嚴法師曾舉例,懺悔修行「就像掏千年茅坑,要把陳年茅坑裡的臭氣翻攪出來,讓你自己嗅茅坑裡的臭氣。臭氣發散得越多,就越乾淨。就怕你捨不得掀自己的陳年茅坑,狠不下心來面對自己。」
而受戒之後,在修學佛法練習持戒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所毀犯,如果能如法懺悔,才能使身心清淨,繼續持戒修行。
著 有《天台懺法之研究》的大睿法師在書中也提到,天台智者大師制懺的目的,是為僧團大眾修習止觀而作的,修習止觀的首要方便是持戒清淨,若戒不清淨則禪定不 能發。而藉由禮懺,懇切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可以讓罪障消除、身心清淨,進而復戒、得定、發慧。因此,禮懺可以作為修學戒定慧三學的前方便,藉由如法拜懺 來消除修行的障礙。
留言列表